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試的個人總結(精選3篇)
考試的個人總結 篇1
1、詞匯選項(15分)
這類題基本是送分題,只要找到一個好的英語詞典就能夠了,是有近、反義詞那種。還有一個要注意的問題是為了加快查詞速度,詞典體積不要太大(64K那種就能夠),如果字典太厚太大單純拿字典都累得不行,查單詞速度就明顯得打折。
2、閱讀決定
這類題一般較難,也就7分。記得哪個老師說過,這類題花太多時間不值得,除非你有足夠時間。正如那個老師說的那樣,這道題就蒙吧,一般選6對1錯,或6錯1對,也就是對對對錯對對對或錯錯錯對錯錯錯。為什么,聽說如果連著四道題答案一樣,閱卷時可能認為你是蒙或者....,不給分。
3、概括大意與完成句子(8分)
這類題一般也比較難。記住老外寫文章,經常全文中心是短文的第一句,每段第一句是該段的中心,把握住這個,好多問題基本就好解決了,做這類題,同樣也不要花太多時間。
4、閱讀理解
這一部分分值45分。一般有當年教材上一道原題。做這類題,平時要多閱讀,不必須要每個單詞,每個句子都搞明白,老外寫文章,經常用這樣的結構:文章中心→舉例→作者觀點,正如第3題說的那樣,全文中心是短文的第一句,但必須要注意轉折詞如but、allthowt等(呵呵,不要鉆牛角尖)。考試時注意目的是拿分不是學習研究文章,我的方法是先看短文后的問題,然后帶著問題去閱讀,同時注意題后的問題在文章中的答案一般有順序,也就是第二題的答案一般在第一題和第三題答案在文章位置的中間。
5、補全短文(10分)
我做這道題的方法比較簡單,也就是看一些關鍵詞(如前面有thefirst,那后面必有second,也就是類似中文中一方面....另一方面,因為......所以,雖然....但是等等),另外還有許多老師經常說的合并同類項(從侯選答案中查找與該段有關系或相同的單詞)
6、完型填空(15分)
這道題一般是教材中當年新補充的原題,但不要記憶原文中的空白處的ABCD,而必須要記住全文,因為雖說是原文,但填空的位置試題和原題一般會不一樣。比如考A,最笨的辦法為將教材中最后5篇文章全部背下來,呵呵,15分比較靠譜。從整個試題結構來看,一般第1、6題的30分就應全部拿下,之后就是第4題,因為一般有教材中一道原題,只要你能把教材中所有短文全閱讀一次,其中的'15分是拿定了,也就是說到此刻45分是沒問題了,閱讀理解其余兩道爭取認真閱讀做答,再拿(或蒙)15份就應不成問題,至此60分,基本透過了。另外,2、3、5這三道題,即使你不會做,必須要全部填上,如果運氣好的話,這三道題25分蒙對10~15分問題也是不大的。
考試的個人總結 篇2
這次考試真的考的很差,有我的問題,有試卷的問題,但歸根結底還是我的問題。我分科談一談,因為每科都沒考好。
語文:好吧,其實我沒考那么低的,批卷子那老師估計對我默寫題1分耿耿于懷其它答對的`題都沒分,作文也是,我也無力爭辯了。我做出以下調整1、認真聽課2、作文按照初中生的標準寫3、絕對不能把閱讀題想太復雜。
數學:仔細!仔細!仔細!別做出道難題就自大了,檢查啊!作業要定時完成提高速度。
英語:最讓我欲哭無淚的就是英語了,想了很久又瘋狂的做了幾篇閱讀,差不多找到點問題。不要以為生詞多文章就表現的難,竟量想成小學閱讀題,不要讀到不該讀的內容,完形如果太難要四處投資,相信第一感覺沒錯的。
物理:多做王狗熊啊,別嫌簡單,簡單的東西也有許多陷阱,切記切記。
化學,生物:好好把前段時間的課補補吧,復習加油。
考題后,我非常關注的事莫過每科的考試成績了。成績很不理想化。實際上成績只不過檢驗大家對專業知識把握了是多少罷了,無須難以釋懷,反而是要搞清楚自身在哪兒丟分了,找到緣故,立即填補。大家務必匯總丟分的緣故,采取一定的有效措施,進行彌補。
考試的個人總結 篇3
“從黑暗中出發的人,迎接他的是黎明,在月考后出發的人,迎接他的是期中(考試)。”日新月新“考”常“興”,月考之后不久又迎來期中考試。唉——真沒個喘息的機會。看來頭發又得“集體犧牲”了。
俗話說“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昔日抱得多了。現如今不抱呢,心里不平衡,抱呢,又嫌太多余了。思來想去,還是抱了牢靠些,于是拼了小命復習,可惜結果并非如我所愿。總結兩點:其一,晚上過于激動,翻來覆去影響了心情與睡眠;其二,就是佛腳抱得太多了,難免會出亂子。其實我只是緊張了點,倒是沒啥大問題——話說回來,我為何而緊張呢?
其實答案我們都心照不宣。又為何“不宣”呢?哈佛的校訓有言:“與柏拉圖為友,與亞里士多德為友,更要與真理為友。”為友嘛,自然,是有生死之交的。但誰也保證不了是不是一面之交或狐朋狗友。這就是哈佛所擔心的。也是哲人與凡人的區別——同樣,孔老夫子也只能稱“哲”而不是“圣”。
如果,月考時我處于沸點,那么現如今我便是跌入了冰點。不過沒事,懂就行了。平日里,一直以來我似乎有些張狂。老師同學送我兩個字“幼稚”,我不知是否是我太不明白中庸之道了。但是,中庸不過“藏鋒。”既是“藏”,勢必有出鞘的時候!現如今,藏“卻意味著石沉大海,消失了。能被社會消磨的`,絕不是把好劍。但如“魚腸、扁褚”,頂尖的,永不會消失,也同樣永不會被完全駕馭。我雖說不是“巨闕湛蘆”,亦不是“干將莫邪”,但質量卻也是百分之百的。一次失手,傷不了!
我們有想過現狀嗎?應試復制打工者;放養生產領導者。對于這個銳之族,中國人,這些“藏鋒者”,準備好了么?
感受,就是想著想著就多出來了。應試教育,你是否能夠給我們這些學子留下些空間呢?在這片為了紙片拼命的12年戰場上,我捫心自問,疑惑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