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精選7篇)
《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 篇1
《吶喊》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作品真是的描繪了從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結識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封建制度及陳腐的傳統理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徹底的否定。表現出對民族生存的濃重的憂患意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渴望。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一個迫害狂癥患者的心理活動,把他對生活的感受和心理幻想雜糅一體,用人物自敘的方式“暴露家族制度和禮教的弊害”。狂人出身于封建士大夫家庭,深受封建制度和封建禮教的束縛和壓迫,從而造成了狂人對社會的恐怖心理。他認定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封建制度是“吃人”的社會。半夜察看歷史,看見“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他對吃人社會發出勇敢的挑戰,相信將來的社會“容不得吃人的人”,喊出了“救救孩子”的呼聲。小說揭露了封建禮教在仁義道德掩蓋下的“吃人”本質,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
《孔乙己》是魯迅繼《狂人日記》之后第二篇抨擊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小說,講述一個沒有考上秀才的讀書人的悲慘遭遇。主人公孔乙己是個心地善良的人,但在科舉制度的毒害下,除了滿口“之乎者也”外,一無所能。他窮愁潦倒,成為人們取笑的對象。為生活所迫,他偶爾做些小偷小竊的事,終于被打斷了腿,在生活的折磨下默默死去。小說通過對人物性格和遭遇的生動描寫,揭露了封建科舉制度的腐朽,鞭撻了封建教育知識分子心靈的毒害。
《藥》表現了現代史上重大而發人深省的主題。作品講述的是華老栓用傳統治者殺害的革命者夏瑜的鮮血蘸成“人血饅頭”為兒子治病的故事。一個革命者為民眾的解放慷慨犧牲,他的鮮血卻被民眾當做治病的靈藥,這種強烈的反差,有力的揭示了舊民主革命與民眾的嚴重隔膜,揭露了長期的封建統治給人民造成的麻木和愚昧。作者激昂贊揚夏瑜的革命精神和氣節,卻也痛惜民眾的無知和落后。
當然,在《吶喊》這本書中,像這樣的文章還有許許多多,魯迅寫這些文章其實也是為了讓當時的中國人民能夠盡快清醒過來。作者用幽默而諷刺意味的語言、憤怒而鼓勵的語氣,激勵著當時半夢半醒的中所有炎黃子孫,用帶有指責和批判的語言,訴說當時社會的黑暗,表現了作者急切的希望沉睡中的巨龍——中國,早日蘇醒,重振我中華雄威!
中國經過幾十年的風風雨雨,從頑劣的封建社會走向了平等的社會主義社會,向共產主義社會邁進,這是經過我們許許多多的勞動人民、幾代英明果斷的國家領導的共同努力下,才慢慢形成的,我們應繼續堅持奮斗,為共產主義而戰斗!
《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 篇2
讀過那么多的文學作品,《吶喊》文集卻讓人讀過后蕩氣回腸,久久不能忘懷。
《狂人日記》,“瘋言瘋語”可所說的卻未必不是真話。那本寫滿“吃人”的日記,是社會的真實寫照。恐怖的封建壓迫,毫不留情地扭曲了一條條靈魂;在仁義道德的面具下掩蓋的是吃人的本質。狂人說:“沒有吃過人的孩子,或者還有?救救孩子!”在那樣的吃人社會里,人亦或是明哲保身,亦或是當一個吃人者,在哪里還有純白的靈魂?那是發自內心的狂呼。任一個被壓迫,被禮教呀得喘不過氣的人都會自然而然的發出這樣的吶喊。可是,最為可悲的是,在封建禮教的壓迫與束縛下,人們卻沒有勇氣發出這樣的吶喊!
狂人是幸福的,因為他的瘋,使他擺脫了封建禮教的對心靈的摧殘和壓迫,也只有瘋子才有權利擁有純凈的靈魂,希望這社會都是瘋子!科舉制度,八股取士,幾千年來抹殺了多少有識之士,磨去多少個性的棱角,它所塑造的是無數條沒有思想的,滿口之乎者也的封建傀儡。多少人為了那四書五經竭盡了一生所能;多少英雄豪杰為了功名盡折腰。《孔乙己》是繼《狂入日記》后第二篇評擊封建禮教和封建文化的文章。主人翁孔乙扭曲的心靈已被封建文化所骨化,他窮因潦倒,被人們作為笑料;滿口仁義道德,卻為生活所迫也當起“梁上君子”,最終,死是對他最好的解脫,在封建壓迫無處不在,無孔不入的社會,只有死人和瘋子幸免于難,這是多么諷刺!
《阿Q正傳》是《吶減》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章之一。他之所以如此家喻戶曉,因為它“寫出一個現代的我們國人的魂靈來”即表現國民性的弱點。阿Q性格極其復雜,充滿矛盾。他質樸而又愚蠢,受盡剝削欺凌而又不敢正視現實,妄自尊大;對權勢者有著本能的不滿,表現出某種自發的朦娩的革命要求,而又受到封建傳統觀念和正統思想的嚴重影響。但作為他的主要性格特征的是他的“精神勝利法”(通稱“阿Q精神”),即在接連不斷的失效中隨時幻想自己是勝利者,用以自寬自解,自欺欺人。這種精神勝利法使阿Q不能正視自己的悲慘地位并沉溺到更為屈辱的奴隸生活中去。
沒有華麗的語言,故事也并不引入入勝,在魯迅的作品里,表現的是他那憂國憂民的民族責任感,是他對中華民族的深深熱愛。他的作品尖銳有力評擊地評擊了不合理的封建制度,被譽為徹底反對封建制度的第一聲春雷。他的言語犀利,像尖刀一樣直刺敵人的心臟。同時,魯迅先生也對生活在這樣社會的人們深感“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希望通過《吶喊》小說集的吶喊,喚醒麻木的靈魂,被壓迫的人們,都來吶喊吧!都來反抗吧!
《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 篇3
相傳白居易16歲時從江南到長安,帶著詩文去拜見當時名士顧況,顧況一看白居易的名字,開玩笑說:“長安物貴,居大不易。”但當顧況翻開白居易遞上來的詩文,讀到白居易他的《賦得古原草送別》這首詩中的首聯“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時,顧況連說:“不錯,不錯!”又接著讀到“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時,顧況不禁欣賞道“有詩如此,居亦何難?”
讀到此處,我不得不佩服16歲的白居易,年紀雖小,但寫詩卻有驚人的造詣。且不說白居易的橫溢才華,就是這一首詩,它也是給了我頗多的啟發。這首詩里的小草,具有頑強的生命力,不管烈火如何無情地焚燒,如何肆虐,小草都頑強地生存,只要春風一吹小草又執著地爬滿了山野。
有一首歌也這樣贊美小草:“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這首歌中的小草,其實是越戰中贊美那些平凡的戰士,他們在越軍激烈地槍林彈雨,甚至在炮火焚燒當中,也如白居易筆下的野草一樣,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打不垮,壓不倒,頑強地戰斗著,不退后一步,更不讓出國土一寸,抒寫新時代的精神。
文花枝就是一位有新時代小草精神的人。
文花枝,她是一位青春年華的女孩,她也是一位導游,在一次旅途中出了車禍,大巴車劇烈的在火中燃燒,游客們傷的傷,死的死。而她的腿也被壓在了座位下,血肉模糊,疼痛難忍,車內更是一片混亂,在緊急時刻,她卻沒有哭,而是給游客們打氣“挺住,加油”,讓受傷,受到驚嚇的游客們都振作了起來,給了大家活下去的勇氣,當救員人員走向她時,她卻說:“我沒事,請先救游客們。”她在救援的時間里,她多次的昏迷,但她還是頑強地堅持了下來,一醒來,就繼續地鼓勵大家,她成了最后一個被救出來的人,她把生的希望先留給了他人,把死亡的威脅推給了自己,無私無畏,面對大火的焚燒,沒有被嚇倒,所以耽誤了更多救治的時間,醫生給她做了截肢手術。
一個青春年華的好姑娘,在出事之后,她沒有哭,而是鼓勵大家,用笑容去面對一切,她有小草一樣頑強的生命和無私無畏的精神。這種精神一直振奮著我,感動著我。
在學習或生活中,每當遇到困難時,我就會想起小草的精神,它會讓我不畏艱險,無私無畏。也會使我想起“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含哲理的詩句,它激我奮發,它勵我進舉,它振我精神,一想到這,就會使我的心中感到無比的溫暖。
《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 篇4
《簡愛》是英國文學作品中一部有著顯著地位的長篇小說,作者夏洛蒂,有很多著名的作品,《簡愛》更是他的代表作,他成功地塑造了一個敢于反抗,敢于爭取自由和平等地位的婦女形象。在我看完這本書以后,我的第一直覺就是非常感動,靜下心來回想整本書的內容,深深地被一位勇于反抗,勇敢堅強的女主人公所感染。
全文可大致可分四個部分:在舅媽里德太太家,在勞渥德學校,在桑菲爾德,在圣約翰家。簡出生在英國,從小就遭遇不幸,早早地就失去了雙親,在舅媽里德太太家里度過了十幾個春秋,可是里德太太對她并不好,包括她的子女,就連仆人也不喜歡她,她的表舅約翰甚至還常常侮辱她,也許就是這種生活環境,才給她的思想帶來巨大的束縛,使她的行為受到限制,她不得不去反抗。與她的表哥發生第一次沖突的時候,簡無所畏懼地說:“你這男孩真是又惡毒又殘酷!你像個殺人犯,你像個虐待他人的人,你像羅馬的皇帝。雖然爭吵的結果是大家顯而易見的,但是簡的那種勇敢的表現,反抗的精神卻使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里德太太因為不喜歡簡而將她隨便地托付個了一所學校,可這反而也合了簡的愿,她根本不愿留在里德太太家——對她來說一個充滿厭惡的地方。簡所進入的是勞渥德學校。在這個學校中,孩子們包括簡受凍挨餓,又要受到挨打,罰站,剪頭發等凌辱,伙食十分惡劣,生活環境極其不衛生。感冒了不能及時治療,這樣就注定了一大半會受到傳染,疾病奪取了許多孩子的命,簡在這樣一所學校里,親眼目睹了一切,她仇恨這個學校,尤其仇恨這個學校的創始人布洛赫斯特先生,他是一個偽君字,這所學校根本是人間地獄,簡在這所學校中曾對她的學友海倫·彭斯說過:“當我們無緣無故挨打的時候,我們應該狠狠地回擊,我肯定我們應該回擊——狠狠地回擊,教訓教訓打我們的那個人,叫他永遠不敢再這樣打人。這就進一步向讀者展示她不屈不撓的堅持反抗的一面。非常叫人折服。
本書最核心的一部分也是第三部分,簡在桑菲爾德家做家庭教師的一段經歷。對于簡來說這是個很陌生的地方,也是簡第一次踏上這個大社會,與外界接觸,在那里,簡遇到了羅切斯特先生,雖然羅切斯特比簡年紀大,人長得也不漂亮,但他們的思想卻有許多共鳴之處,簡自然地愛上了他。簡并不在意羅切斯
《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 篇5
德國大詩人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于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當我靜心閱讀完這本經典,便不由自主地用力閉上雙眼,雙手捂緊雙耳,感受失去光明和聲音的滋味。瞬間,茫然、恐懼、不知所措一股腦兒涌上我的心頭。
當海倫呱呱落地時,和無數個小生命一樣對世界充滿好奇;當海倫知道無法再讓自己天使般的眼睛充滿色彩時,抱著一股對世間萬物的眷戀;當海倫陷入永久的黑暗時,抱著一股對色彩斑斕的世界的懷念。自始至終,她沒有放棄。
海倫。凱特在她還沒看完這世界的美麗,就失明了。在她還沒聽夠無與倫比的美妙交響樂,就失聰了。在無光﹑無聲的黑暗世界里,手就成了她最敏感的最有用的器官。在沙利文老師的幫助和引導下,重新打開了她心中的眼睛,點燃了她心中的燭火。從而使她從黑暗走向光明,由孤獨到了充滿溫情,并且讓她自信地開啟了知識的鑰匙。從此,海倫堅強面對困難,勇敢地迎接生活中形形色色的挑戰。和健全孩子一起上學。“功夫不負有心人”憑借她頑強的毅力考入哈弗大學,并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最總,走上了創作之路,譜寫著生活的樂趣,世界的精彩。
她不僅用行動證明了人類戰勝命運的勇氣,而且還將自己所經歷的痛苦和幸福記錄下來,給我們以勉勵。那天,課外英語班老師毫不留情地下達了默寫一百八十個英語單詞的命令。這真可謂晴天霹靂啊!我坐在書桌前,對著像雨點一樣密密麻麻的中文發呆,腦袋不聽使喚地叫嚷著,提出最強烈的抗議。最終,擠牙膏試的默出了五十三個。我走到洗手間,想用冷水清醒一下自己的頭腦,抬頭看見了鏡子里的海倫,她自信而微笑地說:“柯放,加油哦!相信你一定行。”我突然回過神來,自言自語道:“再不能這樣渾渾噩噩下去了,海倫她雙目失明,雙耳失聰,還掌握了英、法、德、拉丁和希臘五種文字。況且我的愿望是自己成為一名英語老師。我怎么能輕而易舉的說放棄呢。”于是,我洗心革面。摸索規律,找對方法,終于成功地默完了所以要默的單詞。
海倫豐富﹑生動﹑真實而偉大的一生,卻給我們帶來了感動和激勵。不管是健全的還是不健全的人,都需要有希望的支撐。有了希望就等于干裂的地得到了清泉;饑餓的老虎得到了肉塊;久日不見光的樹木得到了陽光的滋潤……言而總之,總而言之,希望的力量是無窮無盡的。
《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 篇6
我一直非常喜歡歐洲文學,讀的書大多是歐洲名著,但有許多書我看了以后幾乎沒有任何啟迪。當媽媽看我在書堆中盲目讀書時,便把我帶到了書城,問我:你喜歡什么類的書?我不假思索地說:我喜歡歐洲文學!媽媽便走到書架前將《簡愛》從書架上拿了下來說:"這本書一定會給你以后的價值觀大有啟迪。"我半信半疑地接過書品讀了起來,果然不出媽媽所料,我看了幾頁就愛不釋手了。
簡愛是一位自強自立的女孩,她自幼喪父喪母,被迫來到舅媽家。舅舅對簡愛非常疼愛,但舅舅死后,舅媽對簡愛十分殘暴。年幼的她又被舅媽送往寄宿學校學習。簡愛學習十分用功,在那兒她也認識了她第一個朋友海倫,但海倫不久因結核病長辭人世。簡愛受到了極大地打擊,從此開始發奮學習。簡愛在學校學習了八年又當了五年教師,這時她并不甘心就職于這個小學校,接著她來到了桑菲爾府,她為羅切斯特先生的侄女阿代爾教課。在一次舞會上羅切斯特先生對簡愛表明了愛意,而簡愛經一番思想斗爭后決定了心意————嫁給羅切斯特先生。在距離婚禮前的一段時間,羅切斯特先生總是給簡愛買禮物,但簡愛都委婉地謝絕了。他們的噩夢在婚禮那天才正式開始。羅切斯特先生前妻的哥哥宣布了羅切斯特先生壓于心底的秘密:原來他的妻子是一位瘋子!他的妻子一家祖傳三代都是瘋子,但他妻子結婚前并不是瘋子,但羅切斯特先生在結婚之前并不知道她是瘋子,但結婚后她也瘋了。簡愛面對面前的惡夢,沒有說一句話,她離開了。她來到圣約翰家,與圣約翰和他的妹妹們相處得仿佛一家人。圣約翰向簡愛求婚,簡愛拒絕了她,簡愛又去找了羅切斯特先生,結果桑菲爾莊園一片狼藉。羅切斯特先生又瞎了眼,斷了一條腿,但簡愛還是沒有嫌棄他與他結婚了,她有了美好的生活。
簡愛她的命運艱辛而又壯麗,她在面對噩夢時并不懼怕,而是留給自己退路。她心地善良,面對一位曾經美好的羅切斯特,敞開心靈接受了他,她面對狠心的舅媽,絲毫不服輸不退縮。她面對未來的生活,充滿著美好的向往。簡愛她并不美麗,但她卻勤奮、善良、冷靜。不管面前多么黑暗,她都堅強面對,以一顆正直、高尚、純潔的心照亮了一顆顆黑暗的心,也照亮了一條條黑暗的道路,讓久而聚集的烏云瞬間散開,讓愛、憐憫、正直、同情在人們手中傳遞。《簡愛》這本書讓我人生中的無名十字路標有了導航,讓我這艘迷途的船有了方向。
這就是開啟我內心最深處的書——《簡愛》。
《吶喊》讀書心得和感悟1000字 篇7
我讀過許許多多的課文和文章,讓我受益匪淺的文章就是在五年級學的《豐碑》一課。
這篇課文主要寫了在冰天雪地的云中山,紅軍隊伍路過這里,嚴寒的天氣阻擋著他們前進的腳步,就像文中所說的那樣:“狂風呼嘯,大雪紛飛,似乎要吞掉這支裝備很差的隊伍。”正是在這樣極端惡劣的情況下,保暖的棉衣是救生衣,關系著戰士的生命。而這個管理分配棉衣的軍需處長——一個年邁的老戰士,為了能夠讓其他戰士穿得更暖和些,悄悄地把自己的那份棉衣,給了其它同志,自己卻穿著單薄破舊的單衣凍死在冰天雪地里表現了軍需處長舍己救人的崇高品質。
看完后,我此時此刻的心里蕩漾起一股暖流來。一件棉衣,卻關系著一個人的生命,可是軍需處長卻毫不猶豫地讓給了別人。把生命的機會留給他人,放棄自己的偉大精神,正是我們現代人所缺少的。軍需處長雖然犧牲了,可他的事跡永在,精神永存。軍需處長的故事,就是人民紅軍的一個真實寫照。正是這種精神的引領,紅軍歷經千辛萬苦,終于將侵略者趕出中國,就像文章的最后一句話說的那樣:“如果勝利不屬于這樣的隊伍,還會屬于誰呢?”這種動蕩年代雖然過去半個世紀之久,可是現在真正具有軍需處長這樣精神的人,還有幾個呢?
說到軍需處長,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回望從前,我羞愧得滿臉通紅。太多的事情,讓我和軍需處長比起來,自感渺茫《豐碑》一文中,我驚訝于軍需處長死前所顯示出來的平靜,他似乎在想:用我的生命來換更多年輕一輩的戰士在嚴寒中生活下去的安全,似乎是值得的。在那一剎那,我感到死亡不再可怕,仿佛在軍需處長淡定的微笑中,一切困難都將克服,他的骨子里,似乎還流淌著繼續革命的熱血。而我小時候的事例,為爭奪一個玩具而打傷了弟弟的手,和一個老戰士為他人的生存獻出生命的場景,形成強烈的對比,一個自私,一個無私,兩幅截然不同的畫面,引起了我的深思。
軍需處長這樣偉大的戰士,用生命詮釋了做人的道理:犧牲自我,幫助別人與集體的利益。在人民的心中矗立起一座永不倒塌的豐碑,這豐碑,不僅僅是革命戰士的血肉之軀所筑成的,更多的,凝聚了中華民族偉大精神所在。這篇文章,讓我不禁感嘆:“如果每個人都能擁有軍需處長的精神,世界就會真情永在,變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