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風病全年工作總結范文(通用3篇)
麻風病全年工作總結范文 篇1
文山州是全國麻風病的高發地區,流行時間長、范圍廣。為消除麻風病危害,多年來,我州一代又一代麻防工作者主動擔當使命,注重防治策略,在麻風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為保護各族群眾的身心健康、推動全州經濟社會全面發展作出了積極貢獻。目前,我州在麻風病防控工作中已實現四個全國率先:率先在全國把麻風病納入基本公共衛生均等化服務項目進行管理;率先在全國實行麻風病現癥患者三代和治愈患者二代血緣親屬追蹤體檢;率先在全國推行預防性服藥;率先在全國實施“互通互檢”工作。同時,還創造了在貧困地區規范管理麻風村模式等“文山經驗”,被全省乃至全國廣泛借鑒推廣。
堅持“16字方針”不動搖。一直以來,全州各級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麻風病防治工作,將麻風病列為重點防治疾病,制定防治規劃,落實保障措施,形成“政府主導、部門配合、全社會參與”的防治格局。
“十三五”以來,我州全面打響消除麻風病危害攻堅戰。以鄉鎮為單位實施“消除麻風運動”,落實“整鄉推進、全面覆蓋、巡回掃蕩、不留空白”的16字方針。組成查病工作小組,進村入戶開展體檢查病工作。為最大限度地發現麻風病人,擴大高危人群體檢覆蓋面和提高體檢率,我州提高工作標準,擴大疫村篩查范圍,將省級要求5年內對發現過麻風病人的村寨開展村民體檢,擴大到10年;10年以上發現過麻風病人村寨的村民線索調查率從省級要求的20%提高到80%,自然村線索調查率從省級要求的10%提高到80%;把對現癥病人的家屬體檢由密切接觸者擴大到三代內有血緣關系的親屬。此外,落實疫村體檢、高危人群體檢、線索調查、外出人員管理、預防性服藥質量的“五個落實”工作要求,形成可疑線索復核、可疑患者確診、新發患者服藥、新發患者家庭成員預防性服藥、疾病判愈以及疫村環境消殺在一周內完成的工作機制。目前,全州麻風病防控工作成效明顯。
堅持“對口幫扶”不動搖。為推進我州消除麻風病危害工作,持續鞏固麻風病防治成果,州皮防所開展對口幫扶主題活動。對已經達標的麻栗坡、廣南、富寧、西疇縣與未達標的文山、硯山、丘北、馬關4個縣(市)形成“一對一”的對口幫扶關系。日常工作中,州皮防所組織達標縣業務骨干深入未達標縣(市)開展幫扶活動,指導、幫助未達標縣(市)開展資料收集整理、現場查病等消除麻風病危害各項工作,組織開展達標縣(市)與未達標縣(市)之間的交流、學習活動。今年上半年,全州組織開展以“勠力同心戰疫情,群策群力促消麻”為主題的專項行動。活動中,組織全州麻風病防治工作人員75人,對馬關、丘北兩縣開展聯合消麻運動,對1.12萬名村民進行體檢,幫扶實效明顯。
堅持“技術幫扶”不動搖。針對當前消麻形勢復雜多變、部分縣(市)消麻工作進度緩慢等問題,州皮防所與各縣(市)建立掛鉤聯系制度,實行分片包干、責任到人對口幫扶。期間,不定期組織中級及以上職稱人員前往未達標縣(市)開展坐診、培訓、查房等,對未達標縣(市)進行骨干人員培養、科研帶教、宣傳義診、線索復核等幫扶指導。采取“臨床業務+消麻”相結合方式,持續提升未達標縣(市)的麻風病防治及皮膚病診療能力,更好地為廣大群眾服務。
堅持“黨建幫扶”不動搖。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由州皮防所麻風防治協會、臨床診療和行政后勤3個黨支部與各縣(市)形成幫扶關系,創建“領導+支部+臨床業務骨干”的掛聯幫扶機制,開展對口幫扶活動,扎實推進消麻運動有序開展。
堅持“科普推廣”不動搖。除了進一步規范診療、救治工作外,普及知識、促進報病、及早診治、控制畸殘是消除“恐麻”“歧麻”的主要手段。近年來,我州利用傳統方式和新媒體平臺開展麻風病防治宣傳教育;協助教育部門對中小學校開展麻風病科普知識進校園、進課堂;以“世界麻風病日”等為契機,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采取群眾喜聞樂見的方式,推進麻風病科普知識宣傳進社區、進鄉村、進家庭、進學校、進課堂,進一步消除社會歧視,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同時,每年積極開展“州、縣、鄉”三級麻風病防治知識培訓,提高醫務人員的診治水平。自20xx年以來,全州累計開展麻風病防治知識培訓1300期。通過宣傳培訓,全州共計上報麻風病可疑線索2.35萬條。
麻風病全年工作總結范文 篇2
20xx年1月30日是第XX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暨第XX屆“中國麻風節”,為鞏固XX區消除麻風危害成果,進一步加強我區麻風病防治工作,關愛麻風患者,消除社會歧視,提升全民防治麻風病意識,為進一步消除麻風病危害,倡導全社會關注,提升全民防治麻風病意識,使公眾正確認識麻風病及其危害,掌握基本防治知識,樹立“早診、早治、預防畸殘”的防病意識,關心尊重麻風病患者和防治工作人員。XX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按照XX區疾控中心的宣傳工作安排,由于疫情影響我社區進行線上宣傳。
麻風病主要病變在皮膚和周圍神經。臨床表現為麻木性皮膚損害,神經粗大,嚴重者甚至肢端殘廢。本病在世界上流行甚廣,我國則流行于廣東、廣西、四川、云南以及青海等省、自治區。建國后由于積極防治,本病已得到有效的控制,發病率顯著下降。
麻風病人是麻風桿菌的天然宿主。麻風桿菌在病人體內分布比較廣泛,主要見于皮膚、黏膜、周圍神經、淋巴結、肝脾等網狀內皮系統某些細胞內。在皮膚主要分布于神經末梢、巨噬細胞、平滑肌、毛帶及血管壁等處。在黏膜甚為常見。此外骨髓、睪丸、腎上腺、眼前半部等處也是麻風桿菌容易侵犯和存在的部位,周圍血液及橫紋肌中也能發現少量的麻風桿菌。麻風桿菌主要通過破潰的皮膚和黏膜排出體外,其他在乳汁、淚液、精液及陰道分泌物中,也有麻風桿菌,但菌量很少。
麻風病的傳染源是未經治療的麻風病人,其中多菌型患者皮膚黏膜含有大量麻風桿菌,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方式主要是直接接觸傳染,其次是間接接觸傳染。
引導公眾轉變觀念,消除對麻風病患者及畸殘者的歧視和偏見,喚起公眾對他們的關愛,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關心麻風病患者和麻防工作人員的活動,幫助麻風患者回歸社會。將為以后麻風病的防治工作起到了更好的促進和推動作用,我們將會再接再厲努力向群眾做好宣傳,為使群眾廣泛了解麻風病的防治知識,為轄區內廣大群眾做好服務工作。
麻風病全年工作總結范文 篇3
20xx年1月30日是第xx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和第xx屆“中國麻風節”為進一步消除麻風病危害,呼吁全社會共同關注麻風病患者及畸殘者這一特殊群體,提升全民消除麻風病危害意識,努力實現基本清滅麻風病的目標,進一步支持麻風病防治工作,提高認識,健全麻風病防治工作機制,普及麻風病防治、消除麻風歧視。我院于20xx年02月月12日開展了“世界防治麻風病日”宣傳活動,主題是:“關愛麻風患者共創美好生活”活動總結如下:
本次活動通過健康宣傳咨詢發放宣傳資料300余份,現場接受健康咨詢103余人,測血壓100余人次,醫護人員針對麻風病的感染途徑、方式、感染后的表現及如何預防治療相關知識進行了詳的講解,使在場的老百姓對麻風病知識有進一步了解。
此次活動向社會宣傳麻風病可防、可治、不可怕的科學道理,提高廣大群眾對麻風病的認知水平,讓全社會形成容納麻風病人,理解、關心、支持麻風病防治事業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