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作中成長——2015年暑假工作總結
2、教學工作
1)如何把課備好?備好課有兩層含義:一是資料的專題和內容要準備充分;二是教學準備要充足,即對課堂上內容的講解和進度把握等各方面要做到心中有數。
① 資料的準備。我們已經有一線老師的很多資料。但我不贊成完全使用他們的資料來教學。我認為,自己上課的資料一定要自己整理和編輯,要整合原有資料,而不是完全拷貝和套用別人的資料。資料只有親自整理和編輯,才會對資料里面的每個細節和每個知識點了如指掌,才能在課堂上做到游刃有余。另外,資料編輯時要注意格式,像我們資料里面的數學公式要盡量使用數學軟件編輯,這樣才能顯得整齊和美觀,而外面老師的資料很多都編得不夠工整。我在開學前,花了近一個月時間備課,都是自己用電腦編輯出來的。我相信有付出必有收獲。
② 教學的準備。走進教室之前,要在原有的基礎上再熟悉講義,對每個知識點每道題的講解和把握都要做到心中有數。
③ 用心備課。所謂“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無論是資料的準備還是教學的準備,都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做,如此才能完成得出色。
2)如何在前兩次課把班里的學生留下?我們剛踏上講臺,如何上好前兩次課,關系到我們能否留下他們,能否讓他們堅持到最后。在這一點上,我主要從如下幾方面來做:
① 開課前先電話溝通。每次開課前幾天,我都會親自打電話給所在班的每一位同學(包括尚未繳費的同學)和家長,這樣做,一方面可以了解學生學習的大概情況,有利于老師做出針對性的教學安排;二則體現老師對學生的熱情和關懷,拉近雙方距離。
② 前兩次課的教學要有特色。前兩次課是實現初步留生的關鍵。因此,為了穩住班里的各位同學,我會在第一次課著重向同學們介紹“廣東高考數學(文、理)出題規律”以及相應的獨特的學習方法。隨后,我會用兩次課來講解第一個專題——“高考數學選擇題和填空題的解題技巧”。這些都可體現出我的教學的與眾不同之處,因為我講的課會顯得新鮮,實用,有吸引力。
③ 時刻都要記得關心和賞識學生。要先把學生留下,除了硬件方面——課要上得好之外,還要把軟件方面做得到位。譬如,多詢問學生“有無聽懂?”“感覺怎么樣?”以關心學生;當學生提出稍有不同的見解或個別同學把某道難題做出來時,可當眾贊揚他;上課時拿一支紅筆,隨時給答對題的學生畫鉤;放學后可叮囑學生路上注意安全;等等。只要用心去做,去發現,辦法總會有的。
3)如何把課上好?要把課上好,可從以下三方面出發:
① 要有充足準備。即要備好課,前面已有闡述。
② 要“見風使舵”。我們在做好充分準備后,還要在課堂上根據學生對知識的實際接收情況和課堂進度的變化做出“見風使舵”般靈活的反應和調整。一方面要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另一方面要保證學生對知識的接收是有效的。
③ 要多賞識學生。對學生不斷的賞識要灌輸課堂全程,這樣可調動學生思考問題和發言的積極性,也使得課堂生動活躍,和教學有效。
4)如何在最后一次課做好留生?最后能否留生,關鍵在于平時上課的效果。另外,在最后一次課把留生工作做好,也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譬如,在最后一次課時,可衷心表揚同學們(最好是點名表揚),祝福他們;可跟同學們幽默風趣一番,給他們留下難忘的印象;可給同學們最后交待叮囑回校后學習要注意的地方,等等。對于我所在的班,我還會另外向同學們說明下期的專題安排,以吸引他們。
3、思想認識
1)教學能帶來靈感和提升。對一個專題,即使我已經提前熟悉內容,但是站在講臺上講授給學生時,我的腦海里總會快速地閃現出新的解題靈感。或者,對于同一道題,講解完后,個別學生會提出不同的見解,接著大家又深入探討該問題,這樣對學生和對我本人來說,都是一個意外的收獲。同時,當基礎較好的學生當場提出獨特的思考的時候,此時我就需要快速地進行判斷對方的想法是否正確,否則就會被當場卡住,喪失老師的威信。所以,這種挑戰也給我帶來了教學能力的提升。
2)教學能帶來快樂和成長。所謂“教學”,其實是“邊教邊學”的過程。當我講完一次課或一個專題之后,我會發現不僅學生知識有所提升,連我本人對知識都有更深入的研究和思考。而且,通過教學,我與學生們一起思考互動,共同進步,產生成就感并帶來快樂。對我來說,也是教學的成長。
3)教學是積累的過程。通過實踐,我有個體會,就是擔任高三的數學老師的高考數學知識必須又深又廣。例如,廣東高考數學文科和理科的知識點和難度的差別,高考所考知識點、題型以及相應的出題規律,對高中數學的知識點要有深入的研究和思考,等等。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教學中對每一個知識點進行延伸和拓展,才能對學生突然提出的問題快速應變,才能在整個教學實踐中做到游刃有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