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精選9篇)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1
這本書被列入了高中必修課本中的整本書閱讀的推薦書目,而另一本必修課本的推薦書目是《紅樓夢》,是在好奇能夠和《紅樓夢》一起并列必修課本推薦書目的書是什么樣的作品,于是買了這本書打算細細品味。初聽書名,還以為是寫中國鄉土風味的散文集或是小說、雜文集,后來才知道是學術作品。
說實話,這本書對我來說,讀起來是困難的,不是說理解上有多困難,而是讀起來,能夠全身心的投入,拋去一切雜念來讀,實在太不容易了。可能是學術作品的原因,又是社會學的書籍,涉及不少專業詞匯和專業問題,給我的感覺總是把簡單問題復雜化,把復雜問題高難度化,讀來有些難以消化或者說難以產生閱讀的快感。
前面的鄉土中國讀來稍微好一些,有原生態的鄉土情味、風味,也細數了不少從古至今一直存在的鄉村觀念、鄉土問題,后面的鄉土重建則涉及到了經濟、社會、制度等問題,越讀越覺得晦澀,也不太提的起興趣。
可能也是我個人便好文學類的.書籍,更是因為我的水平和閱歷不夠,所以沒有特別大的收獲和感悟。不過,作為教育類的研究生,我不得不考慮,這樣的書籍推薦到中學生的整本書閱讀中有何意義,作品本身的價值和學術高度這是不用質疑的,但是讓高中生來閱讀這本作品,老師要花費一定的時間來完成這樣的整本書閱讀的教學任務,是否真正的對學生有幫助。能不能讀懂是一個問題,能否學會讀學術類作品,學會學術文章的寫作方法又是一個問題。
這本書中提到了很多次云南,也提到了很多次云南的呈貢,就是我現在生活的地方,有熟悉感,有陌生感,作者筆下的鄉村,和我們現在所了解的鄉村,有本質上的相同,也有形式上的不同。因為書中的論文及所涉及的調查大多在五十年代左右,距離現在過去了太多個日新月異的年頭,不過,作者很多關于農村建設,鄉土工業的建設似乎在今天看來,得到了實現,說明作者的調查的問題是非常有代表性的,同時提出的解決措施也是非常有前瞻性的。
寫不出什么有質量的書評,因為我實在讀不懂、進不去這本書,可能需要歷練可能還需要多沉淀,才能了解鄉土中國,而不是把鄉土僅僅局限于我童年成長的的鄉土風俗。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2
思修課的老師給我們推薦了幾本社會研究學的書,我的眼球就被費孝通先生的《鄉土中國》所吸引了,費孝通先生在這本書中分別從鄉村社區、文化傳遞、家族制度、道德觀念、權力結構、社會規范、社會變遷等各個方面分析、解剖了中國鄉土社會的結構和本色,他讓我懂得了中國鄉土社會有著太多的思想羈絆,人們固執地認為他們所在地社會很安定、美好,不愿意做出改變。
費孝通先生說種地的人搬不了地,長在土里的莊稼也行動不了,所以侍候莊稼的老農也像是半身插在了地里不流動。對于這句話我深有體會,我總想讓我媽在閑暇時多出去走走,但她總不愿意,我問她為什么,她說:在農村種地的人,不在家種地還能干什么。我想現在還有挺多人還在受著土地的束縛。
在鄉土社會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會。每個人都是在一個熟悉的社會里成長,沒有陌生人。在經歷了長期的共同生活,慢慢的衍生出了各種各樣的規矩,“這不是見外了嗎?”這是在我們生活中經常聽到的語句,這是出于一種對于熟悉的規矩到不假思索的可靠性,中國鄉土社會的信用不是建立在契約之上的,而是建立在熟悉的規矩之上,如果社會的信用是建立在一種熟悉地規矩之上的,什么事都是約定俗成,這就跟我們現在說所的道德綁架有些類似,這對于我們要去建立一個信用社會和一個法治社會是很不利的。
還有些鄉土社會里的規矩慢慢演變成了鄉土社會里的傳統,人們從上一代學到的知識不假思索就運用到自己的身上,周而復始,只知道到了什么時間該做什么樣的事,只要方法有效就不必問原由,這很容易讓人產生一種定性思維,思想的不到擴充,思想就局限在了一代傳授給一代的思想之中,這是可悲。
不是說中國的鄉土社會就是那樣思想落后、固執不前,其實只是說中國鄉土社會知識的匱乏。不過現在的鄉土中國傳媒工具的普及,鄉土社會的思想較以前來看有了很大的改善,但還是有些固執的思想存在,我們要想社會能夠全面的發展,我們什么東西都不能落下,一起進步、成長,我們才更容易去構建我們想要的社會。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3
每次拜讀費老的文章,他那樸實無華的文風總是讓我連連稱贊。其實,一個人的文風,也就顯示了一個人的閱歷。當你經歷過了人生的各個階段,體驗過人生的酸甜苦辣,你自然就不會用煽情的華而不實的文字去表達你的觀點,抒發你的感情。雖然我說出上邊的話顯得不那么讓人信服,但是這些真的是我在讀了不同作者的文章之后的想法,率性而發。
還是進入正題吧,《鄉土中國》是學術界公認的中國鄉土社會傳統文化和社會結構理論研究的代表作,這可能也是老師極力推薦這本書的原因之一吧,畢竟多讀點經典是對我們的學習大有益處的。而且這本書給我帶來了極大的感悟。第一點,“這里講的鄉土中國,并不是具體的中國社會的素描,而是包含在具體的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體系,支配著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通篇看下來,在我看來,“鄉土中國”是在中國存在了幾千年的深受傳統文化影響的鄉土社會。小農經濟,自給自足,穩而慢變是它的特點。特別說明的是“穩而慢變”,該書全篇大多依據于此,鄉土社會是非常穩定的,人民是固定在土地上的,鄉土社會是漸變的,而且變化的速率是非常慢的。
開篇提到鄉土社會的本色,“鄉土”。“從基層上看去,中國社會是鄉土的”,從宏觀上論述了中國社會的鄉土性。所說的“土”,是指泥土,鄉下人離不了泥土,種地是他們的最普通的謀生辦法。而且,“土”也成了我們的傳統,鄉土社會的人們不論在哪,都離不開泥土。從中原走出去的人們,到了草原,還是以種地為生。“土是他們的命根子”,這也導致了“我們的民族確是和泥土分不開了”。如文章所說“以農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態,遷徙是變態”,人民固定在他所種植的那塊土地上了,并且在這塊土地上繁衍生殖,一代又一代,只有當這塊土地過于飽和了,才會有人離開。“土”固定著人,這是鄉土社會穩定的一個重要原因。看看我們現代社會,國家提出“十八億畝耕地紅線”是為了什么?因為土地是固定著人,使社會安定的重要介質。雖然沒有工作,但是種著這塊地,最起碼能保證溫飽。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4
《鄉土中國》一書是社會學巨擘費孝通老先生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后期根據他在西南聯大和云南大學期間所講“鄉村社會學”課程內容講稿整理編寫而來。這本書雖然歷經七十余年,但棲它的研究卻仍然具有現實意義,是中國傳統文化特質的重要思路,書里自對我國的很的社會現象進行了深層次剖析。
我對該著作的認識是逐步加深的,我認為這部社會學巨著不應在當今社會受到冷落。反復讀了《鄉土中國》后我有三點感想:
一是中國人的安土重遷。由于中國傳統文化是屬于農業文明,中國是以農業為根基的文明古國。整個中原文化都建立在對土地深厚的依賴之上,所以我們和許有外國、游牧民族、水上民族不同。我們每個人都希望擁有屬于自己的房子,我們不隨意更換自己的住房。如果遇到拆遷這樣的事情,我們門會較抗拒,中國人對房子有自己的情結,這也是我們房價居高不下的一個社會除原因。
二是“熟人社會”,由于鄉土社會傳統,從而著成了一個生于斯,長于斯的社會。
鄉土社會發源子村落。在一個村子里,周圍的人都是熟悉的,沒有陌生人的,大家都依靠著同一塊土地生活,彼地相互信任、依賴。也由比形成了一個由私關系引由面出的“差序格局”的人際關系。
就像一塊石頭投入水中激蕩出漣漪一樣越靠水波中心的地方關系越緊密;越遠的地行關系就越疏遠,因此而形成的熟人社會。關系近的風事好商量,工作開綠燈;不屬于自已人的,便什么事都很難有真正意義展開和作為。
三是婚煙關系。中國的家好做似事業組織,弱的大以做事業大小決定。它的主軸是在父子之間。婆媳之間:夫妻關系只是配抽。而這恰恰與西方夫妻關系是主軸,夫妻感情主要凝聚力不同。因此在中國社會。夫妻間的感情淡泊是常見的現象。因為鄉土社會要求的是穩定,男女之間激烈的情感容易破壞這種穩定,所以中國人不喜歡離婚。因為大多數人對婚煙的就是一種穩定的合作關系,即使沒有愛情也不影響彼此方間的合作。
以上是我對《鄉上中國》主要的感受,。
《鄉土中國》這本書除了增切我們看問題的深度,也讓我們更清醒的認識在這片古老的東方土地上存在的一些問題。使我在正視它的同時,也能夠積極地用正確的態度去解問題,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5
“書是良藥,可以醫愚”。不同類型的書帶給我們不同的閱讀體驗和感受。通過對《鄉土中國》這本書的學習與閱讀,我得到了不少啟發。
首先是閱讀方法方面。在此之前,課外的讀物大多是小說,而《鄉土中國》這種的學術著作是第一次接觸。打開目錄,一些生僻的詞出現在我眼前:“長老統治”“文字下鄉”“無訟”······再隨便翻開其中一頁,都是些枯燥、艱澀難懂的詞,很讓人抵觸。
在開始的幾章中,經常會發生前幾段要讀好幾遍才跟得上文章思路的現象。但隨著不斷地深入,我漸漸地找到了方法:每一章的開頭和結尾需要特別留意,因為這些地方往往會提出概念或作出結論;抓住關鍵詞,圈畫下來,排列在一起,就如同有了一張閱讀的“線路圖”;畫思維導圖,可以幫助梳理文章脈絡。這些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鍛煉了我提取、歸納信息的能力,讓我理清文章思路,加深對內容的理解。
再者是文章的內容方面。作者從權力結構、社會規范、倫理道德、家庭制度、禮法等方面向我們展示了中國基層社會的面貌,深刻地揭示了鄉土社會的結構及其本色。在這些觀點里,我印象最深的是《差序格局》和《血緣和地緣》。
《差序格局》中提到了自我主義,以己為中心,向外擴大的圈子就是我們的人際圈。作者形象地用石子投入湖面蕩起的漣漪來形容,它的界限并不是很清楚,親疏關系的遠近會對它產生影響;作者還指出圈子的大小是依勢而定的,真可謂是一語破的。
《血緣和地緣》主要圍繞著“人情”展開。在這個充滿人情的社會中,真正的商業是無法進行的,文中的例子:只有到十里之外的街市,人們才能自然地以“陌生人”的身份出現,才會認真的講價、買賣。這是土地上該有的規則,人們一代代的遵守著。
這些現象都是真實的發生在我們身邊的,而費孝通先生卻能將它上升到學術方面,這與他親身下鄉觀察實踐,不斷總結思考有必然的聯系,費先生的格物致知精神讓我多了幾分敬佩之情。
讀書的過程如登山。前面是數不盡的臺階,但只要一步一個腳印地走,頂峰之處再首來時路,我們的成就感與滿足感是無法比擬的,那時一定會不由自主地感慨:讀書是一件幸福的事!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6
《鄉土中國》是費孝通先生于上世紀40年代創作的一本介紹中國基層——農村的一本書。距離現在已近80年,我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有些問題已經不復存在。但以先生獨到的見解去看當時的農村,還是頗具新鮮感的。
開篇先生首先為大多數人認為農村人存在的“土”和“愚”進行了反駁。“土”不應該是貶義詞,中國的基層是鄉土性的,是由于中國幾千年來都是農業大國,鄉下人離不開泥土,土地孕育了世世代代的人,是鄉下人的命根,所以沾染土氣是難免的。“愚”也是由于所處環境的不同導致。鄉下人見車慌了手腳,不知所措,成里人認為他“愚”,城里人對于農耕知識不懂裝懂,鄉下人也可以認為他“愚”,文字難以傳入鄉下是環境所致,農村圈子小,是熟悉的人之間的交流。一個動作,一個神情,一句話就可以將想表達的表達的清清楚楚,文字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義。但是城市是陌生人與陌生人組成的圈,不能用鄉土社會的習俗應付。于是,“土”成了罵人的詞匯,“鄉”也不再是衣錦榮歸的去處。
先生還解釋中國社會結構是差序結構,就如一個石頭丟入水中,掀起一層層漣漪,以己為中心,人脈由權利和財富的大小一圈圈排列出去,遠處的波紋淺,關系也薄。但漣漪的范圍大,到哪都想找點關系。所以說中國人是“私”的,缺少西方人的團結意識。先生見解獨到,比喻生動,一針見血的指出了我國社會存在了多年的問題。
書中還提到了很多當時中國鄉村存在的問題,如男女有別,長老秩序,禮治秩序等,我就不一一贅述了,大家有興趣可以自己去了解,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其實書中的大多數提出的問題如今都不復存在,但書中許多描述如今又可以引出不同的感受。先生在書中提到自己出國留學時奶媽給他包了一包鄉土,水土不服時可以給飯菜里放些。讓我想到表妹出國時帶了一盆花,我嫌麻煩,花在哪都可以買。她告訴我“重要的不是花,是這盆土,走到哪看到這一盆土,都會覺得心安。”這大概就是如今鄉土的魅力吧,鄉土還是那孕育生命的鄉土,中國不再是那個風雨飄搖的中國!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7
前些時間突然發現不是太了解我們這片土地。在網上尋找了好久,說讀讀《鄉土中國》大概可能更能深刻理解我們的文化。
就我的成長,說來也是奇怪,也并不是在現代社會中長成,而是確實在鄉土世界中長大。但是大概是因為是家里唯一的男孩子,父親也并不是要求、強求我接收某些觀點,造成了一種放養的態度。而我,似乎從小時候開始就有一些可以拒絕的權利;長大以后,就只接受自己喜歡的東西,所以感覺舊時環境似乎并沒對我有太嚴格的塑造。
開始讀鄉土,開始理解鄉土。
從最開始的差序格局開始,大概說,中國的鄉土社會是一圈一圈推出去的波紋,而每個人都會被影響,每個人都是他社會影響所推出去圈子的中心。而西方社會來說,每個人都是很清楚的,幾根稻草一束,幾捆束成一挑。每個人在團體中都很清楚。文章舉例子,如果帶家人去旅行,西方指的是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中國就沒這么明顯。
男女有別。現在年輕人來說,男女一致和平等性得到了很大的接受;包括西方一政治正確就是女性地位的提升。但是在鄉土社會,男女是有差別的。讀后感·因為鄉土社會是一個安穩的社會,或者追求的是一個安穩。而在安穩的社會中,大家更多的是熟悉和習慣,不希望有著沖突的發生。所以男女的交流和婚姻更像是被各司其責的生活習慣所支配,比如說男主外,女主內。而現代社會是變化的,男女有著求同的需求,但是求同的阻力很大。正是這個阻力,會產生情感和社會不穩定因素。
長老統治。孩子的成長是被文化定型了的。鄉土社會中,我們沒有成年的界限,年長者經歷過年幼者經歷過的事情,長者也是“師”了。每一個年長者都握著教化年輕人的權利。但是在一個不以經驗為導向的社會中,年幼者可能比年長者懂得更多。
無訟。鄉土社會中,訴訟是違背了本土的倫理道德了,是羞人的。所以,大家主張無訟。但是現代法律中,無賴反而利用這個獲得權益。
從欲望到需要。鄉土社會中,大多數的需求不是被計劃的。吃飯,喝酒都是自發的,但是和需求結合得很緊密。但是現代社會中,我們利用計劃,理性的規劃者自己的人生。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8
在眾多老師的慫恿下,懷揣著各種熟悉感細致地讀了費孝通的《鄉土中國》,首先,孩提時代的鄉土印象再次浮現:五線譜般的電線桿上鳥兒嘰嘰喳喳,清澈見底的小溪流里魚兒歡蹦亂跳,綠油油的田野上牧童的短笛在輕聲歌唱,一垛垛的稻草堆背后孩童們你藏我躲……可是,回首今朝的鄉土概貌已不同往昔,禁不住泛起內心那股暖暖的鄉土漣漪。
很是驚詫,費老在“鄉土本色”一行文中提到,他初次出國時,他的祖母偷偷地把一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塞在他的箱子底下。看到這,心里暗暗驚喜那包用紅紙裹著的東西是什么,并不是神秘的貴重物品,你是否也知曉了。后來,他祖母避人和他說了,假如水土不服,老是想家時,可以把紅紙包裹的東西煮一點湯吃,這是一包灶上的泥土。驚詫完后,也訴說一段我曾不敢啟齒但與之相似的經歷,第一次離家求學時,我母親,不算很老的農村婦女,也是把一包用紅紙包裹著的東西放在了我箱子的最深處,好奇地問:“是什么?”母親語重心長的說:“給你保平安的,希望你出門在外一切平平安安……”一直壓在箱底,直到后來算是翻箱倒柜找東西時,又顯眼的在我眼前晃來晃去,好奇心驅使我打開了它,一抔灶土和幾顆茶粒。
這就是暖暖的鄉土,不僅有母愛的寄托,還有那淳樸的鄉土情緣牽系著。
我,也算是土生土長的農村孩子,對鄉村有著一種特別的感情,很深厚、很誠摯的埋藏在心底。一踏進大學,身上那股“土里土氣”的質樸儼然與外界格格不入,但日子久了,又生怕與鄉村有關的“味道”將隨著喧鬧的外界漸行漸遠,所以,有時就特別想回到過去看看,小時候的村莊、暑期支教的鄉村、大一學習生活的南平校區。摸摸那片烙上童年腳印的黃土地,嗅嗅那鄉土的味道,那是被自然孕育著千百年的村莊;在支教的期間,重溫童年幼稚的游戲,陽光下童真無邪的笑臉灑滿大地,充分展現孩子快樂的本性;懷念靜謐的南平校區,修身養性,與世無爭,悠閑的學習、生活便是一種享受。一種厚重感油然而生,這不正是某年某月后所向往、所追求的嗎?
將來的某一天,找到了心靈的棲息地,能夠在自己的小天地,擁有半畝良田,披星戴月,荷鋤而歸。遠離城市的喧囂與人際的勾心斗角,融入大自然,真真切切的享受鄉村的寧靜與安詳,做一個真正的自己。
生長在暖暖的鄉土上,生根發芽,并茁壯成長。
也許,只有靠種地謀生的人才能明白泥土的可貴,才能體會到中國社會的基層具有濃厚的鄉土性。雖然,城里人藐視鄉下人土里土氣,但是,在鄉下,“土”是我們的命根,年復一年,日復一日,隨著季節的更替,鋤地播種,精耕細作,盡管寸草不生,仍然期盼能從土里長出希望,收獲果實。
或許,哪里來的最終本該回到哪里去,一如祖祖輩輩世世代代立足于用汗水澆灌的那一片“生于斯,長于斯”的古老、沉默而蒼黃的土地,以此來報答那暖暖的鄉土養育我們世代族人的大恩大德。
鄉土中國讀書心得800字 篇9
這是一整部論述性的作品,從前對于“書”的印象是里面有許多故事,是有情節的。如今是頭一次接觸論文式的書,本就陌生說理,讀起來確實吃力。它的每句話都是要理解的,因此,只有在平心靜氣時用最冷靜的思維才讀的進去。我個人認為對于這樣的書只讀一遍是收獲不夠的,有讀了一遍前幾章,發現了其中的框架,也能結合整本書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句中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對于現在初級水平的我,對于書中一切只能算作淺談。
佩服書中的說理,文字在鄉下是否有作用本就很難論說,但作者通過將城里教授的孩子和鄉下孩子對比清晰地讓人理解:城里人只熟悉城里的事物,正像鄉下人只熟悉鄉間一樣,鄉下人會在城里因為無知受到嘲笑,城里人同樣也會在鄉下遇到不認識的事物,雖然沒人嘲笑他們,但說彼此“愈”確實沒有根據。城里孩子學得好成績高,但捕蚱蜢不如鄉下孩子,這都是平等的,文字在鄉下不如在城里普及就像城里人不懂農家知識一樣是很自然的。于是要想文字下鄉,文字在鄉下也起到了作用,就要加快轉型,充分而有力。
無論是根據書中論述,還是從實際出發,中國都是一個“土生土長”的國家,一個淳樸敦厚,有著黃土一作文般品德的國家。中國人自身帶著幾分“土氣”,沉穩,老實,沒有心計,中國人是含蓄的,他們面對困難,首先想到的是“克己”,這種傳統在鄉土社會中繼承,傳承至今。
曾經的鄉土社會已經不復存在,正逐漸向著“浮士德式發展”。在當今中國,許多新型思想沖擊著就有的傳統,這是鄉土社會面臨的機遇,保持就有的優良傳統的同時吸收新的文化,加快轉型,這是當務之急。
按照作者對禮治的定義,中國社會仍是禮治的社會,和諧社會,一直被奉為主流,道德與法律相協調。平常的生活中很少涉及觸犯法律的事,正是由于禮治思想的準繩約束著,法律只是現代社會的標志,肅然也有無可替代的作用,卻不如道德觀念深入人心。作者認為人治有時能取得不治而治的效果,這正是人治有著“懸疑叢與”“罰疑從去”的靈活功能。
總體看來,中國人是安土重遷的,是由道德維系的,是有秩序的,中國人的觀念深入日常生活,隨處總想播種,僅用一句“我”辨別身份,諸多細節,充斥著生活。作者說這本書算不得是定稿,也并不能說是完稿,很有道理額。它記錄了一個時代的中國社會,指引著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更提醒著我們明確自己的身份像土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