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兩年半總結
又扯遠了,在大學里面大家都說鍛煉能力或者培養思維,積極參加學生組織或者社團的,在我看來如果你沒有想好參加這個你能獲得什么,那你基本上就是白搭,簡單的說如果你進超市買東西及都不知道要買什么,你就會浪費錢和時間,很不值得。所以我覺得如果不能設立一個很好的目標,即使你進了這些組織,也是沒有用的。我還記得當時進科協,那是一個很動蕩的年代。我沒有進入學生會,因為我的做事方式和價值觀和面試者不同,所以他們沒有選擇我,若干年后,他們發現這是一個很嚴重的錯誤,這直接導致了他們部門不能實現中興。我進科協是因為科協選擇了我,后來我努力做事時因為我選擇了科協。我在科協的成長是屬于穩步成長的那種類型,沒有意外,沒有老師的安排,都是靠努力的。剛剛進入科協的時候,我以為科協像學生會那般是有很長的歷史的,可是我沒過多長時間發現并非如此。讓我最為意外的是我剛剛進入科協的時候居然是科協剛剛建立,這讓我都很蛋疼,很郁悶,有點灰心,但是我知道這個現狀存在那里就是無法改變的,我很幸運老師對科協很重視,所以還沒有存在偏見的情況,但是我們學生心里清楚學生會和科協不是一個檔次的,所以要想把科協這面大旗豎起來,是充滿了坎坷。我記得我大一第一學期是實踐中心干事,大一第二學期是實踐中心副主任,大二第一學期是實踐中心主任,從大二第二學期就是科協主席了,也許這會讓人覺得升的好快,但是現實并非如此,有很多同事中途離開了,有各種原因。我在科協應該屬于是那種元老級的人物,從建立科協開始就在里面,我對科協有一種感情,就是像對自己的孩子一樣,這也是我后來選擇科協的原因。大一第一學期就參加了科協的科技節,感覺最敏感的詞匯是“創業”,于是我將科協作為自己在學校的創業項目,其實這個項目不是很被看好,因為這是一個三流的人才來操作一個二流的方案,如果不努力,結果似乎很明顯,但是既然把它作為一個項目來實施,那么我就要把它做好,所以在大一第二學期的時候我就給自己設立好目標:(1)把科協建立起來,讓它與其他四個組織(包括學生會)保持同等水平;(2)與學生會和其他社團區別開來,將科協的建設成為一個非盈利對外學生組織,主攻學術、學生校外實踐(義工除外),必要的時候收取一定費用作為活動費用,但是仍然非盈利,F在想起來,第一個已經實現了,如果再給我一年,我可以把第二個目標給實現了。到現在為止,科技節已經是第三屆了,第一屆我還沒有意識到科技節的開始就差不多結束了,第二屆的時候雖然我也是主要負責之一,但是存在一些原因所以也是很草草收場,第三屆的時候我把科技節以開幕式開頭,中間進行了5個科技活動,最后以閉幕式收尾,做到了一個有始有終,同時我也覺得這次的科技節是做的最好的一次,當然了我也希望第四屆、第五屆科技節能夠做的更好,因為這里面有我的心血,有我的理想。好像扯遠了,說說科協到你給我帶來什么把。我覺得這就是我的一項小小的事業,不論別人怎么看怎么說,我都是這樣覺得的。如果說大學里面沒有談上一次戀愛是悲哀的話,那么我覺得大學里面沒有做一件讓自己真正快樂的事就是悲哀的,那么我覺得我就是幸福的,因為在科協這個項目上我收獲了很多的友誼和經驗。做學生工作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和不同的人打交道,其實社會上人與人相處也就是打交道,我在這個方面看到很多優秀的人才,不論是科協的還是學生會的,不論是自己學院的還是其他學院的,都給了自己不一樣的感受,這樣的感受就是要向這些人才學習不一樣的特長,因為我覺得優點已經不能說明他們的犀利,我佩服的一個文靜同學,她的演講深深吸引了我,也是因為那次偶然我認識了她,我覺得這是一種上天賜予的機會,所以我向她學了演講,雖然現在還是很一般,但是比之前已經好很多了,同時她教會了我要先聲奪人。還有就是衛強同學,說實在的我至今沒有想出他帶領的科協是如何成為院科協第一的,我想有個人魅力和個人實力吧。最近認識的小玄,也是很犀利的,擅長演講和演說,真的是很自愧不如。還有參加挑戰杯創業計劃競賽獲獎的彭博學姐,那個分析能力和演講才能,第一感覺就是讓你覺得很牛,其實就是很牛。還有就是那個袁靜學姐,英語超級ok的,我特別佩服的就是就是她的自信的口語。。。。。還有很多人,他們的特長讓我學習到了很多,可是我還是很菜,哈哈。說管理的經驗,我覺得還是很缺乏,雖然在團支書和科協同時做,可是我剛剛開始的時候沒有想過管理的概念,所以談不上想法,很多的時候就是和大家一起干,直到我做了科協主席,才有了管理的想法,可以說是有點晚,但是也不是很晚。作為科協的主席,需要有領導下面的學弟學妹,這才需要管理的手段。一般來說,管理是一個強制的手段,其實就是強制大家做一些事情。但是我覺得在強制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把這個事情的主動性發揮出來,這就需要領導者的眼光和才智,需要激勵會員了。我覺得在這方面做得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