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名師個人總結(精選3篇)
語文名師個人總結 篇1
一年活動
一年多以來,我讀的書主要是憑興趣選擇的歷史著作和文學作品,工作室規定讀《享受語文課堂》,使我發現教學專著的魅力。經過對這本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大家專著的仔細研讀,并聆聽黃老師親口講述,我初步了解了黃厚江系統、深刻的教學思想。隨后便去圖書館借黃老師別的書,發現被人借走了,便借了余映潮的。盡管讀得粗略,但覺得也是好書,其教學思想在某些方面和黃厚江也有相通之處。閱讀經典,親近大家,只要堅持,獲益自當匪淺。
聽課、評課,將其他人的知識廣度、思考深度、教學風格、綜合魅力展現在我的眼前,使我感到自己的落后與閉塞。盡管我有個一向不受他人刺激的毛病,但臥虎藏龍、高手如林還是給我提供了正能量。尤其在年頭聽了蔡老師一節課,年尾聽了黃老師一節課,使我發現語文教學大有可為,雖然達到那種舉重若輕的境界很難,但雖不能至,心向往之。
4月自己上了一次課,以為要上課外的文章,其實前幾位都是在高三。但也好,沒資料,只好自己看,自己想,自己設計了,最后的成果雖仍是愛因斯坦的小板凳,但是有進步的。另外,即使別人上課,每次活動前也要鉆研文本、思考設計,聽課后要發言、整理發言稿,這些和磨課、上課一樣,都是要向內挖掘自己的世界,也讓我看到自己的不足。
兩點改變
一年的工作室活動,帶給我的變化主要有兩個。
一是坦然的教學心態。從教早期懵然無知,以無所謂的態度對待教學;多年以后進入焦慮期,覺得一無所知,一無所長,一無所成,一無是處,想改變卻又無處著手,裹足不前徒惕息,以手撫膺坐長嘆。現在,我的心態已坦然,面對開學不再焦躁、恐懼,反有些許期待。我不知道參加工作室是否就是全部的原因,但確是重要因素。焦慮不能導致改變,行動才能化解焦慮。我知道我在行動,我在改變。一線曙光刺破沉沉暗夜,萬丈堅冰滴滴消融。盡管還沒有匯成涓涓細流,滔滔大河更是遙不可及;但人最重要的是渴望而又坦然的心態,無欲無求、自滿自得和急于求成、希冀完美都是人生的大敵。
二是鉆研的工作方式。平時備課基本拋開原有的'備課本,拋開資料,自己去想。當然這樣也有弊端,但總比被牽著走好;當然所花的功夫還少,教后反思尤少,謂之鉆研徒惹人笑,但好歹有了些鉆研的樣子;當然想出的好點子極少,課堂效果也未見得有多少改善,但我知道走在一條正確的路上。這種改變和工作室的活動方式——品讀專著、鉆研文本、磨課、聽課、研討、寫活動感想——有很大的關系。
幾點不足
一是專業閱讀少。語文有知識,語文學習有方法,語文教學有門道,語文知識、學習策略、教學方法自己掌握得很不夠,遑論知識轉化為能力。過去的一年,在這些方面的閱讀太少,雖幾次決心看點教學論文,但總難堅持。
二是深入思考少。不論是閱讀時的思考,備課、課后的思考,還是工作室每次活動前后的思考,都不是很積極。所以一年也拿不出幾篇閱讀筆記、教學案例、論文,博客上傳的東西不多。總以讀得不多、水平不高作為寫不出東西的理由,其實寫不出是因為不寫,不寫是因為沒有專心、深入地思考。若能經常思考,點滴記錄,多少總能有心得。讀得少,想得少,所以水平不高,包括閱讀能力、教學設計能力和課堂實施教學的能力。真正提高能力,并在此基礎上,結合學生實際,使課堂教學真正發生變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由三十奔向四十的人生旅途中,身體漸漸衰朽,頭腦當漸漸充實起來。雖不能聞雞起舞,大步流星趕日月,卻也要朝夕聞道,小步快走不停歇。這是一種工作態度,更是一種人生態度。
語文名師個人總結 篇2
一、第一單元:戰爭記憶
1、記敘文六要素的知識:人物、時間、地點,事件發生的原因、經過和結果。
2、新聞的特點和結構。
3、掌握小說中刻畫人物形象描寫的方法。
4、揣摩文中重點詞語、語句的含義和用法。
第二單元:愛的旋律
1、了解敘述、描寫等表達方式,揣摩記敘文的語言特點。
2、掌握典型事例真實、生動、傳神的表現人物的性格,重點研讀買《山海經》部分,理解重點句子的含義。
3、學習《阿長與山海經》一文中欲揚先抑的寫法及抓住人物特點刻畫人物的方法,把握文章中蘊含的思想感情。
2、熟讀課文,掌握每一個生字詞和文學常識。
《背影》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言,并寫出對重點語言的理解。
2、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特別是動作描寫和肖像描寫,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獲得人生的啟示。
說明文知識點:
一、說明的方法
說明事物的方法很多,常見的有下定義、分類別、舉例子、作比較、打比方、列數字、畫圖表、引資料等等。
1、下定義,是用簡明的語言對某一概念的本質特征作規定性的說明。下定義能準確揭示事物的本質,是科技說明文常用的方法。
2、分類別,是按照一定標準對事物或事理進行分類,加以說明,使之眉目清楚。
3、舉例子,是利用列舉實例的辦法把比較復雜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解說得具體明白。
4、作比較,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征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5、打比方,是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
6、列數字,有些事物便于從數量上說明特征,用一些數字來說明,往往可以使讀者了解得更精確、更具體。
7、畫圖表,用圖表說明事物,往往能夠彌補單用文字表達的缺欠,對有些事物或事理解說得更直接、更具體。
8、引資料,資料的范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諺語等。引資料說明,會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
二、說明的順序
在確定了說明的內容之后,就要進一步考慮按照什么樣的順序來說明,才能說得條分縷析,中心突出。
客觀事物是多種多樣的,錯綜復雜的,但又是有規律可循的,有一定的條理性的。寫說明文的時候,要認真研究所寫事物的特點和事物間的相互關系,研究事物的條理性,在這個基礎上找出一個合理的順序,恰當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
根據說明對象的特點,說明順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按照時間先后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于說明事物的發展過程。比如介紹一個事件、一項運動、一種制作過程,往往都按這種順序來說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里對十塊浮雕的說明,顯然是首先考慮到了它所反映的歷史過程,按時間先后一一說明的。
2、按照空間物位關系來安排說明順序。這種順序常用于對群體事物的說明。如《雄偉的人民大會堂》,就是根據人民大會堂的特點和一般人參觀它的規律,按照由遠到近,由外到內,由主到次的順序來說明的。
3、按照事物的邏輯關系來安排說明/頃序。這種順序常用于事理說明文。如《食物從何處來》,先從“——粒種子能長成參天的大樹,一顆魚卵能變成千斤的大魚”這種現象進行分析,歸納出“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的理論,再由這個理論引出“如何獲得食物”的問題,自然過渡到對獲得食物的“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的說明;在說明“兩種不同的途徑和方法”
1、怎樣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
A、題目B、首段C、關鍵詞句(比如:運用了說明方法的語句、中心句)
2、說明方法分類和標志
分類和作用:
一、舉例子:具體真切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二、分類別:條理清楚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三、打比方:形象生動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增強了文章的趣味性。
四、列數字:具體而準確地說明該事物的特點。
五、作比較:突出強調了被說明對象的特點(地位、影響等)。
六、下定義:簡明周密地揭示了說明對象的本質和內涵,使說明更嚴密。
七、列圖表:直觀形象地說明了事物的特點。
八、引言論:用引用的方法說明事物的特征,增強說服力,如引用古詩文、諺語、俗話。
3、這些說明方法有何標記?
⑴下定義:……是……,這就是……,叫……。
⑵分類別:有幾類(種),一種是……,另一種是……。
⑶舉例子:例如、又如、比如、再如、如,舉例只舉一部分。
⑷作比較:而、比……和……兩種東西比。
4、說明順序
⑴空間順序:說明事物的形狀、構造,多在建筑物的結構,如上下、遠近、左右、內外、東西南北中等。
⑵時間順序:說明事物的發展變化。
⑶邏輯順序:說明事理,多說明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
A、先總說后分說:總—分;分—總;總—分—總
B、先主要后次要。
C、先原因后結果。
D、由現象到本質。
E、由性能到功用。
F、由一般到特殊。
G、由整體到局部。
5、說明文語言的特點
⑴說明性語言的特點:準確、平實、簡明(科學小品:生動)。
6、說明文分類
⑴按說明對象分:實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說明事物原理或者使用方法等)
⑵按語言特點分: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科學小品或知識小品)(語言生動形象的說明文,多用描寫)
語文名師個人總結 篇3
從這次月考試卷來看,難易適中,題型多樣,重難點突出,既考查了基礎知識,也測試了基本能力。從整體來看,學生做的還不是很理想。為了能夠查找教學中的不足,更好地做好下一步的教學工作,現對這次考試做如下反思:
一、 考試情況分析
(1)五六兩個班學生間差距較大。六班學生整體水平比五班要好。
(2)學生基礎知識掌握的不牢固,平時做過、老師講過的題目學生記憶不牢固,回答不全面,導致失分。
(3)閱讀能力有待加強。對文本中心把握不準,而且回答問題不準確、不全面。
(4)寫作方面,學生的寫作思路不很開闊,而且語言太平淡,兩個班中涌現出的優秀作文微乎其微。
二、反思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對基本的字詞強調不夠,一些學生在這上面丟分非常可惜。有些選擇題學生把握不準,個別地方出錯。
2、閱讀:課內閱讀做的還可以,比如《列夫托爾斯泰》這課,的兩個選擇題學生把握不準。失分嚴重。
3.寫作:《人到初二》,作文的形式、語言都不新穎、優美。只能七拼八湊寫成了一篇作文,沒有可讀性。
三、反思下一步的對策與措施
現在大部分學生死記硬背,缺乏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對學習知識不會舉一反三。
1.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能力的教學
萬丈高樓必須有扎實的地基。在教學中要在字、詞、句最基本的知識上下功夫,不求快,但求實在。上好每一堂課。
2.課堂教學中應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閱讀理解的能力
在教學中要善于創設情景,讓學生參與進來,并盡可能讓學生多說,多讓學生嘗試、分析,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生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對其學習有著極其重要的幫助,而且要教會學生從課文中獲取對解題有用的信息。
3.加大閱讀量,讓學生在空閑時間多讀書,多積累,并養成寫讀書筆記的習慣。并能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中。
4、讓學生多說,培養口頭表達能力。養成寫日記的習慣,平時訓練學生的觀察力,思考力,、讓學生多練,力爭寫出更優秀的作文。
5.注重當堂練習,多次強調。對學生嚴格要求,做到一絲不茍,抓實、抓牢。
6.深入鉆研教材、認真備課,提高課堂“含金量”。還要控制課堂的氣氛,把握學生的心理,讓他們愿學、樂學,體會到學習的樂趣。
7、學習上有困難的學生,尤其是邊緣生,幫助他們制訂適合自己的學習計劃。
總之,這次考試既有成績,也有不足。我會及時總結教訓,不斷進取,爭取期中考試成績再上一個新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