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記的讀書心得初中生范文(精選5篇)
西游記的讀書心得初中生范文 篇1
初次看《西游記》是在六歲左右,那時只覺得很好看,里面的人物活靈活現,情節曲折,使我回味無窮。之后再看《西游記》是在十歲時,那時已經懂事了,明白這故事里的道理了,也更加欣賞這本書了。如今,再看這本書時,里面的道理便了解的更多了!這本書的作者是吳承恩,他是明朝著名的小說家。書中的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四師徒經過了重重磨難和各種考驗,仍堅持到底,不屈服,頑強的與妖魔鬼怪斗智斗勇,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最后取得真經成佛的神話傳說。《西游記》使我感受到世間的正與惡,以及只有敢于拼搏,堅持不懈才能取得成功的道理。
書中的四師徒各有各的特點,各有各的本領,為這本小說添了幾分魅力。唐僧是這本小說中最主要的主角,他膽小、嘮叨、不分善惡,但他卻始終是善良的,一心向佛,在困難面前不放下,最終實現了自我的夢想,成了一位真正的佛;孫悟空是個性急、淘氣,但始終忠于師傅,即使是被趕走了,也很關心師傅,每次總是又回來了,他英勇善戰,火眼金睛,應對妖精總也不退縮,終成斗戰勝佛;豬八戒原是天上的天蓬元帥,后因犯色,而被迫下凡人間成豬,也隨唐僧取經,途中經常說要各奔東西,還老是貪戀美色,好吃懶做,但始終對師傅不離不棄,武功雖不如孫悟空,但也是一個好徒弟,最終成為了凈壇使者;沙僧原是天上的卷簾大將,因為打破了王母的硫璃盞,后將功贖罪,隨唐僧取經,他的功夫是三個徒弟中最差的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對師傅的話言聽計從的徒弟,而且他的水下功夫是四師徒中最好的一個,也成了金身羅漢。
讀完這本書使我真正體會到了要想做成功一件事是多么的不容易,是要付出很多心血,也是需要堅持到底的,只有肯下功夫,肯花時間,認真的做,最終才能夠取得成功。
西游記的讀書心得初中生范文 篇2
四百多年前,吳承恩寫成《西游記》這部東方神怪小說。十余年來,由這部小說改編的電視劇更讓其中的人物、故事家喻戶曉。不管是看小說,還是看電視,休閑能夠看熱鬧,但學習就要看門道。大作家吳承恩到底想要說什么呢?
不妨從孫悟空身上來解讀。
《西游記》中孫悟空最迷人。這一石猴,性急無拘、機智勇敢,使如意金箍棒,有七十二般變化,可上天入地。
——他鬧龍宮,取走金箍棒,淘得第一桶金;
——他鬧地府,改變自我的命運。
——他鬧天庭,向命運的主宰挑戰,練就火眼金睛,立下齊天大圣的名分,與玉帝分天下!
——之后,他保唐僧,一路降妖除怪,歷盡九九八十一難,終成正果!
這個揚善懲惡的孫悟空,這個武藝高強的孫悟空,這個不怕天不怕地的孫悟空,可謂正義的化身,進步的代表。但是,取經路上,他真正降了幾個妖?除了幾個怪?他除的妖,都是小妖;他除的怪,都是小怪!天上下凡的鯉魚、門童、坐騎等等,憑借著手中從天上帶下來的寶物,即使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也對其無計可施。他們在人間干下壞事,可還是到頭來被免得一死,并“官復原職”!很簡單,因為他們都是“佛祖”身邊的人,動不得!
但是,每過一難,孫悟空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繼續西行,執著地干他的取經大業!即使天上的神靈屢屢下凡滋事,即使玉帝一向未能加強“制度管理”,但孫悟空還是保護師傅取回真經!這才是孫猴子的聰明。這也啟示世人:憤世嫉俗是愚昧的,唯有順從“天”的旨意,因時制宜,才能有所成就。
四百年后,世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物質富裕,生活小康,楊利偉翟志剛也像孫大圣那樣遨游太空。但,打眼看看,從明末清初到此刻,社會到底進步了幾步?
這大抵是大作家吳承恩最終想說的吧。他留下一部大作,具備穿鑿時空的眼力,佩服!
西游記的讀書心得初中生范文 篇3
讀完《西游記》,我感到唐僧是一個柔弱,是非不分而又堅守信念的人。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如下幾點:
唐僧是如此柔弱,每當他被妖怪抓去時,她第一個想起的是徒弟會來救我的,他從來不會自己逃走,任憑妖怪擺弄,就是在要被妖怪吃的時候也毫無反抗之心,總是愛哭。即使孫悟空要將他救出時他總是因為體力不支,又再次被抓,真令人頭疼!
說他是一個是非不分的人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例如說白骨精變做良家少女,盡管孫悟空在打完妖怪之后極力辯解也無法使這個摸不著頭腦的唐僧改觀,再說悟空在沒有征得他的同意下打死白骨精,豬八戒一煽風點火,唐僧立刻端正自己的觀點對孫悟空念起了緊箍咒,這得多強的人才能經受如此的一個師父。
不過雖說唐僧是一個柔弱又是非不分的.人但他卻有一個堅定信念的人,他他就是一心想著去西天取經,這種精神是非常可貴的,是百折不撓的,也是沒有任何人,任何事情能阻擋的。就說女兒國里的國王吧,那國王想用美色讓唐僧與她成婚,但唐僧無論如何也不順從,對那國王不理不踩的,只管一個勁兒地埋頭念佛,借此來鏟除心靈雜念,后來被妖怪掠到洞府去,他百般不從,一直后退,不像豬八戒那般垂涎于美色,無法自拔。他扮演了一個永遠堅定信念的角色。類似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有國王說給他半壁江山的,他也不要,有國王說要給他金錢的,他也不要。這一點很是令我欽佩。
總而言之,唐僧就是這樣一個令人頭疼柔弱是非不分,堅定佛心的人,讓我既欽佩又有些討厭。
西游記的讀書心得初中生范文 篇4
《西游記》是一部長篇歷史神話小說,記述了唐僧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經歷,寄托了當時人們的思想信念以及社會,可以說是當時社會的一種寫照。最突出的可以看出人們對神的渴望,而在現在文明看來,信神只不過是人們寄托美好愿望的一種方式而已,書中的人物描寫細微至極,唯妙惟俏,如出神入化一般。
書中塑造了四個典型的人物: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僧。以及各種各樣的妖怪,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
其中,西游記成功之處在于對人物,景物的描寫。描寫的假亦混真,使人不敢想象。
西游記的作者是吳承恩先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萬歷10年),活了81歲。字汝忠,號射陽山人,淮安府山陽縣(今江蘇淮安)人。我國明代著名小說家,他所創作的《西游記》為我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
吳承恩出生于一個由下級官吏淪落為小商人的家庭,他的父親吳銳性格樂觀曠達,奉行常樂哲學,為他取名承恩,字汝忠,意思希望他能讀書做官,上承皇恩,下澤黎民,做一個青史留名的忠臣。
吳承恩小時候勤奮好學,一目十行,過目成誦。少年時,就已名冠鄉里,他除好學外,特別喜歡搜奇獵怪,愛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類的書籍。如《百怪錄》、《酉陽雜俎》之類的小說野史,這類五光十色的神話世界,讓他養成了搜奇獵怪的嗜好,這對他創作《西游記》有著重大的影響。
步入青年時代的吳承恩是狂放不羈、輕世傲物的年青人。社會地位的低下,貧窮困苦的處境,使這位大才子狂放不羈,招來了紛至沓來的笑聲,被人交口稱譽的日子一去不復返了。
吳承恩約二十歲時,與同鄉一位姓葉的姑娘結婚,婚后感情甚篤。吳承恩雖然狂放不羈,但他品行端正,忠于自己的妻室。
嘉靖十年,吳承恩在府學歲考和科考中獲得了優異成績,取得了科舉生員的資格,與朋友結伴去南京應鄉試。然而才華不如他的同伴考取了,他這位譽滿鄉里的才子竟名落孫山。
第二年春天,他的父親懷著遺憾去世了。接受初次失敗的教訓,吳承恩在以后三年內,專心致意地在時文上下了一番苦功,在嘉靖十三年秋的考試中卻仍然沒有考中。吳承恩羞恨交加,這年冬天,竟病倒了。
兩次鄉試的失利,再加上父親的去世,對吳承恩的打擊是沉重的。在他看來,考不取舉人,愧對父母,有負先人。但他并不以為自己沒考取是沒本事,而只是命運不濟,他認為“功名富貴自有命,必須得之無乃癡?”
生活困頓給吳承恩帶來的壓力并不小于科考的失利。父親去世以后,他需要操持全家的所有開支,但他卻沒有支撐門戶的能力,更沒有養家活口的手段。家中生活來源,除了每月從學府里領回六斗米外,只能坐食父親所留遺產了。
品嘗了社會人生酸甜苦辣的吳承恩,開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慮社會人生的問題,并且用自己的詩文向不合理的社會進行抗爭。
一生窮困的吳承恩,奮盡全力完成中外聞名的《西游記》后,帶著悲喜交加的心情,約于萬歷十年離開了人世。
他雖然終身未能騰達,但他和他的《西游記》,在中國學取得了光輝而崇高的地位,永將光照千秋。
西游記的讀書心得初中生范文 篇5
《西游記》是明代小說家吳承恩的一部作品。這部巨著和《三國演義》、《水滸傳》、《紅樓夢》一起被稱為我國的古典四大名著。
這部神魔小說取材于唐代高僧玄奘赴西天取經的真實經歷,記錄下了唐僧師徒四人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的故事。
書里有四個主人公: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和唐僧。我最為欽佩的是齊天大圣-孫悟空。孫悟空原本是一個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石猴,在花果山領著一群小猴子。后來到菩提師祖處學到了七十二變、筋斗云等神通,又從龍宮索要武器金箍棒,因大鬧天宮被如來佛祖壓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后來觀世音菩薩規勸,給唐僧做了大徒弟,取名孫行者。
孫悟空跟隨唐僧,一路斬妖除魔,保護師傅,不畏艱難險阻。其中我最喜歡他三打白骨精的那一段故事。當我第一次看到那個情節的時候,我真的哭了,我被孫悟空那種執著,那種忠誠所感動了。每當遇到困難,遇到妖怪時,孫悟空總會第一個沖上去保護師傅,他的這種忠誠值得我們每個人所學習。
這不禁讓我想到了現在的社會。我們當今社會還真的有“忠誠”這兩個字嗎?不說忠誠,很多人就連誠信都未免會做到。不論是朋友,還是工作,還是生活,生活處處充滿了謊言,有的時候我甚至會害怕這個社會,我會覺得這是一個虛偽的社會,不值得我去信賴。
因為金錢而出賣朋友,因為工作而出賣公司,因為名利而出賣家人,每當看到這樣的新聞我都會感到憤懣和不安。那時我特別希望自己是魯迅,用筆去喚醒沉睡中的人們。
有一次和朋友出去玩,在路上撿到一個錢包,里面有幾百元,我勸朋友交給警察叔叔,朋友卻說了一句表明事實的話:“為什么要交給他們,你能確定他們不會獨吞嗎?沒辦法,誰叫當今社會是這個樣子的。”“誰叫當今社會是這個樣子的”這句話在我腦中徘徊了好久。
一只貓和一只狗,讓我選擇一個做寵物,我會選擇狗。因為狗是忠誠的,而貓只要你給它一點吃的,它就會認你做主人。在西方,把朋友說成是狗,就是對朋友最大的贊賞。
在這個充滿金錢與名利的社會里,忠誠已經成為了一種信仰,更多的卻是虛偽。但實際上誠信才是做人的根本,忠誠是做人的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