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系統掛職工作總結
(一)以人為本,做好公仆。
校長服務意識強,沒有領導居高臨下的架子。顧校長說:學校是生命賴以生存的載體,沒有理由不熱愛工作。正是因為這句樸素的語言,教師的團隊意識很強。常看見校長親自為老師打開車門,主動問老師好,主動對老師說你們辛苦,主動對后勤管理人員說,讓你麻煩了,受累了。類似這樣的話我們幾乎每一天都能聽見。面對學校出現的問題,顧校長對我們說,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要用陽光的心態解決實際的問題。他培養教師的學習精神,假期推薦老師讀幾本好書.讓書籍伴隨教師假期生活.共同享受學習帶給的愉悅。領導們時間觀念特別強,準時開會,準時結束,從不拖沓,做事干凈利落,決不拖泥帶水。在他身上我們感受到做一個校長不容易,做一個好校長更不簡單。
(二)層級管理,做好細節。
以顧校長為核心的領導集體團結、進取、創新、實干。副校級干部身先士卒,既做管理又執教課堂;主任級干部明確職責,踏實肯干,科研教學都首當其沖,是業務上的領頭雁,確實起到示范輻射引領作用。每一處管理都具有特點,每一位干部都任勞任怨。是高素質人才。大是大非面前表現的非常沉著、機智,以大局利益為重,不惜犧牲個人利益。大到做什么事情,怎么做?小到做的時候考慮哪些具體環節,如何處理好細節。
二、學教學管理方法
(一)強化內功,打造隊伍。
學校提出“師德優秀,業務強手”的師訓,狠抓教師的素質。在校本研修中,把“教學、科研、培訓”三項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在促進教師專業發展方面,從學校和教研組二個不同層面確立研究課題,尋求“低負高效”的策略和途徑,教研組內開展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開展學校層面課堂教學大比武,組織全校大研討的骨干教師引領課,堅持人人參與網上說課評課,堅持每月一篇課后反思,邀請專家來校培訓和講座,學校還借助外力,每學期開學第一天邀請區教研室各門學科研訓員來校聽隨堂課等豐富多彩的教學研究活動。促使教師不斷更新自己的教學觀念,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提升自己的文化底蘊。以活動促教師專業成長,以活動搭建教師成長平臺,提升教師素質。每周一談,內練教師水平;國旗下講話,增強教師榮譽感,使命感。在學校的規范管理下,教師站在課改的前沿,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形成了學校教師發展的可持續性。
(二)真抓實干,提升質量。
學校以二次課改為契機,開設三門課程。基礎性課程、拓展性課程、探究性課程,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編寫《果香校園》校本教材,編制課程實施方案;引進社會組織培養學生的藝術興趣,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的愿景;學校建立課外閱讀管理網絡,拓寬課外閱讀活動的時間,激發學生的而興趣,制定閱讀序列;引進路勝乒乓球俱樂部。基礎型課程是促進學生基本素質的形成和發展,體現國家對公民素質的最基本要求,而校本拓展型探究型課程的地位在課改中也無法取代,它是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辦學特色形成、體現不同基礎要求,具有開放性的課程。學校正是把三種課程有機融合起來,為學生成長儲備了無限潛能。學校教學質量連續七年在全區奪冠。
三、學德育管理經驗
(一)德育活動,和風細雨。
升旗開始前,學生排著整齊的隊伍,按照樂曲的節奏,步調一致的踏步走。沒有嘈雜的聲音,沒有高聲喧嘩的聲音,沒有厚重的腳步的聲音。如果穿上軍服,一定會讓人產生錯覺,以為是部隊的小戰士。操場上的孩子隊形筆直,分班站立,不需要老師督促。各個精神抖擻,英姿颯爽。簡直一道美麗的風景。升旗是這樣,讀書活動是這樣,中午的學歌活動、早上的集體舞活動都是如此。長期的訓練、馴化,讓莘莊鎮小的習慣培養成為一種常態。比較分析,調查研究,深入反思.....值得學習的太多,尤其是在細節上。上海教育能走在全國前列,是因為他們在學校管理的每一個環節上追求實、細、精,“以人為本”的理念無處不在。
(二)常規訓練,堅持不懈。
學校把“愛祖國、學做人”的校訓落實在平常使的教育實際中。上課前,低年級學生背誦“常規”兒歌。像每天唱歌一樣熟練,高低起伏,婉轉動聽。中高年級背誦唐詩宋詞,搖頭晃腦別有一翻滋味。課堂中,學生回答問題大膽、創新,有個人主見,不隨波逐流。課間,孩子在走廊輕輕的走動,不影響老師辦公,遇見老師,總會伸出小手,禮貌的問好,不厭其煩。這些都得益于學校德育工作的常抓不懈。少先隊工作充分發揮學生的作用,讓學生管理學生,校門口值勤員、樓梯口值勤員、兩操檢查員、衛生領巾檢查員、流動檢查員....分工明確,職責到人。輔導員間周一次訓話,面向全體學生宣講。表揚與批評相結合,不包屁,不留情,實事求是說表現。有效遏制學生不良行為的滋生蔓延,引起班主任對學生工作的高度重視。
誦讀經典,學習伴隨始終
培訓期間,我們大量閱讀經典書籍,讀管理書《超越自我》、《致加細亞的信》、《教師的幸福人生與專業成長》、《教師的智慧與真情》反思提升管理能力,明確怎樣做一名好教師,好校長,好助手;讀業務書《名師備課指導》,與教育教學名家對話,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提高今后指導教學藝術;讀文學書,注入思想文化底蘊 ......書籍伴隨著我們培訓的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