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份公司工作總結
2.公司的企業文化有沒有形成凝聚力?現在公司請假的人特別多,不論是什么樣的借口都有,特別是近期在車間或部門再也看不到:當你下班時誰會留在公司?當部門主管或車間主任不在時誰會等在機器的旁邊?當發貨很晚時,誰還會等到設備上車、拉走后才離開?當工作較忙時,誰會安排好晚間的工作才離開?不論是物料還是計劃,不論是主管還是班長,誰會為第二天的工作有一個初步的核查和準備?
3.他們到底懂不懂,自己該做些什么?該為下屬提供什么資源?沖突和績效在管理上是一種什么樣的關系,一個公司完全沒有沖突,表明這個公司工作沒有什么績效,因為沒有人敢講話,一言堂。抱怨是第二次表現的機會,因為抱怨就是投訴,投訴就是第二次表現的機會,誰重視這第二次表現的機會?反而靠基層人員與服務協助部門發生武力沖突。導致下屬身心疲憊。
4.在培訓上注重一把抓,不注重培訓的成本和效果,在提高生產力的技能沒有起到什么作用,現場管理及物料管理還是那么混亂,計劃還是抓不住重點,加班不注重物料和技術支持的完備情況。
5.工作指令注重形式不注重思想和效果。發掘和發現問題,有幾個會對這個問題尋找對策,會對自己做的決策或方法有一個應證。是不是在緊急狀況下隨便使用上一任的結果而將職責推在上一任的身上。
6.審計建議很少受到重視和改善。也許任何人都明白癥結所在,而沒有系統的解決方法,甚至處處推委,搪塞,總認為這種建議在目前不能實施,好象只有讓老板看見自己的下屬在車間干活才能消除自己的危機感,也只有車間隨時都在加班才能展現蓬勃生機。
3、建議
據所掌握的各種信息及分析結論,針對公司模壓制品多而雜的狀況和裝配式的生產方式,經過研究,我提出了如下改進建議:
(1)建議有關人員對各類產品進行合理的分類。統計近三年的每月的發貨記錄,分析產品發貨的頻率和數量來控制每月的生產計劃和庫存計劃。以發貨的次數和數量的多少來劃分abc。
(2)對各類產品年度生產計劃編制方法的建議:
①年度生產計劃以年銷售計劃(參考上年的出貨統計和近三年發貨頻率)及產成品的庫存情況為依據。
②編制具體明確的年度生產作業計劃,分季分月安排生產任務,各月生產任務的安排,應針對不同類別的產品采取不同的編制方法。
(3)編制月份生產作業計劃應據上月的實際完成情況和本月的臨時任務及庫存增減情況進行修正從而確定本月的出產量,并據此確定月硫化量,進而據全月的生產任務規定各種產品每天的生產進度。
(4)建議在車間月生產作業計劃編制出來后,進一步具體分解為各臺設備在更短時期內的作業任務。
(5)實行詳細作業記錄制度,把作業記錄的累計和生產作業計劃的進度要求加以比較,據差異進行生產調度。
(6)裝配計劃管理:包括現實月度、三日滾動和當日裝配計劃的編制和調整;總成三日滾動、當日裝配計劃下達、執行和計劃進度跟蹤。
(7)裝配工藝管理:包括裝配生產的各個工序、裝配的零部件、裝配時間等的管理,以及裝配工藝改進和技術資料的沉淀。
(8)物料配送管理:根據總成當日裝配計劃合理配送各個工序時段的物料,并提供物料消耗情況及配送批次跟蹤。
(9)質量在線管理:根據質量標準,對所采集的數據和異常現象進行判斷、現場記錄、報告、解決。
(10)設備維護管理:裝配車間設備運行和維修記錄管理;包括設備故障信息、設備例行檢修項目和設備的定期例行檢修(維護、保養、點檢和潤滑計劃管理)、工模夾具的狀態以及填制《維修備件領料單》和完善《維修備件清單》。
(11)車間考核和管理:根據裝配追蹤過程記錄的信息,對每個工序、每個工人、每個工班進行考核(質量、消耗、產量、設備)。
(12)生產統計分析:根據裝配追蹤過程記錄的信息,建立完善裝配車間的各種統計資料,如班報、日報、月報、季度、半年和年報等。計劃完成情況,裝配領料與裝配成品用料統計比較。
(13)裝配過程監控:實現對工序裝配信息的實時監控、裝配車間設備運行狀態監控、裝配車間設備報警控制,并將這些信息作為質量檔案予以保存。
(14)基礎數據管理:包括產品結構樹、裝配工藝控制參數、質量標準、設備基本信息、設備運行參數標準,以及維護保養項目信息的維護和查詢。
(15)加強對現場管理人員的職責細化培訓,對一個現場管理人員來說:必須知道三點(勞務管理、生產管理、輔助上級)四方面(質量、效率、成本、工傷事故):
①勞務管理職責點,人員的調配、排班、勤務、嚴格考勤、員工的情緒管理、新進員工的技術培訓以及安全操作、生產現場的衛生、班組的建設等都屬于勞務管理。
②生產管理職責點,生產管理職責包括現場作業、人員管理、產品質量、制造成本、材料管理、機器保養等等。
③輔助上級節點,現場管理人員應及時、準確的向上級反映工作中的實際情況,提出自己的建議,做好上級領導的參謀助手。
④提高產品質量方面,質量關系到市場和客戶,現場管理者要領導員工為按時按量地生產高質量的產品而努力。
⑤提高生產效率方面,提高生產效率是指在同樣的條件下,通過不斷地創新并挖掘員工生產積極性、改進操作方法和管理流程,生產出更多更好的高質量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