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家長讀后心得(通用6篇)
小學生家長讀后心得 篇1
《簡愛》是一本具有多年歷史的文學著作。至今已164年(1847年至今)的歷史了,它成功地塑造了英國文學史中第一個對愛情、生活、社會以及宗教都采取了獨立自主的積極進取態度和敢于斗爭、敢于爭取自由平等地位的女性形象;《簡愛》的問世曾經轟動了十九世紀的文壇,在英國文學史上,被稱為一部經典傳世之作,它以一種不可抗拒的美感吸引了成千上萬的讀者,有一種抑制不住的沖動,驅使人拿起這本書,隨之深深感動,心靈也為之震顫。
這是一部帶有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是英國十九世紀著名三姐妹作家之一的夏洛蒂·勃朗特所著。這是一本用自己的心與強烈的精神追求鑄煉成的一本書,含著作者無限的情感和個性魅力,為女性贏得了一片燦爛的天空;任何文學作品都是作者體驗生活的結晶,從書中多少可看出作者的影子。《簡愛》也是如此,大量的細節可以在作者的生活中得到印證。當然《簡愛》并不是一本自傳,作者只是把自己豐富的生活經歷融進了一部充滿想象力的文章里。人們知道《簡·愛》是作者生活中的寫照,但又有多少人知道作者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下《簡愛》的呢?
小說設計了一個很光明的結尾--雖然羅切斯特的莊園毀了,羅切斯特自己也成了一個殘疾人,但我們看到,正是這樣一個條件,使簡·愛不再在尊嚴與愛之間矛盾,而同時獲得滿足--她在和羅切斯特結婚的時候是有尊嚴的,當然也是有愛情的。
這本小說告訴我們,人的最美好的生活是人的尊嚴加愛,小說的結局給女主人公安排的就是這樣一種生活。雖然我們覺得這樣的結局過于完美,甚至這種圓滿本身標志著膚淺,但是我依然尊重作者對這種美好生活的理想--就是尊嚴加愛,畢竟在當今社會,要將人的價值=尊嚴+愛這道公式付之實現常常離不開金錢的幫助。人們都瘋狂到似乎為了金錢和地位而埋沒愛情。在窮與富之間選擇富,在愛與不愛之間選擇不愛。很少有人會像簡這樣為愛情為人格拋棄所有,而且義無反顧。《簡·愛》所展現給我們的正是一種化繁為簡,是一種返璞歸真,是一種追求全心付出的感覺,是一種不計得失的簡化的感情,它猶如一杯冰水,凈化每一個讀者的心靈,被認為是人生追求的二重奏。
小學生家長讀后心得 篇2
按照老師的要求,我通讀了《小學生家長手冊》,感覺受益匪淺。以前對孩子的教育也掌握一些片面的知識,但不系統,只是想到哪做到哪,通過閱讀本書使我體會到作為新時期家長應當緊跟時代步伐,更新和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作真正履行職責的父母。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家長不能只扮演教育者的角色,而應當是孩子的教育者、關心者、期望者、鼓勵者、指導者、獎勵者、合作者、評價者、約束者、懲罰者等,作為家長我們要充分的扮演好這些角色。
通過家長自測,我感覺自己作為家長,大多數是做到了,但個別問題還需要在今后的生活中多注意。比如第(10)條讓孩子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我做的就不太好。總感覺有時間應該讓孩子多學習、看書,再就是想給孩子留點自由空間,所以就沒有強調讓其做家務,其實這樣是很不好的,做家務本身就是一個學習的過程,俗話說“心靈手巧”,做家務是一種手腦并用的工作,在做家務的過程中可以很好的鍛煉孩子的協調能力。第(27)條要求家長與學校和老師保持經常聯系,以前對孩子的了解只能從孩子的描述中得知,這樣的了解是很片面的,不能對孩子其他方面有針對性的教育,以后要加強與學校和老師之間的聯系。
在學習方面,不能一味地追求孩子的高分,而應該從小培養其良好的學習方法和習慣。生物學家、進化論的奠基人達爾文曾說“最有價值的知識是關于方法的知識。”在輔導孩子時,要重視指導,應告訴孩子方法而不是結果。
在孩子日常生活方面,通過第三章的學習,使我懂得了如何去培養一個好孩子,如何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如何指導孩子去花錢,以及如何有效糾正孩子的不良行為。在日常生活中,其實家長的作用是很大的,“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培養好孩子的日常行為習慣,會使孩子受益一生。
小學生家長讀后心得 篇3
自從看過《家長會》這本雜志后,說實話它給了我非常大的震撼,這份遲來的教育使我恍然醒悟,改變了許多,可以說受益一生。
孩子在零歲開始成長,同時我們也從“零歲父母”啟程。我們做父母的首先要用愛來教育孩子,用愛來包圍著他。這樣,他感受到了愛,擁有了愛,自然會對他人施以愛,成為一個有愛心的人,用愛去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我們要改變以往經常責備、吵罵孩子的做法,多給孩子講道理、舉例子,多鼓勵、表揚孩子,在孩子表現好的時候,及時給予孩子一定的肯定和贊賞,讓孩子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要有信息,好孩子是夸出來的。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每一位父母的一言一行可以說都影響著孩子,我們的行為對孩子都是至關重要的。作為家長,父母要學會用自己的言行來影響孩子,讓孩子在我們給他的愛的環境當中潛移默化的形成自己良好的性格,我們所做的哪怕只是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也有可能影響從而改變孩子的一生。
對于孩子做錯的事情,做為家長一定不能一味的責備、埋怨,更不能使用暴力。首先要冷靜、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去分析,也許你就不會那么生氣了。在孩子遭受挫折失敗時,作為家長,我們亦不該以憐憫態度對待,更不應該從此把孩子呵護的更緊,要告訴孩子既然人人都會經歷失敗,那么失敗必不可怕,失敗乃成功之母,勇敢的人應懂得從失敗中學習,從失敗中吸取教訓,讓孩子明白失敗的價值。
做為家長我們要把自己放低甚至放空,我們要認識到孩子們成長的每一個步,無論成功還是失敗,這個過程對于他們來說都是新的,不要以為自己什么都經歷過了,就一定能為孩子選擇正確的途徑,孩子成長的過程,我們也是第一次看到,第一次經歷。做為家長沒有理由認為自己什么都懂,應把自己也當做學生,用最好奇、最新鮮的眼光,絲毫不帶成見的心態試著去認識孩子成長的每個過程,可以說我們每一位家長也都是“新生”,需要啟蒙,需要不斷學習。
我相信每一個孩子只要在正確的教育、引導下都會出類拔萃,雖然孩子們不可能個個都成為科學家、作家……但是我們的孩子,就像一粒種子一樣,總有一塊地適合它成長、茁壯。
小學生家長讀后心得 篇4
最近我讀了簡·尼爾森的“讓數百萬孩子、家長和老師受益終身的經典之作”《正面管教》,該書深入淺出地介紹了許多行之有效的涉及孩子心理、行為、認知、教育等方面的經典理論,使我受益匪淺,尤其是書中第7章講述的:有效地運用鼓勵,讓我更深入地認識到鼓勵而非贊揚,書中說到:“孩子們需要鼓勵,正如植物需要水。沒有鼓勵,他們就無法生存。”是的,孩子們需要成人的鼓勵,才能茁壯成長。那么什么是鼓勵呢?首先我們要將鼓勵和贊揚有效的區分開來。作者也提出我們給予孩子的是鼓勵,而非贊揚,這一時讓我十分困惑,這兩者有什么區別嗎?難到我們不應該給孩子們贊揚嗎?帶著疑問我繼續讀下去,慢慢地才了解到話中的含義。鼓勵的學問非常深,平時我都沒有好好地運用鼓勵,而書中從若干個方面加以闡述,比如時機、相互尊重、著眼于優點等,讓我們了解到什么才是有效的鼓勵。
自我反思,我在該方面存在很多的誤區,比如:我經常會用到這么一句話贊揚孩子:“你真是一個乖孩子,聽話、懂事,是大家學習的榜樣!”在這種贊揚下,該孩子會很高興,會滿臉燦爛,她會覺得“大人認可我,我是有價值的”。作者提出:贊揚指向了做事的人,使得做事的人常常基于“別人會怎么想,怎么看”的考慮來做事。當沒有得到別人的認可時,他會茫然與疑惑。
這位孩子(長大后就是成年人)可能會形成一種完全依賴于別人的觀點的自我概念,可能會變成:“討好者”和“總是尋求別人認可”。而鼓勵是指向人的行為的,常常啟發對方思考“我是怎么想的”、“現在該怎么做”、“我學到了、感覺到了什么”等,它能讓人內省,更多地讓人思考并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無需他人的認可,最后形成自信、自立的態度。小班的孩子年齡小,自我反思的能力比較差,所以老師在此運用的贊揚可能要比鼓勵更多一些,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年齡的增長,我之前的那句話只會使孩子們變得“變動”,缺乏自信。是作者讓我了解到同一句贊揚鼓勵的話對于不同的孩子,它的效果是不一樣的,我們應該根據孩子的年齡、性格等真誠而恰當地贊揚和鼓勵。
該書給了我很多啟示,讓我在經后的工作中學習更正確、正面的方法管教孩子,讓孩子在自信、自立的環境下快樂健康的成長。
小學生家長讀后心得 篇5
我是xx同學的家長。非常感謝老師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共同交流的平臺。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所有家長向為孩子的健康成長付出辛勤勞動的老師們表示衷心的感謝。下面我就我對家庭教育談點個人的心得,歡迎大家批評指正。
一、培養孩子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早睡早起。孩子晚上9:00要準時上床睡覺。只有保證睡眠,才能確保孩子精力充沛的迎接每一天。
二、寓教于樂,讓孩子意識到學習知識是一件很快樂的事情。在女兒上幼兒園的時候我每天晚上在孩子睡前都會給她念一個故事,念完后我都會歸納一下,這個故事的主要內容,使女兒對閱讀產生了興趣,所以女兒的語文閱讀分析能力還可以,對語文這門課也較感興趣。
三、多表揚孩子,增強他的自信心。每次考試都不要太再意孩子考了幾分,而是關心她做錯的地方,為什么錯了,是粗心,還是真的不懂。進步了,就表揚孩子,說她真棒;如果退步了,就鼓勵她,說沒關系,只要努力了就好。
四、學習之余,讓孩子多看看新聞,讓他慢慢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增加社會知識。
五、孩子做作業一定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家長千萬不要陪在孩子身邊,讓他一個人獨立思考,靜靜的完成作業,盡量不要打擾他。遇到不會的題目,放到所有作業完成以后,你再去給他講解。
六、每天一定要留點讓孩子自己能自由支配的時間,讓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當然教育孩子需要注意的地方有很多,但無論什么方法都要為養成孩子良好的習慣和讓孩子保持旺盛的興趣服務,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為了一切的孩子,讓我們家長共同努力,讓孩子養成良好和學習習慣的同時能擁有一個快樂、幸福的童年。
小學生家長讀后心得 篇6
做為新一年級的家長,我們家現在也在學習、摸索適合吳怡寧的教育方法;強調“適合吳怡寧”是我認為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有不同的性格,會處于不同的發展階段,因此教育孩子要因材施教。下面我分享下現階段我們家的一些做法:
一、父母要學習(最重要且長期有效)
最近比較火熱的話題“父母持證上崗”,我覺得“持證”的核心還是父母要學習。這個學習我認為不是我們跟著孩子把他們的學科學透;重點是家長要學習教育孩子的方法、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觀念。我和爸爸會在上下班路上聽一些育兒的音頻,但有句話“盡信書不如無書”,我們聽到看到的育兒知識不會完全適用于每個孩子,但我們可以從中自省,自己哪里做的比較好要繼續保持的,哪里可以做的更好的。
孩子學習的時候,我們可以看看自己工作相關的書或感興趣的書。其實看書學習不僅僅是為了增長自己的`知識,更是起到以身作則的作用。孩子看到父母在學習,我相信會對他們產生一定的正面影響,終身學習才能終身成長。
二、調動孩子的內驅力
1、和孩子聊一聊理想。我們家現在的理想是長大了做畫家,但她認為做畫家只要會畫畫就行了,為什么還要學習其他的知識?我告訴她如果有一天你看到很美的景色想要畫出來,但店里沒有你要的顏色,那時候就可以用學到知識調出這個顏色,而且還會是獨一無二的。
2、親子共同制定小目標,這個目標一定是孩子墊墊腳就能夠到的。小低年級的孩子可以繼續用積累“小星星”的方式,但要有加有減,家長做好側重點的引導,比如現階段她需要提升的是主動性,那她主動完成某項工作,就加2顆,如果在我們的提議鼓勵下做的,只加1顆;加減的具體原因要記錄好,可以做個階段性回顧,讓她清晰的知道自己的具體進步。
3、小低年級的習慣、興趣培養和努力過程比題目對錯更重要。吳怡寧問過我,為什么她做錯了題目我不生氣,但是漏題就會批評她還要扣“星星”;我跟她說題目錯了是我們發現了問題,解決了這個問題后我們會掌握新知識,但漏題就是沒認真看題目。我跟她約定如果有不會的題目,思考過還是不會,就畫個圈圈,表示自己看到這題了。
4、平等對待,尊重她的想法,陪她一起玩多嘗試,只要不危險也不影響別人的事情都可以試試。當她退縮的時候我們家長適當的推一把,讓她體會到突破自我的成就感。
三、不可忽視的家校共育
1、孩子們雖然很多時間是在學校的,但家庭教育一定是高于學校教育的;孩子的成長離不開家庭成員的參與,但孩子教育的責任一定是父母。因為工作關系,我們家爸爸可能更了解兒童心理,知識面比我廣;分工上他是理論派,我是實踐派;我主攻,他輔助;我主拎細節方面的為人處事、學習、生活習慣等,他主要陪玩、講故事、解決我搞不定的問題;原則性問題我們一起上,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還算配合默契。
2、在家校共育方面,我想我們選擇平江實驗學校,是因為我們認同這所學校的教育理念。首先學校和老師的安排,我們和孩子一定要認真落實到位;其次,多與老師溝通交流,了解孩子在校情況;正視孩子遇到的問題,和老師一起想辦法幫助孩子解決問題。
3、多與孩子溝通學校里的日常,聊聊今天和同學發生的開心事;關注孩子的情緒并正視讓他難過的事情,幫助他釋放負面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