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感悟(通用3篇)
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感悟 篇1
拿起這本書準備讀的時候,女兒看到了這本書的題目,她奇怪的問我:“媽媽,為什么要做個偷懶的教師呀?”在她的概念中偷懶是個貶義詞,教師是她崇拜尊敬的職業,她無法把這兩個詞聯系在一起。一旁的老公引導她看清楚,“偷懶”兩個字有引號的, 原來的意思了。
翻開常作印老師的這本書,就被他的文字吸引了。走出忙與累的誤區。在這里,常老師講了一些老師出現過勞死的現象,也有老師因為工作耽誤了孩子看病,害得孩子終身失明。雖然這些例子是個別,但也是存在的。雖然自己沒有到那么夸張的地步,但工作這么多年來,確實一直覺得很忙,除了假期里能休閑,平時工作時真的是沒有一刻空閑的時候,可是又說不出到底在忙些什么。讀了這一章,我覺得老師們真該給自己的心靈放個假,思考一下“有所為,有所不為”,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在一張一弛中成長自己。做自己時間的主人:我們每天要做的事情很多,聰明的做法是把有限的時間用在刀刃上,讓每一分鐘變得有價值,還要注意利用好時間的“邊角余料”。讀了這一章后,發現自己的時間利用率還是有待提高,每天應該要做好安排,重要的和緊急的事情先做;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做好長遠的考慮或計劃,不重要但緊急的事務思考后再做,既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務可以不理會。而利用邊角料的時間背單詞這個方法,我覺得很不錯,介紹給學生使用了。學會自我管理:制定明確的目標很重要。許多人在犯“黑驢式的” 錯誤,雖然天天忙碌,但始終在原地打轉,所以有個明確的目標對于個人的成長很重要。另外我們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在個人發展中最大的障礙不是別人,正是我們自己。要注意不要讓自己被無聊的人纏住,也不要在不必要的地方逗留太久。要學會欣賞自己,不要為別人的評價而活著。在工作中要學會借力借智 , 在合作中實現共贏。教師要讓閱讀進入自己的生活。它不會成為生活的額外負擔,而是一種必要的豐富與潤澤 ,一種重要的借鑒與參考,一種非常有意義的“偷懶”。我們要花些時間在閱讀經典和哲學上面,還要有思考的參與。
作為班主任,要分清楚哪些工作是可以自己分工和授權的,該減的減,該丟的丟,把日常的學生事務交給學生自己管理,相信學生,解放自己,讓學生做班級的主人,這是教師減負的最好方法,也會死培養人才的最佳途徑。作為老師,應該把課堂還給學生,把選擇、思考、說話和體驗的權利還給學生。優秀的課堂并不是因為教師講課生動,而是因為教師引導得法,學生表現出色。“偷懶”的教師應該堅持“三不講”原則,即學生已會的不講、學生自己可以學會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教師的成長就像爬山,初時興奮,繼而艱辛,隨后迷失。我現在正處在迷失的階段,于是開始閱讀。這里的“偷懶”不是目的,而是方向,其著力點在于提升工作效率,著眼于學生成長,核心內涵是教育智慧。
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感悟 篇2
從教第六年,也當了六年的班主任,深深覺得班主任這個工作真的是一個身累、心更累的工作,尤其是當個小學班主任。
作為小學班主任的我,每天早上吃過早飯總要到教室去溜一圈,看教室里來了多少孩子,他們都在干什么,看教室的窗戶是否都打開了,看教室的電腦是否都打開了。一切妥當,然后緊接著早讀, 周一和周五是語文早讀,作為語文老師的我是需要盯班的,然后上課,備課,批改作業等等一系列瑣碎的工作,這其中還要組織上好晨會課,盯好一個大課間活動,兩個眼操,到點了要看著孩子們放學。這還不包括不上班主任的課時偶有一兩個不聽話的孩子,被科任老師請到辦公室做思想工作的時間。
每一個上午和下午幾乎都是如上度過,并且只要孩子們在學校,心就不敢有絲毫放松,半點懈怠,惟恐孩子們再有點什么問題,等什么時候,孩子們全部離開學校回家了,心才會踏實下來。
聽主任的介紹說可以去圖書館看看《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偷懶”這是一個多么具有誘惑力的字眼啊,于是就從學校圖書館借來了。鄭學志的《做一個“偷懶”的班主任》中,有一篇文章是《累,一定是我們做錯了什么》。細細地品味這句話,用心地讀每一段文字,“很多時候,我們總想管住學生,因此,當我們管不住學生的時候,我們總是想方設法去制定規章制度,想方設法去說服壓制,想方設法去各個擊破。但是,我們從沒想過:管不住,是不是我們的管理方式有問題,是不是一開始我們的管理方向就錯了?”這段話,讓我陷入深深的思索,難道是我的管理方式有問題,或者是一開始我的管理方向就錯了?“學生并不需要老師盯死看牢,并不需要手把手地去教。很多時候,他們自己知道管理自己,自己知道教育自己。只是我們做班主任的太不信任他們,總以為他們離開了班主任就不行。”開篇的這段話,讓我深刻意識到自己的大包大攬,累著,但是效果并不是非常理想。也常聽老師們念叨,某某老師在管理學生方面很有一套,老師在與不在教室,孩子們都一個樣,有時老師不在,孩子們上自習,那叫一個靜。細想想,這樣的老師肯定是有方法,反思自己,是否在班主任工作這方面做得很不夠呢?
“一個人成長的動力源于內心的需求和渴望,而不僅僅是教師的指引和鼓勵。”是的,我們的學生如果都具有了這種動力,我們就可以做個“偷懶”的班主任了。教育的本質是影響,而不是說教、批評和指責。教育的任務并不僅僅是傳授知識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會學生學習的方法,教會他們如何做人。學會做人,終生受用。如果沒有學會做人,即使學習成績再優秀,恐怕對人對己對社會都是沒有益處的。鄭老師告訴我們,教育學生學會做人,讓學會做人成為學生成長的內在需求,我們做了正本清源的工作,在其他細枝末節上我們自然就能偷偷懶了。
我們都認為,優秀班主任就應該是吃得了苦的,跟得了班的。衛生、紀律、學習,就連孩子們在一起做游戲都不放過,全都盯著。為什么我們會這么做?一是我們不相信學生,再則是我們低估了學生的能力,或者說,是我們沒能發現學生的潛能。沒去想,我們這些越俎代庖勞累了自己的身心,禁錮了學生的發展,除了換個心安,根本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在這樣的時候,我們不妨學學鄭老師,放放手,感受“偷懶”帶來的美麗。
做一個會“偷懶”的班主任感悟 篇3
后進生在每一個班級都存在,做好后進生工作可以挽救一個人,由此也可能引發這個人其它方面的成功,還可以由一個人的轉化來帶動整個班級。因此,這項工作對班主任來說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多年來,我一直努力正確認識后進生的心理特點用愛心幫助教育后進生,本文就此談一點班主任工作的體會。
一、尊重學生自尊心使其轉化
自尊心是一種通過自我評價所產生的尊重自己,并期望別人、集體和社會尊重的自我情感體驗,是一個人積極向上的內部動力之一。個人自尊如果缺乏,就會使人自輕自賤,甚至自暴自棄。后進生也有強烈的自尊心,需要別人的尊重,所以在教育后進生時首先考慮要尊重其自尊心,要幫助他們樹立積極向上的信心。
熊立軍同學是獨生子女,家庭環境比較優越,但是,父母工作比較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形成了孩子自由、散漫的性格。在與同學的接觸中和學習上表現出來的自負心理比較強烈,受鉆牛角尖,貪圖金錢上的安逸。有一次,他的同桌丟了10元錢,我了解到是熊立軍拿去了。但我沒有正面揭穿他,而是對全班同學說:“我們學過許多拾金不昧的故事,我們的身邊常有這樣的事情發生,如果哪位同學拾到錢,請主動交給老師,看看誰是那個拾金不昧的好同學。”第二天,他來到辦公室說:“老師,我剛才在教室撿的錢,我說:“為什么昨天沒找到?”在我的耐心教育下,他終于誠懇地說:“老師,錢是我拿的,您能不能不在同學和我媽媽面前說?”說著流下了后悔的眼淚,這是孩子強烈的自尊心啊!如果公之于眾,熊立軍同學可能從此就自暴自棄,誤入歧途。我許下了諾言,這件事永遠是我們兩個人的秘密。此后,熊立軍同學再也沒有犯過類似的錯誤,而且把我當作知心朋友,主動幫助同學,改掉了許多缺點,由于自尊心的內因動力,原來的自負心轉變為自信心,后來當選為班級的生活委員。
二、母親般的愛心使其轉化
一個后進生的轉化,是一個漫長的變化過程,需要教師的耐心和關心,教育改革家魏書生曾說過:“對學生在嚴的同時切莫忘了愛,切莫有嫌棄后進生的想法,越是對后進的同學越應該同情,越是應該愛”。對于后進生,我們應該拿出母親般的關心、愛心和細心。我班有一名于海的男同學,從一年級入學就是班級中的“刺頭”,動手打人是家常便飯,而且行為散漫多動,只要他一人寫完作業,全班不得安寧。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孩子伸手就打而且不思進取呢?
通過家訪我了解到:于海的家長望子成龍心切,采用粗暴的棍棒教育造成了教育上的惡性循環。針對這種情況,我要求其父母無論發生什么情況都不要打孩子,要采取說服教育的方法。家庭與學校形成了同步教育,開始要求他半天不打人,有進步及時表揚,漸漸地于海同學改掉了打人的壞習慣,學習興趣明顯提高,成為班級中的優秀學生。
三、運用班集體的力量使其轉化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教師的技巧就在善于察覺兒童的天賦,善于確定足以使他施展他的智力和創造力的領域,并向他提出一些克服困難從而促使他的才能進一步發展的那種任務。”實踐讓我體會到,一個后進生的轉變,需要教師付出愛心,需要付出辛勤的勞動和智慧,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持之以恒,不斷地深入反復抓、抓反復,在轉化后進生工作方能取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