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精選3篇)
語文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 篇1
本學期我擔任初二(三)班語文及初一(三)、(四)兩班的語文教學工作。由于學校對教學質量要求的進一步提高。因此,我對教學工作不敢怠慢,認真學習,深入研究教法,虛心向前輩學習。經過一個學期的努力,獲取了很多寶貴的教學經驗。以下是我在本學期的教學情況總結。
教學就是教與學,兩者是相互聯系,不可分割的,有教者就必然有學者。學生是被教的主體。因此,了解和分析學生情況,有針對地教對教學成功與否至關重要。最初接觸教學的時候,我還不懂得了解學生對教學的重要性,只是專心研究書本,教材,想方設法令課堂生動,學生易接受。
一方面,農村的學生聽,說的能力相對較弱,授課采用較深的普通話教學,同學們還不能適應。而用宜都方言教學,又削弱語文語感教學的功能。另一方面,這三個班的同學比較活躍,上課氣氛積極,但中等生、差生占較大多數,尖子生相對較少。因此,講得太深,沒有照顧到整體,我備課時也沒有注意到這點,因此教學效果不如理想。從此可以看出,了解及分析學生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做到因材施教,對授課效果有直接影響。這就是教育學中提到的“備教法的同時要備學生”。這一理論在我的教學實踐中得到了驗證。
教學中,備課是一個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環節,備學生,又要備教法。備課不充分或者備得不好,會嚴重影響課堂氣氛和積極性,曾有一位前輩對我說:“備課備不好,倒不如不上課,否則就是白費心機。”我明白到備課的重要性,因此,每天我都花費大量的時間在備課之上,認認真真鉆研教材和教法,不滿意就不收工。雖然辛苦,但事實證明是值得的。一堂準備充分的課,會令學生和老師都獲益不淺。例如我在講授《死海不死》的時候,這課的主題是“介紹死海不死的原因及其發展前景”,教學難度比較大。如果照本宣科地講授,學生會感到困難和沉悶。為了上好這堂課,我認真研究了課文,找出了重點,難點,準備有針對性地講。為了令教學生動,不沉悶,我還為此準備了大量的教具,授課時就胸有成竹了。當講到一半的時候,我拿出準備好的投影片,讓學生觀摩學習,學生特別用功,教學效果十分理想。相反,我沒有認真備課的時候,課堂氣氛沉悶,教學效果不好,與此相比可見,認真備課對教學十分重要。
備課充分,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上課效果就好。但同時又要有駕馭課堂的能力,因為學生在課堂上的一舉一動都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因此上課一定要設法令學生投入,不讓其分心,這就很講究方法。
語文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 篇2
我校的課程改革工作從組織到實施已經半個學期了。在課改實驗中學校領導高度重視,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課改工作在探索中行進,在理解中發展。
分層教學是素質教育、因材施教思想的延伸。分層分班教學,更有利于老師課堂教學的操作,有利于根據學生的需求組織教學,有利于激勵學生積極地參與到課堂教學活動。現就半學期工作總結如下:
一、實驗帶來了教師觀念的更新:由教師本位轉為學生本位,真正樹立了“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
實驗中,教師真正實現了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此次課程改革中,新課標強調的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和進取精神,自主、合作、探索教學模式已逐步深入人心。
新的數學教材是以“問題情境——建立模型——解釋、應用、拓展”的基本模式展開的。在每一節課的開始,實驗者都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問題情境。在課堂教學中,我們有意識的創設愉悅、探究的教學情境,力爭做到“課伊始,情趣生”,力爭將導言導得新、導得巧、導得趣,導出學生急于探究的心理,力爭讓學生在良好的問題情境中去探索、去發現、去求知。
二、在課堂教學中,不僅讓學生動口、動手、動腦、動眼,還要讓學生動口、動情,寓情于教、寓情于學,促進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
我們一致認為: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自主探究的情境是至關重要的。“如果教師不想方設法使學生進入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就急于傳授知識,那么,這種知識只能使人產生冷漠的態度,而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在實驗中,創設良好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去探索、去發現、去求知,這也是我們實驗中要重點研究和深入研究的。
三、新課程,昭示了教師角色發展的一般趨勢,教師在每一節課中,應得到生命創造的滿足,感受與學生共同成長的歡愉。
在實驗者的課堂上,學生不但是“聽”者、“答”者,而且是“問”者、“思”者、“說”者,并且從“學”的領域擴展到“教”的領域,部分已成為“教”者。學生在課堂的“風采展示”欄目中成了一個個“小老師”。教學中,實驗者是這樣做的:新課教學中,把一節課中學生易疲倦、易忽視或重點、難點問題交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講。
課前教師適當引導、點撥。如在學習《梯形的中位線》時,教材中的方法省略了很多思維過程,不僅抽象,而且難于理解。于是教師讓學生當“小老師”,準備這部分知識的講解,并引導他將梯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研究,課上,他采用了兩種方法講解,并讓學生多中擇優,選擇簡單的方法,學生儼然是一位“小老師”。
語言也頗有啟發性,如“同學們請觀察……”,“同學們,你發現了什么……?”,“能說說你的思路嗎?”等等。實驗結果表明,不僅“小老師”教得認真,獲得了成功感,而且學生也聽得投入、聽得專心,他們瞪大眼睛以便使自己發現別人的毛病,等別人講完后好爭著搶著評價。這樣,學生覺得課堂氣氛自由、民主、開放,所以能夠樂學、愛學、善學、勤學。師生互教互學,實現了教與學方式的初步轉變。
四、通過印發“學習方法指導”,教給學生如何預習。
要求學生學在前面,使他們掌握學習的主動權,通過預習讓學生自主獲取知識,構建知識結構,并提出預習中遇到的問題,課上做預習匯報。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判定》時,學生根據性質猜想得出5種不同的判定方法,其中包括教材中沒有的“兩組對角分別相等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在學習《矩形》時,學生提出:對角線互相平分的平行四邊形是不是矩形?
這也是新教材中沒有的;在學《正方形》時學生又提出:正方形、矩形、菱形之間有何關系?不僅新課學習中,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自己構建知識結構。在復習課中,實驗者也同樣重視讓學生構建一章的知識結構。
語文學科教師的教學工作總結 篇3
一、創設情境,引出奇跡
1、同學們,在電視上見過長城嗎?長城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美國前總統里根在游覽過長城后,曾這樣來評價長城:長城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確實令人鼓舞!長城究竟有著怎樣的魅力,在兩千年后的這天,仍被人們稱為世界歷史上最偉大的奇跡之一。這天我們就一齊跟隨作者,走進長城這課,探索其中的奧秘。(師板書:長城。生書空。)
二、初讀課文,感知奇跡
自讀課文,并思考:作者對長城的評價是什么呢?(用一句話概括)“這樣氣魄雄偉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為什么美國前總統里根和作者都評價長城是“偉大的奇跡”呢?板書:奇跡
三、品讀句子,感受奇跡
(一)遠景:
師:我們先從遠處看長城,同學們看遠望長城圖,長城哪些地方讓我們感到長城是一個“奇跡”呢?對照遠望長城圖,自讀課文第一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或詞語,并在旁邊批出你的發現或你的體會。
品析句子1: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在崇山峻嶺之間蜿蜒盤旋。從東頭的山海關到西頭的嘉峪關,有一萬三千多里。
生1:我從“遠看長城,它像一條長龍”體會到長城很長,龍本身就個性大,長龍就更長了,我從那里感受到長城是個奇跡。
師評價:你能從文中這個形象的比喻句中感受到了長城的長,是個奇跡,好!。
預設2:我從“崇山峻嶺”這個詞語中體會到了建造長城是個奇跡,因為這么長的長城居然是建在崇山峻嶺上的。
你能從“崇山峻嶺”這個詞語中入手,感受到長城的建造是個奇跡,你真會讀書!
預設3:我從“一萬三千多里”這個數字中,感受到長城的長,是個奇跡。
你能抓住句子中的這一數字中來形象感受長城的長,你讀書真仔細,作者就是透過列數字這一方法將長城的長由抽象難以想象表現形象具體。“一萬三千多里”相當于我們200米的操場3萬多圈。
我看到同學們為長城這一世界歷史奇跡而驚嘆的表情,
讓我們讀出長城的長,長城的奇跡吧!
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又一次讓我感受到如此萬里之長的長城真的是個奇跡!
(二)、此時此刻,我們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來看長城,它的哪些地方又讓你感到長城是一個“奇跡”?
自讀課文第二自然段,畫出有關句子或詞語,并在旁邊批出你的發現或你的體會。
預設1:我從“這一段長城修筑在八達嶺上,高大堅固,是用巨大的條石和城磚筑成的。”這個句子體會到長城堅固,是個奇跡。(如果學生找不到詞語的話,進而引導)
個性是哪個詞語最能讓你體會到長城的堅固,是個奇跡?
預設2“巨大的條石”
是巨大的條石鑄造了堅固的長城這一世界的歷史的建筑奇跡,讓它在歷經二千多年的風風雨雨之后,仍然像一條長龍一樣屹立在世界東方!
預設2:我從“長城頂上鋪著方磚,十分平整,像很寬的馬路,五六匹馬能夠并行。”這個句子體會到長城頂很寬,是個奇跡。
五六匹馬能夠并行,一匹馬大概有多寬?
預設3:一匹馬大概有一米寬。
一匹馬大概有一米寬,五六匹的寬度相當于兩輛汽車并排。
如此寬的長城修筑在崇山峻嶺間,這真是一個奇跡!
預設1:能在崇山峻嶺中修這么寬的長城,真不容易!
真不容易,真是個奇跡!奇跡只是表此刻在崇山峻嶺中修建了如此寬的長城嗎?同學們結合當時人們的勞動工具,再來讀讀這句話,談談你的體會。
預設1:古代勞動人民完全靠是用自己的肩膀、雙手,在崇山峻嶺中修建了如此寬的長城,太不可思議了,這真是個奇跡。
是啊,沒有火車、汽車,沒有起重機這些先進的勞動工具,古代勞動人民居然在崇山峻嶺間,用自己的血汗建造了如此寬的長城,這真是個偉大的奇跡!
預設4:
我從“城墻外有兩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射擊用。城墻頂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臺,是屯兵的堡壘。打仗的時候,城臺之間能夠相互呼應。”這個句子中體會到長城設計好,是個奇跡!
長城的每一處設計都有它的用途,同學們能借助圖畫找一找垛子、瞭望口、射口、以及城臺嗎?指名學生上臺說
師:如此險峻的山勢進行如此巧妙的設計,長城變的易守難攻,這在軍事上是一個偉大的奇跡!
四、感情朗讀,升華奇跡:
從同學們的回答中,我一次次體會到了長城是世界歷史上偉大奇跡!此時此刻,我們站在長城上,踏著腳下的方磚,扶著墻上的條石,很自然地想起誰?(古代勞動人民)
你想對古代勞動人民說些什么?
預設1:古代勞動人民,你們真偉大啊!
預設2:古代勞動人民,你們用血汗和智慧,才凝成著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萬里長城啊!(說得真棒!鼓掌!)
從你們的話語中,我感受到了你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之情!從你們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勞動工具極為落后的兩千年前,古代勞動人民在崇山峻嶺之間建造如此龐大的工程,真是一個偉大的奇跡啊!
讓我們用讀來表達我們對古代勞動人民的贊嘆之情吧!
指導朗讀第3自然段。
朗讀評價:預設1:讀得精彩。評價:你讀得真棒,讀出了對勞動人民的無限贊嘆!
預設2:讀得一般。評價:你讀得很流利,但我只體會到了你對勞動人民的一點贊嘆!你能讀出無限贊嘆的感情嗎?
下面同學們,我們來接讀第三自然段:
師引讀:古代勞動人民,你們真偉大啊!那數不清的條石一塊就有兩三千斤重,在勞動工具極為落后的兩千年前,在沒有火車、沒有汽車、沒有起重機的兩千多年前,你們靠著——
生感情讀:無數肩膀無數的手,把一塊塊的條石,一步一步的抬上這陡峭的山嶺!是你們無數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結成著前不見頭、后不見尾的氣魄雄偉的萬里長城啊!
師:這樣氣魄雄偉、高大堅固的工程,在世界歷史上是一個
生:偉大的奇跡!
五、課外延伸,拓展奇跡:
本節課,我們一齊走進了長城,感受了它的奇跡,關于長城的故事還有許多,課余你們能夠進行搜集,相信在搜集的過程中,你們會了解更多長城的奇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