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看見了大海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四、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體會繼父對“我”這個殘疾女孩真正的深沉的愛,以及“我”對繼父的感激之情。
教學難點:理解河子所說的“我看見了大海”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五、教具、學具準備:
教師:ppt
學生:課前有意識的接近殘疾孩子或閱讀相關文章,了解他們比較顯著的心理特點是自卑。
閱讀繼父母虐待孩子的相關文章。
六、教學過程設計:
(一)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14課“我看見了大海”。
2、回憶回憶,這篇課文講了什么事?(“我”是個殘疾的女孩,8歲以前從沒出過家門,生活極其單調乏味。在繼父的帶領下,“我”第一次走出了家門。繼父給我講大海的故事,并答應等我15歲帶我去看大海。繼父還教“我”識字做家務活兒,繼父去世了,我很傷心,很委屈。“我”在獨立生活中,突然明白了繼父“看海” 的含義。)
(二)對比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體會河子的變化。
1、請你默讀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個自然段,想想八歲前的河子是個怎樣的女孩子?多年以后河子是個怎樣的女孩子?
2、如果你就是走路一瘸一瘸的8歲前的河子,望著院子里的一方天空,一群瞬間即逝的飛鳥,你會想些什么?(預設1我會想:要是能到外面走走看看該多好啊!可是我走路一瘸一瘸的,大家會嘲笑我的,還是不要了;預設2我會想:真希望與和我同齡的孩子一起玩兒,他們愿意和我一起玩嗎……)
3、老師摘錄了原文中的一段文字,那時的河子想——(教師配樂講述)我當然渴望外面的世界,外面有裝滿神秘的小書包,有粘滿芝麻的冰糖葫蘆,還有騎起來“嗖嗖”快的自行車……可我只能眼巴巴地從門縫中看著這一切。我多希望有一天我也能融入外面的世界中,也可以像別的孩子一樣盡情地去笑、去玩、去唱歌,甚至去舞蹈。可是我不行,什么也不行。
4、此時,河子多么需要別人的關心和愛護;多么渴求別人的幫助和鼓勵……多年以后,她這個身體殘疾又自卑的女孩子居然能獨立生活、自食其力了,這樣的變化離不開——繼父。
繼父是怎樣使河子產生這樣的轉變的?(用一個善意的謊言——等河子15歲時,帶河子去看大海。)
[板書:謊言]
3、過渡:誰愿意為我們講講繼父的海的故事?
(三)品讀繼父為河子講的海的故事,感悟繼父為“我”講海的故事——樹立生活目標。
1、生配樂講述:“海水是藍的,和天空一樣藍;海水是咸的;海很大,很深;海里有魚,大魚小魚;海上有船,大船小船……”
2、河子聽得著了迷,不禁問——“我能看見海嗎?”
河子為什么這樣問?(與河子所擁有的“院子里的一方天空與一群瞬間即逝的小鳥”相比,大海是那么神奇、那么美妙,河子太渴望看大海了。)
3、當繼父答應等河子長到15歲就帶她去看大海時,河子的眼前——“豁然亮了”,“豁然亮了”什么意思?河子的眼前為什么“豁然亮了”?(眼前一下子亮堂了。河子覺得自己的生活不再單調、乏味了,有了對海的向往,有了對生活的熱愛、追求。河子就有了生活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