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復活的個人感悟優選(精選3篇)
讀復活的個人感悟優選 篇1
“復活”不僅是小說的名字,更為深刻的是其揭示了小說的主旨。看到小說的名字時我就不由自主地去想,究竟是誰的“復活”?他因何“死去”?又因何“復活”?當我終于看完了這本小說,所有的疑問終于都得到了解答。
小說描寫了兩個主人公的復活—聶赫留朵夫與瑪絲洛娃在精神上的復活。兩個人的復活之路都令人敬佩不已。我尤其贊嘆瑪絲洛娃的善良與堅強不屈。少女時代的瑪絲洛娃純潔善良,天真活潑。她與聶赫留朵夫公爵產生了一段美好無暇的初戀,但這一切卻在兩年后被毀掉了。
在“那個溫暖的有風有雨的夜晚”,在那個小小的車站,卡秋莎的終于看到了她與聶赫留朵夫之間巨大的等級差異,傷心欲絕的她再也不相信上帝和善了。她深信深信關于上帝的一切以及他的戒律的一切也都是欺騙和謊話。這成為卡秋莎抽煙喝酒以及一切墮落的源頭。她在精神上靈魂上死亡了。而此時的聶赫留朵夫也不再是兩年前那個正直而無私的少年了,因為“堅持自己的信念去生活實在太難了”,他不再相信自己而開始相信別人了。因此他沉溺于貴族式的腐敗與墮落的生活,同樣在精神上死亡了。
而七年后的兩人再次相遇,聶赫留朵夫是法庭上的陪審,瑪絲洛娃卻淪為了命案的嫌疑犯。一開始聶赫留朵夫公爵很擔憂自己的罪被公之于眾,怕自己名譽掃地。當他真正看到瑪絲洛娃所遭受的苦難,才開始真心的懺悔。難能可貴的是公爵并不只是嘴上懺悔,而是切實的行動起來了。
說實話,從這時我才一開始對公爵的厭惡轉而對其改觀。他去監獄探望瑪絲洛娃,為她請來申訴的律師,一次次的為她上法院,甚至去農村,拜訪那些虛偽的不稱職的法官、將軍乃至國務大臣。聶赫留朵夫在對瑪絲洛娃的懺悔之中開始了自己靈魂的凈化,開始“復活”。
在后來他隨著瑪絲洛娃去西伯利亞流放,毅然決然地放棄自己的貴族生活,不僅幫助瑪絲洛娃,也幫助其他的囚犯,為無辜獲罪的革命家做事,同情底層人民的苦難,“復活”的也更為徹底。而女主人公瑪絲洛娃盡管淪為妓女,又受誣陷入獄,但她仍保有善良的本性。
雖然一開始憎恨著始作俑者聶赫留朵夫,但看到他真誠的行動后,還是原諒了他,斀z洛娃也因此開始了自己的“復活”。在去西伯利亞的流放中瑪麗帕芙諾芙娜和西蒙松對她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因為瑪麗帕芙諾芙娜的無私奉獻和溫柔善良深受感動,因為西蒙松對她的毫無芥蒂的愛情而竭盡全力喚醒自己具有的高尚品質。瑪絲洛娃最終也獲得“復活”與新生。
同時,作者在小說中描繪的社會的黑暗,官僚的腐敗,人民的困苦即使在今天的中國也頗具現實意義。信仰迷茫的民眾,諸多不合理不完善的社會制度,層出不窮的貪污,我們的國家也同樣需要“復活”與新生。
讀復活的個人感悟優選 篇2
《復活》一書中有兩位主人物。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一位少年時強壯,思想先進的伯爵;以及女主人公瑪絲洛娃,一位少年時美麗健康,可愛善良的小姐,斀z洛娃是聶赫留朵夫姑媽的養女,一年夏天,聶赫留朵夫來姑媽家避暑時見到了瑪絲洛娃,并被她的純真所吸引。此時,他對她是純真的愛慕。但他第二次來時,一切都變了。在軍隊中過了一年后,他變得放蕩。就在離開的前一晚,他要了她,并給了她一百盧布。她以為他會來接她,但事實并非她所望。懷孕后的她無法再在那生活下去,于是選擇離開。之后的她歷盡痛苦,淪落為一名妓女。而他則在上流社會過起貴族生活。他們的命運似乎再也不會交疊。
“瑪絲洛娃會那么悲慘,這一切都是聶赫留朵夫的錯”!這似乎無可置疑。但細想之下,卻并不都是。
為何在軍隊待了一年后,聶赫留朵夫就從原來的“人性"變成后來的“獸性”?托爾斯泰在書中給出了答案:“他談論夢想時,周圍的人都朝笑他。當他變得放蕩后,花錢流水,以致他母親要動用銀行存款。而他母親卻認為這是個好跡象,早點習慣貴族生活沒什么不好”。也就是說,當時的風氣便是如此。玩弄了瑪絲洛娃并拋棄她,在那個時代看來不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也是《復活》的意義之一。它向我們指明社會風氣對個人及社會有重大影響。
《復活》的第二個意義在于,它向我們全面的展現了沙皇時期俄國的社會面貌:上流污穢放蕩的生活,官員貴族走狗的丑陋嘴臉,以及農奴貧窮糟糕的生活,同時也不缺乏思想進步的民主青年。
《復活》的第三個意義在于,它向我們指明了人應為了什么而活著。十多年后,瑪絲洛娃因與一宗殺人案有關而受審,聶赫留朵則是陪審人之一。當他看到她墮落到這地步時,他認為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他知道她是無辜的,于是他四處奔走,希望能救她出來。而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他認清了那個世界,終于,“人性”的他復活了。他意識到,一個以金錢,以能夠隨意放任情感為生活目的的社會,這樣的社會是不長久的,生活在那里的人是不幸福的。只有為了理想和信仰而生活的人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
寫到這里也差不多了。合上書后我在想:如果我生活在那個時代,我又會怎樣?我們常常通過書來對某個人或某個時代做出評價,但又是否想過,若我們身處那個時代,或處于與那個人相同的環境中時,我們又會怎樣做?所以,讀書不是為了了解過去,而是為了認清現在。
讀復活的個人感悟優選 篇3
托爾斯泰是俄國19世紀現實主義文學家最杰出的代表,《復活》于他71歲所作,是最后一部長篇小說,是他長期思想的結晶,是他文學藝術探索之路上一部不朽的杰作。
我有幸讀了這部小說,深為其細膩的手法,鋒利的筆觸所震撼。男主人公聶赫留朵夫是上流社會的公爵,在充當法庭陪審員時認出一個被控犯盜竊罪的妓女(女主人公卡秋莎。瑪絲洛娃)正是以前被他誘奸的一個姑娘,并造成她懷孕,收養她的女主人知道后將她掃地出門,斀z洛娃生下的孩子被送往育嬰院的途中死掉,從此她逐步墜入墮落的深淵,落入妓院過起了淫蕩荒糜的生活。良心未泯的聶赫留朵夫逐漸發現自己犯下的不可饒恕的罪行,于是走向了拯救瑪絲洛娃同時也是為自己減輕罪行的艱辛之路,就在這個漫長而痛苦的過程中,他們的靈魂都得以復活。
然而出自文學巨匠托爾斯泰之手的作品絕不可能只是一段凄慘曲折的感情故事。《復活》花費了他從1889-1899年10年的心血。當時他已進入老年,世界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在內心已經徹底否定了沙皇制度,而俄國當時社會正處于大革命的前夜。因此,《復活》一書是借托兩位主人公的遭遇,深刻揭示黑暗的沙皇帝國,真正反映被欺壓的下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也揭露了腐朽混亂的上層社會和官場。
托爾斯泰筆下的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平民女子,是俄國社會中最為普通的一員。一開始她是一個天真純潔活潑開朗的少女,結果遇上上層社會的聶赫留朵夫,被他玷污然后拋棄,被趕出家門之后淪落為妓女,最后又受人誣陷被告上法庭,由于陪審員的誤判、法官的不負職責使她被放逐西伯利亞服苦役。這一系列的打擊,經歷的種.種使她褪去天真,取而代之的是對社會的失望和對上層社會的憎恨。她的一部血淚史是對統治階級和官僚主義最有力的控訴和最無情的鞭笞。但是整個過程中瑪絲洛娃并沒有完全失去人性中最可貴的善良,她關心監獄中受盡折磨的無辜的人們,并要求聶赫留朵夫去幫忙他們早日離開監獄。并且在發現聶赫留朵夫的真誠之后也從心底里塬諒了他。最后從政治犯身上看到了值得敬佩的斗志,慢慢的使自己的精神得到復活。這些也代表了最底層勞動人民的樸實善良,和對完美生活的向往與憧憬。
我認為讀托爾斯泰的書,千萬不能忘了他的細膩,其中有很多細節都是不能夠一掠而過的,不然你會損失很多。其中,當瑪絲洛娃作為女犯被士兵押往法庭時,她對路人的輕蔑目光毫不在乎,但是當一個買煤的鄉下人走到她身旁,畫了個十字送給她一戈比時,她卻臉紅的低下頭去。這個羞澀的表情像一束光芒,雖然微弱卻照亮了她的靈魂,露出她純潔的天性。這處伏筆預示她的靈魂必將復活。我認為托爾斯泰塑造瑪絲洛娃這一藝術形象,深刻反映出他對下層人民的關懷之情。
再說說聶赫留朵夫這一人物形象,他在小說中的經歷比瑪絲洛娃更為復雜。他所接觸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事物真正的反映出主題深刻形象。在拯救瑪絲洛娃的艱難途中,他游蕩在各種官員之間,從內心深處意識到官僚以權壓人的荒誕行為和有錢人的腐朽思想。此外,他還走訪瑪絲洛娃的家鄉,看到他從未看見過的觸目驚心的景象,瘦弱的孩子、乞討的婦女……此時,他又喚起了少年時代的靈魂,堅定地站在了農民的立場上,決心將農民的土地還給農民,這件事在上流社會中引起了如同暴風雨般的強烈爭議。
聶赫留朵夫的精神復活,不再追求無欲享受,從豪華的莊園搬出、將隨身帶的錢財分給窮人、將土地分出。在上流社會過慣了那種奢侈揮霍的生活,能夠在如此短暫的時刻里找到自己靈魂的歸宿,這不只感動了瑪絲洛娃也是感動了讀者,作者也正是借此表達對社會覺醒的唿吁。
經歷了千萬曲折,不論是瑪絲洛娃最終的復活,還是聶赫留朵夫的發奮執著,在我們看來他們最終都就應幸福地在一齊,然而結局是有情人沒能終成眷屬;蛟S是瑪絲洛娃不想阻礙聶赫留朵夫的前途,或許是聶赫留朵夫對瑪絲洛娃的成全,但不管是出于什幺塬因,我們都不能忘了托爾斯泰是現實主義文學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