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24個比利》心得感想(通用3篇)
讀《24個比利》心得感想 篇1
《24個比利》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威廉·米利根(比利)臭名昭著:1977年10月,兩周內,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內犯下三起強暴搶劫案,人稱“校園之狼”。警方在重壓下迅速地破了案,威廉·米利根身陷囹圄。
犯罪證據十分充足。
這似乎是一個慶祝正義得到伸張的時刻,但公辯律師在和比利接觸的過程中,發現比利精神異常,不久,比利用拳砸碎馬桶企圖自殺,許多細節都顯示出比利與眾不同。
比利確實與眾不同。母親放蕩、生父自殺、繼父長期的虐待與性侵讓比利的童年充滿苦難,他啟動自我防御機制,制定自我教育計劃,陸續為自己創造了23個國籍、年齡、才能、性格各異的人格(男女都有)用以承受痛苦、保護身體、學習逃脫、辨別方位、享受關愛、表現快樂、關愛弱勢群體甚至反叛社會……這些人格再加上完整融合的“教師”,構成了24個比利,其中湯姆、亞倫、丹尼均具有卓越的繪畫才能,“家族”保護人里根是一位南斯拉夫人,能夠控制腎上腺素,擁有強大的體能,是武器及軍事權威和空手道專家,和平時期的管理者阿瑟是個英國貴族,精通物理、化學和醫學,能夠流利地說寫阿拉伯語。這些具有超能的人格和數名招人憐憫的無助兒童,以及數名“惹人厭的人格”一起構成了比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充滿血淚的個人成長史。
四位一流的精神科醫師和一位心理學家共同宣誓證明比利是多重人格分裂患者,威廉·米利根最終被判無罪,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
獲得無罪判決的比利被轉到雅典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治療,在考爾醫師的幫助下,13個被壓制隱藏的“惹人厭的人格”作為人性中的必要構成部分,得到了正視,完整融合的“教師”首次出現。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教師”在追溯自己“從哪里來”時,發現了父親自殺的真相和母親品行的瑕疵,精神受到極大的刺激,而媒體持續的隱含敵意的報道,給公眾帶來了恐慌,一名男子試圖槍殺比利,幸虧雷根及時出現逃過一劫。比利的人格再次分裂,這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比利再度淪為囚徒,被關在戴頓司法中心(四周有兩層圍墻環繞,還架上帶刺鐵絲網,安全設施甚至比大部分的監獄都來得嚴格)。在比利精神的深處,聚光燈邊不再是各行其是的各個人格,而是一具具尚未封閉的棺木,有些棺木里躺著等待命運的人格,有些棺木則因為一些年輕孩子對生命還抱有希望而空著:
“那是什么地方?”我問他。
“戴維為它取了個名字,”他說道,“因為那是他創造的,戴維稱它是死亡之地。”
這真是一個傷感的結尾。
讀完《24個比利》,我們早已原諒了比利給社會帶來的恐慌,即使這條“校園之狼”還曾經犯下另一些不為人知的罪行,我們也仍然為他感到抱歉。這就是敘述的力量。丹尼爾·凱斯耗費兩年時間重建起來的、可能比利自己都無法理清的個人成長史,讓我們看到了成年人對孩子的傷害如何扭曲了一個天才兒童的心靈,看到了人類社群的蕪雜粗暴對一個敏感兒童的深刻影響,看到了人類社會制度與機構的局限,也看到了比利自救的努力,看到了人的脆弱與尊嚴。
《24個比利》是一本典型的紀實小說:關注有深遠影響的熱點新聞事件,作家花大量的時間做調查、訪談,并且作為某些資料、信息的來源出現在小說中,敘述時使用第三人稱客觀敘述,小說中的人物、地點與相關機構絕大多數均為真實名稱。丹尼爾·凱斯宣稱自己嚴守事實:“書中并無我自己杜撰或改編的內容。”盡管如此,我們仍能從材料篩選和小說的敘述特點看到作家的主體性。我們注意到,丹尼爾·凱斯對于比利的自我管理與自救給予了相當多的關注,他詳細地羅列了亞瑟管理“家庭”的戒律,這些戒律既是自律的,也是勤奮上進的;敘述也非常關注不同人格出現造成的“時間缺失”,從一個人格轉換成另一個人格時的短暫迷惘得到了敘述的強調;在第三部,媒體的敵意報道造成了比利人格的再次分裂,兩周后,作家與比利在墓園散步,隨著談話的深入到對死亡與生命價值的思考,代表人格融合的“教師”再次出現。這些隱含在客觀敘述底下的特點和小說中許多其他細節,都顯示出了1980年尚處于比利事件漩渦中心的丹尼爾·凱斯,在寫作《24個比利》時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與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丹尼爾·凱斯對于人類最精微、最深層心理問題的敏銳洞察與理解能力。
顯然,不僅僅是比利需要“重新學習認識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人都需要“重新學習認識生命的意義”,學習愛與寬容。
讀《24個比利》心得感想 篇2
《24個比利》這本書所描述的真實的故事,就像一面棱鏡,折射出太多人世的滄桑。
生活在社會中的每個人都知道,自己并不只有一副面孔,而是能在不同的情況下隨意轉換,但是與比利比起來,則要相形遜色太多了。比利出生在一個非常不幸的家庭中,幼年即受到繼父的虐待及性侵,這樣的生活即使對于成年人來說也如入煉獄,更別提幼兒比利了,成年人可以逃離,不能逃離的比利選擇用一種更加辛酸的方式,如果我承受不了這種痛苦,那么就創造出另一個我來承受吧,直至創造出24種人格。這既是一種逃避也是一種無奈,更是一種生存手段,讓每個讀者也許都不禁驚訝于人這種生物有如許強韌的生命力與適應力,也驚嘆人類精神世界還有多少我們沒有探索到的未知之地。
當然絕對不能因為比利的悲慘往事就給予他無底限的同情,因為他本身自帶甚至可能遺傳自父親的軟弱,讓他在沒有受到太多打擊的時候就開始分裂出克莉絲汀這個人格。這樣的結果一部分源于比利軟弱的天性。而這樣的童年也無法讓比利的人格得到成長,似乎每個人格都無法承受正常社會中的生存壓力。這樣一個一個的分裂出的人格,他們所承受的也并不公平,戴維專門承受痛楚,這個小男孩太可憐了,如果說比利太痛苦了,那么他還有閉上眼睛逃脫的機會,而戴維的每次出現總是伴隨著不知所謂的痛苦,他連逃脫痛苦的權利都沒有,而其他人格也各有心酸,湯姆算得上是個善良的正常人,卻連戀愛都無法進行,連做愛的權利都沒有;亞倫總要不知所以的收拾殘局,里根與阿瑟本來可以在各自的生活中一展身手,他們卻被幽閉于一人體內,如果說卡爾莫是比利的夢魘,而比利的存在何嘗不是所有這些人格的夢魘呢?
這個故事還讓我們感嘆于身處的這個世界,這是一個帶有傷害性的世界,這也是一個善良的世界,這個世界有變態的繼父,也有愿意幫助陌生人的善良心理醫生,這是一個公共輿論橫行的世界,這也是一個越來越關愛個體的世界,我們應該感慨于成年人對于幼兒關懷的缺失嗎?明明他們自己也承擔不起這個世界的重量;我們應該譴責那些窮追不舍的媒體嗎?關注公眾安全也是他們的責任;我們應該責怪比利嗎?明明他也是受害者;我們應該責怪這個社會嗎?明明大多數人都能安穩的生活。在這個故事中為我們展現出的這個社會真是太過于無奈了。
或許是因為這事件太過于驚世駭俗,所以作者反而選擇用近乎流水賬一樣平實的語言去敘述,但是就是這樣平實的語境中,依然能夠體會到作者力圖尊重事實的用意,并且感受到比利人格碰撞的激烈暗涌。
當然,看這本書最大的一個爭議也是如何看待這本書最基本的準則就是,這到底是不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比利到底是一個具有悲慘人生的悲情角色,還是一個超級騙子,我想這個問題依然涉及到對于人性的追問,你是愿意相信善良,還是愿意相信險惡?我想這是比利的故事帶給我們最淺也是最深,最初也是最后的拷問。
讀《24個比利》心得感想 篇3
《24個比利》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威廉·米利根(比利)臭名昭著:1977年10月,兩周內,他在俄亥俄州立大學校園內犯下三起強暴搶劫案,人稱“校園之狼”。警方在重壓下迅速地破了案,威廉·米利根身陷囹圄。
犯罪證據十分充足。
這似乎是一個慶祝正義得到伸張的時刻,但公辯律師在和比利接觸的過程中,發現比利精神異常,不久,比利用拳砸碎馬桶企圖自殺,許多細節都顯示出比利與眾不同。
比利確實與眾不同。母親放蕩、生父自殺、繼父長期的虐待與性侵讓比利的童年充滿苦難,他啟動自我防御機制,制定自我教育計劃,陸續為自己創造了23個國籍、年齡、才能、性格各異的人格(男女都有)用以承受痛苦、保護身體、學習逃脫、辨別方位、享受關愛、表現快樂、關愛弱勢群體甚至反叛社會……這些人格再加上完整融合的“教師”,構成了24個比利,其中湯姆、亞倫、丹尼均具有卓越的繪畫才能,“家族”保護人里根是一位南斯拉夫人,能夠控制腎上腺素,擁有強大的體能,是武器及軍事權威和空手道專家,和平時期的管理者阿瑟是個英國貴族,精通物理、化學和醫學,能夠流利地說寫阿拉伯語。這些具有超能的人格和數名招人憐憫的無助兒童,以及數名“惹人厭的人格”一起構成了比利豐富的內心世界和充滿血淚的個人成長史。
四位一流的精神科醫師和一位心理學家共同宣誓證明比利是多重人格分裂患者,威廉·米利根最終被判無罪,成為美國史上第一位犯下重罪,結果卻獲判無罪的嫌犯。
獲得無罪判決的比利被轉到雅典心理健康中心接受治療,在考爾醫師的幫助下,13個被壓制隱藏的“惹人厭的人格”作為人性中的必要構成部分,得到了正視,完整融合的“教師”首次出現。然而故事還沒有結束,“教師”在追溯自己“從哪里來”時,發現了父親自殺的真相和母親品行的瑕疵,精神受到極大的刺激,而媒體持續的隱含敵意的報道,給公眾帶來了恐慌,一名男子試圖槍殺比利,幸虧雷根及時出現逃過一劫。比利的人格再次分裂,這給他帶來了毀滅性的災難—比利再度淪為囚徒,被關在戴頓司法中心(四周有兩層圍墻環繞,還架上帶刺鐵絲網,安全設施甚至比大部分的監獄都來得嚴格)。在比利精神的深處,聚光燈邊不再是各行其是的各個人格,而是一具具尚未封閉的棺木,有些棺木里躺著等待命運的人格,有些棺木則因為一些年輕孩子對生命還抱有希望而空著:
“那是什么地方?”我問他。
“戴維為它取了個名字,”他說道,“因為那是他創造的,戴維稱它是死亡之地。”
這真是一個傷感的結尾。
讀完《24個比利》,我們早已原諒了比利給社會帶來的恐慌,即使這條“校園之狼”還曾經犯下另一些不為人知的罪行,我們也仍然為他感到抱歉。這就是敘述的力量。丹尼爾·凱斯耗費兩年時間重建起來的、可能比利自己都無法理清的個人成長史,讓我們看到了成年人對孩子的傷害如何扭曲了一個天才兒童的心靈,看到了人類社群的蕪雜粗暴對一個敏感兒童的深刻影響,看到了人類社會制度與機構的局限,也看到了比利自救的努力,看到了人的脆弱與尊嚴。
《24個比利》是一本典型的紀實小說:關注有深遠影響的熱點新聞事件,作家花大量的時間做調查、訪談,并且作為某些資料、信息的來源出現在小說中,敘述時使用第三人稱客觀敘述,小說中的人物、地點與相關機構絕大多數均為真實名稱。丹尼爾·凱斯宣稱自己嚴守事實:“書中并無我自己杜撰或改編的內容。”盡管如此,我們仍能從材料篩選和小說的敘述特點看到作家的主體性。我們注意到,丹尼爾·凱斯對于比利的自我管理與自救給予了相當多的關注,他詳細地羅列了亞瑟管理“家庭”的戒律,這些戒律既是自律的,也是勤奮上進的;敘述也非常關注不同人格出現造成的“時間缺失”,從一個人格轉換成另一個人格時的短暫迷惘得到了敘述的強調;在第三部,媒體的敵意報道造成了比利人格的再次分裂,兩周后,作家與比利在墓園散步,隨著談話的深入到對死亡與生命價值的思考,代表人格融合的“教師”再次出現。這些隱含在客觀敘述底下的特點和小說中許多其他細節,都顯示出了1980年尚處于比利事件漩渦中心的丹尼爾·凱斯,在寫作《24個比利》時表現出來的巨大勇氣與深厚的人道主義精神,也表現出丹尼爾·凱斯對于人類最精微、最深層心理問題的敏銳洞察與理解能力。
顯然,不僅僅是比利需要“重新學習認識生命的意義”,每一個人都需要“重新學習認識生命的意義”,學習愛與寬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