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貧個人工作總結模板(通用3篇)
扶貧個人工作總結模板 篇1
xx村是困村之一,全村11個村民組。本村由于屬典型灣區沙土地域,由于村莊密集,人口眾多,農業經濟發展單一,不僅貧困面大,而且貧困程度深。加之沒有集體經濟收入,集體經濟匱乏。多數群眾家庭生活比較困難,貧困人口123戶,339人,低保戶26戶,五保戶36戶、其中扶貧幫扶低保戶19戶、扶貧幫扶一般貧困戶77戶。
201x年10月份市紀委下派某某我村任第一書記,通過走村入戶了解村情民情,多次召開村民代表、黨員代表大會,首先,狠抓班子建設,謀劃脫貧致富方案,尋找脫貧致富對策,決定根據中央和省扶貧開發領導小組有關文件要求,以精神扶貧為指南,在“項目到村,措施到戶”原則基礎上,充分尊重廣大貧困群眾的意愿和要求,做到“真扶貧”和“扶真貧”。結合xx村的具體實際,制定了三年扶貧規劃,通過三年的扶貧工作實施,使xx村的貧困戶生活水準有根本性的提高,實現全村農業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農民文件素質有大幅度提高。
201x年完成道路建設:長0.86公里,總投資27萬,切實解決了群眾出行難問題;狠抓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先后有聚悅仙和明牛兩家公司承包土地近400畝,種植蔬菜和葡萄,解決了200余人就業問題,群眾年人均增收6000元。
201x年,村兩委經集體研究,決定在201x年扶貧工作取得了一定實效的基礎上,理清思路,先易后難,擬建設:
一、劉臺至楊大莊排澇站、新修排洪渠1000米。
二、村內主干道安裝太陽能路燈30臺,實施“亮化工程”1000米。
三、新修水泥路東淠河埂下南北向4000米。
扶持種植業、養殖業80戶。其中養殖業:扶持家庭農場養雞6戶、養豬4戶、養羊6戶;蔬菜和優質小麥種植:64戶。
xx村由于農業基礎條件落后,自然條件惡劣,抗風險能力薄弱,農民“造血”能力有限,因此以李昊書記牽頭成立了項目監督管理小組和項目科技攻關小組,本著先易后難、先急后緩的原則,側重農戶發展生產和增產增收。需要有關部門在發展資金、農業貼息貸款、以工代賑、專項投資、社會投資等幾個方面給予支持,合計需要資金萬元;另外需要通過送技術下鄉、辦培訓班、技術人員定時下鄉指導和服務等于形式,進行’科技扶貧”。做到培訓跟著項目走,資金跟著培訓走,以實現201x年脫貧工作目標。
扶貧個人工作總結模板 篇2
一、及時調整領導小組,夯實工作責任。
根據我局班子分工,及時調整了我局雙包雙促精準扶貧領導小組和辦公室,由局長同志親自任組長,副局長同志任副組長,局班子其他同志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落實了專人具體辦公,細化了工作任務,明確了工作職責。
二、及時制定工作計劃,落實扶貧任務。
年初我局及時制定了x村雙包雙促精準扶貧工作計劃,確定了以發展牛羊養殖和魔芋種植為主導產業的.六大類10個扶貧項目計劃,并逐一落實了包扶責任,為工作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三、開展春節慰問活動,關心群眾溫暖。
春節前夕,我局節約辦公經費,購買了大米、面粉、油等慰問品份,由分管精準扶貧的x局長帶領干部職工親自送到村民手中,及時把縣委和縣政府的關懷送到群眾手中,既拉近了干群關系,又為貧困戶群眾過上祥和溫暖的春節盡了一點綿薄之力。
四、及時啟動幫扶工作,扶貧效果顯著。
一是2月份我局下撥了精準扶貧啟動資金xx萬元,協調落實發展資金x萬元;二是3月份協調村上購回魔芋種萬斤并已經發放種植到位,目前長勢良好;三是計劃發展的20戶牛羊養殖大戶項目目前已經有11戶標準化圈舍動工新建,羊種正在聯系購買中;四是籌建牛羊養殖合作社1個,預計8月份可以組建完畢。
下半年,我局將繼續努力按照縣委縣政府和我局工作計劃安排,圍繞xx村的發展實際,加大基礎設施建設,開展農業技術培訓,促進貧困人口就業,大力發展,抓緊落實發展資金,突出抓好脫貧增收,加快推進探索發展養殖業促貧困戶脫貧試點建設,力爭讓全體貧困群眾早日脫貧致富奔小康。
扶貧個人工作總結模板 篇3
20xx年,我市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按照中央、省關于扶貧工作的系列決策部署,深入開展“產業培育年”活動,狠抓特色產業培育,促進貧困群眾脫貧增收,取得了良好成效。現將工作總結如下。
一、項目實施情況
20xx年產業扶貧投入資金總量4.75億元,其中,中央財政資金0.45億元,信貸資金1.14億元,產業帶動建檔立卡農戶5.53萬人。目前,完成規模種植茶葉5.3萬畝,配套建設園區道路28公里,蓄水池63口。
二、主要做法
(一)立足基地優勢,培育特色產業。一是強化龍頭企業輻射帶動作用。堅持壯大一批、引進一批、新辦一批的思路,采取入股、聯姻、兼并等辦法,有效整合各類農產品加工企業技術、資金、品牌、銷售網絡等資源優勢,注重培植和引進帶動能力強、產業關聯度大、輻射面廣的龍頭企業,通過制定優惠政策促進龍頭企業的發展,依托現有基礎,扶優扶強、優勢互補,不斷增強龍頭企業的行業帶動能力和示范引領能力,走規模化、集約化、集團化的發展路子;二是做優做實專合組織。創新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和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積極推行“支部+協會+基地+農戶”、“專合組織+基地+農戶”等運行模式,借助農村種養大戶、營銷大戶和龍頭企業的生產、加工、銷售優勢,發展各類專合組織;三是做精做細家庭農場。積極開展農業實用技術、職業技能、文化知識培訓,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職業農民,推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職業化。深入開展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鼓勵土地承包經營權向家庭農場、專業大戶有序流轉,引導城鎮小資本到農村發展適合企業化經營的家庭農場,支持外出務工農民、個體工商戶、農村經濟人等返鄉從事農業開發、創辦家庭農場。
(二)注重回引創業,培育特色產業。一是加大農業招商引資力度。依托南江黃羊、通江銀耳、巴州川明參、恩陽蘆筍等獨特品牌優勢,大力開展小分隊招商、產業鏈招商、專業化招商等,重點在建設用地、財稅扶持、金融支持和要素保障等方面,對招商企業予以充分優惠,并重獎投資額度大、銷售收入高、稅收入庫多的有功企業。對招商落地企業,嚴格落實一個項目、一名掛聯領導、一個服務專班、一個責任單位、一套促進機制“五個一”推進機制,全方位服務招商企業。二是積極回引創業人士。借鑒招商引資管理辦法,建立完善全民創業就業優惠政策,建立在外創業成功人士信息庫,針對在外成功人士特點專門制定推介項目庫,積極回引在外成功人士回鄉投資興農,帶領鄉親增收致富。三是提升創業服務水平。成立創業服務中心,進一步加強就業服務網絡和平臺建設,提升創業培訓、政策咨詢等服務水平,推動貧困群眾創業。堅持就近就地轉移和勞務輸出相結合,充分挖掘農業內部就業容量,積極拓展就業空間,積極引導農民朋友積極投身巴山新居聚居點、重點鎮、工業園區等重大項目建設,實現廣大貧困群眾就地務工、家門口掙錢。
(三)強化服務保障,培育特色產業。一是強化政策扶持。設立新型經營主體培育專項基金,重點從獎勵資金、項目整合、金融扶持等方面,切實加大對農業產業化經營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專業大戶的項目和資金扶持。二是加大項目整合。整合新農村示范縣(區)、扶貧連片開發、鄉村道路、小農水等各類涉農項目資金,重點用于解決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特色產業基地等農業產業化發展項目建設中的道路、水利、電力、通訊等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三是堅持用地優惠。對龍頭企業、專合組織、家庭農場等新型農業生產經營主體在其所獲得經營權的土地上,按照審批規劃投資興建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和修建用于種養業生產和管理、服務的非永久性建筑物、地面構筑物的,其占地按照農村三類建設用地或設施農用地辦理相關手續。
(四)創新建設機制,培育特色產業。一是健全利益聯結機制。大力推行“土地入股、收益保底、產值分成”利益聯結機制,通過股權量化、分紅、租金等方式帶動貧困群眾增收。同時,探索反租倒包零租金機制,對農戶入股的原承包地,在不傷害已栽植苗木的前提下自收自種黃豆、花生等矮桿作物,并免收租金。二是探索產權改革推動機制。圍繞構建現代農村產權制度體系,規范搭建縣(區)、鄉、村三級交易平臺、投融資擔保公司和產權評估機構,頒發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農村集體土地建設使用權、農村房屋所有權等“八權一股”證書,規模流轉土地,促進土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三是建立市場帶動機制。按照市場法則,堅持市場需要什么就發展什么的思路,重點打造特色優勢品牌。引進培育現代流通企業,大力發展連鎖、配送、專賣、會員制銷售等現代營銷業,積極開展“農超對接”、“農貿對接”,支持農產品進超市、進市場。深入開拓國內國際市場,創新銷售方式,實現農產品線下實體營銷、線上網絡營銷、舉辦節慶營銷、借力境外營銷等相結合,增加銷售額。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龍頭企業規模小,輻射能力不強。我市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起步晚,規模小,總體發展水平不高,產業化經營水平低,對貧困戶的帶動能力較弱。
(二)產業基礎脆弱,抗災能力不強。我市地處盆周山區,立體氣候明顯,自然災害頻發,金銀花、核桃、茶葉、翡翠米等特色產業經常遭受干旱、病蟲害等多種自然災害襲擊,產業基礎較為脆弱。
(三)市域經濟總量小,資金投入不足。我市所轄縣(區)均屬國定和省定貧困縣,市域經濟總量小,現代農業發展總體水平較低,農民收入普遍偏低,農業經濟和特色農業發展資金投入嚴重不足。
(四)產業經營水平低,現代農業體系不健全。因利益驅動,企業與農戶彼此缺乏信任,產銷協作關系沒有真正建立,農村土地集中規模經營和有序流轉剛剛起步,與標準化生產、規模化發展、產業化經營、市場化運作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還有一定差距。
四、下步工作打算
(一)經營集約化,在推動土地規模上求突破。認真貫徹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結合貧困山區實際,進一步完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等農村綜合改革,重點在稅收優惠、金融貸款、“四荒”開發等方面突破,鼓勵和支持龍頭企業和家庭農場等新型經營主體依托農村產權制度改革,開展抵押、出租、轉讓、入股等方式加快土地流轉,擴大生產規模。
(二)企業集團化,在增強龍頭企業帶動能力上求突破。樹立集團經營理念,打破地域界限,有效整合現有農產品加工資源,采取入股、聯姻、兼并等辦法,圍繞“六大”特色產業,以縣為單位,培育一批又發展潛力、輻射面廣、帶動能力強的.農業龍頭企業集團,逐步改變企業各自為陣、單打獨斗的局面,努力提高效益和帶動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能力。
(三)品牌市場化,在提升農產品競爭實力上求突破。大力實施品牌戰略,全力打造“巴食巴適”區域品牌,盡快出臺區域品牌管理使用辦法、積極爭創1-2個具有地域特色的優勢農產品馳名品牌和商標,進一步拓展銷售渠道,努力擴大特色農產品知名度和市場占有率,擴大貧困群眾依靠特色農產品增收致富的路徑。
(四)經營標準化,在完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上求突破。探索建立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體制機制,培育新型農民,對未能升學的應屆農村初中、高中畢業生參加勞動力轉移培訓和農村是用技術,推動農業生產經營主體職業化、技術化。鼓勵經營主體健全集生產、加工、銷售、服務于一體的大生產體系。探索利益分配市場化機制,將生產者、加工者、銷售者和服務者之間通過市場機制聯結在一起,以追求產業整體利益,推動廣大貧困群眾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