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局科技創新工作總結(通用3篇)
科技局科技創新工作總結 篇1
一、一季度工作基本情況
今年以來,市科技局緊緊圍繞市委、市政府重大戰略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全市科技創新各項工作實現“開門紅”。1-2月,全市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增速達到25.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3.6個百分點,居全省第2。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到30.6%。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有條不紊全面推進,各項創建指標均按序時進度得以完成,形成20xx年工作要點進一步加快建設進程。扎實推進“四經普”科技統計工作,彰顯全社會研發投入穩定增長成效,全市1071家規上工業企業填報20xx年研發經費支出總額54.07億元(目前,研發經費計算方式尚未明確,故此數據均尚未正式過錄,后期可能會有核減),較上一統計年度增長39.95%。全市規上工業企業中建有研發機構的456家(市統計部門提供,最終以安徽省科技統計公報采納數字為準),研發機構覆蓋率為42.58%,創歷史新高。登記技術交易合同87項,交易額9800萬元,同比增長7%。市級科技創新政策兌現全面啟動,開展《XX市支持企業自主創新若干政策》、專利資助、眾創空間等3項政策兌現工作,目前已完成部門審查和信用查詢工作。
二、重點工作開展情況
(一)扎實開展服務企業工作
今年以來,著力推動“四送一服”不斷走向深入,已開展各類政策宣講解讀活動9次,調研企業30家;收集各類問題24個,直接幫助企業協調解決23個,轉報市四送一服辦幫助解決1個。深入開展企業技術需求對接服務工作,一季度共現場走訪企業近30家,幫助企業提煉和收集整理技術需求和難題20余項,通過各種渠道發布包括清華大學在內的科技成果100多項,促成欣創節能與清華大學簽訂實施“等離子體惡臭氣體凈化系統研發”項目。
(二)實施“5522”科技創新工程
1、培育市科技“小巨人”企業。培育認定工作計劃于下半年開展,目前正在開展年度績效考評工作,對20xx、20xx和20xx年度市科技“小巨人”企業項目在20xx年度的進展情況、財務情況和創新情況進行考評,計劃4月份完成。
2、培育高新技術企業。20xx年第一批高企申報工作6月底截止,相關工作有序開展中。一是對高企培育情況進行月調度,經摸排,目前我市已培育擬新申報高企企業102家;應參加重新認定企業107家,可參加重新認定企業90家。二是開展20xx年第一批擬申報高企企業的主體申報材料的審核工作,對審核進展進行周調度。
3、培育招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將科技團隊的招引工作納入縣區、開發園區考核目標。上半年重點做好科技團隊招引培育的調度工作,爭取10月底完成20xx年科技團隊的申報、評審工作。
4、培育組建研發機構。根據《XX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管理(暫行)辦法》,對標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要求,2月已啟動20xx年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申報工作,計劃4月完成評審、認定工作。
(三)強化創新平臺建設
1、積極推進馬鋼創建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圍繞省“一室一中心”建設要求,緊盯重大創新平臺建設,全力協助馬鋼公司編制爭創軌道交通領域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的建設方案和可行性報告,多次陪同馬鋼公司付省科技廳溝通協調創建事宜。3月15日,邀請省科技廳國家實驗室與創新基地建設處周曉輝處長及省內有關專家赴馬鋼實地調研,并獲得省科技廳領導和專家的認可和支持。下一步將積極配合馬鋼公司對有關方案報告進行完善,盡快報評。
2、大力培育新型研發機構。積極引導和鼓勵縣區、開發園區圍繞地方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強與大院名校的產學研合作,招引培育新型研發機構。根據《XX市新型研發機構認定管理與績效評價辦法(試行)》,啟動市級新型研發機構認定工作。目前共有安工大、綠丞復合材料、中科()新材料、南馬智能、南大研究院等7家單位遞交了申報材料,近期將開展評審工作。
科技局科技創新工作總結 篇2
河北海鉞耐磨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海鉞”)自建立以來,以“科技創新、品質至上”為核心價值觀,以高新科技改造傳統產業為己任,以提升傳統行業科技水平為目標,銳意進取、努力奮進,在各級領導的大力支持和指導下,取得累累碩果。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政策鼓勵扶持情況。
政府對企業科技創新給予大力支持和鼓勵。在新技術、新產業發展方向上,各級政府部門及時為企業提供信息,搭建平臺,如召開技術對接會,促進高等院校與企業之間的技術對接,組織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技術洽談會,組織專利對接會等活動,使企業在獲取信息、提升科技水平、實施產業化方面獲益匪淺。
在資金支持上,各級政府部門在科技創新累計給予資金支持達330萬元,使各項試驗、檢測能力不斷增強和完善:
20xx年,河北省科技廳立項“先進消失模鑄造工藝及計算機仿真技術的應用”并給予支持經費40萬元;
20xx年,遷安科技局立項“先進消失模鑄造工藝及計算機仿真技術”并給予支持經費20萬元;遷安市政府給予河北省優質產品“高錳鋼鑄件”獎勵20萬元,給予河北省著名商標獎勵50萬元;
20xx年,遷安科技局立項“精煉爐煉鋼及余熱粉塵回收再利用技術的應用”并給予支持經費25萬元;
20xx年,遷安科技局立項“計算機仿真、試驗設計技術在傳統鑄造業中的應用”并給予支持經費15萬元;遷安市政府給予河北省優質產品“雙變質鉻合金鑄鐵磨球”20萬元;
20xx年,遷安市科技局立項“挖沙船用超大高強度鏈節的研發”并給予支持經費10萬元;遷安市政府給予河北省名牌產品“鋼鐵鑄件”獎勵30萬元;
20xx年,遷安市科技局立項“河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并給予支持經費20萬元;遷安市政府給予河北省優質產品“高耐磨性能奧錳鋼錘頭”獎勵30萬元;
20xx年,唐山市科技局立項“鋼鐵基耐磨表面復合材料的消失模鑄造關鍵技術”并給予支持經費50萬元。
二、將科技研發經費納入公司預算體系,形成發展重要支撐點。
公司每年按照不低于銷售收入5%的比例進行科技研發資金投入,每月根據實際情況劃撥,確保各項新產品、新技術及相關配套工程、設備設施的資金投入,并由財務部門建立專門臺賬,加強動態管理和績效考核,確保資金投入時效性。
20xx年全年投入研發資金1100萬元,進行設備改造、產品技術研發、平臺建設。公司以河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創建為載體,完善科技研發體系,積極拓展與高等院所合作,引進高端人才,擴建研發場所,擬定成型工藝仿真設計與應用、智能化與磨球生產線設計、復合精煉與納米變質處理、特種鋼與特鋼連鑄、新型耐磨材料研究等高端科研課題,大大促進企業科研水平提升。
三、科技創新和知識產權保護情況。
1、制定并完善制度,打造優良環境。
制定并完善《科技研發獎勵相關規定》,根據實際出臺一系列獎勵政策,推動自主研發創新。同時出臺《人才招引管理辦法》、《科研設備設施管理辦法》、《工程技術中心管理辦法》等一些列措施,完善科研環境,為高端人才引進及工作打造優良環境。
2、改造業務流程,提升整體績效。
公司以“制度化、規范化、標準化”為基礎,建立以訂單履約為核心的KPI績效考核體系,開展“數量化、流程化、信息化”管理方式。KPI為Key Performance Index的縮寫,即關鍵績效指標,它強調員工以數字化成果換取薪水,公司根據訂單工作流程分解各項指標,并將指標具體化到個人,從而大大提升工作效率。KPI績效管理體系的引入在北方尚屬首家。同時將工程師納入銷售體系,使生產和銷售能夠緊密結合、有效溝通,快速反應、準確有效、服務全面的銷售新格局。
3、購置高端設備,確保硬件水平。
公司在設備選取上以高端、高效、節能、環保為標準,至今擁有40噸電弧爐、40噸LF爐、40噸真空精煉爐、40噸/小時移動式連續混砂機、計算機遠程診斷功能32萬立方米/小時風量除塵器等一系列國內先進高端生產設備;擁有德國OBLF GS-1000直讀光譜儀、德國Zeiss Axiovert 40 MAT大型智能金相顯微鏡等國際先進水平的研發檢測設備;形成國內領先的酯硬化水玻璃砂和堿性酚醛樹酯自硬砂兼容造型及干砂負壓消失模生產先進工藝,實現多種產品研發支持,高新技術產品占企業總銷售量的60%以上,工藝成品率達90%以上,合格率達98.5%。
4、以銷售為切入點,實施網絡全覆蓋。
公司與全國知名網絡公司銘萬合作建立網站,采用專業的獨立模塊、智能化管理,自主性強、更新速度快,及時更新發布供銷信息;與鄭州鼎盛合作進行多層次、多元化、多樣化、立體式網絡營銷,范圍覆蓋全球;與阿里巴巴、中國制造等網絡公司合作,利用B2B平臺進行網絡營銷。同時,在研發設計上引進國際先進水平的CAD、CAE等計算機輔助設計模擬軟件,構建生產流程仿真模擬拓撲網絡系統,大大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同時形成產品、工藝數據庫,為產業輻射推廣和專利技術的形成奠定基礎。
5、建立獨立的科技研發中心,打造科技研發平臺。
為提升科技研發水平,公司投資300萬元建立獨立的.質檢中心作為科技研發平臺,包括計算機輔助設計室、化驗室、金像分析室等,總面積500余平米,另投資500余萬元購置德國OBLF GS-1000直讀光譜儀、德國Zeiss Axiovert 40 MAT大型智能金相顯微鏡、高頻紅外碳硫分析儀、WE-60萬能材料試驗機、JB—300B沖擊試驗機、TH140里氏硬度計等試驗檢測設備,配有0.75T中頻爐、5T智能熱處理爐、6000×4000×3000烘干室等中試設備設施。這些設備全部為國內先進水平,有些甚至達到國際先進,大大提升科技研發水平和實驗檢測效率。
20xx年為配套河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司投資180萬元新建辦公研究場所,總面積20xx平米,包括一層會議交流場所、展廳;二層研發實驗場所,如計算機模擬設計實驗室、計算機模擬澆注實驗室、碳硫分析室、金相分析室、探傷實驗室、成分分析室、光譜分析室等;三層專家技術人員辦公休息場所。
6、形成自主知識產權并實施保護。
(1)在實踐中經過積累形成一系列自主知識產權,率先在消失模領域形成一系列專利技術。
20xx年1月,“扇翼錘頭”、“多功能磨礦介質”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
20xx年5月,“一種可重復利用的消失模防變形拉筋”獲國家實用新型專利;20xx年,從燕山大學購買“中間相碳合金潤滑添加劑及其制備方法”和“鍛造(軋制)耐磨奧氏體高錳鋼及其制造工藝”兩項發明專利;
20xx年4月,“防止消失模鑄造盲孔塌箱的方法”獲國家發明專利;
20xx年11月,“一種消失模鑄造高錳鋼加工件方法”申請國家發明專利并已受理。此外,在近兩年生產過程中,實現工藝上的重大改進,形成的相關技術正在著手整理,準備申報專利,如消失模澆注用帶梁澆口盆、白模縫隙補粘技術、白模砂鑄法、消失模鑄造組箱沖天冒口、先燒后澆工藝、沖渣溝襯板拉筋、澆口杯與豎澆道相連處處理技術、涂料轉移技術、機體底部掏孔等。
(2)參加《消失模鑄件質量評定方法標準》的草擬工作,該標準已于20xx年6月16日發布,20xx年3月1日實施,標準號為GB/T26658-20xx,自此,結束了消失模工藝鑄造長期無國家標準的歷史。
(3)注冊“海鉞”商標并被評為河北省著名商標,為維護產權,公司還在磁選機、泵(機器)、閥(機器零件)、地質勘探、采礦選礦用機器設備、鑄造機械、金屬處理、財力處理信息、印刷、服裝制作、藝術品裝幀、等多個領域注冊。
四、產學研結合和科技成果轉化應用情況。
1、深化產學研合作,構筑平臺。
在原來與河北工業大學、河北機電職業技術學院合作的基礎上,繼續拓展合作范圍范圍。20xx年,公司與安徽工程大學聯合創建河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以此為載體,不斷開展科技創新工作,不斷進行產品的更新研究開發,同時與河北科技大學等多所高等院所合作,建立本科生實習基地,并著手籌建碩博工作站,就產品、工藝進行全方位合作形成強有力的科技研發陣營。
2、加強人才培養,凝聚創新團隊。
加強與高等院所相關高層次人才的聯系與合作,完善人才“柔性流動”機制,拓展招才引智渠道,引進一批優秀創新人才群體。與河北科技大學、安徽工程大學建立本科生實習基地,并將碩博工作站的建立提上日程。同時,引進高校人才資源優勢,引進公司現有的科技人才資源,內外培訓相結合,努力培養一批德才兼備的科技尖子人才,為公司的壯大和發展打牢堅實的基礎。
3、研發新產品,助推生產銷售。
公司在產學研合作中秉持“應用技術研發轉化”宗旨,圍繞市場開展產品研發、工藝改進、平臺建設工作。
20xx年,與中國鋼研集團合作研發鉻合金鑄鐵磨球(段),投產后,由于耐磨強度大、性價比高,產品在市場上供不應求,公司球(段)產量從原來的月產百余噸提高至800噸以上,增加年收入4000余萬元,增創利稅1200萬元;
20xx至20xx年,與河北工業大學合作完成自潤滑高耐磨高硫鋼、耐磨材料鑄件工藝的數值設計與模擬優化項目;
20xx年,與中國鋼研集團合作組建萬噸消失模生產線,項目應用于本企業生產后,鑄造實現廢砂零排放,節能降耗效果突出,實現“綠色鑄造”,填補了地區消失模工藝空白,年產消失模鑄件15000噸,年銷售收入達9000萬,增創利稅2700萬,吸納就業人數120余人。同年與安徽工程大學合作完成先進消失模鑄造工藝及計算機仿真技
術的應用,計算機實現樹脂砂鑄造、消失模鑄造、壓鑄、熔模鑄造的模擬仿真,形成成套技術,快速實現成果產業化,是現代科技改造傳統鑄造業的典范。項目應用后企業生產效率大大提高,年增創收入20xx余萬元,增創利稅600萬元;
20xx年,與中國鋼研集團合作完成大型精品鑄件節能技改項目,投產后,年增創收入8000萬元,增創利稅20xx余萬元;
20xx年,與安徽工程大學合作完成挖沙船用超大高強度鏈節的研發,年生產4000余噸,創銷售額3600余萬元;
20xx年,與安徽工程大學、河北科技大學合作建立河北省耐磨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于20xx年8月通過河北省科技廳可行性論證,成為河北省耐磨材料領域唯一一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同時作為遷安市市級研發平臺建設項目順利通過驗收。此中心系河北省耐磨材料領域唯一一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公司以中心建設為載體深化產學研合作、科研項目攻關、人才引進,并取得良好成效。隨著中心建設的深入,各項相關科學技術將得到進一步升華,對本地及河北省鑄造領域將起到極大地引領示范作用。
20xx年,與河北科技大學合作承接唐山市重大科技支撐項目——鋼鐵基耐磨表面復合材料的消失模鑄造關鍵技術,項目達產后,預計可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元,實現利稅900萬元。
4、輻射帶動地區產業水平。
中心作為遷安市質監局指定鑄造力學性能實驗室,承擔本地區檢測服務任務,僅20xx年服務企業達30余家。此外,為4家同行企業的設備改造、生產線建立、產品研發提供技術服務指導。
五、科技人才隊伍建設情況。
公司聘任安徽工程大學、河北科技大學、中國鋼研集團、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磨損失效分析及抗磨技術專業委員會等10余名專家教授為委員,同時聘請安徽工程大學王仲玨、余小魯、朱協斌3人為中心技術帶頭人,形成強大的人才技術支撐。
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深化產學研合作,同河北科技大學、安徽工程大學簽訂產學研合作框架協議,引進高端技術人才,形成以大學教授專家為技術帶頭人的科技精英隊伍。同時采取內外培訓、重點培養的方式對科技人員不斷進行培育和優化,一是聘請專家教授來公司進行培訓,二是在企業內部展開技術交流研討活動,三是選派優秀人員到清華大學進行專門培訓。截至目前,累計聘請專家培訓21次,組織內部技術培訓46次,赴外參加專項培訓25次,赴清華大學培訓8人。在各方面的努力下,
科技局科技創新工作總結 篇3
一、x年全市科技創新工作進展
x年預計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36.1億元,比增20%,占GDp比重1.73%;預計全市擁有有效發明專利960件,增長18.5%,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3.62,比去年提高17.5%;高新技術企業凈增18家、累計達108家,新增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2家、累計達61家,新增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累計達31家,新增省級重點實驗室2家、累計達6家,提前超額完成XX市“十三五” 高新技術企業100家、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50家、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0家的目標任務。
我們重點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
突出中心工作,全力打好“三大戰役”
1、實施項目帶動,推動產業技術創新。通過實施科技項目加強企業技術創新,積極指導和組織企業申報國家、省、市科技計劃項目,重點支持機械制造、有色金屬、光電、新材料、節能環保和生物醫藥等領域中產業關聯度大、帶動作用強的關鍵核心技術攻關,x年爭取省級以上科技計劃項目118項獲取經費補助3539萬元,實施市級科技計劃項目及獎勵補助5500萬元,實施6個奇邁基金項目補助經費234.8萬元,帶動企業研發投入1.3億元,新增產值10.5億元。開展企業研發投入分段補助政策,x年度企業研發投入預補助1117萬元。實施科技創新工程包,8個項目完成投資額2.12億元,完成年度任務130%。大力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建立我市科技服務業培育庫,現有54家企業入庫培育,完成x年全市服務業發展“三比一看”競賽培育2家的目標任務。
2、實施脫貧攻堅,推動科技強農惠民。開展了省級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人才支持專項行動,選派47名專業技術人員前往長連武3個重點縣29個鄉鎮開展科技服務,推動農村科技創新創業和精準扶貧。開展科技幫扶到戶,組織農村實用技術培訓班18期,培訓貧困戶1318人,安排專家深入田間地頭現場指導120多人次,建立7個縣級科技幫扶示范點,每個示范點選派1名科技人員、2萬元示范補助經費,編印發放《XX市脫貧攻堅戰役科技幫扶到戶實用技術手冊》1萬余份,通過科技典型示范帶動引導各縣貧困戶掌握種養技術,推動貧困村、貧困戶脫貧。精準幫扶連城縣姑田鎮中堡村及39戶貧困戶,支持中堡村集鎮農貿市場、光伏發電、生態養牛、絞股藍種植加工等脫貧項目建設,協助完成10戶貧困戶造福工程易地搬遷、13戶貧困戶集中安置住房,實現7戶穩定脫貧、17戶脫貧。推行科技特派員制度,省科技廳認定175名省級科技特派員、1家法人科技特派員服務XX市,并補助每位省級科技特派員每年2萬元工作經費,組織申報科技特派員后補助項目20項和星創天地建設補助1項合計350萬元。
3、實施生態環保攻堅,推動天藍地綠水清。實施國家科技惠民工程,開展水土流失生態修復、大氣污染治理設備制造、畜禽養殖業污染治理、工業廢水循環利用等科技攻關,全省首個國家科技惠民項目“九龍江北溪流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技術應用示范”通過驗收,組織實施了“含銅酸性污水循環利用與資源化處理關鍵技術”、燃煤電站用管式濕式電除塵技術、燃煤煙氣高溫除塵脫硝超低排放一體化技術與裝備研發項目研究。
突出企業主體創新,引領產業轉型升級
1、大力培育高新技術企業。舉辦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培訓輔導,制作高企優惠政策宣傳動漫,建立高新技術企業重點培育庫,現有198家企業入庫培育。制定《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申請企業形式審查表》,把《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細化為4大類31項審查條款,方便企業通過形式審查。x年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認定凈增18家、總數達108家,兌現龍氟化工等35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獎勵770萬元,50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享受所得稅優惠政策減免額1.26億元、增長15%。2.大力培育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新認定市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4家,新認定省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22家、總數達61家。x年全市有57家企業享受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優惠政策,加計扣除額1.96億元、增長22.5%,15家省級科技小巨人領軍企業享受加計扣除獎勵253.5萬元;28家科技型企業申請省創新券補助214.9萬元。3.大力培育與引進科技創新創業人才。認真實施我省“海納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計劃和人才強市戰略,引進和培育一批高層次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其中,2人入選第三批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1人入選科技部科技創新人才推進計劃科技創新創業人才,4人入選XX省 “百人計劃”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組織推薦15名第三批XX省科技創新創業領軍人才,評選出8名市級科技創新創業人才,征集17家重點企業高層次人才需求。
突出創新平臺搭建,匯集科技創新資源
1、培育區域創新平臺。支持國家級高新區、廈龍山海協作經濟區、國家級農業園、武平省級高新區和連城省級農業園等平臺建設,加快推進上杭縣工業園創建省級高新區。
2、建設產業技術研發平臺。加強與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對接合作,牽頭制定出臺了《XX市加快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發展九條措施》,重點推動市、縣屬領軍企業、骨干企業、創新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建設一批高水平的國家級、省級產業技術研究院、新型研發機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重點實驗室等科技創新平臺。“XX省應急救援裝備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獲省科技廳批復,新增2家省級新型研發機構,新增2家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總數達6家;新增4家省級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總數達31家。x年,對省級企業重點實驗室、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7家新上省級科技創新平臺兌現獎勵700萬元。
3、搭建 “創新創業”平臺。新增7家市級眾創空間、總數達到24家,新增2家省級眾創空間、總數達10家,推薦龍騰新創等5家省級眾創空間申報國家級眾創空間,新增1家國家級星創天地、總數達4家。舉行XX市第四屆創新創業大賽,70家初創型和成長型企業參賽,其中27家企業進入省復賽,1家獲得省二等獎、8家獲得省優勝獎,正德光電進入國家電子信息行業總決賽取得優勝獎并獲得優秀企業稱號。成功舉辦了“雙創在”走進主題活動,引起中央和地方26家新聞媒體深入報道,充分展示了創新創業成果,提升了創客群體知名度和創新影響力,激發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新熱潮。省委常委、常務副省長張志南同志對此作出了重要批示。
4、建設大型儀器設備共享平臺。開展XX市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調研,推進重大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向社會開放服務。x年5月25日XX省大型科學儀器設備共享平臺正式上線運行,我市作為省平臺的二級平臺,目前可提供開放共享的儀器單位共9家、儀器設備總臺套數為131臺套,儀器設備主要有分析、計量、工藝實驗設備、物理性能測試儀器等類別,涵蓋了化學、材料科學、食品科學、農學、力學、環境科學及資源科學、藥學、生物學、色譜光譜等學科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