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茄太陽教學案例
《番茄太陽》是蘇教版教材四年級下冊中的一篇課文。作者用細膩的筆法描寫了一位5歲的小盲童——明明。作者被她的美麗聰穎、乖巧可人、善良樂觀所感染,被她的笑聲和愛心所感動。明明就像一個“番茄太陽”溫暖著作者的心。
從文中不難發現,明明內心的陽光與樂觀是她父母親給予的。文中第三段描寫父親教女兒認識蔬菜的語言,深深打動了我,成了我教學的著眼點——年輕的父親拉著小女孩的手,在面前各種蔬菜上來回撫摸,耐心地說:“這是黃瓜,長長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很光滑;番茄很好看,圓圓的……”
師:自由讀讀這段文字中父親的語言,看能發現什么?
(指名讀父親說的話:這是黃瓜……)
生:有很多標點符號。
生:基本上三四個字就用一個標點符號隔開。
師:你們那明亮的眼睛發現了,短短的二十幾個字,卻用了七八個標點符號。符號越多,表明父親說話越慢,耐心越大。想想看,我們的父母親在教我們認識事物時一般會怎么說?
生:這是黃瓜,長長的皮上有刺;豆角扁扁的光滑點;番茄很好看圓圓的。
師:而這位父親是怎樣說的?誰來說說。
一學生將父親的語言讀了一遍,讀得不夠慢。
師:假如你就是明明,閉上眼睛,聽著爸爸說的話,來摸一摸。(其他學生閉眼體會、想、摸,那位學生又讀。)
生:這是黃瓜。
師:摸到了嗎?
生:長長的。
師:感覺到了嗎?
生:皮上有刺。
師:小心,別扎著手。
……
師:從這些標點隔開的一個一個短句子中,你看出了什么?
生:父親很耐心地教女兒認識蔬菜。
師:怎樣教就是耐心地教?
生:父親要輕輕地說話,要像個父親對小孩說話的語氣,慢慢地對她講。
生:要認識這些蔬菜,小女孩只能靠鼻子聞、嘴巴嘗,用手摸,如果父親很急噪,小女孩就更緊張,就很難認識。
師:再看看父親說的話里有個省略號,表示什么?
生:父親還可能教她認識其他的蔬菜,不止黃瓜、扁豆、番茄這三種。
生:小女孩是靠手來摸,如果沒學會,父親可能把自己講的話再講一次,一遍一遍不厭其煩地重復。
生:可能一次沒弄清楚,父親會再拉著她的手教她來回撫摸幾次,甚至是很多次。
師:不起眼的標點符號卻點出了父親的那份耐心和細心。父親就是這樣拉著女兒的手慢慢地撫摸事物,認識世界。來,誰再來讀父親的話。
師:你再聽老師讀父親說的話,還會有新發現 師讀:黃瓜,長長的;豆角,扁扁的;番茄,圓圓的。
生:父親都是告訴女兒這些蔬菜的形狀,這樣方便她撫摸。
生:爸爸知道明明是個盲童,看不見顏色,不想傷害她,所以沒有說蔬菜的顏色。
師:我們認識一樣事物,首先就從物體的形狀、顏色來認識、分辨。可明明的父親只說物體的形狀,絕口不提表示顏色的詞。這說明什么?
生:父親不想傷害女兒。
生:說明父親很愛自己的女兒。
生:這位父親很聰明。
生:父親非常小心。
師:這是耐心中那份小心呵護的愛。
……
文中兩次描寫父親的語言,都是在教女兒認識蔬菜。細嚼描寫父親語言的文字,頗有味道!“這是黃瓜,長長的,皮上有刺;豆角呢,扁扁的,很光滑;番茄很好看,圓圓的……”字短少、標點多;只聽其形,不聞其色。我不禁愕然,驚嘆作者筆調的微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