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國學心得體會(精選6篇)
讀書國學心得體會 篇1
9月20日至22日,我有幸參加了第五屆育齡童全國小學國學經典教學觀摩培訓,時間雖短,但受益匪淺。國學文化可謂博大精深,簡短精悍的文字,蘊含著無盡的智慧,深深震撼著我的心靈。學校作為傳承與發展文化的載體,在引導和弘揚先進文化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學校文化建設是我國先進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經典能修正品行、健全人格,使每一個人成長為德行高尚、知識廣博、行為優雅的現代中國人。為此,我們也進取響應,廣泛開展“讀經典”活動。讀經典能更好植根于民族傳統,掌握優雅、精致的祖國語言,感知民族博大智慧和完美情感,從而引導學生修身立人,明禮誠信,厚仁篤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同時進取營造“誦讀國學經典,積淀文化底蘊”的書香學校、書香家庭、書香社會。
一、教師悟領經典修身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毙奚硎且磺械母,欲修其身,先要獲得完善的知識,僅有用知識武裝自我,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德行,才能再談家國天下。正所謂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遠大的夢想,再完美的打算,在沒有實現之前必須要先把眼前的做好。知識能夠讓你更懂得怎樣了解自我,明白自我的不足之處從而去完善。比如;在工作中,我們要做的不是發怒不是指責,要從自身找不足,或是制定一個短期和長期目標,放在一個最顯眼的位置,能夠時時的看到,這樣你就能比較容易的實現目標。教師真切感悟經典之美,品味與書為友的樂趣,激發熱愛祖國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經過學習經典讓教師體會以德明志、博學多才的內涵,使教師們多一些文化積淀,寫起文章來如行云流水,說起話來字字珠璣。教師們僅有深刻認識到容納下縱橫千年的文化的國學,才會在無論什么樣的環境下淡定從容、高雅脫俗。國學,是最質樸的人生指南,是對世界的精辟認識,對為人處事的精準總結,日常行事的準則;學習國學,能夠陶冶教師的情操,提升教師文化底蘊,實現教師的'升華。
二、學生誦讀經典促成長
子曰:"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孔子說:"學生,在家里孝順父母,在外要敬愛兄長,做事謹慎而誠實,博愛眾人,而親近仁德的人,躬行實踐之后有剩余的力量,再去學習《詩》《書》等經典。國學經典是中華文化的儲蓄銀行,誦讀就是最好的貨幣,在學生時期將最好的貨幣存在他們心中,長大后定會受益終身。學生經過背誦和練字潛移默化地將歷史地理,道德禮儀,生活知識和識字閱讀本事結合在一齊學習語文,使學生在讀誦的過程中語言本事、想象本事、思維本事從根基上自然生長獲得語感語境。經典美文誦讀能夠解決當今學生“讀書苦,苦讀書”的現狀,走出一條歡樂閱讀之路。為他們今后的人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國學》是我們中國人特有的國粹,它承載著中華五千多年的文化內涵。今后,我們要多加學習,讓“國學經典”中的智慧之光,引悟自我走出迷茫,使自我的人生簡便而灑脫。作為中國人,我們應當以此為傲,也期望大家能繼承并發揚中國傳統國學文化,使其在歷史的舞臺上熠熠生輝、永不衰竭!
讀書國學心得體會 篇2
國學經典中不僅有名家名言,還有貼近生活的人、事,以及一些膾炙人口的著作選讀。其中如“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大家早已耳熟能詳,還有的如“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艱辛”也在民間廣為流傳。這些使國學之精華更接近人們平時的日常生活,讓我們更容易理解,方便記憶,能把圣人之訓用在實處
在浩如煙海的中國古典著作中,《論語》一直閃耀著特別的光芒。兩千多年來,《論語》中“仁愛”的核心思想,始終浸潤著“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的光芒,它為不同時期、不同年代的人們所推崇,所向往。原來總以為孔子是離自己很遙遠的古代圣賢,《論語》是學術家們才研究的歷史文化遺產,從沒有想到它會如此親近地來到我們身邊。《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么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
作為教師,假如我們能感受到這些,那我們的心中肯定會少許多怨言,肯定會是一名快樂而幸福的教師。真正好的老師應像孔夫子這樣,平和地跟學生商量把這種天地人三才共榮共生的關系講透。面對不同的學生,我們老師就需要保持一個健康的心態。就像孔子所說的那樣要“愛人”、“知識”。關愛別人,就是仁,了解別人,就是智。對學生多些了解因材施教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對成績差的學生應以一種積極的心態,正確地引導,相信他們一定會在自己的教育下有所轉變,只是遲早而已。
讀書國學心得體會 篇3
春秋時期的孔子,是中國最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說的創始人,更是中國人的精神偶像、中國文化的代表。
中國人因為孔子而驕傲和自豪,外國人因為孔子而研究中國,“孔子學院”于是成為許多國家研究中國的歷史和現實,尤其是研究中國的古人和今人的學術機構?鬃拥慕浀湔Z錄集《論語》,因其在古代社會生活和政治生活中發揮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對其推崇備至,不僅影響著今天中國人的思想,更是成為外國學者甚至政治家研究的經典之作?梢姡墩撜Z》之影響深遠而巨大。
我們今天再來捧讀《論語》,其現實意義究竟在哪里?
北師大教授于丹作了最精要的回答:“《論語》的真諦,就是告訴大家,怎樣才能過上我們心靈所需要的那種快樂的生活”。“《論語》就是教給我們如何在現代生活中獲取心靈快樂,適應日常生活,找到個人坐標”。因此,《論語》可以作為我們個人尤其是作為教師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指南。
《論語》中關于修德的言論,最具概括性且易于遵循的有:“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耙嬲呷,損者三友”,“益者三樂,損者三樂”?鬃诱J為:血氣未定的年少之時,不要沉浸于女色;血氣方剛的成年時期,不要與人爭斗:而到血氣既衰的老年,不要貪得無厭。一個人遇事不要主觀臆測,不要盲目武斷,不要固執己見,不要自以為是。孔子還認為,和正直,誠實守信,博學多才的人交朋友是有益的;而和諂媚的人,虛偽陰險的人,花言巧語的人交朋友是有害的。同時他還認為,如果以適度的禮樂來節制自己,以稱道別人的好處,以擁有很多賢德的朋友為快樂,對人是有益的,而以驕奢淫逸,游蕩忘返,宴飲荒淫為快樂,對人則是有害的。這些言論,簡潔明了,教人自我警醒,讓人持守美德或教人棄去偏執。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把這幾句話牢記在心,時時警醒自己,應該說在修身行事方面就不會有大的過錯了,作為教師,為人師表,更是要牢記不忘,并依此行事,真正做到身正為范。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許多人過分地強調物質利益的追求,因為種。種原因而使得人們的利益主體多元化,于是,人們的價值觀也呈現多元化,而作為教師承擔著教書育人的責任,肩上的擔子千斤重,一頭挑著學生的現在,一頭挑著國家的未來,必須給予學生的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人生觀的引導,教育學生為民族的復興而不懈努力并成為國家的棟梁。而要達到此目的,教師自己首先要有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
讀書國學心得體會 篇4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一陣清脆的朗讀聲,在王家沖小學里傳來,他們朗誦的是什么呢?仔細一聽,原來是老子的《國學》呀。
國學是我們中國五千年來的一種傳統文化。我喜歡國學。因為他能告訴我們許多受益匪淺的知識。我更愛國學,因為他能使我們從蠻力小子變成一個儒雅少年。在國學中,每一個單元都告訴我們一種為人處事的道理。道,使我們懂得不破壞自然規律才是真正的道,不亂使用兵器才是真正的道。
國學這一個多么好聽的名字,在華夏各地傳播這,不被中華兒女們朗誦著。我喜歡國學,喜歡它那令人反思的語句。我愛國學,愛它那蘊含著深刻含義的句子。學國學,使我懂得禮讓,學國學使我明白道是什么。老師們說的好,我們是踩這巨人的肩膀向上爬的。我們是踩著國學這個寬闊而高大的肩膀向上爬的。因此,我發自內心的感嘆:學國學,我快樂!
讀書國學心得體會 篇5
我們中國是個泱泱大國,具有悠久的歷史文化,而國學經典則傳承著我國幾千年的燦爛文明,記載了神州大地上下五千年的知識精髓,它為炎黃子孫書寫出最為驕傲的一筆。
從我剛學會說話起,外婆就常常陪在我身邊,吟誦著“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從此,我就和國學結下了不解之緣。到我懂事時,外婆和媽媽開始教我背誦許多唐詩、三字經,但那時,我也只知道跟著背,并不知道其中到底蘊含著什么,讓媽媽這么想讓我學習。
到了上小學的階段,剛識完字,學完句,語文老師就天天讓我們背幾首唐詩宋詞,并給我們細細的講解,我漸漸地明白了國學經典的底蘊。進入三、四年級,我們開始背誦和學習《三字經》《論語》,這些經典,我認為是含有知識、感情最多的,使我受益匪淺。
我本來是一個丟三落四、慢性子的女孩,做作業時就想玩,三心二意,成績老是不穩定。自從學了論語和一些古文后,就十分認真了,學習也非常主動了,成績也有進步了。當我想玩時就想起“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當我學習拖拖拉拉時,就會想起“思而不學則罔,學而不思則殆”……
有時候與同學之間有些小矛盾的時候,我義憤填膺,總想爭個高低出來,“禮之用,和為貴”、“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這些國學經典名句就浮現在我的腦海中,于是我不管誰對誰錯,都能很平靜隨和的對待,和同學友愛相處。
讀書國學心得體會 篇6
文化傳統的更新與重建,是民族文化血脈的溝通,如同給心臟病患者做搭橋手術,那是要慎之又慎的。
中國作為世界四大文化圈之一的文明古國,其古代文明的燦爛輝煌有目共睹,但中國的近代文明卻落在了西方的后面,現代性賴以生存的科技革命,中國沒有發生。原因何在?這道據說是“李約瑟難題”,本書作者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國學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清末民初,20世紀頭一二十年,東西方文化沖突劇烈,傳統和現代的整合漫無頭緒,當時第一流的知識人士如章太炎如梁啟超如胡適之,遂倡國學以激發種性的文化自覺。
回觀整個20世紀,如果有國學大師的話,章太炎先生獨當之無愧。
王國維以51歲的盛年自殺于頤和園魚藻軒,80年后的今天仍是中國現代學術的未解之謎:作者縷析斯人精神世界的十重矛盾,試圖為其結局追尋種子熏習的宿因。
國學精髓,留給后人的是無限的精神食糧。從中我們能看到一定的歷史背景,更好的了解我們的先輩有怎樣堅強的心志。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人性的力量與唯美。
就《像聊齋志異》,它給我們的不僅僅只是有趣的故事,我們不能拿它當成無聊煩悶時解憂的料資。它對當時社會的腐敗、黑暗進行了有力批判,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表達了人民的愿望。但其中也夾雜著一些封建倫理觀念和因果報應的宿命論思想。《聊齋志異》的藝術成就很高。它成功的塑造了眾多的藝術典型,人物形象鮮明生動,故事情節曲折離奇,結構布局嚴謹巧妙,文筆簡練,描寫細膩,堪稱中國古典短篇小說的高峰。
認真研讀,國學給我們的會是洞天的澈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