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禮儀的總結(通用5篇)
關于禮儀的總結 篇1
有主有賓的宴飲,是一種社會活動。為使這種社會活動有秩序有條理的進行,達到預定的目的,必須有一定的禮儀規范來指導和約束。每個民族在長期的實踐中都有自己的一套規范化的飲食禮儀,作為每個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
維吾爾族待客,請客人坐在上席,擺上馕、糕點、冰糖,夏日還要加上水果,給客人先斟上茶水或奶茶。吃抓飯前,要提一壺水為客人凈手。共盤抓飯,不能將已抓起的飯粒再放回盤中。飯畢,待主人收拾好食具后,客人才可離席。蒙古族認為馬奶酒是圣潔的飲料,用它款待貴客。宴客時很講究儀節,吃手抓羊肉,要將羊琵琶骨帶肉配四條長肋獻給客人。招待客人最隆重的是全羊宴,將全羊各部位一起入鍋煮熟,開宴時將羊肉塊盛入大盤,尾巴朝外。主人請客人切羊薦骨,或由長者動刀,賓主同餐。
作為漢族傳統的古代宴飲禮儀,一般的程序是,主人折柬相邀,到期迎客于門外;客至,至致問候,延入客廳小坐,敬以茶點;導客入席,以左為上,是為首席。席中座次,以左為首座,相對者為二座,首座之下為三座,二座之下為四座。客人坐定,由主人敬酒讓菜,客人以禮相謝。宴畢,導客入客廳小坐,上茶,直至辭別。席間斟酒上菜,也有一定的規程。現代的標準規程是:斟酒由賓客右側進行,先主賓,后主人;先女賓,后男賓。酒斟八分,不得過滿。上菜先冷后熱,熱菜應從主賓對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單份菜或配菜席點和小吃先賓后主;上全雞、金鴨、全魚等整形菜,不能把頭尾朝向正主位。
在古代正式的延宴中,座次的排定及宴飲儀禮是非常認真的,有時顯得相當嚴肅,有的朝代皇帝還曾下詔整肅,不容許隨便行事。宋真宗曾下詔批評朝中筵宴儀容下端的現象,事見《宋史·禮志十六》的記述:
景德二年(1020----年)九月,詔曰:朝會陳儀,衣冠就列,將以訓上下、彰文物,宜慎等威,用符紀律。況屢頒于條令,宜自顧于典刑。稍歷歲時,漸成懈慢。特申明制,以儆具僚。自今宴會,宜令御史臺預定位次,各令端肅,不得喧嘩。違者,殿上委大夫、中丞,朵殿委知雜御史、侍御史,廊下委左右巡使,察視彈奏;同職殿直以上赴起居、入殿庭行私禮者,委閤門彈奏;其軍員,令殿前侍衛司各差都校一人提轄,但虧失禮容,即送所屬勘斷訖奏。……
朝中筵宴,預宴者動輒成百上千,免不了會生出一些混亂,所以組織和管理顯得非常重要。史籍上有關這方面的記載并不太多,我們可以由《明會典》上讀到相關的文字,可以想象古代的一般情形。“諸宴通例”說:
(筵宴)先期,禮部行各衙門,開與宴官員職名,畫位次進呈,仍懸長安門示眾。宴之日,糾儀御史四人,二人立于殿東西,二人立于丹墀左右。錦衣衛、鴻臚寺、禮科亦各委官糾舉。
凡午門外飲賜筵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題準光祿寺,將與宴官員各照衙門官品,開寫職銜姓名,貼注席上。務于候朝外所整齊班行,俟叩頭畢,候大臣就坐,方許以次照名就席,不得預先入坐及越次失儀。……又題準光祿寺掌貼注與宴職名,鴻臚寺專掌序列貼注班次。每遇筵宴,先期三日,光祿寺行鴻臚寺,查取與宴官班次貼注。若貼注不明,品物不備,責在光祿寺;若班次或混,禮度有乖,責在鴻臚寺。
關于禮儀的總結 篇2
記得在小時候的有一次,我和表姐到她爺爺奶奶家去玩。那時的我十分驚訝!今天可以到表姐的爺爺奶奶家。
我和表姐走到了公交車站頭來等車子,不久十二路車子來了。我高興地走上了公交車,當時的車上特別擁擠,連站都不好站。不一會兒,有位老奶奶慢吞吞地走上了車,后來的人也沒有地方坐了,坐在門旁邊的售票員阿姨大聲叫道上車的大小老人中年請買票。大家都紛紛買了票,這位老奶奶的用力的找錢準備著去買票,這時,有位中年阿姨見到了,將自己地1元給了老奶奶,還把自己的座位給了老奶奶。
就在老奶奶要給售票員阿姨的時候不小心被人給弄掉了,中年阿姨從包又掏出了1元給老奶奶,可老奶奶怎么也不肯要了,還說:“姑娘,這錢是我掉的,不能再讓你給了。”可中年阿姨說:“沒關系的,讓我再幫你付一次吧。”
再多次說服下,中年阿姨還是把1元給了售票阿姨,老奶奶用感激的口氣說:“謝謝你啊!小姑娘,你家在哪兒?我有時間把這次還給你。”中年阿姨說:“不用了,你就把這次錢收下吧。”我見了,心想著中年阿姨可真好啊!
經過這件事,我想以后也要做這樣的事向這位中年阿姨的心靈學習。
關于禮儀的總結 篇3
圓形餐桌一直是中國人用餐時的首選。因為可以坐更多人,而且大家可以面對面坐,一家之主的身份并不像西方長形餐桌上很清楚地通過他的座位而辨認。客人應該等候主人邀請才可坐下。主人需要注意不可讓客人坐在靠近上菜的座位。此為一大忌。
要等到所有人到齊后方可開始進餐--即使有人遲到也是需要等的。一旦大家就位,主人家便可以做開場白了。進餐期間,主人必須承擔一個主動積極的角色--敦促客人盡情吃喝是完全合理的。
一張典型中式餐桌看上去相當空。每張座位前可見放在盤上的一只碗,右面是一組筷子與湯匙,分別放在各自的座上。在正式場合上,會出現餐巾,主要放在膝上。
在正式宴席上,菜式的吃法很像放映的幻燈片,每一次一道菜。米飯一般不會與菜式同上,不過可以選擇同吃。由于菜式各有特色,應該個別品嘗,而且一次只從碗中吃一種,不是混合品嘗。不可用盤子吃,只能用碗。骨頭和殼類放在骨盤中。堆放的盤子如果骨頭過多,必須及時用干凈的盤子替換。
除了湯之外,席上一切食物都用筷子。也有可能會提供刀叉,但身為中國人,最好用筷子。筷子是進餐的工具,因此千萬不可玩弄筷子--把它們當鼓槌是非常失禮的做法,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這正好像葬禮上的香燭,被認為是不吉利的。再有,不可用筷子在一碟菜里不停翻動,應該先用眼睛看準你想取的食物。當你用筷子去取一塊食物時,盡量避免碰到其他食物。可能的話,用旁邊的公筷和湯匙。吃完飯或取完食物后,將筷子放回筷子座上。
一席中式餐飲如果沒有茶便稱不上正式了。為此,有關茶的問題,應該注意幾件關鍵的事,先由最長者至最年青者,最后為自己斟。當人家為你斟茶時,禮節上應該用手指輕敲桌子,這樣做是對斟茶者表示感謝和敬意。斟茶的順序很講究,先長后幼,先女后男。
中國人向來“以食為先”,飲食除了是滿足人的基本需求,亦是秉承傳統習俗,聚首飯桌前大快朵頤。設宴的原因可以是慶賀,也可以是哀痛。每逢農歷新年、結婚、中國節日如中秋節等,中國人便會一家老少聚首飯桌前共賀佳節;但另方面,若有人離世,喪家會在葬禮完成后設“解慰酒”,宴請出席葬禮的親戚朋友,向他們表示謝意,可見中國人十分重視聚首飯桌前分享喜樂與悲哀。
關于禮儀的總結 篇4
20xx結束了,進入公司的第x年也過去了,很感謝公司領導的栽培與帶領。這兩年多來,我不但自我完善獨立,也學到了很多為人處事的知識,更和公司及同事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這是我的巨大收獲,也是巨大的進步。通過自身的不斷努力,從去年的缺根筋到現在明白如何看人行事、待人處事;也明白本職工作、部門職責、權限的區別,較好的完成了各部分的工作,但仍有需改善了不足。
一、個人工作回顧
主要工作任務
1.負責公司各方面信息的資料更新(產品、網站、人員等)
2.負責公司區域代理的需求及協調工作
3.負責技術部門配件的管理及調配,配合技術部完成售后工作
4.做好日常辦公的維持
二、工作中存在的問題與不足
在總結成績和經驗的同時,也意識到在平時的'工作中還存在諸多問題與不足:
1. 辦事效率還不能保持在一個高效率狀態,有時做事容易忘記
2. 有些時候還存在懶散的心態,導致做事散漫
3. 責任心有待提高,一件事還沒有完全做好,又做另一件
4. 個人能力有待提高,多與上級溝通、團隊協作等
三、今后的努力方向
針對20xx年工作所中存在的問題,為了做好新一年的工作,突出做好以下幾個方面:
1. 認清崗位職責,做好工作統籌劃分
2. 積極與上級溝通,做好主動反饋;
3. 積極與各同事溝通,做好工作交流
4. 保持高效的執行力和責任心,對多負責的追蹤到底
5. 增進與同事之間的溝通,發揚團隊精神,共建和諧工作環境
四、工作心得
20xx公司總體運營還算不錯,產品上的改革足夠說明一切。而隨著產品的改革,公司的運營體系也隨之改革進步。
20xx年得運營讓我明白,運營體系與人事息息相關。領導可以給部門一個大的方向去調整體系,運營體系的調整是否合理,需要由各部門的人員去行動證明。在體系改革的階段,人的每個細節工作都關系著體系的改善是否有效,是否合理。而這當中,人員的溝通及其重要。好的溝通能夠讓團隊更好的工作,更好的配合。上下級的溝通,可以讓領導更能了解下級的工作情況,了解公司的運作,體制改革的進度。
在20xx公司的整體運營上也在不斷地前進,逐漸走向了制度化、嚴格化,在未來的日子里,相信整體的運營體系也將更完善。
在過去的一年里,我深深體會到同事和領導之間也要相互關懷,相互幫助與支持,做好各方面的溝通才能一步步共同走向成功,一點一滴的融入公司和部門的大家庭,在此我感謝他們!在以后的工作里,我要依靠自身的不懈努力,克服現有的不足,改進20xx年工作中存在的不足,以使自己和團隊合作達到最佳狀態,為公司創造價值,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關于禮儀的總結 篇5
相信大多數媽媽都遇到過這種情形--在餐廳里,鄰桌的孩子不停打鬧、上竄下跳、互相追逐;小孩把盤子碗敲得叮當亂響,挑揀食物或把食物當做玩具;席間一同就餐的孩子不斷打斷大人談話,大聲尖叫、嬌縱頑劣…每當這種時候,作為旁觀者或是心里想,如果是我的孩子,一定要胖揍一頓!
但孩子在餐桌上沒樣兒,并非抽他兩個嘴巴,然后告訴他一堆條條框框就可以解決的。多觀察就會發現,那些可以安安靜靜、舉止得體的小孩,都是在平日里就受到過良好的言傳身教,有愉悅的生活環境,并時刻被成人禮貌對待著的孩子。反之,沒有被好好尊重過的小孩是不會理解這些抽象詞匯中的含義的。
“禮法并不是為了看著漂亮,禮法的真意是理解生命中的一些本質。”日本知名平面設計師山口信博如是說。就像我們了解,殘酷是生命的真相,因而我們懂得了珍惜那些被我們剝奪生命而得來的食物。在西方的餐桌上,飯前會為上天賜予的食物祈禱,在東方,亦以不可掉落飯粒和剩余食物成為重要的用餐禮節;自私是人的本性,克制自己為他人著想則成為重要的禮儀。謙恭、隱忍、注重禮節——不打攪別人,讓他人感到愉悅是其中的本質。
對于幼童,在一餐一飯的日常生活中培養的禮儀,并不僅僅是這些規矩本身,而是通過這些細小的行為方式,告訴他們一種與人、與世界相處的模式,并通過這些獲得自信和他人的尊重。英女王皇室家庭總管Ale--andraMesservy女士這樣詮釋禮儀——擁有好的禮儀的全部目的,是為了建立自信。因為它可以使其他人感到舒服、自然。
同樣,對于孩子的教育和培養,也并非一個粗魯的命令和強加式過程,而是在尊重他們,為他們著想的基礎上,讓他們從懵懂的模仿,到能體會出其中的美好的真諦。
這么說聽起來有點白癡,誰不知道用餐是為了愉快呢?但事實往往本末倒置,在我們過多專注于嚴格練孩子用餐禮儀、培養用餐好習慣時,常常忘了讓他們首先感受到,吃飯是一個享受愉悅的過程——這才是我們的出發點。那些懂得享受用餐樂趣的孩子總能在舉手投足間恰到好處,而缺乏用餐禮儀的小孩更多時候甚至不知道他們為何會出現在餐桌前,為何總在這種時候被父母教訓?更不知道他們究竟該用什么樣的態度去對待食物或周圍環境?
李安導演曾說過拍電影有幾條定律,不要碰小孩、不要碰動物,不要碰水。確實,這些都是最難掌控的部分,但電影可以避開小孩,可作為生活的導演,我們必須面對我們的孩子。在這部戲的腳本中,就要從心底認同,教會孩子餐桌禮儀的目的,不是在外出吃飯時做給別人看,也不是在家里拿著游標卡尺盯住孩子在餐桌上的一言一行就夠了。餐桌禮儀不是桎梏,不是讓孩子戴著腳鐐舞蹈,而是灰姑娘的水晶鞋,把孩子最天真美好的部分連同他們古靈精怪的熱情一起安放其中,用最自然最舒服的方式展現出他們閃閃發亮的一面。
1. 教養首先要講道理
一次吃飯時,一個孩子不斷大聲地打斷我們的對話,對她的媽媽以及其他人大叫——吃飯的時候不可以說話!場面尷尬。作為父母,是粗魯地呵斥,大人說話小孩不要搭茬兒,還是含糊地說,大人可以說話小孩不可以?這似乎都不合理。難道不是他的老師或父母曾經這樣要求他嗎?是否有必要先給他解釋清楚,吃飯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說話?是的,吃飯的時候為什么不能說話呢?
難道吃飯的時候不正是大家交談最好的時機嗎?這條規矩的形成也許起因于希望孩子盡快專心吃完食物,并且不要被飯粒嗆到,但這并不合乎生活常理。日本小說家、評論家宮本百合子在她的著作《新教養》中提到,教養要合乎道理,這是非常重要的事。煩瑣而不得要領的教養,是最差的。因而,吃飯不能說話這條規矩應該稍作修改——嘴里含著食物的時候,請不要說話。
教養首先要講道理。實際上,無論是拿筷子的方式,還是左叉右刀從外而內的餐具擺放順序,都是符合人體工學的。千百年來形成的禮法,一定會是最方便、最有效率的章法。無論中西,上菜的順序、品嘗美味的講究,又都內含著對人味覺的深入研究。我們為什么要告訴孩子,先品嘗清淡的前菜,味重的葷菜要在海鮮之后,而甜品壓軸?因為這樣才能享受到味覺豐富的層次。又為什么拿酒杯的時候只能捏住杯腳?專喝勃艮第酒的酒杯杯口窄,而喝波爾多酒的酒杯杯口寬?這里面關于化學和生理學的道理可以等他們長大點后慢慢講解。但你要做的是,教給孩子之前,自己要深諳其中的道理,即使像不能抖腿斜眼、筷子不能插在米飯上、不能敲盤子敲碗這些要求,雖然盡可以大喝一聲,少廢話,這就是老祖宗留下的規矩!但其實,這一切也是和社會文化與心理學之間有著扯不完的關聯和典故的。
2. 不被打擾的小孩才懂得安靜
在餐廳里,我們會遇到這樣的孩子——像有多動癥一般,一直處于不安的狀態。對父母說話高聲而無理,甚至尖叫,把食物亂丟,杯盤弄得亂響,還會撒潑哭鬧。
們也會遇到這樣的孩子——一直專注地吃著面前的食物,小手的動作甚至還笨笨的、萌萌的,但卻很努力地吃完食物。想要什么的時候會向父母提出請求,會和父母交流,但不會過大聲量或一直打斷大人的談話。
這兩種孩子從生下來都是一無所知,并沒有誰對餐桌禮儀或用餐規則天生就懂,但發展到如此極端的兩個方向,必然有其中的原因。我們把鏡頭再推過去仔細觀察,會看到第一個孩子的媽媽一直在絮絮叨叨問孩子吃這個不吃那個不,要擦手要喝水要撒尿,不要摔筷子不要敲碗要坐直。那個孩子剛吃一口米飯,媽媽便塞過來一口青菜,剛要喝水,媽媽又叫著擦擦嘴,而孩子的父親一直在玩手機,與這對母子的交流幾乎為零。而第二個孩子的父母則穿戴精致得體,一邊用餐,一邊彼此輕聲愉快地交談,他們的目光時常會落在孩子的身上,但很少去打擾他,只在他最需要的時候及時而到位地提供幫助。如果他要說什么,他們總會轉過目光,注視著他認真傾聽,并耐心地和他交流。
就像前文所說,被好好尊重和禮貌對待的小孩,才會以同樣的禮貌待人。同樣,在日常生活中不被隨意打擾的孩子,才能夠懂得安靜和專心。從兒童心理學上講,專注力是幼兒發展的第一要素,成人過多指令和頻繁的干擾會阻礙專注力的發展;不能懂得他們內心的需求,錯誤的教育手法和無效的溝通方式,都會讓孩子因為無路可走而變得焦躁——他們除了以發脾氣和搞破壞為手段地發泄和引起關注外,別無他法。做一個簡單的置換游戲,假設你是那個被一萬只蒼蠅嗡嗡嗡包圍住的可憐蟲,三分鐘被人擺弄一下頭發抹一下嘴角,兩分鐘糾正一次坐姿,并不斷地讓你吃這個吃那個要這樣不要那樣,你還不能掀桌子也不能起身就走,不可以以成人的方式表示抗議,怎么辦?估計也只能嚎啕著滿地打滾兒了……
3. 為孩子外出用餐做足準備
經常看到一些年輕而時髦的父母會帶著他們一兩個月甚至更小的小嬰兒一起吃飯、喝咖啡、曬太陽,小寶寶也許只是躺在嬰兒提籃里,或依偎在大人懷里睜大眼睛吃著手指好奇地看,但最好的家庭教育,不正是一家人在一起,愉快地吃很多很多頓飯嗎?
千萬不要因為怕麻煩而放棄帶小孩出門。在餐廳里看各式各樣的人、觀察環境,感受輕松歡樂的氣氛,都是潛移默化的啟蒙。只是當你決定帶小寶寶出門前,備課工作要做仔細,這樣才能讓吃飯變成一個令人愉快的過程。
因而餐桌禮儀的培養,不應該僅僅限于在餐桌之上。一言一行具體的身教,勝于空洞乏味的言傳。就像簡單的請、謝謝、對不起,每個成年人都會教給孩子,但小孩更直觀地感受到的不是這些詞匯的應用,而是父母對待服務人員的態度;為他人著想是一個寬泛的概念,在降低了嗓門、打噴嚏知道遮住嘴巴后,在餐桌上是否會傾聽配合別人的談話則是潛移默化中教養的體現。筷子刀叉的使用方法可以通過嚴格的管教來傳授,但吃相中的貪相和貧相則是更細微之處的流露。
在遇到孩子失禮于人的時候,我們總是先想到,你丟了我的臉。但要知道,他并不會為了你的面子而活。教養并不是只針對孩子,要時刻透過孩子的行為反思自己的舉止。也不要喋喋不休地去說這樣不可以那樣不可以,而是去做。一個溫和謙恭的父親,不會教出對人頤指氣使的女兒;一個舉止優雅的母親,也不會有粗俗莽撞的兒子。在一個頑劣的孩子身上,反射出的實際上是父母的粗魯和不自知。
因而我們也會說,養孩子也是一個不斷自我修正的過程。與其說,孩子,你要為我爭氣!不如說,孩子,我會為你爭氣!
全世界通用的餐桌禮儀
在我們的印象里,總有個誤區,覺得西餐的規矩更多一些,而中餐不必那么講究。但其實,光秦漢以前的各種禮儀就已經寫成了一部《禮記》,其中關于餐宴中的諸多規矩細致到驚人,“毋咤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翻譯成大白話就是吃飯別吧唧嘴;不要大口撕咬著啃肉;吃多少夾多少,別再放回去;狗也有尊嚴,別把自己不啃的骨頭扔給狗;不能愛吃什么就猛吃,更不能因為燙嘴就扇風吹熱氣兒……這些東西放在今天,依然是完全通行的標準,而且,如果細細想來,其實無論中餐西餐,好的禮儀,全世界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