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精選15篇)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
《堂吉訶德》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的一本諷刺小說。這本書主要講述了堂吉訶德是一個愛虛榮、愛幻想的人,他看了一些書以后,走火入魔,總是很自大,覺得自己很厲害,什么都可以做,他要當騎士去行俠仗義。
堂吉訶德做過很多可笑的事情。有一次,堂吉訶德來到一家客棧,他就幻想那是一座城堡,店主就是國王。讓對店主說:“國王陛下,我能幫您守護城堡,只要您封我為騎士。”店主覺得很好笑,就對他說:“好,我封你為騎士。”后來,堂吉訶德在路上看到了一個大風車,他說:“有一個巨人!我來打死他!“說著,他就拿著長矛去刺大風車,風車的葉片毫不留情地把他的長矛絞斷了。
在生活中,我們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弱點,并且通過努力讓我們變得厲害。我下圍棋的時候,常常會猜想對手會下對我有利的棋,而不是思考對方最厲害的招數。這時候,對手一出手,我就措手不及,常常敗下陣來。爸爸提醒我說:“人家可不會按照你的一廂情愿去下棋。”于是,我就認真思考:他最厲害的下法是什么呢?我又該怎樣應對呢?這樣,才能做到知己知彼,思考最好的對策,最后贏得勝利。
我們對待學習和生活也要謙虛,要正確地認識自己的能力和不足,腳踏實地地努力,才能不斷地提高自己,成為一個有本領的人。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2
這周,我讀完了《堂吉訶德》這本書,書中有很多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
《堂吉訶德》的主人公本名叫阿隆索。吉哈那,因為要當騎士,就給自己取名叫堂吉訶德。他有一個侍從叫桑丘。
剛開始讀一二章的時候,我覺得堂吉訶德一點也不像騎士,倒像一個滑稽的瘋子,竟然和風車搏斗。他的侍從桑丘也很笨。隨著閱讀的深入,我漸漸發現,堂吉訶德一些可笑的行為同時也表現了他的勇敢和善良。
有一天,堂吉訶德和桑丘來到了黑山,上山的路上,他們發現一個裝有金幣和襯衫的盒子,他們決定找到失主,將失物歸還。后來他們又遇到了一頭死騾和鞍轡,他們再次為鞍轡尋找失主。我們應該學習這種拾金不昧的精神,哪怕再普通的東西也要歸還失主。
堂吉訶德臨終前才醒悟:自己一生都太盲目,沒有找到正確的奮斗目標。在生活中也有很多這樣的事情。比如,有些家長想讓孩子去國外讀書,他們的孩子成績優異,且對所去學校做了充分了解,最后學有所成。也有一些家長只為讓孩子出國而出國,對目標學校并不了解,只為跟風,見別人去自己也要去,至于學到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我今后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人生目標,就小學而言,我要努力學好各門功課,考上重點初中。同時我也要學習堂吉訶德拾金不昧、勇往直前的精神,不能受到一點挫折就放棄。我要做一個心懷夢想,腳踏實地,為目標堅持不懈的小學生。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3
去年寒假,我聽了媽媽的介紹,看了一本叫《堂吉訶德》的名著,這本書是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寫的,文章寫得非常非常風趣幽默,讀完后令人不由得佩服塞萬提斯豐富的想象力和他的杰出才華。
翻開書剛剛看了一點,我就不由自主地笑了.堂吉訶德原來是位鄉紳,過著自在的生活,可他對騎士小說很著迷,甚至賣地買書,還有一間專門放騎士小說的屋子。由于他看得多了,就異想天開地把自己當作了一位游俠騎士,從而干出了一件件“驚天動地”的荒唐事。
讀到這里,我覺得他放著舒適的生活不過,偏偏去過危險的游俠生活,實在是一個荒唐的人,但是,我又體會到他是一個非常有正義感的不達目的不罷休的人。堂吉訶德不分青紅皂白,亂砍亂殺,鬧出許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動不但與人無益,自己也挨打受苦,面對人們的嘲弄,他依然抬起高貴的頭。他堅信自己是一個勇敢的騎士,同時,他也是一個正直、善良的人。
總的來說,《堂吉訶德》這部小說,揭露批判了社會的丑惡現象,也贊揚了除暴安良、懲惡揚善、扶貧濟弱等優良品德。它可以穿越時空,對每個時代,每個民族,都具有現實感。所以,相隔四個世紀之后,這本書仍感動著每一個讀者。我被偉大的作家塞萬提斯深厚的文字功底,風趣幽默的語言而深深佩服!以后,我還要多讀課外書、多觀察思考、多寫多練,爭取做下一個“塞萬提斯”。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4
這本書揭示了騎士文學的荒唐,但又妙趣橫生,有幾個情節真是令人哭笑不得!
在風車大戰中,他看到了田野的風車,于是立即回到了騎士小說里,給他的隨從說:“在征險方面你是外行,他們是巨人,我的機會來了,如果你害怕,就靠邊兒站,我去同他們展開殊死搏斗。”說完便向他那空虛的夫人禱告了幾句,風車那么大,他顯得那么小,風一吹,他被風車甩出了十幾里遠,可憐的堂吉訶德,牙還被打掉了好幾顆!
“去年的雀巢,今年沒有鳥。我過去是瘋子,如今頭腦已經清醒。我曾經是拉曼查的堂吉訶德,如今只是好人阿隆索幾哈諾。但愿我的悔悟和真誠能夠換回諸位以前對我的尊重。”這在他生命的終點似乎是所謂的清醒,但更像是他對現實的一種妥協,這包含了一生的辛酸與凄涼,諷刺又無奈。
公爵家的女仆一時戲言唱出的詞句竟成了堂吉訶德的真實寫照,而現實與理想的距離,前所未有的清晰殘酷的展現在世人面前。如果說堂吉訶德的存在與他本身是一出悲劇,那么他臨終前的清醒則是對于我們所有人的悲哀。
西歐的中世紀是個“黑暗時代”。人們喪失了對美好事物的追求的權利與欲望,堂吉訶德的行動也反映了他不安于平凡閑暇的生活,他的理想雖然荒誕可笑,但他為了理想不顧個人安危,不顧失敗,為我們展現了一個堅持理想奮不顧身的英雄形象。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5
韓寒的一句著名的語錄是這樣的:“世界上有兩種邏輯,一種是邏輯,一種是中國邏輯。”我看到這句話的不僅覺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有時另我們自己都感到費解。確實,每個國家都有著一套自己獨有的文化體系,表現在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中。中國的人情社會,即對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處世方式讓注重平等的西方人感到困惑。而西方人的一視同仁也讓中國人覺得有些缺乏人情味。作為中國人,我對中國特有的社會現象感到熟悉,但有時也會心生疑惑,為何中國人會有這些特點?
《鄉土中國》描繪出了中國基層傳統社會里的一種特具的、支配著生活各個方面的體系。因為是初次閱讀,我對于書中的內容真正理解的不太多,某些觀點也是讓我覺得似懂非懂。但本書描繪的體系解答了我對中國一些社會現象的困惑,現代社會與傳統社會、中過于西方的那些文化社會差異在我看來也更容易理解了。
中國的人情社會有時也會令人感到苦惱。走出社會靠人脈,辦事注重人情關系,這些現象時常讓我對將來走出社會參與社會競爭感到一絲壓力,光靠個人的奮斗還不足以使自己在社會競爭中處于有利地位,有時也會感嘆中國人為什么無法像西方人那樣公平地靠個人實力競爭。《鄉土中國》的《差序格局》、《維系著私人的道德》兩文中,作者費孝通先生論述了中西社會格局的差異,并從這差異出發解釋了中國人與西方人對待他人的不同道德觀念。費孝通先生認為,中國人與他人發生不好關系,是以自己為中心,如波紋般一圈一圈向外層推出,不同的人處于不同的圈子內,與中心的關系密切程度當然不同。因而,中國人無法對與自己關系密切程度處于不同圈子的人一視同仁。而西方人的觀念中,個人是依托自己屬于的團體而與這個團體內的人發生相互聯系的。同時他們信奉“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則,因而他們認為對每個人一視同仁是理所當然的。相比之下,中國人對待他人時更注重關系的親疏程度,所以就會對于自己關系更密切的人給予更多關照。
人情社會有時令人傷腦筋,但不得不承認從另一方面來說它又是合理的。“親親相隱”和“大義滅親”這兩種行為相比,大多數人更認同“親親相隱”且實際行為也偏向于此。我認為“大義滅親”是殘酷的,人的私心使人在感情上很難做到真正的平等對待親人與陌生人。法律中有專門的回避制度,當被審判的人與自己有著親密關系使,審判人員及其他相關人員必須回避,從而保證公平也保證司法人員免受“法理親情沖突”的困擾。
由于我學習的是法學專業,《鄉土中國》里的《無訴》一文令我印象深刻。學習法律后,有了法律信仰,便相信是維護社會穩定的最好規范。讀《無訴》一文,文章的第一句“在鄉土社會里,一說起‘訴師’,大家就會聯想到‘挑撥是非’之類的惡行。”便令我意外。一直把法律的發展看做是社會進步的發展,卻不知傳統社會中自有一套約束人們行為的“禮”。不同于今天的掌握法律需要專門的訓練,鄉土社會中的“禮”是每個人都熟習的一種道德。克己復禮,人們靠內在的良心來約束自己的行為,而法律依靠的更多的是國家強制力。由此看來,“禮”在鄉土社會具有相當的合理性。
雖然鄉土社會的“禮”具有合理性,但它對于現代社會來說是不適合的。從費孝通先生在書中表達的一些觀點中可以知道,傳統的社會以一個個小鄉村為單位組成的。鄉村的流動性很小,人們彼此熟識,因而變動性也小,人們之間靠經驗形成相處的規則也為彼此熟識。這套規則世世代代穩定地流傳下來且被認同。因此,年紀越大的人由于有更豐富的經驗,所以對于這套規則更熟悉。當有沖突發生時,往往年紀大,有威望的人當起仲裁者,給沖突雙方評理。由于人們對規則的認同與對年長者的信任,這些裁決往往足以另他們信服,從而他們可以不采取“法”來解決問題。
現代社會是一個具有高度流動性的社會,我們每天都將接觸各種不同的人,用費孝通先生的話說,“現代社會是個陌生人組成的社會”。于是鄉土社會的“禮”起著越來越小的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復雜的法律。打官司如今是很常見的事情。法律是適應這個時代發展產物。在我看來,當今社會的普通人一般很難做到像鄉土社會的人們信仰“禮”一樣信仰法律。因為“禮”在鄉土社會的人們看來是被實踐檢驗過的適合社會的規則,也是時代相傳的人們理應熟記的規則。而在當今中國,法治的發展歷史還太過短暫,法律暫時還不能做到像“禮”一樣深入人心,為人所信仰。但我也相信,隨著法治社會的不斷發展、健全,法治取得良好成果并獲得人們的認同時,法律的基本原則不斷為人所認知時,法律信仰將在社會樹立,整個社會變得更加有序。
雖然對于這本書,我還有許多不太理解的地方。90后的我沒有經歷中國傳統社會,對于中國的一些獨特現象往往熟悉卻不知其因。《鄉土中國》幫助我了解到一些未曾體驗過的傳統,總的來說讓我對傳統中國社會的內在體系有了一定的了解。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6
假期里我閱讀了一遍我最喜歡的書《女生日記》,內容使我受益匪淺。
本書以日記的形式,真實而生動地描繪了六年級學生冉冬陽從小女孩成長為少女的生理、心里微妙的變化。作者楊紅櫻阿姨以幽默詼諧的筆調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學校生化和家庭生活,揭示了女生心中的好多小秘密和羽化成蝶的痛苦和歡樂,引人入勝,發人深思,更讓我很有共鳴。
在幾十篇日記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聽話把話說完》中的“看著馬加高興的樣子,我突然覺得心中十分愧疚。我跟馬加同桌,平時馬加跟我講話,我是很難有耐心聽他把話講完的,雖然對我來說,這是些不經心的細節,但對馬加來說,也許這就是一種傷害,使他更加的自卑。”文中的馬加是一個有些結巴的男孩,他的家庭生活很不幸,加上自身的某種不可主宰的缺陷,導致他被同學們看不起,久而久之,自己也變得自卑了。讀了這段話,我不禁陷入了沉思。平時在同學之間的相處中,我對于在某些方面不如我的同學也經常會顯得不耐煩,甚至說一些不好聽的話打擊他們,卻用一些無關緊要的事情搪塞過去。仔細想想,這些同學并沒有犯什么錯誤,只有好好對待他們,幫助他們,才是真正的同學啊。
寫到這里,我也想到了自己生活中的一件事。記得那時五年級的時候,我因為以前的同桌不跟我太親近而認為她已經不把我當朋友,十分生氣。有一次下課,我和好朋友一起下樓,正好那位同學找我的好朋友有急事,沒有跟我打招呼,只是匆匆的看了我一眼便走了。正和好朋友聊得很開心的我一下子不高興了:她明明是我的好朋友,你連招呼都沒打就拉她走了,什么意思嘛!于是,我再也不打算理她們了。誰知接下來的數學課上,我就知道說了事情原委:那位同學辦公室里有事情,老師讓她把我的好朋友叫去訂正作業,由于叫得很急,那位同學便急急忙忙的走了……
事后,那位同學給我發了短信,向我說明當時的情況,并且對于因為自己的匆忙而導致我的誤會這件事而向我道歉。我看了短信里溫暖真誠的話語,我十分愧疚:原來,一切都是因為自己的心胸狹窄。
我想,女孩子心中必定會有好多小秘密,當這些小秘密羽化成蝶,有痛苦轉化為歡樂,我們也會在這其中不知不覺的成長。
《女生日記》引人入勝,發人深思,也解開了我心中許許多多的不解和疑惑,我非常喜歡讀。從中我也明白了:我們應該直面自己的成長,只有經過磨練和鍛煉,才能真正到達成長的彼岸。這樣,我們也能健康自然地度過這段敏感而重要的時光。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7
《史記》既是一部史學著作,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史記》中對古代優秀人物的頌揚,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高尚情操。
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榮幸的,這是一個有著優秀傳統的神秘國度,這是一個物華天寶的泱泱大國,這是一個人杰地靈的文明古國。先賢給我們留下了浩如煙海的古文典籍,作為后世子孫的我們在茫茫書海中尋覓古賢人的蹤跡,感慨曾經的驚心動魄,思量曾經的紛紛擾擾,而作為華夏兒女的我在品讀《史記》之后,也真切地感受到3500多年歷史中充塞的豪邁、悲壯與辛酸。不過在“少年不識愁滋味”的同時更體會到了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劉邦違背鴻溝和約終究成為其一生難以拭去的污點,他終究是個不顧手足之情的劊子手。于他,項羽不過就是冗長而虛渺的過渡之夢。夢醒之時,天下盡在咫尺。于我,他終只是個鳥盡弓藏、為權勢而活的梟雄。
看《史記》就仿佛在和一個歷史學家面對面的談話。深深的被他那準確到位的語言所打動。在不知不覺中也增長了必要的歷史知識,豐富了頭腦。《史記》是一本既生動有趣又能增長知識的值得一看的好書。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8
這是一本以日記形式記錄一個女生小學畢業前生活的書,它深深地記錄著這個女生每天的生活。這個女生就是——冉冬陽。
冉冬陽是個善解人意、情感豐富的六年級女孩,她雖然不漂亮、不聰明,但卻是那種男生、女生、男老師、女老師都喜歡的女孩。
這本書以日記的形式,真實而生動的描繪了六年級女生冉冬陽從小女孩成長為少女的生理、心里微妙的變化。做著以生命意識關照生活,把女孩子渴望長大又害怕長大的矛盾心情刻畫得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當代少年兒童成長和煩惱。
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故事是《情商和智商》。
內容到現在我還記憶猶新:趙曉薇和媽媽來到冉冬陽家,趙曉薇媽媽說要”取經“。說白了,也就是來問問,冉冬陽給老師送禮沒?平常都報了哪些補習班?當聽說冉冬陽沒有送禮,也沒有報補習班的時候,驚訝極了。冉冬陽的媽媽說:”現在的孩子普遍智商比情商高,我寧愿冬陽做一個高情商的人。“趙曉薇媽媽看兩人說話不投機,便起身告辭。走之前,趙曉薇小聲對冉冬陽說:”我真羨慕你!“
可見現在某些六年級家長,為了讓自己的孩子上重點中學,真的是想盡了各種辦法呀!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9
在寒假里我讀了由兒童作家楊紅櫻寫的《女生日記》。
《女生日記》是一本校園小說,講述了主人公六年級從女孩成長為一名少女的有趣的過程,詳細描寫了她心理的微妙變化。作者以生命意識關照生活,把女孩子渴望長大又害怕長大的矛盾心情刻畫的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當代少年兒童成長的快樂和煩惱。
讀了這本書,我不禁佩服主人公冉冬陽遇事要用智慧解決的精神,她能為了朋友、為了友情兩肋插刀,是個很有責任心的女孩。我要向她學習,學習她的勇敢、善良,能為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學習她能公正處事,不受老師的迷惑,保持自我。她是我的榜樣,很值得我好好學習。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了友誼是不能用任何物品來衡量的,我不會為了某樣物品去盜取他人的友情,而是以心換心與別人交朋友。也不會因為別人學習好而去討好她,與她交朋友。我會一心一意地對待我的朋友,因為喜歡她的優點,我努力向她學習;因為喜歡她的優點,我盡量包容她的不完美;因為喜歡她的優點,我要幫助她改正自己的缺點……
讀了這本書,我明白應該如何去交朋友,如何和朋友一起成長。同學們也看看這本書吧,你一定會受益良多的。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0
在暑假中,我找出了爸爸珍藏的書《茶館》。
《茶館》是老舍的著作,里面寫了一個掌柜和他的茶館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叫王利發的人,因為喪失了父親,所以他二十歲就當上了裕泰茶館的掌柜。在這個茶館,你沒事有事都能待很久。
可是,好景不長,大清的警察宋恩子吳祥子天天來搗亂,攪得生意一塌糊涂。好不容易等到了民國,宋恩子吳祥子的兒子居然也當上了警察……
裕泰茶館一天不如一天,悲劇就天天發生:先是妻子被車撞了沒人管,又是傷兵天天來攪生意,最后竟然讓劉麻子給要走了。
最后的一天晚上,老掌柜叫來了朋友秦二爺、常四爺一起說起了自己的遭遇,朋友走后,老掌柜將常四爺揀來的紙錢點燃了。一會兒,就火光沖天,老掌柜依然坐在哪兒,他想起了年輕的時候……
《茶館》這部小說看后總是叫人悲憤不已。為什么可以讓小唐鐵嘴兒、小劉麻子、小宋恩子、小吳祥子這樣的家伙過得有滋有味,天天不愁吃不愁穿。而就不許像王掌柜、常四爺、秦二爺、松二爺這樣的大好人過上好日子?這種世道也太不公平了,但那時的人們又能說什么呢?
一鍋老湯、一壺釅茶,一幕震撼人心的人間悲喜劇在百年老店“裕泰大茶館”里上演,演繹著老舍先生蘸著滄桑寫出的舊時代里黑暗的一頁,把一幅沾滿了人世坎坷的老北京歷史民俗畫卷生動地展示在讀者面前,留下永恒的記憶。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1
《史記》是我國西漢時的歷史學家司馬遷寫的,里面詳細記錄了從五帝到漢武帝時期,三千多年間發生的歷史事件。讀《史記》,我知道了“大舜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堯舜禪讓”、“劉邦約法三章”等歷史故事的真實情況。我還知道了“指鹿為馬”、“完璧歸趙”等寓意深刻的成語典故都源于《史記》的記載。讀完《史記》,一個個歷史事件好像在我的眼前發生過,歷歷在目,讓我驚嘆不已,好像穿越千年。
讀《史記》讓我感動的還有司馬遷的精神,他為了完成《史記》,在監獄中忍辱負重,嘔心瀝血,用了十三年的時間,寫下了五十二萬字的輝煌巨著,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歷史寶庫。這讓我知道,一個人要想成功不容易,不管你想做什么樣的人,都要有堅持不懈的精神,必須不怕吃苦,必須努力學習,只有這樣才能成功。
今天,我生活在和諧、美麗、富強的時代,我要好好學習,學好本領,長大為祖國做貢獻。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2
書,是撒哈拉大沙漠里寶貴的一彎清泉;是格陵蘭深處罕見的火苗;是阿爾卑斯山里珍稀的一縷暖陽;是阿富汗的上空不再有戰機的轟鳴;也是美國南北戰爭的挽歌。懷抱著好奇的心理,我買了一本《飄》。
《飄》以美國歷一次大規模內戰——南北戰爭為背景,表現了1816年前后美國亞特蘭大人的社會生活。書中塑造了斯嘉麗,艾希禮,梅蘭,瑞德等人物形象,分別以南北戰爭和他們之間的感情糾葛為線索平行展開故事情節,讓讀者了解18世紀60年代美國南方人的習俗禮儀,精神信仰和日常生活等,展現了一幅宏大的歷史畫卷。
同時,《飄》也是一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南方的挽歌,它對戰爭進行了控訴,并深刻剖析了人性。在人物刻畫方面,瑪格麗特既突出了主要人物的鮮明個性,又將不同人物進行對比。主人公斯嘉麗是全書的靈魂人物,她出身于農場主家庭,美麗熱情,敢愛敢恨。這一點與我很像。在戰火硝煙中,在經歷了情感與家庭的變故后,她漸漸成長為一個勇敢堅強,積極生活的人。斯嘉麗的第三任丈夫瑞德出身于南方貴族。性格叛逆,頭腦精明,他善于審時度勢,對社會發展的趨勢和走向和走向有清醒的認知,因此靠戰爭囤積了大量的財產,是個自私自利但極富冒險精神的人。
而斯嘉麗的“情敵”梅蘭,柔弱善良,恪守道德戒律。面對殘酷的戰爭,她表現的也很堅強,這種堅強與斯嘉麗相比,表現得更為傳統,內斂。梅蘭的丈夫——斯嘉麗一直深愛著的艾希禮是沒落的南方貴族,在戰爭結束后一蹶不振,失去了生活動力的方向,沉浸在對過去美好的回憶中,代表了向時代妥協、敷衍過活的舊時代人物。
這四個人物的感情糾葛、命運走向緊密相連,在經歷時代的變革后,勇者一往直前,而弱者徒留悲嘆。作者將小說中人物各自的性格、人生觀都表現得淋漓盡致。幾位主人公最后的命運結局各不相同,或讓人悲傷,或讓人遺憾,或讓人欣慰……
這讓我想到了我過往的許多坎坷,每次都是快扛不住了,結果都是一咬牙,想著:反正人生還這么漫長,跨過去不就好了,以后想想或許還很有趣呢!而這,也是我為什么喜歡《飄》的原因,它能給予我許多鼓勵與幫助。
在歷史的大背景下,所謂的永恒只是幻想,只有變通才是生存之道。不管是生活還是情感,都有可能風云突變,一切繁華和幸福都將成為過往云煙,但無論如何,生活不會停滯,一切永遠向著前方——正如小說主人公斯嘉麗所說“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未來總是讓人充滿希望和力量。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3
在這個暑假里,我反復讀了《女性日記》這本書。它的作者是兒童作家楊紅櫻。這本書是以日記體形式寫的,每一次的閱讀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使我愛不釋手,百看不厭。
這本書的主人公叫冉冬陽,她是一個善解人意、情感豐富的小學畢業班女孩。她不是最漂亮的,也不是最聰明的,但是她一直是男孩、女孩和老師們眼中天使般的魅力女孩。冉冬陽有愛她的父母,非常幸福!她的媽媽是做“愛心熱線”的主持人,她的爸爸是一名建筑師,他們都是通情達理的人。
冉冬陽讀完五年級,剛要上六年級,再過一年就要參加小學的畢業考試了。這本書就是講述這一年里經歷的點點滴滴,故事主要講了:在開學的第一天,冉冬陽發現她的好朋友梅小雅沒有來上學,冉冬陽覺得有點奇怪,冬陽就到小雅家去找她,才知道小雅她要轉學了……小雅家里生活非常困難,父母離異,她與媽媽相依為命。媽媽又下崗了。冬陽為了幫助小雅度過難關,把所有的壓歲錢都拿出來幫小雅媽媽開店,還找了智多星吳緬幫忙。吳緬也把所有的壓歲錢拿出來幫小雅媽媽開店。冬陽樓下有商店,但是她寧愿舍近求遠都要到小雅的店里買東西。
快過年了,爸爸媽媽要帶冬陽要去海南島旅游,突然,馬加打來電話說他的爸爸和繼母出車禍了,小弟弟馬達沒人照顧,要請冬陽來幫忙,冬陽不假思索就答應了,吳緬、莫欣兒、沙麗都去幫助馬加照顧小弟弟。他們多么有愛心啊!
這一個個的小故事,多么令人感動啊!它展示了我們現代小學生豐富多彩的校園生活和家庭生活,形象地刻畫出一群善良、熱心,充滿活力的現代小學生形象。讓我們讀起來回味無窮,百看不厭!
讀了這本本,使我懂得友誼就像一縷春風令人帶到溫暖;父母的愛就像一把大傘為我們遮風擋雨,老師的愛就偈陽光和雨露,照耀我們,滋潤著我們,讓我們茁壯成長!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4
在冉冬陽的身邊,每一天都會發生好玩的事,今天又會發生什么好玩的事呢?
今天是國慶節,國慶節要放假三天。冉冬陽的媽媽他們單位發了一箱紅富士蘋果,想起上次自己去她家,她的媽媽給冉冬陽一個又青又小的蘋果,就想送幾個蘋果送到她家去。冉冬陽問他媽媽:“媽媽,我把咱們家的蘋果送到小雅家去幾個,行嗎?”冉冬陽的媽媽爽快的答應了。冉冬陽又問:“媽媽,需不需要買什么東西?”冉冬陽的媽媽說:“嗯,一時想不起來需要什么東西了。給你三十塊錢,你看著買吧。”冉冬陽來到了小雅家開的店,小雅不在,小雅的媽媽說她去進貨去了。小點的生意挺好的,因為比別的地方的價錢便宜,所以來的人多。小雅的媽媽的哮喘病又犯了,不停的咳嗽,像一個風箱一樣,呼哧呼哧的響個不停。冉冬陽叫小雅的媽媽坐下來收錢,自己來幫顧客拎東西。有些顧客是小雅家的鄰居,便問:“這小姑娘是誰呀,真聽話!模樣也笑瞇瞇的。”小雅的媽媽說冉冬陽是小雅的好朋友,那個顧客就說:“小雅乖,她的朋友也乖,我真替你高興。今天我要多買點東西再走。”那個顧客提著兩大包東西走了。小雅的媽媽說冉冬陽是她們家的福星,只要她在,就能有好運氣。這時候小雅回來了,冉冬陽遞給她一個又紅又大的蘋果,小雅說:“我先不吃,等把貨記上了再吃。”小雅拿出記貨的本子,上面和她的作業本一樣整齊干凈。冉冬陽說:“小雅,你以后一定是一個了不起的商人。”小雅的媽媽爭辯道:“我們小雅長大后不當商人,要當有學問的人。”冉冬陽回來的時候,感覺沒一次來小雅家開的店做事都有長大的感覺。
現在,大多數人的IQ高,可是EQ很低。IQ指的是智商,EQ指的是情商。如果說冉冬陽,我覺得他是一位高情商的人。她的情商雖然高,但是她的智商也不低。現在我的目標是做一個既高情商又高智商的人,這樣不是很好么?
堂吉訶德讀書心得和感想 篇15
余華這么說他寫作的緣起——“我聽到了一首美國民歌《老黑奴》,歌中那位老黑奴經歷了一生的苦難,家人都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對待世界,沒有一句抱怨的話。這首歌深深打動了我,我決定寫下一篇這樣的小說,就是這篇《活著》。”
拿到這本書,我的內心是欣喜的,畢竟這本書足足讓我等了一月有余。之前沒有了解過這本書,也不知道是散文、小說,還是什么,買它只是因為聽說過它,知道它是余華寫的,它是讓我在疫情期間消磨時間的一本書。所以,迫不及待地看完了。讀完之后,讓我長嘆口氣,雖為活著,但卻讓我看到一個個鮮活的生命在緊湊的故事中一個個死去。因為福貴的吃喝嫖賭敗壞家業,氣死了老爹,老母隨之病死、兒子因救縣長夫人抽血而死、女兒難產而死、妻子也隨之而去、女婿被鋼板所夾意外慘死、最后唯一的外孫竟在那個饑餓的噎死了。真不知道是懷著怎樣的心情看完的,本來所有的事情因他而起,他如果不吃喝嫖賭,結局是不是又不一樣。他摯愛的親人一個個離他而去,他用不滿老繭、粗擦的、黝黑的手掩埋了所有的親人和內心的傷痛,卻還得在死亡的伴隨下活著,這大概就應了中國那句老話,好死不如賴活著。看完之后我在想,世界上真的存在這樣悲慘的人和事兒嗎?
福貴到最后只剩下人生存的唯一理由——活著。我不知道他到底是如何活著的,只是再想起這本書時,也許剛好在疫情期間,每天能看到很多生死別離的新聞,內心有了些許的平靜。現實生活的無情,遠比我們想象的寬廣,而活著,就要擔當更多難以承受的苦痛,這是對生命最后的敬畏,也是一個人最柔軟、最純凈的秉性——活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