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在事務服務中心的工作總結(精選3篇)
大學生在事務服務中心的工作總結 篇1
年輕一屆的事務部孩子們:
20xx年,這屆學生會是新學院的第一屆學生會,我首先必須肯定一下我們學生事務部:我們舉辦了最多的活動;我們和老師走得最近;我們辦事效率很高;我們獨立舉辦過校級活動;我們部門掌握有很多的技能;我們部門關系融洽和諧;我們有女神級的部長們和部員;我們的副部居然全是男的;我們很優秀,而且天哪,基本都是單身!
以上都是好的方面,其中也包括我認為一個部門最重要的能力——踏實肯干。畢竟學生會也算一個工作單位,肯腳踏實地得做事才是最重要的,希望這個優點我們能繼續保持。 現在開始才是最重要的——部門反思。
作為一名副部,我看問題不如前輩們全面又具前瞻性,但副部是和大一的干事離得最近的,所以我希望自己也能給出一個看問題的視角。比如,我認為,在這次總結里,對工作經驗的反思不應該是重點。
一、挑選干事的反思
我不得不說,事務部的這屆挑選干事絕不成功。
大半的活動,策劃、經費、場地都可以早早地定下來,但卻總是面臨“沒有干事有空來參加”的問題!雖然在迎新時大家說,學生會都是一家人,沒有人時就借借其他部門的孩子用。但是實踐證明,這一點要實現沒有那么簡單,所以我們最好做到自給自足。擁有有時間又有激情的部員當然是最好的啦!現在我做出如下總結:
1.參加了多個組織的人一定不要,特別是參加了校級組織的人。因為一旦校級組織的事務和院會的事務發生沖突,他們一定會優先解決校級組織的問題。而且因為大家都是學生組織,所以在很多事情的安排上很容易相似,于是時間極容易沖突。一旦沖突,失敗方可以基本確定是院會。
2.家太近的人要慎重考慮。有許多活動要在周末或假期時完成,而家近的同學常常輕輕松松就回家了,你又不好意思把別人叫過來。所以嘛,要慎重。
3.這點我也說不太清楚,我只能留下一個事實供你們參考:有一個副部,他很優秀,多才多藝。但由于他多才多藝,比起院會的事務,他幾乎把精力全放在了自己的興趣愛好上,于是他對院會的事情基本不上心,久而久之集會也不參加了,更別說部門例會了,可以說是一名“隱身的副部”。所以我建議,掌握有技能的人可以要,但是有很多才藝的人要慎重考慮。當然這也是我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4.男女比例最好要合適一點。
二、對部員行為要求的反思
我們部長團在面試大一新生時,我們都更偏向于選擇性格外向活潑,口齒清晰的人。讓大一新生入部后,大家也只是更多地指導大家做事干活,似乎對干事的要求僅僅是性格好就行,其他的都是些工作上的要求了。但是我認為,我們犯了一個重要的錯誤——沒有對行為上的要求。
我大一也在學生會,但是我見著我的部長、主席都會主動打招呼問好,對于其他部門的部長比較隨意,熟悉一點的才會問好。不僅僅是因為自己出于禮貌,我們當時也是要求了的。曾有一次,我和我國旗班的同學走在路上,我主動給偶遇的干事打招呼。在得知偶遇的是我的小部下時,我國旗班的同學覺得很奇怪,因為他不能理解為什么我的部員在面對部長時表現得甚至有點冷淡。這件事在我心中徘徊了很久。我想主要應該是我自己的原因:自己魅力不夠,平時也沒對屬下作要求。但從這件事可以看出,國旗班對禮儀的重視比我們要強。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到和國旗班那樣,畢竟別人是接受訓練的。但我認為我們部門可以向他們學習,稍微做一點點要求,畢竟口口聲聲說自己是大部門,行為處事也得大氣才行。有禮貌,識大體,不管是男生女生都會對這種人產生好感。
三、對技能教學的反思
所謂技能教學,就是把自己會的技能教給干事,然后讓干事去代替我們完成任務。這樣,既讓干事得到鍛煉,副部也減輕了負擔。
我們部門在這件事上做得并不太好。很多的東西,本來想教給大一的去弄,但又想著“他們才到學生會沒什么經驗”“我們自己弄更快”就自己搞定了。結果說來好笑,我們得到了更多的鍛煉。其實,經驗與技能的斷層現象是每個組織都有的問題,特別是像學生會這種更新換代很快的組織,其中主要的原因就是領導階級沒有有意識地帶領部下“實習”。結果不僅不利于學生會發展,又沒法把有一些難度的任務分發出去減輕負擔。我寫這篇總結,有一個重要目的就是希望能為解決“經驗的斷層現象”出一點力。希望以后每一屆的學生事務部都能發展這一點,把一些部門會用到的`經驗與技能總結下來,給以后的同學們看。 好了有些扯遠了。稍微總結一下:記得把你知道的東西教給更多的人,別爛在肚子里。
四、歸屬感的建設——對部員管理方法的反思
這是我藏在心里的事。我見過這樣一個干事。不知從何時起,他主動將自己邊緣化。自然而然地,事情發展到他對部門的事情全都表現得非常冷漠。我生過他的氣,但回過神來才發現,他對部門的冷漠和部門對他的冷漠一樣多。
他的冷漠,等價于他對部門的歸屬感幾乎為0。
歸屬感的建設,這是個很難以駕馭的問題,也是每個組織都面臨的嚴峻問題。輔導員曾不止一次地說過,要增強部門凝聚力,在我看來,這就是歸屬感的建設。
我水平有限,無法給出完美的分析和解答。但是,思考不一定能得出答案,但是不思考一定不能得出答案。所以,我下決心決定給出自己的一點鄙陋之見,引導大家一同思考,著手解決這個問題。
我想,就一個團體而言,每個人對這個團體的歸屬感是不同的。而在我看來,歸屬感很大程度上是由存在感決定的。例如一個人在生活中不受重視,在虛擬世界中卻是紅人,那么他在虛擬世界中的強存在感會使他對虛擬世界的歸屬感更強。那么,在學生會里總有孩子存在感薄弱,在最壞的情況下他們就會自然而然地自己把自己邊緣化,進而表現出冷漠——其實我想這更像是自我保護——和之前我說的那個孩子一樣。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由幾乎互不認識的新生組成的團體如何造成每個人對這個團體的歸屬感產生差異的。
大學生在事務服務中心的工作總結 篇2
自20xx年8月30日我區三圣鎮受渝北區森林火災蔓延發生森林大火以來,我區衛生系統在區衛生局黨政領導的指揮下,開展了大量工作。現將有關工作情況匯報如下:
一、決策正確,反應迅速,構建高效指揮救治體系
8月30日下午3:23,我局接區政府辦公室通知,三圣鎮發生森林火災,我局立即啟動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保障預案,由段書記和王局長召開緊急會議部署相關醫療救護工作,全區衛生系統緊急總動員。一是迅速調集就近的靜觀醫院、水土醫院、復興醫院、柳蔭醫院的救護車立即趕到火災現場,開展救援工作。二是立即安排市九院、區中醫院、區婦幼保健院調集準備防暑降溫藥品和燙傷急救藥品,由市九院和區中醫院救護車盡快送到火災現場。三是通知市九院、區中醫院做好搶救大量傷病員的一切準備。四是通知全區其它醫療機構的救護車24 小時待命,服從局應急辦統一指揮。五是衛生局黨政主要領導立即趕赴火災現場,組織救護工作。六是要求局屬所有醫療機構和院級領導必須無條件服從調配,確保人民群眾生命安全。會后,局長王、副局長汪立即率醫療救護隊和急救藥品趕往現場,4 輛救護車也到達火災現場待命。
9月1日一早,區衛生局又召開黨政聯席會緊急會議,根據火災現場的復雜情況,決定抽調市九院專家在距火災現場最近的三圣鎮衛生院成立臨時醫療救護中心,就近救治傷員;副局長安、汪前往火災現場前沿指揮,黨工委書記段、局長王坐鎮臨時醫療救護中心指揮協調,副局長馮在局機關負責車輛、人員、物資調度和后勤保障;并由市九院專家任臨時醫療救護中心醫療組長。
至此,我區衛生系統構建了火場-臨時醫療救護中心-局機關的三線立體指揮體系,并形成了火場(現場醫療救治)-臨時醫療救護中心(簡單病癥處理)-市九院(危急重癥病人救治)的三線醫療救治體系,具備了較為高效的撲火醫療救治保障能力。
二、緊急動員,統一指揮,全區醫療機構全力以赴
8月30日,全區各醫療機構接到區衛生局應急辦的緊急通知后,立即行動起來。市九院、區中醫院立即成立了應急醫療隊,隨時待命。全區醫療機構(包括局屬單位和社會醫療機構)的領導紛紛表態堅決服從區衛生局的統一調度,尤其是服從對救護車的安排。
截至9月4日10:00,據不完全統計,在持續80余小時的撲火醫療救治保障工作中,全區各醫療機構共出動救護車輛100余輛次,醫務人員300余人次,消耗醫療救治藥品和其他物資價值超過22萬元。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9月2日下午撲火總攻的高峰期,我局共調動全區醫療衛生單位共計12輛救護車,來回穿梭于火場、臨時醫療救護中心和市九院,為滅火官兵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的醫療救治保障。
截至9月4日,我區共救治撲火人員數千人次,其中大部分是在撲火現場實施的,由三圣鎮臨時醫療中心和復興醫院救治20__人次,送往市九院進一步治療14人次。三圣鎮臨時醫療救護中心一直保持正常運轉,配合三圣鎮余火監控人員做好醫療保障工作,直到9月5日上午才隨著救火軍民的撤離而結束了為期5天的光榮使命。
三、市局領導,親臨一線,市級醫院伸出援助之手
在近4天的時間里,市衛生局領導高度重視和關心北碚區醫療救治保障工作,市衛生局黨組書記陳、局長屈、副局長方等局黨政領導先后趕到北碚區三圣鎮,看望和慰問了在三圣參加醫療急救的區衛生局、市九院、三圣鎮衛生院和市腫瘤醫院、西南醫院的醫務人員,并親自到前線火場慰問了參加撲火的北碚區領導和解放軍官兵,向他們送去了防暑降溫液、霍香正氣水等防暑降溫藥品。
市衛生局黨政領導對參加醫療救助的專家和醫務人員表示感謝,充分肯定了市區并肩合作,協調配合的良好效果;希望北碚區衛生系統在做好撲火官兵醫療保障工作的前提下,做好前線領導干部的保健工作;提出要注意與武警部隊做好溝通工作,保證信息報送的及時性、準確性和一致性;強調要做好醫療救治工作,確保不能死一個人;并希望北碚區衛生系統要積極依靠當地政府,作好藥品和醫療物資長期作戰的準備,直到取得撲滅大火的勝利。他們表示,市衛生局會繼續全力支持北碚撲滅工作。
8月31日下午,市衛生局召開緊急會議,安排各市級醫療機構分別對口支援受災區縣,其中市腫瘤醫院對口支援我區。次日16:00,市腫瘤醫院按照市衛生局安排,派出1支醫療專家組趕往三圣鎮衛生院,實施醫療救護指導。當天晚上市衛生局支援我局人民幣10萬元,我局立即組織購買糖鹽水53件、5%葡萄糖液197件共計10000瓶送往臨時醫療救護中心。
9月2日上午開始,我局陸續收到由市婦幼保健院、西南醫院、市一院、市中山醫院、市三院、市八院、重醫附一院、重醫附二院、市腫瘤醫院、市急救中心等市級醫療機構捐助的價值7.4萬元的藥品和醫療急救物資。尤其是市婦幼保健院提供了3000袋糖鹽水、1200盒霍香正氣水。
四、經驗總結
此次撲火工作中,《北碚區突發公共事件醫療救援保障預案》啟動迅速高效,向全區醫療機構及時進行了總動員,區衛生局戰略部署合理,成功構建了立體高效的三線指揮體系和三線醫療救治體系,為確保撲火人員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但是,我們也看到由于此次大火持續時間長,過火面積廣,撲火戰線長,參與救火人員多,交通道路不暢,使醫療救治工作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復雜局面,這也說明在領導決策、車輛指揮、人員調度、藥品和后勤物資保障等方面我們還需要進行總結,以備將來對應急預案作進一步的修訂和補充。
大學生在事務服務中心的工作總結 篇3
XX年我們曹甸鎮農經服務中心在縣委農工辦的關心指導下,在鎮黨委、政府的直接領導下,緊緊圍繞縣鎮農村經濟工作中心,充分發揮職能作用,對照縣鎮年初制定的年度工作目標任務,扎實工作,取得了較好的工作業績。
一、把農業增效、農民增收作為工作重點,確保全鎮農業經濟年度目標的實現。
過去的一年,我們充分發揮農經中心的職能作用,既參與全鎮農業經濟年度目標的制定、考核工作,又深入實際,同基層干部群眾一道,研究措施,狠抓落實,促進了全鎮“三農”工作進一步發展。XX年度全鎮農業經濟取得了“四增兩降”的業績:一是農業增加值增。實現農業增加值17578萬元,比去年的16270萬元增加1308萬元,增長8%。二是勞務輸出增。全鎮共轉移輸出勞動力比縣下達的任務新增2252人,完成年度計劃的140.8%。三是農業利用“三資”增。農業實際利用“三資”達3597萬元,完成縣下達計劃的200%;四是農民人均純收入增。XX年我鎮農民人均純收入5284元,比上年的4588元增長15.2%,是近幾年增長最快的一年;五是農民負擔下降。由于免征農業稅,全年農民負擔總額較上年減少104萬元,下降31%;六是村級債務有所下降,全鎮村級減債145萬元,李溝、茆舍、下舍居委成為無債村。
二、因勢利導,以“四有”為目標,加快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組織。
在加快發展和規范管理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實際工作中,我們認真學習上級黨委政府的文件精神,主動把加快發展和規范管理作為農經中心一項重要工作內容,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和智力,一手抓加快發展,一手抓規范管理。對新創辦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本著“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和“民辦、民管、民受益”的原則,按照“有組織章程、有合作內容、有經營要素、有合作效益”的“四有”要求,經過較長時間的醞釀思考,結合本鎮實際,為體現特色,對全鎮“三農”工作有較強推動力的客觀要求,在認真調研,廣泛征求基層干部和相關農民意見的基礎上,對照上級黨政組織創建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的規范要求,去年成立了三個合作社,即:寶應縣曹甸鎮周管土地股份合作社、寶應縣曹甸紫圓茨菇合作社、寶應縣曹甸綠草蕩荷藕合作社。對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以省市提出的“四有”創建標準為目標,以加強規范化建設,增強自身發展活力和帶動農民增收能力為重點,以拓展服務農民的領域,強化內部管理為抓手,努力使已成立的農民專業合作組織朝著健康、規范的方向發展。如XX年成立的寶應縣曹甸水稻機插秧合作社,去年實際機插秧面積達25000畝,該合作社統一購種、統一育秧、分戶栽插給全鎮農民帶來的直接效益(除省工增加勞動力轉移輸出外)達1100萬元以上,就此全鎮農民人均增收近200元,該合作社已成為市級“四有”示范農民專業合作社;周管土地股份合作社,千方百計挖掘集體資金潛力,計劃投資30萬元,新建一幢800平方米的標準廠房,已于XX年底開工;曹甸順通水芹合作社產銷合作在幫助農民拓展水芹銷售市場的同時,為擴大種植面積,通過加工提高附加值,努力尋找與大中院校和科研機構的合作,目前正在與無錫江南大學食品學院研發“開袋即食”食品,如研發成功和進超市打開銷路,對我鎮李溝村開發水芹菜特色產品必然起到保證作用。
三、落實多予少取政策,為農民當好減負、維權的守門神。
XX年度的農民負擔方案分解落實工作,緊密圍繞縣農工辦提出的全面落實免征農業稅政策,進一步規范村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合理確定涉農服務性收費和進一步規范農民負擔的監督管理的工作意見,首先抓好落實過程當中關鍵環節:第一,開好會議,統一思想。農民承擔費用和勞務方案制定前,鎮村分別召開了黨政聯席會、兩干會、支部擴大會和村民代表會,組織大家學習文件,總結近幾年來在政策執行方面的得與失,自覺抵制借落實農民負擔方案之機,將不符合政策規定的收費項目搭車進來。第二,民主議定,形成方案。主要把握參加會議的村民代表人數足,宣講文件,對該由村民討論決定的事項及提取額度,充分發揚民主,在民主商議一致的基礎上,形成農民承擔費用及勞務方案報鎮審批。第三,靠前監督,把住政策關。在審核各村農民承擔費用及勞務方案時,重點把好面積關、人口關、勞力關、定項限額的“四關”。通過層層把關,確保減負政策得到全面落實。第四,統一表式,規范操作。根據縣農工辦的要求,為了讓村民仔細、全面的了解自村的家底、農民負擔的額度,我們擬定了鎮批方案,以組為單位的歸戶計算表、XX年村級收支、債權債務清收及償還、干部報酬、一事一議籌資預決算、農業稅社會減免等10個方面的公布表,要求各村在4月25日全部在村務公開欄中公開。第五,強化農民負擔監督卡發放工作,確保發放率達98%以上。第六,全面開展執法檢查。鎮政府于5月24—25日組織分工農村鎮干部、財政、農經人員進村查看歸戶表及相關資料建檔情況,入農戶查看農民負擔監督卡,確保縣委、縣政府規定的農民負擔政策落實到位。第七,歸戶表全部由農經中心統一核算、打印,保證了業務操作的規范和統一性。其次,自覺規范征收行為。在規范征收行為上,我們主要做好這幾方面工作:一是努力化解村組同農戶間的矛盾,使農戶消氣交款;二是盡可能做好機械、用水、曬場的安排,讓農戶稱心交款;三是為在外戶的弱勞力戶提供勞務服務,讓農戶感動交款;四是實行一單清,讓農戶交明白款;五是100%使用專用據,讓農戶交放心款。
由于去年小麥、油菜豐產豐收,全鎮農戶上交款一季交足全年的達80%以上。由于我們重視了農民負擔的規范管理,努力化解集體同農戶的矛盾,提高鎮村干部服務農民的本領和意識,贏得了農民群眾的理解與支持,去年全鎮農民負擔基本無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