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文化的總結報告(精選3篇)
民俗文化的總結報告 篇1
20xx年1月21日下午,XX班全體學生及全體學生家長在學校多功能教室舉行了“家校聯合式”主題班會活動——快快樂樂過春節。這是以“傳統節日”課程為切入點,把家長會和班會兩者有機結合起來的一種創新班會。
主題班會上,老師、家長、學生共同參與,觀賞學生成長足跡照片、競賽答題,趣味游戲、才藝展示等多種喜聞樂見的形式貫穿始終,教師運用多媒體組合課件,讓活動的程序完整合理,形式新穎,尤其是以學生為主體,內容實在,富有強烈的感染力,充分調動學生的非智力因素,極大激發學生的“潛在智慧”和參與熱情。
通過開展這次以“春節”為主題的班會,不僅讓學生深切感受到了春節的文化內涵,知道了怎樣過春節才更快樂,更有意義,而且由于家長的參與,既豐富了主題班會的內容,又為增強學校、教師、家長之間的溝通做出了有益探索,同時也增進了家長對孩子、孩子對家長的了解,為家庭教育提供了很好的契機,有利于家校合作共育的進一步深化。
現將本次活動總結如下:
一、領導指導有方,注重實效
每個傳統節日都有一個年代久遠、寓意深刻、耐人尋味的故事。每個傳統節日都給人以熱愛生活,講禮儀,重情義,報效祖國和人民,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但是這些節日在孩子們課本上沒有詳細的介紹,再加上近年來受“洋節”的沖擊,使得孩子們對這些傳統節日的文化、習俗等方面的了解知之甚少,從而導致少年兒童對于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表現出了嚴重的“營養不良”。因此學校領導決定利用傳統節日資源開發活動育人課程,作為我校《家校合作有效途徑的實踐探索》省課題下的子課題《校本課程的開發實驗與研究》的一部分,希望開發這種課程時以“中國的傳統節日” 教育資源活動為切入點,以人文傳統教育為主線,以實踐體驗為途徑,把豐富的中國傳統節日民俗活動、文化,通過整合、創新、分層,以主題班會活動的形式進行重新設計,大膽創新,不斷深化,賦予傳統節日活動以新的內容的同時,使“中國傳統節日”豐富的教育內涵根植于孩子們的心間。
本節“春節”節日課程呈現時,我們校領導、行政領導都親臨課堂,就是在驗證理論是否與綜合實踐活動緊密聯系,設計出了貼近學生生活,貼近學生經驗,具有時代氣息、行之有效的主題活動,更在關注課堂的整體效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標。
二、教師精心準備,細節把關
為了給家長提供全面了解孩子成長的機會,班主任李XX老師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孩子兩年來與她朝夕相處的成長照片及視頻作了整理,并自制成有音樂、有畫面解說的幻燈片。為了組織好本次活動,李老師提前在班級QQ群及微信群里通知家長開課的時間、目的、所帶文具、用品及告知家長做好請假或調整工作的準備等,為家長能夠帶著目標在課堂上安心聽講做好了保障。同時李XX老師就活動課的展示內容在自己反復推敲,仔細琢磨的基礎上,不停地與同年級老師、班主任老師溝通交流,不斷地改進提高;在這里我要特別說一聲:這次活動的獎品全是李老師自費買來的。我是在她講課前才知道的。她說:看到孩子們一天天進步了,一天天懂事了,我特別高興,借“春節”這次主題班會,我要在比賽環節給孩子們發一些喜慶的獎品,好好地謝謝我的孩子們。這位年輕的老師對孩子們這樣用心,真的是讓我特別感動!不是說禮物有多么昂貴,主要是這份愛心無價!
家長學校于XX老師根據主題班會活動的內容安排,提前設計并打印了家長聽課反饋表,學生參與活動的心得體會表,并協助班主任老師做好一切準備工作;
少先大隊輔導員趙XX老師在活動當天,安排了十多位少先隊“志愿者”,設置在學校校園至各樓層的拐彎處,以這樣的引領方式熱情迎接三(5)家長的到來;
信息中心主任崔提前安排了李和何XX老師負責照相與攝像。
門衛師傅對入校的家長嚴格過關。
三、家長積極參與,及時反饋
這次活動中,家長的出席率是100%,可見XX班學生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是非常重視的,對學校的工作也是大力支持的。到校的家長們不僅能認真聽課,積極參與課堂互動活動,而且反饋及時,談感受收獲的同時也給我們提了合理化建議。在此,對XX班全體參與家長表示深深地感謝!家長的反饋表全部發在于愛萍老師的博客中。這里摘錄幾個家長的反饋信息,與大家分享。
XX班所有的家長都在反饋中談到:感謝李XX老師的辛苦付出,感謝學校和班級舉辦這樣的活動,給家長提供近距離觀察、交流、互動的機會。希望這樣的活動多多舉行,這樣不僅便于家校溝通與理解,而且這種親子同堂的經歷是終生難忘,有利于孩子們的成長!
四、學生情緒高漲,收獲很大
本次的節日課程雖然是以主題班會和家長會的形式展開的,但同時也是一次親子課堂。李老師在設計時,共分成了六個版塊:一是展示“成長足跡”照片;二是“家長即興答題”;三是“孩子與家長分組競賽”;四是談家風;五是倡導“熱情小主人,文明小客人”活動;六是“家長與孩子合作制作燈籠”。中間在見縫插針地穿插了“才藝展示”。每個活動都那么的有趣,孩子和家長配合默契,都全情投入到活動中。加油聲、掌聲、笑聲充斥在一起,家長和孩子都沉浸在快樂的氛圍中。特別是最后的合作制作環節。讓每個組的所有的家長和孩子們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擰成一股勁,氣氛很是熱烈,也讓年的味道更濃了。最后XX班的大紅燈籠掛起來后,家長和孩子們都是興奮之情溢于言表。
整場活動流淌著親情,洋溢著歡樂!活動后,孩子們也認真地寫出了心得體會。在這里摘錄幾段,與大家分享。
孩子們的表達雖然還不是很流暢,但字里行間也能看出他們長大了,懂事了。他們都
很感謝老師對他們的關心,很感謝爸爸媽媽課堂的參與,更感謝爸爸媽媽對自己的付出。而且在“春節”的主題會中收獲了很多知識。祝我們的孩子們健康快樂成長!
五、團隊通力合作,共同努力
在制定出可行方案后,學校領導統籌學校相關人員力量,周密部署各項分工,細化具體操作內容和要求,確保了活動的實效性。
活動承擔人:李
組 織:李主任、于XX老師及三年級組
方案、各類表格制作等 于
協 助:教導處 教研室 大隊部 信息中心、三年級班主任及少先大隊志愿者
攝像照相:崔、李和何
活動呈現時,我們三年級班主任老師恰逢有課,但組長李XX老師與三年級其他班主任都提前把周三的課調換,目的就是想借此次機會,針對李XX老師的課來一次深入的教研,讓以后的活動少點遺憾。在此,非常感謝她們的支持和鼓勵!
六、活動后續工作,即時完成
1. 在博客中完成主題班會活動過程的圖文記錄。(于已完成)
2. 在博客中登載家長的反饋信息(于已完成)
3. 在博客中登載學生的心得體會(于已完成)
4. 完成2本檔案的建立。(于已完成)
5. 做好活動反思。(李已完成)
6. 做好活動總結。(于已完成)
活動已過去幾天了,我還在一直回想整個活動的過程,不斷地與聽課的老師溝通交流,不斷的認真閱讀家長與孩子們的反饋信息:雖然老師們覺得這樣的形式非常新穎也很實用,家長的反饋全是贊賞與支持,孩子們的收獲也很豐實。但也有待完善改進的地方:
1.活動前應邀請幾位老師同在一起,把“活動的內容與程序”與李老師再來一次磨合,嚴格把關后,活動呈現中可能更緊湊。
2.孩子們反饋表交回后,我發現孩子們寫得作業不是“上天”,就是“入地”,才意識到自己工作的失誤。應該在孩子們的反饋表一欄中打上格,這樣的作業才能干凈整潔。
3.課前我與家長、孩子們互動時,應該給家長一個溫馨的提醒:因為是親子共堂,家長不僅要在課堂上以身作則認真聽講做好榜樣,還應在孩子聽課時加以引導和鼓勵。這樣的話,李老師在“掌控”活動中就會少費力。
最后,我謹代表我個人衷心感謝參與此項工作的全體領導、老師、家長和孩子們,謝謝你們的指導幫助、密切合作與大力支持!
民俗文化的總結報告 篇2
嶺南地區是客家人起源和形成的地方,現在國內和國外各地的客家人,其祖輩都與嶺南地區有著淵源關系。客家人的先民是從中原地區來的,所以,研究客家文化和民系的產生,應與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的交往聯系起來。
上古時代,嶺南地區就有人類居住,但在秦朝之前,與黃河、長江流域相比,嶺南地區的文明程度屬于相當落后的蠻夷之地,秦始皇派兵平定嶺南之后,中原地區的文化進入了嶺南地區,嶺南地區的文明才得到了開發。由此可見,秦朝之前不存在中原人向嶺南移居的問題,只有秦始皇統一嶺南后,嶺南地區與中原地區融為一體,南北交往大門正式打開,才使北方人有條件遷入嶺南。“趙佗是南下干部第一人”,秦始皇平定、治理嶺南時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北方人向嶺南移居的第一批移民。這批人來到嶺南之后不久,中原地區即發生了陳勝、吳廣的起義,當時的南海尉趙佗為防嶺南地區出現動亂,擁兵關隘,封閉南北通道,建立南越國,自封南越王。南越國存在近百年,來自中原地區的秦朝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只能滯留在嶺南地區安居生息。到漢武帝時,南越國歸并漢朝,這些人留下的子孫也不可能再回到北方,名符其實地成為做客他鄉之人。所以,秦朝是客家文化和客家民系的起源時期,當時所留下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是嶺南地區最早的客家人。
異變階段
深圳坪山新區客家文化節秦朝的將士戌卒及官吏和他們的家屬留居嶺南,當時雖然客居他鄉,但并不是現在意義上的客家人。作為一個有一定人口規模,有獨特文化特征的獨立民系的產生和形成,其必須經歷過一個漫長的異化演變過程,只有這樣,才能既把一個地區的土著人同化過來,又不具移民的全部特征。秦、漢、唐三個朝代,是住在嶺南地區的北方人向客家人異化演變的重要階段。 這種演變是以秦朝留在嶺南的將士戌卒和他們的家屬為主體的,他們以軍營為生活圈,有繼續保持北方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的群體條件,但他們因長期生活在嶺南,不可能不受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影響,尤其是以后隨著一些土著人被充實到軍隊,軍隊已不再是由純粹的北方人所組成,當地土著人的語音和生活習俗也就更多地滲透到軍營中,久而久之,這種以北方人為主體的軍營生活群體,語音和生活習慣也就有所變化,成為一支既有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特征,又有所退化異變,不完全與北方人語音和生活習俗相同的獨特群體。這種群體的形成,為今后客家民系的最終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礎。
民俗文化的總結報告 篇3
我校體育組課外活動總結情況如下:本學期體育活動組織嚴密,活動有效。嚴格按照學期初制定的計劃,及早動手,積極籌劃,使課外活動時間、地點、人員固定,保證了活動的穩定性。另外,活動內容全面、具體,教師提前備課,活動時扎實有效。小組成員對活動內容掌握較快,每次都達到了較好效果。學生不僅掌握了更多的知識,而且思維能力、動手能力大大提高,自學能力也有一定發展。
在項目的選擇上符合大多數學生的意志,讓學生不感覺到課外體育活動是一種負擔,只是普通鍛煉身體的方法。體育教師在教學中大力宣傳體育鍛煉的目的意義,改變了學生的態度,激發了學生鍛煉身體的熱情。同時輔以游戲和比賽的形式,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他們的鍛煉熱情,學生又得到了積極的鍛煉。對于素質較差的學生,教師從不歧視與挖苦,而去安慰和鼓勵他們,使他們不但在體質上得到鍛煉,在心靈上更樹立了自尊與自信。
有計劃、有措施之后,星期二至星期五第八節為課外體育活動時間,每個年級、每個班成立了興趣小組。學校有具體安排表,明確的規定,課外體育活動開展不得當的班級不能參評“文明示范班”。班主任不能參評優秀班主任。學生不積參加課外體育活動的,缺勤3次以上的,不能參評“三好學生”,體育教師不及時給予班級指導的也不能評優。這樣學校上下形成一股合力,大家都來重視課外體育活動,真正做到齊抓共管。
學生體質的增強,光靠一周的兩節體育課遠遠達不到需求。為此,我校結合“冬鍛”校內競賽,課外活動和大課間操等形式來補充鍛煉的不足。開展冬鍛期間,學生保證每天人手一毽、人手一繩,并利用課間操練習踢毽、跳繩及各種素質練習。每月兩次的校內比賽幾乎都是全校性的參與。鼓勵班級利用早晨時間晨練等手段,有效的開展。堅持課外體育活動,我校每個星期利用升旗儀式大力宣傳表揚課外體育活動開展得好的興趣小組和班級,推動了下一步工作的開展。
工作開展如何,主要看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的重視程度,領導的重視能起到推波且瀾的作用。羅定中學是一所廣東省田徑項目傳統學校,領導對體育工作的重視大家有目共睹。學校領導始終把體育當作宣傳學校的一張名片。每年的新學期計劃,校領導都要制定相應的獎懲措施。有一名副校長親自抓體育工作,并責成體衛藝主任主管。從校級領導到中層干部,再到體育老師和班主任老師都明確的分工。每個學年都配備了相應的領導負責。督促年級組長、班主任配合體育教師對體育課外活動組織實施。全校的師生轉變觀念,達成共識,學校形成了良好的氛圍,課外體育活動的開展得到廣大師生的支持與配合,開展起來更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