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玫瑰讀后感言(精選3篇)
行走中的玫瑰讀后感言 篇1
因為寫論文要用的那本理論書北校區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長途跋涉去南校區借。在公車上的那一個多小時把閭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對她的印象是一個勇敢的戰地女記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圖書館偶然瞥見,隨手一翻發現寫得挺淺顯易懂的就借了回來。
題外話:現在每逢看到安妮寶貝體或郭敬明體就有點厭惡,總覺得有種裝腔作勢的感覺,不好好說話。有時候耐著性子看完還是沒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悶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腳的譯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師寫的東西,越好懂。這讓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幾本散文集,劉文炳的《為了莎士比亞》,寫得通俗易懂,但是翻來覆去就是那幾句話,一個本子收了好幾篇文章,看了前兩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吳興文的詩文集,果然是學者,學術味十足,還是比較喜歡他的譯作。卞之琳的話,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帶著文革時代的文氣,文章不及他的詩作好。最賞心悅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寫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練的摸樣,以為她為人一定很嚴肅正經,結果發現她和我們一樣,也聽孫燕姿,也是愛情至上,也會為了茶余飯后有談資看看八卦新聞。讓她與眾不同的是她的視野,她的較真勁兒,她的勤奮和她的豁達。書中好幾句話,我都覺得是專門給我開的偏方。她在第69頁寫道:“很多人總是覺得自己是一個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覺得自己懷才不遇。覺得只要給自己一個機會,就能夠證明給大家看。但是其實事情不是這樣簡單,有時候真的要經常地反省一下,當機會出現的時候,為什么總是輪到別人而不是自己,自己還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譯比賽時,當得知沒進最后一輪,我第一個反應是難以置信:信息沒我全的選手都進了。第二個反應是開始質疑評審的評判標準。卻一直沒有在自己身上找問題,一味地揪著自己比別人強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環節。那時候還不甘心,真想拽著老師說,“再來一次,我要證明給你們看”。就像閭丘露薇在書中所寫的那樣,有時候機會來了不一定是好事,關鍵要看你準備好了沒有。我還半斤八兩就老想著得到別人的認可,現在回想覺得那時的自己實在是太可笑了,不禁為自己感到羞愧。
她還在148頁寫道:“大學四年,書反而沒有中學看得多了,時間花在了聽各種各樣的講座上。那時候來大學做演講,從來沒有受到過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臺下那種挑戰的神情。講座的種類很多,藝術,哲學,還有企業管理,我都會去聽,我覺得,聽那些比自己聰明和有經驗的人講話,真的要好過看一本其實怎么也看不懂的書。”以后我會堅持每周六都去聽公眾講壇,擴大自己的知識面。還要多讀書,這樣對事物的看法才不會只停留在表面。
行走中的玫瑰讀后感言 篇2
讀完閭丘露薇的>,早在網易的博客上就有看到了閭丘為這本書寫的序,今天意外看到,便拿了一本書坐下來細細閱讀!打開書后便很難合上,七年多前,05年看她出版的第一本書,那時的自己還是一個女孩,她的書帶給我一片全新的世界,包括對記者,對傳媒,對鳳凰衛視的了解,非常的佩服她,甚至于一度想加入鳳凰,那怕是進鳳凰里面做個清潔工都是愿意的!冷靜下來,才發現,喜歡是一回事,適不適合又是一回事!七年多以後的今天,再來看她的書,書中有很多地方是讓我身受同感.
書中的第五頁:在過去的七年里,我曾經苦苦抗拒"戰地玫瑰"這個標簽,終于有一天,我想通了這樣一個問題:其實標簽是別人給你的,不管你接受還是不接受,它都會在那里.但是做一個怎樣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標簽,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我接受 了它,然后繼續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繼續自己所有的努力,這其實就足夠了.
七年后的我至今還是沒有看開這一點,學不會坦然去接受別給我的一些標簽,看完后似乎也在想是時候要學會去坦然面對別人賦于你的稱號,那僅僅是一個稱號而已,真的不用太在乎這個稱謂.
書中第25頁,二十歲之前不憤青,,一輩子就廢了,三十之后還憤青,一輩子也廢了.想到生活當中的一個朋友,十多年就認識的,
他是一個標準的憤青,滿腔怨憤,直到前幾年他已為人父,還是像十多年前一樣的憤青.看他的博客,對現實種種的抱怨和訴控還有不滿,終于還是忍不住的問他:你什么時候才能接受現狀不做憤青,有沒有想過自己這樣的情緒會帶給孩子帶給你的家庭?終于他自己也意識到這點,如果他早點知道這句話,我想他會比現在更幸福吧!
書中關于情感這一篇,閭丘談到新移民到香港過的那段日子的感覺,我是深有同感,自己同樣也有過那種感覺,身上背負著千斤重擔,每天壓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每天早上醒來時都會在心里不停的嘆氣,但又不想讓身邊的人覺察到. 同樣在看完這一篇我才明白,并不是每個話題都適合與另一半分享,有些問題在對方眼里覺得這根本上算不上是一個問題,是我自己在自尋煩惱.所以有些話題還是留著與自己的姐妹淘分享吧!
關于愛情這一篇有這樣一句話:要先愛自己,才能夠更好地愛別人!如果不能夠善待自己,又如何知道去善待對方. 如果愛一個人,除了愛優點,也要愛他的缺點.要改變的是自己,如果真的想要和對方在一起,就應該學會妥協. 對于這一點我是深有體會,剛結婚的時候,因為自己年輕氣盛,覺得老公對自己的好是那么的理所當然,我也是那么的心安理得接受著老公對我的疼愛及包容.隨著時間的推移,才發現自己這樣的'行為感覺可恥和可笑.但又有什么關系呢,這是我的成長過程,至少我現在意識到這樣做是不對的,所以現在的自己再與身邊的人相處時開始學會改變自己,為了家開始學會妥協及包容.
第6部份,關于婚姻這一篇,原文:我覺得:婚姻的維持是要付出代價的.一個人不可能獲得所有的東西,卻又希望什么都不付出.婚姻如有夫妻雙方在經營一個倉庫,大家要往里面存放東西才有東西可取,如果大家都是只取不放,試問會又有多少東西可取?
還有一段話我也是非常的認同:我會告訴我的孩子,其實真的應該找一個門當戶對的人.這種門當戶對不是指他們的家庭門第,金錢等,我所說的門當戶對,是指兩個人的價值觀,世界觀接近.如果有了這樣的基礎,兩個人在面對生活和選擇的時候,往往能夠互相理解.
在我的身邊就一對這樣的夫妻,女孩從小在小康生活中長大,男孩家境是中下那種,兩人結婚當初兩家都不同意,這樣的反對更加促進了這對年輕人的結婚的想法還是結了.婚后的生活,女孩會覺得要買的生活用品,買好點,用得時間比較久,并且也好用,但男孩會覺得這是生活消耗品,買普通的就好,打個很簡單的比方:炒菜用的鍋.女孩覺得買好些的用起來方便并且使用時間更長久些,如果買個便宜的用兩下壞了又要重新再買,算下還不如買個貴點的鍋更合理.但男孩不這樣想,這只是炒菜的鍋為什么要買這么貴,能用就算了. 女孩聽從了男孩結果買回去后用不到幾個月鍋就壞了,又得重新再買. 如果兩人的價值觀差不多的話,我想這個不是一個問題,大家都能理解對方的選擇,雖然這是小問題,但是生活通常就是由這樣那樣的小事組成,時間長了一定會有這樣那樣的意見不合出來,問題就出來了.所以我是真的很贊同門當戶對這個說法,同樣也是閭丘這樣的意思,是指價值觀和世界觀.
再打個比方吧,我與老公的成長環境不一樣,大家所受的文化背景也不一樣,他非常的喜歡閱讀,經常會轉一些文章給我看,這本來是沒有問題的.但有時涉及到政治時,兩人的問題就出現了,去年日本發海嘯,他轉載一些網上的文章給我看,說大陸人的一些行為讓人發指,在災難面前大陸人說日本人死得好,還去酒吧歡慶,這種行為讓人發指.....沒錯,我們從小受到的教育是這個樣,我們也不會忘記以前的日本政府對中國人所做的一切.站在大家都是人類的立場來看,覺得災區的老弱病殘是那么的可憐和無助需要大家的幫助,但回頭想下日本政府所做所為,心里還是不能原諒日本政府!這個時候我和老公都力以據爭,針峰相對來辯論這件事.他說我的思想很狹隘 ,我把自己的祖國當母親但自己的國家并不把我當女兒,我當時打了這樣一個比方:祖國就好比是母親,每個人都不是完美的,都有做得不好和不對的地方,對于這個我會選擇一種包容的心態來看待.而也有很多人做一些傷天害理的事,這個也是沒有辦法的,試問下那個國家沒有這類人?那個國家的政府是沒有一點問題存在的? 終于商量我們兩人停戰,不要為政治來影響到我們家庭的生活,他有他的看法,我也有我的想法,關于政治的事大家不要再做討論.
昨天寫到一半的時候有事要外出所以匆匆忙來不及編輯,也來不及附圖片就出門了!發現有很多錯別字,罪過!
行走中的玫瑰讀后感言 篇3
我是在一個很偶然的機緣里關注了益陽市樹德青少年公益事業發展中心的微信的公眾號,才知道有洪淑慧親子共讀這樣一個公益活動。起初是奔著親子共讀,為女兒著想的私心報名參加了志愿者。記得第一次參加志愿者培訓時,走進華天酒店大門那一刻,兩邊四個穿紅馬甲的齊刷刷的一個90度的深鞠躬,同時真誠而又熱情的說:“歡迎您,晚上好!“,那一瞬間讓我受寵若驚之余更多的是感動,感動她們的真誠和熱忱。
每聽一次洪老師的課,就是一次心靈的洗禮。以前我的圈子太小,除了工作圈子和同學圈子,沒有參加過任何公益性質的活動,也不知道自己還能為這個社會做哪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通過培訓讓我了解了親子共讀的起源、發展以及在益陽落地的過程。每次的培訓,在場所有的志愿者都是情緒飽滿,笑容滿面,讓我感受到自己從事的就是一份愛的傳遞的事業,并且需要我們一直不斷將這份愛傳播出去。王校長說,只要與愛同行,與文化經典同行,我們就能擁有和諧的家庭和社會,找到回家的感覺,每個人都會收獲滿滿的福報!所以,我一直堅持下來了,成為了樹德志愿者團隊中的一員!在這個團隊里,我每次都能感受到滿滿的正能量,每個人都是在無私的付出,無怨無悔,不求功,不求利。我們的親子課堂開課到現在,我作為家委組的志愿者,每次會在開課前一天通過微信、短信、電話通知本組的親子家庭,親子們都回報我最真誠的感謝,那一刻,是我最大的收獲和幸福!
感恩洪老師,因為有您的大愛,把親子共讀帶到了益陽,薪火相傳,與愛同行,每一次都是愛的洗禮,經典生活化,生活經典化,讓我們在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熏陶,讓這么多的親子家庭能有這么好的平臺學習傳統文化,我們是幸福的!通過培訓和親子共讀活動,讓我在快樂、幸福中不斷的學習、成長、完善、蛻變!感恩長沙和株洲的志愿者老師,不辭勞苦風雨無阻地每周來支援益陽的親子共讀道德大講堂,是你們讓益陽的親子共讀落地生根。還要感恩益陽樹德的發起人們,是你們引進了如此大愛的項目,讓大家有機會在這個平臺學習和成長!
付出是快樂的,收獲是幸福的。在以后的志愿者活動中,我也將一如既往的積極參加,在活動中不斷的提升自己為大家奉獻服務的能力,把這份愛傳給更多的人,也希望有更多有愛的人們加入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