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掛職鍛煉總結
四、值得我們思考與借鑒的方面
1、德育工作
學校著眼于學生的整體素質和長遠發展,確立了“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成功”的校訓。讓學生學會做人、學會求知、學會健美、學會生活、學會勞動、學會創新。學校始終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不斷探索新形式下與時俱進的德育教育新途徑,形成了以愛國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為主旋律,以道德品質行為習慣養成為主的德育新格局,堅持周一和重大節日的升國旗制度,使之形成了一條獨具特色的愛國教育、集體教育的風景線。先后開展的“我能行”、“雛鷹爭章”、“禮儀教育”、表彰“光榮旗手”、學做“三字歌”等系列德育活動,形成了文明向上、活潑和諧的精神風貌。
2、教學、教研工作
學校重視教師教育觀念的更新,堅持科研興校,以創新教育為核心,全面深化教育科研。利用多種形式組織教師學習新課程標準,展開討論、通研教材,開展“同步教學研討”活動,系統把握教材的重難點和知識間的相互聯系,推動了新課程工作的開展。學校注重抓常規管理,強化全員的常規意識。開展的“全員教師常規互評互學展評活動”,促進了教師之間的相互學習、相互借鑒、相互提高。學校重視教師外出學習、深造,以培養骨干教師。在開發校本課程方面,做了大量探討性工作。在組辦特長教育已有成功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開設了英語、書法、素描、國畫、簡筆畫、電子琴、乒乓球等課程,做到時間、場地、人員、設施四落實。學期初教師制訂實施方案,由教導處審核,組織實施,學生的特長得到了培養。并將傳統的課間操,改為每日三十分鐘的“間操課”,“健康育人”的教學宗旨得到充分體現。初具特色的校本課程已發揮出越來越明顯的教育作用。一年一度的“教育教學開放月”活動,讓家長親臨課堂,零距離感受校園生活,與任課老師進行了細致交談,了解學生、了解學校,表達愿望、增進互信。
3、信息化建設及教育效果
學校籌資近100多萬元,使多媒體設備全部進入各個普通教室,投資20萬元新建了兩座多功能電教教室。投資20萬元新建成了計算機網絡教室,并為教師辦公室配備了電腦。XX年又籌資10萬元使校園網與壽光現代教育網接通。如今學校有設備高檔的微機室,各個教室配有多媒體設備,為促進學生終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也使教師徹底脫離了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張嘴、一塊黑板”的教學手段。教師自我學習的壓力,掀起了學習計算機的熱潮。通過培訓學習, 100%的教師會用計算機備課、上課、評課; 45歲以下的教師會制作課件,全部教師獲得濰坊市頒發的計算機等級證書。在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方面,得到了家長、社會的關注。
4、活動及特長教育
學校注重“特色育人,全面發展”理念的落實,在不加重學生學業負擔的前提下,拿出每天下午1小時的大課,對學生進行特長教育,既滿足了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又從中得到各類藝術特長的熏陶。每年一度的慶“六·一”藝術節及文藝演出活動,為千名學生搭建起展示才能的舞臺,同學們的出色表演多次受到上級行家們的好評。課本故事劇《小白兔和小灰兔》,舞蹈節目《海之戀》分別獲中央電視臺舉辦的“校園文藝晚會”節目征集大賽二、三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