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工會工作總結
我校工會能在市總工會和教育工會的正確指導下,在校黨總支、校長室的領導和支持下,根據新時期工會工作的目標和教育工會XX年年工作意見,結合我校的實際情況,能緊緊圍繞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加強師德建設、豐富教職工的業余生活、完善校務公開工作和維護教職工的權利等目標,校工會切實做好了各項工作,為爭創鎮江市總工會“先進教工之家”作出一定努力,并以此為契機,提升了工會層次,全面推動了學校事業的發展。本學年工會做了如下具體工作:
一、堅持系列教育,加強了師德建設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組織教師認真學習了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全面落實了科學發展觀,以創建和諧校園為主線,全面提高了教師隊伍素質,增強了工會組織的活力。同時,其他系列教育也沒松懈,具體措施有:
1、學習先進理論,提升了教師思想政治素養
我校工會能認真落實市教育工會XX年工作意見:要把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重要政治任務。要結合工會工作和工會干部的實際,深刻領會六中全會提出的新思想、新觀點,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六中全會精神上來。進一步從全局高度充分認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對工會組織提出的新任務新要求,進一步明確新時期工會工作的歷史使命。校工會能主動配合黨政,開展了形式多樣的學習活動,以引導廣大教工圍繞六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的重點、和諧校園建設的亮點和教工關心的熱點深入學習,使學習貫徹的過程變成振奮精神、增強信心的過程,變為明確方向、指導工作的過程,努力提高了教工認識的堅定性、實踐的創造性,集思廣益,群策群力,努力為構建和諧校園、發展學校事業而積極有為,確保了我校“二次創業”宏偉目標的實現。
2、以深化“育人為本、熱愛學生”主題教育為契機,積極推進了師德建設
在倡導學習師德模范和先進人物的新時期,能繼續把教職工的職業道德教育、師德教育等貫穿工會工作的始終,以不斷加強教職工的自身修養。能繼續深入開展職業道德教育,按師德教育計劃有步驟地有序進行,繼續貫徹了“八榮八恥”和“十提倡”教育,有效地維護了學校的社會聲譽和良好形象。通過教育,使教職工能真正做到愛崗敬業、關愛學生,切實增強了責任感、道德觀、榮辱觀和奉獻觀,努力構建了和諧的新型的師生關系。同時,還能繼續組織教職工學習“十六屆六中全會精神”和黨的十七大會議精神,繼續開展了“樹教工形象、比教學業績、爭做與時俱進和創新模范”的活動,配合教務處做好了新老教師結對工作,全面提升了教師業務水平。
二、深化教學改革,建立了“以生為本”思想
校工會能牢固樹立科學人才觀,繼續開展了“育人為本,熱愛學生”的活動。為此,工會能配合教務處繼續組織教師深化了新課程改革,讓新理念走進了課堂,激活了課堂,讓學生在快樂的學習中學習、成才,同時,提高了教師教育教學能力。所以,工會能在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把“端正教育思想,轉變教育觀念,推進新課程改革,改革人才培養模式、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加強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作為服務大局的一項重點工作,具體做法:
1、建立了“以生為本”思想:在教學的過程中,能鼓勵全體教師在實踐區別化教學取得初步成果的基礎上,深化了區別化教學,在課堂教學中確實能充分體現出來,真正做到因人而異,創立快樂的學習和育人環境,使每位學生能學有所得,學有所用。同時,還能以教育工會于今年暑期組織“愛生行動”交流為契機,加強了師生的交流、溝通,消除了隔閡,確立了良好的師生關系,真正建立了“以生為本”思想,以真情感染學生,以新理念教育學生,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洗禮和震撼,喚起了學生成功的自信和希望。
2、圍繞重點開展了工作:本學年,繼續配合學校重點做好了“心靈樂園”、“書香校園”和“香花校園”工作,牢固樹立了“以生為本”的理念,不斷豐富了“三成”教育的內涵,努力貫徹了“圍繞學生辦學校,圍繞市場選專業,圍繞專業抓教學”的方針,切實實現了“為了一切學生的生存,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辦學理念,為學生成才搭建了平臺,努力提高了就業率、鞏固率,這樣,不僅能為學生今后的生存、發展撐起一片藍天,而且還能為學校的事業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事實已證明這一做法的可行性、正確性。
三、面向全體,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
在我校規模擴大、生源素質較低、教職工工作壓力大的情況下。為了教職工的身心健康、營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環境,在教工完成教育教學任務的情況下,充分利用業余時間組織教工積極開展了有利于身心健康、推進學校精神文明建設的活動。高廟校區工會還能針對我校地理位置較偏、距縣城較遠、住校教師較多的特殊情況,開展了一些如何消除工作中的疲勞、克服生活中的單調活動。因此,工會不僅能充分發揮委員的作用,集思廣益,面向全體,主動征求大家的建議,而且能合理的、科學的開展了一些豐富多彩的文體活動,如羽毛球賽、籃球賽、乒乓球比賽、春季和秋季運動會以及加強兄弟學校的體育聯誼活動等,提高了教職工的身體素質,激發了他們的工作熱情,豐富了他們的業余生活,增強了教工團結協作意識,加強了與兄弟學校的友誼,確保了學校的各項工作井井有條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