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知識點總結(精選30篇)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
莊子的主要思想是清靜無為,或者說是“無為而治”。主張順其自然,不求名、不求利,淡視生死。
1、主要思想
自由觀——逍遙游。就是絕對自由,這種絕對自由是莊周幻想出來的,是不依賴外界任何事物的絕對自由。
政治觀——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提出“絕圣棄知”的主張,認為“圣人不死,大盜不起”,“絕圣棄知,大盜乃止。”又說,“主上喜好施智巧,用機謀而不求至道,那么天下就要大亂了!币会樢娧刂赋隽松鐣谋锥耍岢隽恕氨烁`鉤者誅,竊國者為諸侯”的名言。
認識論一一將人的知識分為有為的小知與無為的大知,提倡無為的大知,擯棄有為的小知。認為以有限的智慧去探究無窮大的領域,必然會述亂而無所收獲。
2、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戰國中期哲學家,莊氏,名周,字子休(一作子沐),漢族,蒙(今安徽蒙城,又說河南商丘、山東東明)人。是我國先秦(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
莊子原系楚國公族,楚莊王后裔,后因亂遷至宋國,是道家學說的主要創始人。與道家始祖老子并稱為“老莊”,他們的哲學思想體系,被思想學術界尊為“老莊哲學”,然文采更勝老子。代表作《莊子》被尊崇者演繹出多種版本,名篇有《逍遙游》、《齊物論》等,莊子主張“天人合一”和“清靜無為”。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
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
鴉片走私的危害:鴉片泛濫,嚴重摧殘了吸食者的身心健康,導致白銀大量外流,造成了嚴重的社會問題和經濟問題。
虎門銷煙的時間:1839年6月;
領導人:林則徐;
意義:把禁煙運動推向高潮,表現了中華民族抵御外侮的堅定決心。
鴉片戰爭爆發時間:1840年6月,英軍封鎖珠江口,鴉片戰爭爆發。
《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中國割讓香港島給英國;
2)賠款洋銀2100萬元;
3)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
4)中國進出口貨物的關稅稅率須與英國協商。
影響:
1)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給中國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開創了列強以條約形式侵略和奴役中國的惡例;
2)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破壞,一步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3)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演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眾的矛盾;
4)反侵略反封建成為中國人民肩負的兩大歷史任務;
5)中國的歷史進入了民族民主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對中國經濟、思想文化領域產生的影響:
1)經濟上:鴉片戰爭之后,列強憑借從不平等條約中獲取的政治、經濟特權,爭相通過通商口岸對華傾銷商品,從中國掠奪原料和農產品,破壞了中國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基礎,促進了中國沿海地區商品經濟的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創造了某些客觀條件;
2)思想文化上:以林則徐、魏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繼承并發展了“經世致用”的傳統,主張向西方學習,呼吁變革。自此,向西方國家尋求真理,逐漸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變革的主潮。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3
顯著特點:
第一,第一次工業革命時期,科學和技術尚未真正結合。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由于自然科學的新發展,并開始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起來,使科學成為推動生產力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茖W和技術的結合,使第二次工業革命取得了巨大的成果。
第二,第二次工業革命則幾乎同時發生在幾個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新的技術和發明已超出一國的范圍,其中有不少出現于德國、美國,其規模更加廣泛,發展也比較迅速。
第三,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時,除一些先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或將要完成第一次工業革命外,有些后進的資本主義國家如德國、日本則尚未完成或剛剛起步,因此,對它們來說,兩次工業革命是交叉進行的。這些國家既可以吸收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技術成果,又可以直接利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新技術,其發展速度比較迅速。
影響:
、俚诙喂I革命使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迅速產生壟斷和壟斷組織。
、诘诙喂I革命使人類獲得了前所未有的生產力。
③第二次工業革命加劇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全球的侵略和擴張。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4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并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__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隋唐
隋唐——封建社會的盛和衰
1、隋大統一的歷史原因。秦和隋的相似性。
2、隋承前啟后的歷史地位。
3、全面細致的識記大運河的分段、起止點、溝通河流。理解大運河開鑿的原因,影響。正確看待歷不同人物對大運河的評價。
4、多方面(從統治者作為,從制度,從科技,從水利,從民族交往,從中外交流等)分析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和啟示。
5、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活動和評價。
6、深入理解三省六部制,科舉制,均田制,租庸調制的實施原因、目的,作用和其間的聯系,后來的破壞。
7、全盛時期的表現(經濟、政治、民族、對外、文化。)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
8、長安和揚州。
9、唐中央政權和邊疆民族關系的史實,共性。與漢民族關系的異同點。文成公主和金城公主入藏。
10、唐朝對外交往和漢的不同之處及其成因。對外交流的具體史實。
11、深刻理解兩稅法的實施和影響。
12、多方面分析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原因和啟示。
13、唐文化:唐詩、韓愈和柳宗元。莫高窟,繪畫,書法,封建教育,醫學,孫思邈和《唐本草》。
說明:歷來是高考之重點和熱點區域,應注意。核心是盛與衰。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5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的時間:1856年10月;借口:英國“亞羅號事件”、法國“馬神甫事件”;實質: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其目的是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史稱“第二次鴉片戰爭”,又稱“英法聯軍之役”。
《天津條約》的主要內容:
1)增開牛莊(后改營口)、漢口、九江、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
2)允許外國人到內地游歷、通商、自由傳教;
3)外國軍艦和商船可在長江各口自由航行;
4)外國公使駐京,并可在通商口岸設領事館;5)賠償英國白銀400萬兩,法國200萬兩。
火燒圓明園:1860年10月,英法聯軍攻占北京,闖入圓明園搶劫,后縱火焚燒了這座中西合璧的皇家園林。
《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
1)《天津條約》完全有效;
2)增開天津為商埠;
3)割讓九龍司地方一區,即九龍半島界限街以南地區,歸入英屬香港界內;
4)賠償英、法軍費各增至白銀800萬兩。對中國的影響:《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第二批不平等條約,進一步打開了中國的門戶,使中國喪失了更多的主權,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6
第二次工業革命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時間:19世紀70年代;核心內容:電機的發明和運用,是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核心內容,電力時代到來了;
相關領域的變化:
1)鋼鐵冶煉技術取得重大進展,鋼材逐漸取代熟鐵,成為風行世界的新材料;
2)內燃機的發明,帶動汽車工業的誕生和迅速崛起,交通運輸展現新面貌;
3)化學工業稱為重要的生產部門。
壟斷資本主義的影響:
1)在自由競爭條件下形成的壟斷資本,加劇了競爭的無序性,擴大了社會的兩極分化,成為經濟危機和社會沖突的重要原因;
2)進入壟斷階段后,資本輸出成為西方列強重要的擴張手段。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7
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政治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一、英國革命
背景:根本原因:斯圖亞特王朝實行專制統治阻礙了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過程:1640年英國爆發革命。期間,處死了國王查理一世,成立共和國。但斯圖亞特王朝復辟。1688年光榮革命,標志英國革命的完成。
二、英國的君主立憲制:
特點:①保留國王,實際上“統而不治”的地位,作為國家的象征而存在。②國家的權力在議會,實行代議制。議會是國家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并對議會負責。
1689年《權利法案》的頒布是正式確立的標志。18世紀責任制內閣逐步形成。
三、美國政府的建立:
1776年,英屬北美13個殖民地獨立,美國誕生。獨立之初的美國實際上是13個州的松散聯盟(即邦聯)。1789年聯邦政府成立,華盛頓當選為美國第一任總統。19世紀中期,美國形成民主黨、共和黨輪流執政的格局
四、美國1787年憲法:
1787年在費城召開制憲會議通過了一部聯邦憲法。
評價:①是世界上第一部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憲法。②加強了國家權力,實踐了三權分立原則,體現資產階級民主精神。局限性:承認黑人奴隸制,印第安人沒有公民權,婦女地位低下。
五、艱難的法蘭西共和之路:
1789年法國大革命和第一共和國的建立;1870年第三共和國的確立。
六、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1875年初,國民議會通過了法蘭西第三共和國憲法。
意義:從法律上正式確立了共和政體(議會制共和國),標志著法蘭西共和政體的最終確立
七、德意志的統一:
俾斯麥領導下,普魯士通過三次王朝戰爭,完成了德國統一。1871年,建立了統一的德意志帝國。
八、德意志的二元制君主立憲制:
特點:皇帝不是虛位,而是握有實權;实酆褪紫嗾莆諊业拇髾。議會對政府沒有監督權。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8
一、經濟領域
1.資奉主義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在l9世紀自然科學取得重大突破.尤其是電磁學理論產生和發展的基礎上,新的科技成果迅速應用于工業生產,在生產力提高的同時加速生產和資本的高度集中,最終形成了以科技為依托、壟斷形式組織生產的經濟模式。
2.經濟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開始后,最早出現壟斷組織的是鋼鐵和電力工業。之后汽車、飛機制造等工業部門也相繼出現壟斷組織: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比,工業結構實現了從輕工業到重工業的飛躍,最終形成了以重工業為主導的工業布局,資本主義生產進人成熟階段。
3.能源結構的變化
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隧著發電機的創制成功,電力逐漸成為補充和取代蒸汽的新能源.人類社會進人“電氣時代”以煤氣氣和汽油為燃料的內燃機以及之后創制成功的柴油機,推動了石油開采業的發展和石油化工工業的產生。在此基礎上“電力”和“石油”成為人類社會使用的主要新能源。
二、政治領域
隨著壟斷組織在國家經濟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民主制度日益完善,英法美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建立了較為健全的議會民主制度。
伴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高速發展.資產階級調整統治政策,實行政治民主化和社會立法在政治上工人階級已經取得了普選權、組織政黨等權利,階級矛盾相對緩和;經濟上,工人的生活狀況有所改善,工人運動失去了暴力斗爭的環境,多以經濟斗爭和合法、和平斗爭為主。
三、思想領域
19世紀中期出現的三大思潮——自由主義、社會主義和民族主義,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下到I9世紀末也有所發展甚至出現了新的變化。
1.自由主義到干預主義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資本主義經濟從自由競爭階段進人壟斷階段,資產階級從要求實行自由經營、自由競爭、自由貿易到越來越多的干預國家的經躋政治生活.與國家政權相結合.借助國家政權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經濟思想已從自由主義轉向干預主義。
2.馬克思主義到列寧主義
19世紀末,隨著工人隊伍的壯大,馬克思主義的發展,工人運動再度高漲。在俄國+以列寧為首的多數派,堅持把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寫入黨綱,最終形成了以列寧為代表的布爾什維主義。帝國主義時代的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誕生。
3.民族主義
面對帝國主義列強的殖民擴張和民族壓迫,亞非拉美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不斷高漲,在斗爭中日益成熟的殖民地人民更加注意本國的實際情況.民族主義思潮日益民族化,如中國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印度的提拉克主義等。
四、國際關系
1.世界格局
第二次工業革命影響下,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力量對比發生變化,各國發展的不平衡性加劇。英法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相對緩慢,尤其是英國喪失了“世界工廠”的地位,而美德等國抓住機遇發展迅速,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工業產值超越英法分別位居世界第一、第二位。
面對日益變化的經濟格局,列強要求按照變化的實力重新瓜分世界,到l9世紀末20世紀初,亞非拉美的絕大多數地區已淪為資本主義國家的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同時標志著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確立。
帝國主義國家對外侵略擴張的同時,列強問爭奪殖民地和霸權的斗爭日益尖銳,在勾結和斗爭中形成了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侵略集團,各國更加瘋狂的擴軍備戰,最終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發生。
2.對中國的影響
l9世紀末,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發動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中國人民掀起反帝反封斗爭的新高潮,先后發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義和團運動、辛亥革命等,在打擊帝國主義侵略勢力的同時,加速并最終了腐敗的清王朝,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4.第二次工業革命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異同點:
1、相同點:
(1)兩次科技革命都受到本國政府的重視,都促進了生產力發展;
(2)都引起社會關系的巨變。第一次科技革命導致兩大對立階級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出現;第二次科技革命導致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國家機構開始和壟斷組織結合;
(3)都對世界格局發生巨大影響。第一次科技革命,形成了東方從屬于西方的局面;第二次科技革命,形成世界資本主義的殖民體系;
(4)從經濟上看,都加速了資本主義世界經濟的發展。
2、不同點:
(1)第一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主要是勞動者,他們憑借經驗或技能取得許多成果,這些發明成果都是生產經驗的總結;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發起者多是科學家和工程師,各種發明無一不是在精確的自然科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取得的。
(2)第一次科技革命開始于英國,約半個世紀后才在各國真正展開;第二次科技革命則是多源的。
(3)第一次科技革命以輕工業為突破口;第二次科技革命以重工業為突破口。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9
1、城邦基本特征:小國寡民和獨立自主
城邦是具有共同血緣和地域的公民團體
2、雅典民主政治的確立
基礎:梭倫改革時間:公元前6世紀初
內容:根據財產多寡,公民分為四個等級;公民大會成為權力機關;建立四百人議事會;建立公民陪審法庭;廢除債奴制。
作用:改革動搖了舊氏族貴族世襲特權,保障了公民的民主權利,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礎。
確立:克利斯提尼改革
時間:公元前6世紀末
內容:建立十個地區部落,以部落為單位進行選舉;設立五百人議事會,由各部落輪流執政;組成十將軍委員會;繼續擴大公民大會的權利等。
作用:這次改革基本鏟除了舊氏族貴族的政治特權,公民參政權空前擴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確立起來。
黃金時代:伯利克里統治時期
時間:公元前5世紀
3、特征:人民主權、輪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內部平等
4、積極作用:促進希臘民族性格形成;推動古希臘文化事業發展;開西方民主政治的先河
消極作用:男性公民民主;小國寡民的直接民主;抽簽選舉,輪番坐莊的弊端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0
愛琴文明與古希臘城邦制度
(一)愛琴文明
1.克里特文明:王宮建筑、象形文字
2.邁錫尼文明:王宮、衛城、王室陵墓、線形文字B、尚武好戰
(二)黑暗時代:300年
(三)城邦時代
1.城邦的定義:前8~前6世紀,一種國家形態
2.城邦殖民
原因:多山多島、人多地少;航海業發達
影響:促進發展,開拓眼界,為創造自己的獨特文明奠定了基礎
城邦特點:小國寡民,各邦長期自治
政治類型:貴族制、民主制(最流行)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1.發展歷程
君主制:終身制、世襲制
貴族制:集體領導的任期制、選舉制
民主制:前594年梭倫改革將雅典政治引上民主的軌道;克里斯提尼改革確立。
2.特點:人民主權與輪番而治(通過公民大會、五百人議事會和民眾法庭等機構的設置來體現其特點)
3. 評價:創造了一系列民主運作的方式,有利于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和才智,為后世民主政治的發展積累了寶貴的經驗。但只是男性公民的民主,外邦移民、奴隸、他國公民和婦女沒有享受到民主權利,了這一部分成員的自身發展能力。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估的暴力機器。第7課古羅馬的政制與法律
一、政制發展
1.共和制
(1)貴族共和制:由執政官、元老院、公民大會三層機構組成
(2)保民官的設置:監督政府,維護平民利益
2.帝制
(1)元首制: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
(2)君主統治:公元3世紀,戴克里先
二、法律制度
1.《十二銅表法》
背景:共和國時期平民長期斗爭的結果
內容:基本上是習慣法的匯編,維護了貴族利益。
評價:沒有給平民帶來多少好處,但仍是平民的勝利;貴族再不能像過去那樣隨意解釋習慣法;始終是羅馬的基本法。
2.《查士丁尼民法大會》
組成:《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學總論》《查士丁尼學說匯纂》《查士丁尼新敕,其中影響最大的是《查士丁尼法典》
對羅馬法的評價:以《十二銅表法》為開端、《查士丁尼民法大全》為總結的羅馬法,是世界史上內容最豐富、體系最完善、對后世影響最廣泛的古代法律。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1
羅馬法的起源與發展
1、《十二銅表法》標志著羅馬成文法的誕生。
《民法大全》(查士丁尼組織編纂)標志著羅馬法律體系的最終完成。
2、【羅馬法】
兩大準則:保護私有財產,提倡法律面前公民人人平等
局限性:保護奴隸制度,維護奴隸主對奴隸的剝削和壓迫;
婦女權利受限
性質:羅馬法是歐洲歷第一部比較系統完備的法律體系
影響:維護羅馬帝國的政治、經濟統治;是現代歐洲大陸法律體系的基礎;是反封建和
鞏固資本主義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影響深遠的原因:
1.統治范圍廣,傳播遠
2.比較完善,系統性,邏輯性強,法理精深
3.有一些人類共同準則
4.商品經濟的發展,使之不斷修正
5.其發達是羅馬統治者尊重法學,尊重法學家的結果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2
(一)雙百方針的提出
1、背景
、俳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
、谡危荷鐣饕茏兓,如何調動知識分子積極性建設新文化;
2、文化方針制定:1956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3、成果:小說、散文、詩歌、話劇、電影、史學
(二)遭遇曲折
1、19 57年反 右派斗爭的擴大化,雙百方針受到嚴重干擾和損害;
2、文革 十年,雙百方針受到嚴重破壞;
(三)文藝的春天
1、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重新落實雙百方針;
2、成果:見教材130頁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3
1、西周實行分封制。武王把一定的土地、人民,分別授予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讓他們建立諸侯國,拱衛王室。這樣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2、西周宗法制的特點和核心是嫡長子繼承制。宗法制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也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3、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過程: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中央實行較為完備的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地方實行郡縣制
我國歷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朝;贏政規定封建統治者為“皇帝”,自稱“始皇帝”;秦始皇規定:皇帝稱“朕”;秦始皇首創的皇帝制度包括:皇帝獨尊、皇位世襲、皇權至上中國封建專制制度的本質特征是:皇權至上
4、秦朝時,在中央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執掌群臣奏章,下達皇帝詔令,并負責監察百官。太尉掌軍事。
唐朝時:中書省掌決策,門下省掌審議,尚書省負責執行,三省的長官均為宰相。在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確立了三省六部制。
宋初,中書門下是行政機構。后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權、軍權和財政,以削弱相權。(中書門下和樞密院合稱“二府”)
元朝在中央,以中書省為行政機關(除河北、山西、山東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
5、地方政治制度的演變:
戰國和秦朝實行郡縣制,漢初郡國二制并行。
北宋初年,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將兵權收歸中央(杯酒釋兵權);由中央派文臣做地方官,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地方賦稅大部由中央掌控。
元朝除河北、山西、山東歸中央的中書省管,其余在地方實行行省制度。邊遠民族地區設宣慰司。行省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變革,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6、明朝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中書省和丞相,殺丞相胡惟庸,以六部分理全國政務,宰相制度從此被廢除。
明太祖設置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明成祖時,選拔翰林院官員入值文淵閣,參與機密事務決策,史稱“內閣”。內閣制度正式確立。
7、皇太極設議政王大臣會議,皇權受到很大限制;康熙帝親政后,設南書房,中樞機構一分為三,內閣、議政王大臣會議和南書房三足鼎立;雍正帝時,設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制度達到頂峰,
8、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對中國社會發展的影響
積極:我國多民族大一統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有得于社會安定,促進經濟發展和文化繁榮等。
消極:皇帝既是立法者,又是行政長官和司法者,不受任何約束和監督;实鄣臎Q策具有個人獨斷和隨意性的特點,難免出現失誤;
造成官僚機構的膨脹,從而導致官僚主義、貪污腐化之風盛行。總之君主專制的加強,極大地妨礙了社會的進步,阻礙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使中國社會的發展開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國家。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4
一、古代中國經濟的基本結構與特點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農業耕作方式的變革,知道都江堰、翻車、筒車;知道古代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1、4課)
(1)耕作方式:原始社會的主要耕作方法是刀耕火種。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使用鐵農具和牛耕。漢以后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隋唐時期,江東地區出現曲轅犁。至此,我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2)水利灌溉:我國古代一直很重視農業灌溉,的水利工程有戰國時期的都江堰。人們還創制和改進了農業灌溉工具,如曹魏時的翻車、唐朝時創制的筒車。
(3)土地制度:奴隸社會一切土地屬于國家,這種土地國有制度被稱為“井田制”。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確立封建土地私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政府實行均田制,限制土地買賣。(4)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獨立發展,自成體系;精耕細作;自給自足。
2、列舉紡織、冶金、陶瓷等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2課)
(1)紡織業:距今四五千年,我國已養蠶并有了絲織品。西周能生產斜紋提花織物。唐朝吸收了波斯的織法和風格。緞是清朝絲織品的代表。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
(2)冶金業:商周時代青銅鑄造進入繁榮時期。西周晚期中國已有鐵器。東漢杜詩發明的水利鼓風冶鐵工具。南北朝的灌鋼法等,使中國的鋼鐵技術世界,極大提高了生產力水平。
(3)陶瓷業:商朝已燒制出原始瓷器。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制瓷系統。宋朝出現了五大名窯。明清時期,青花器、彩瓷、琺瑯彩爭奇斗艷。江西景德鎮是的瓷都。
(4)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特征:
、俟贍I手工業發達、民間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經營形態并存。
、诘赜蚍植紡V泛,生產規模巨大,分工細,產品種類多,生產技術先進。
③長期于世界,產品遠銷歐亞非地區,廣受贊譽。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5
古代重要的政治制度
我國古代政治制度是由古代經濟基礎所決定的,其核心是國家政權的結構關系及其運作方式,是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斗爭的產物。它的確立和變更都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是為維護統治階級經濟利益服務的,是與國家的社會性質和發展相適應的。
1.王位世襲制:
禹死后,他的兒子啟破壞了民主推選部落首領的禪讓慣例,自己繼承父親的職位,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出現"天下為家"的局面。
2.分封制:
西周把王族、功臣和先代的貴族分封到各地做諸侯,建立諸侯國,并將封地和對周王的義務密切聯系,從而維系和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3.軍功授爵:
戰國商鞅變法規定按軍功的大小進行授爵和賜給田宅,廢除了奴隸主貴族享受爵祿的特權,有利于新興地主階級專政的建立。
4.皇帝制:
秦統一六國后,確立皇帝至高無上原則,嬴政規定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皇帝,國家政治、經濟、軍事一切大權都集中在皇帝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5.士族制度:
魏晉以來,地主階級中形成了以門第高低為標準的選拔官吏的"做官看門第,通婚分士庶"的政治制度。這一制度形成于魏晉,東晉時充分發展,南朝末年走向衰落,隋唐時消亡。
6.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
隋朝采用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唐朝繼續沿用并使之完備。三省六部制分工明確,相互配合,相互牽制,有利于提高封建國家政府工作效率?婆e制的實行,擴大了地主階級的統治基礎,也使士族制度逐漸消亡。
7.行省制:
元朝為有效地管轄遼闊的國土,加強封建統治,實行行省制度。行省成為地方最高一級行政機構,可以在中央統一政令的基礎上獨立處理省內事務。這一制度對后世影響深遠。
8.八股取士:
明朝沿用科舉制度選拔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能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的答卷不允許有個人的見解;文體死板地分為八個部分。八股取士鼓勵只知埋頭讀書,不講究實際學問的人,旨在為皇帝培養忠順的奴仆。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6
一、小農經濟的艱難成長
1.小農經濟的形成條件:鐵犁牛耕的出現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確立。
2.小農經濟的特點:以家庭為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3.小農經濟得以發展的原因:
①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逐漸普及;
②農民不同程度地有一定土地、農具、耕畜等生產資料,具有生產積極性;
、蹫榱饲蟮蒙妫r民努力提高耕作技術,盡可能提高單位面積產量;
、軞v代統治者采取重農抑商政策,注意減輕農民負擔,扶植小農經濟。
4.阻礙小農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農民經營規模小,生產條件簡陋,缺乏必要的積累和儲備能力;
、诜饨ㄍ醭y治集團腐朽,封建剝削嚴重;
③抵御天災人禍的能力薄弱。
5.小農經濟的地位(影響):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始終是在中國封建經濟中占主導地位;在較長時期內推動了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的進步;自然經濟的牢固存在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緩慢和長期延續的重要原因。
二、精耕細作技術的成熟
1.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壟作法、《氾勝之書》、耬車、犁壁、耦犁、代田法、區田法、耕作制度以連年種植為主,開始出現兩年三熟制。
2.魏晉南北朝:《齊民要術》——世界上現存最早的農書、輪作和綠肥種植比歐洲早一千多年;江南和成都平原農業的發展。
3.隋唐時期:水稻種植普遍采用育秧移栽等技術;曲轅犁,中國耕犁已相當完善。
4.宋元時期:精耕細作技術進入全面成熟時期;耬鋤;水旱輪作的稻麥復種制,標志著我國精耕細作水平上升到一個新的高度;農作物品種交流非常廣泛;南宋時江浙地區成為全國經濟重心,東北、西北地區得到發展。
5.明清時期:多熟種植;培育大量農作物新品種;引進玉米、甘薯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農政全書》
高中歷史知識歸納
一、石氏星表和渾儀
1、中國是天文學發展最早的國家之一。
2、中國古代天象觀測記錄,是世界公認最悠久最系統的。
3、編出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
4、《石氏星表》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星表,保留了一百多顆恒星的赤道坐標數據,對天文研究具有重要參考價值。
5、為了更好地觀察天象,古代中國創制了許多先進的天文觀測儀器,如渾儀、簡儀等。
二、《授時歷》和四大農書
1、夏朝時,我國就有了歷法《夏小正》,商朝改進為“殷歷”。
2、元朝時,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集前代各家歷法優點之大成,是我國古代最優秀的歷法。 3、四大農書。
(1)西漢汜勝之的《汜勝之書》;
(2)北魏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元朝王禎的《農書》;
(4)明朝徐光啟的《農政全書》;
(5)特點:是中國古代成就卓著的四大農書!洱R民要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最系統的—部古代農業科學著作。
三、《傷寒雜病論》和《本草綱目》
1、西漢編定的《黃帝內經》是中醫學的奠基之作。
2、東漢末年,張仲景的中醫專著《傷寒雜病論》。創造性地提出辯證施治的方法,奠定了后世中醫臨床學的理論基礎,被后世醫家譽為“萬世寶典”。
3、李時珍,寫成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對中藥學的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是對16世紀以前中醫藥學的系統總結。被譽為“東方藥物巨典”。
高中歷史知識
一、素稱發達的古代手工業
原始社會晚期 :手工業從農業中脫離出來
夏商周時期 ,手工業有了較大發展,由官府壟斷
春秋戰國時期 :官營手工業,私營手工業、家庭手工業三種主要經營形態
二、高超的冶金技術
1.冶銅技術
新石器時代:出現小件青銅器→夏:鑄造比較講究→商周:繁榮(如司母戊鼎)→春秋至秦漢: 廣泛采用鎏金、鑲嵌工藝
2.冶鐵技術 西周:已有鐵器→戰國:鐵農具推廣→漢代:鐵農具取代木、石和青銅農具,東漢:杜詩發明水排,用水力鼓風冶鐵
3.煉鋼技術 春秋晚期:已能制造鋼劍魏晉南北朝:灌鋼法16世紀以前中國煉鋼技術領先世界
三、享譽世界的制瓷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瓷器的國家。
2.商代燒制出了原始瓷器
3.東漢瓷器的生產技術達到成熟階段,早期生產的是青瓷,后來又燒制出白瓷
4.唐朝形成南青北白兩大系統。
5.宋代我國制瓷技藝大放異彩,涌現出一批名窯。
6.元朝景德鎮窯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燒制出白地藍花的青花瓷。
7.明清時期中國瓷器的高速發展,景德鎮成為全國的“瓷都”。明中后期又燒制出彩瓷,以五彩瓷最為有名,到了清代,還發明了琺瑯瓷。
_青瓷——白瓷——青花瓷——五彩瓷——琺瑯瓷
四、異彩紛呈的絲織業
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養蠶織綢的國家
2.商代出現平紋織物和斜紋提花織物
3.戰國時期:錦、絹、羅、紗等絲織品產量大,質量高。
4.漢代絲綢之路開通后,漢唐時期絲綢外銷數量激增
5.明清時期,絲織業的發展進入鼎盛時期,蘇州、杭州是最著名的絲織業中心。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7
1、市場經濟模式
以英國為代表的市場經濟模式,自由放任經濟政策占據主導地位,對市場不加干預,認為市場自身能自動平衡商品的總供給和總需求。主張自由經營、自由貿易、自由競爭,注重開拓海外市場,通過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展、兩次工業革命等建立起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并成為市場的主導。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美工業國可以從全世界范圍內獲得它們需要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并傾銷工業品或進行投資,它們之間的貨幣可以自由兌換,它們中的一國發生經濟危機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世界。這樣,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的建立(英法美和俄德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最終確立(亞洲除日本外成為歐美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基本被瓜分完畢,拉丁美洲又重新受制于列強)。
2、國家干預經濟模式
以美國羅斯福新政為代表的國家干預經濟的模式,政府通過法律等手段對經濟進行大規模干預,其核心內容是用國家的力量擴大消費,調整供給與需求的矛盾,緩和階級矛盾。羅斯福新政措施與凱恩斯主義基本一致。當商品供給大于需求時,刺激消費和投資;當需求大于供給時,限制投資和消費。在社會政策方面,建立社會福利制度。
3、斯大林模式
斯大林時期重點是實行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實行單一的公有制,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實行高度集中的經濟管理體制;實行排斥市場的指令性計劃經濟;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經濟。形成了比較齊全的工業體系,基本上實現了工業化。但是也導致片面、僵化等一些弊端。
4、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模式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道路的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除具有歐美市場經濟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自己的鮮明特色:堅持公有制的主體地位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標志,以實現共同富裕為根本目標,國家能夠對市場經濟的運行實行有力的宏觀調控。
5、關于經濟發展的一些認識
經濟活動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它與社會生活息息相關,并在社會政治、思想文化的發展中起決定作用。
在古代,東亞大陸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生態環境,孕育了中華民族以農耕文明為主體的經濟形態,并逐漸形成了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明清時期在農耕經濟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分離出一些迥異于傳統經濟模式的變異。
新航路的開辟,使西方人通過殖民擴張與掠奪逐步建立了世界市場。在兩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基礎上,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實力大增,并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20世紀是經濟體制不斷創新與調整的時期。美國羅斯福新政,資本主義經濟體制表現出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發展經濟的道路上歷經坎坷,其國力一度與美國抗衡,但由于政策失當,導致了聯盟的解體。
20世紀50年代后,中國不斷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當今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日益加強,各種地域性經濟合作組織紛紛建立,世界經濟出現許多新變化。
制度創新、社會變革與經濟革新、技術革新的關系。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8
先秦
1、西周的興衰。
2、分封制的內容、實質。
3、全面理解和說明春秋到戰國時期我國社會由奴隸社會瓦解到封建制度確立,分裂割據走向統一集權,民族融合局面出現的歷史發展趨勢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表現。
4、正確評價春秋戰國期間的兼并戰爭。
5、商鞅變法的背景,內容,作用和實質(是在經濟,政治上確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樣體現和完成春秋戰國以來的歷史發展趨勢)。
6、戰國時封建經濟發展的具體成就(鐵器、牛耕、水利、手工業和商業)。
7、百家爭鳴局面出現的.原因,流派,內容,結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醫學和詩經。
9、孔子(重點)、荀子,孟子,韓非和屈原。
說明:先秦時期多年未出大題,一定要注意復習到位,特別是百家爭鳴,春秋戰國的社會發展趨勢。此階段也可以和秦漢或者明清時期結合起來考察。
秦漢
秦漢——多民族大一統的封建社會的形成、鞏固、問題和演變成分裂
1、秦統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條件。
2、秦始皇建立和鞏固統一和中央集權的措施。
3、從正反面分析秦亡漢興的原因。
5、秦皇、漢武多方面的活動。
6、理解和評價焚書坑儒、獨尊儒術。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內容,作用。
7、自春秋、戰國經秦到西漢治國思想的變動和影響。
8、秦漢與匈奴,西域,越族的關系。
9、張騫和班超的貢獻:絲綢之路。
10、造紙術,地動儀,張衡,華佗,王充,司馬遷和《史記》,數學和封建教育。
11、秦漢出現的封建社會的社會問題及表現。(土地兼并、暴政、思想專制)
12、秦漢是對后世具有開創性的朝代,秦漢奠定了我國后來20__年封建社會的基本格局,基本特點。如何理解?有那些史實?(統一的國家格局;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政治格局;多種土地制度基礎上的的封建小農經濟格局;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融合的多民族格局;對外交流的開放格局;以儒家為主體重倫理的思想格局;以應用技術為主的領先世界的傳統科技與文化格局。)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19
一、隋唐科舉制度:
P20科舉制是通過分科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了科舉制度,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標準的原則。
二、武則天
北:P13—15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統治時期,不拘一格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注重減輕農民負擔,采取各種措施促進社會生產斷續發。當時,人口明顯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史稱有“貞觀遺風”,為唐朝全盛時期的到來奠定了基礎。
三、“開元盛世”
P15唐玄宗統治前期政局穩定,經濟繁榮,被譽為“開元盛世”。
四、唐與吐蕃的交往:
P28吐蕃是今藏族祖先。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的交流。
五、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ㄒ唬┣蔡剖
P32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進行文化交流的使團;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藝術以及生活習俗等帶回本國,對日本的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ǘ╄b真東渡
P33鑒真到達日本除講授佛經,還詳細介紹中斬醫藥、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等技術知識,對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貢獻
。ㄈ┬饰餍
P35玄奘是唐朝的高僧,為了求取佛經精義,他西行前往佛教圣地天竺。玄奘是第一個系統地把天竺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記錄下來并介紹到中國的人。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0
一、希臘(自然哲學→社會領域→人)
1、公元前7世紀,最早的哲學誕生
2、第一位自然哲學家“西方哲學之父”泰勒斯:創立了樸素的唯物主義世界觀。
意義:人開始具有自主意識的體現,標志古代西方人的精神覺醒。
3、公元前5世紀:
背景:民主政治發達,商業發展,思想活躍。
智者學派:提倡懷疑精神,反對迷信,強調人的價值、人的決定作用。構成古希臘人文精神的基本內涵。
代表人物:普羅塔哥拉。強調人的主題意義,否認神或命運,樹立了人的尊嚴;但過分強調個人主觀感受,忽視人們認識的共同性。
4、蘇格拉底:認識人自己;強調知識的作用;最高的知識“善” 開創希臘哲學的新方向。
區別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對知識的看法:“智”強調實際功用;“蘇”強調作用;但都強調知識,否定權威。
5、亞里士多德:真理高于一切;自然界是客觀真實的存在;創立邏輯學;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獨立的學科,希臘哲學的理性精神發展到頂峰。
二、文藝復興【14世紀出現→15世紀傳到歐洲(全盛時期)→17世紀結束)
1、背景:
(經濟)意大利出現資本主義萌芽;地中海工商業發達;
(政治)政治分裂使學術環境相對寬松;
(思想)教會的精神阻礙;
(階級)正在形成的新興資產階級;
(社會因素)黑死病;
(文化)文學藝術人才輩出;豐富的文化遺產;
2、性質:新興資產階級文化運動
核心:人文主義(核心內容:提倡人性,反對神性,主張人生的目的是追求現世的幸福)
3、文藝復興前三杰:薄伽丘《十日談》;但丁《神曲》;“人文主義之父”彼特拉克
4、全盛期:達芬奇《最后的晚餐》《蒙娜麗莎》;米開朗琪羅《大衛》;拉斐爾《西斯廷圣母》
5、16世紀:(英國)莎士比亞 39部戲劇,代表文藝復興時期文學最高成就
6、影響:
、俅蚱浦惺兰o神學的束縛,解放人的思想;
、谶m應資本主義的需要;
、蹫閱⒚蛇\動奠定了思想基礎;
、芊捶饨ń虝俪勺诮谈母锍霈F;
、轂榻匀豢茖W的產生和發展清除思想阻礙。
三、宗教改革
1、背景:
(政治)天主教的腐敗墮落,剝削人民;德國長期分裂
(思想)文藝復興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人文主義思想活躍;
(經濟)新興資產階級反對封建勢力;
(直接原因)兜售贖罪券
2、內容: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闡述了因信稱義,使人們獲得精神上的自由和靈魂得救的自主權,帶有鮮明的人文主義色彩,這是宗教改革開始。
加爾文《基督教原理》 先定論;經營致富;節約簡化教儀;反對特權,從神學角度論證世俗生活和個人奮斗的必要性合理性,為以后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意識形態方面的依據。
3、性質:資產階級反對封建教會的社會、思想改革運動。(不是思想解放)
4、同:
①信仰得救
②挑戰教會權威,主張《圣經》是唯一信仰依據
③體現人文主義精神
異:加爾文更激進
四、啟蒙運動
1、背景:
(經濟)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
(政治)歐洲處于封建統治下,阻礙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
(階級)資產階級不斷壯大;
(思想)文藝復興,宗教改革;
(科學)現代自然科學得到發展;
(社會因素)英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為理性傳播創造前提。
2、時間:17世紀出現,18世紀達到高潮
中心:法國
含義:啟迪和開導人們的反封建意識
3、孟德斯鳩《論法的精神》:三權分立成為資產階級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則;
伏爾泰(啟蒙運動的領袖):自由、天賦人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開明君主制、民主政治。
盧梭(最激進的民主主義者)《社會契約論》:理性至上、天賦人權 、“人民主權”、創立民主共和國。
康德《純粹理性批判》:人不是工具,以人為本,最終確立了人類的主體地位。
彌德羅《大百科全書》:宣揚理性,發展科學。
4、評價:
①是歐洲歷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
、趩⒚伤枷爰谊U釋的自由、平等、人權、民主、法制和三權分立等思想,豐富和最終了人文精神的內涵,使反封建和反宗教神學的斗爭推進到反對封建政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理性王國,根據資產階級利益建構政治制度的高度。
③比文藝復興人文主義更徹底,更具鮮明的政治革命性質。
、懿粌H為資產階級革命做了輿論準備,而且為人類社會創造了寶貴的精神財富。
5、中國1915年才出現相似的新文化運動
五、近代科學技術革命
原因:
、偕a力發展和社會發展的需求;
、谌宋闹髁x和理性主義的興起解放了人們的思想;
③科學家們的個人天賦和不懈努力。
(一)經典力學
1、天文學
(1)波蘭天文學家、數學家哥白尼“近代天文學奠基人”:提出太陽中心說,根本上動搖了神學的理論基礎。
(2)意大利物理學家和天文學家伽利略“近代科學之父”:1610年發現了木星的四顆衛星,為日心說找到了確鑿的證據。他開創了以實驗事實為根據并具有嚴密邏輯體系的近代科學標志著物理學的真正開端,為牛頓經典力學的創立奠定了基礎。
2、物理學——牛頓的經典力學
(1)英國科學家牛頓被稱為“近代科學開創者”,其三大成就有:萬有引力定律、微積分學和對光的分析。牛頓于1687年出版了他的力學經典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
(2)意義:牛頓的經典力學,
①實現了物理學史上的第一次大飛躍
②對人類解釋與預見物理現象具有決定性的意義。海王星的發現是證明牛頓力學和萬有引力定律有效性的最成功范例。
、叟nD力學是經典物理學和天文學的基礎,也是現代工程力學及與之有關的理論基礎。
、芘nD力學的創立,標志著人類科學時代的開始。
、菖nD力學和熱學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
、捱為法國啟蒙思想和唯物主義哲學奠定了科學基礎。
(二)生物學
1、背景:神創論占統治地位。經過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洗禮,基督教神學受到重創,面向現實世界、重視實踐、崇尚理性的追求蔚然成風。
17-18世紀的西歐,更是一個狂飆突進的時代。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的相繼發生,科學技術長足進步,人類視野不斷拓寬,思想文化更加開放。
19世紀,生物學領域迎來重要轉折。細胞學說和進化論是其中兩項最重大的成就,它們同能量守恒定律被譽為19世紀的三大科學發現。
2、主要內容:
1859年達爾文《物種起源》,揭示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1871年,達爾文發表《人類的起源》,進一步論證了人類是從古猿進化而來的觀點。
1863年,英國科學家發表了赫胥黎 《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進一步確立了人猿同祖論。
3、意義:
、偕镞M化論從根本上改變了19世紀絕大多數人對生物界和人類在生物界中位置的看法,是對上帝造人說的顛覆,為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提供了基礎。
、谶M化論在處于國家危亡時期的中國思想界也引起巨大震動。晚清,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對它進行宣傳,喚醒國人,以避免亡國滅種之災。
(三)能源領域
1、“蒸汽時代”的到來
瓦特18世紀80年代研制出新的蒸汽機。從此蒸汽機得到廣泛應用,成為改造世界的動力機械,解決了工業革命的動力問題。它的采用為加快工業步伐,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鋪平了道路,加強世界的聯系。
1807年美國富爾頓發明汽船。1814年英國史蒂芬孫發明火車。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最偉大的發明,成為時代的象征,人們稱這個時代為“蒸汽時代”。
2、“電氣時代”
、俦尘埃1831年英國法拉第發現 “電磁感應”現象。為發電機的研制奠定了理論基礎。
、陔娏δ茉吹拈_發:1867年,德意志西門子發明發電機。不久,比利時格拉姆 發明電動機。
③“發明大王”美國愛迪生創造發明達1000多項。電氣方面的發明有電燈、電話、電報、電影等。其中最有影響的是電燈的發明。
、茈姎饧夹g發展的作用:以發電機為標志的電氣技術,提供了更為強大便捷而又廉價的動力,極大的推動了工業生產的發展,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推進電氣時代。
3、蒸汽機和電力技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
、僮钪苯拥淖兓巧鐣a力大幅度提高。
、谏a力的發展也改變著社會結構和世界形勢。資產階級由于掌握了先進的生產力,實力日益壯大,開始確立對世界的統治。
③隨著交通運輸的便捷,世界各地的聯系更加密切,世界日益成為一個整體。
④還增加了社會的物質財富,也使人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1
一、我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1、我國境內已知的最早人類是云南的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
2、北京人生活的時間距今約70萬年至20萬年,最早使用天然火。
3、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的國家,6000多年前,生活在長江流域的河姆渡人已栽培了水稻,5000多年前生活在黃河流域的半坡人已栽培了世界上最早的粟和蔬菜。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王朝
1、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2、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并使統治穩定下來。
3、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2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4、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5、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秦時實行中央集權制。唐三省六部制,唐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為中央政府最高統治機構。元朝的中央和地方機構:中央實行一省制:元朝廢除三省,設中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設樞密院,為最高軍事機構,同時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西藏地區;地方實行行省制:除河北、山西、山東由中書省直接管理外,地方設行中書省,簡稱行省。
三、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后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并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2
一、分封制的特點
1、神權與王權結合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
3、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二、分封制的意義
1、分封制使統一的社會制度在諸侯國中得以普遍實行,周王室用權力與義務的規定,使周天子成為名副其實的諸侯之君,改變了夏商時代國王為諸侯之長的狀況。
2、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逐漸形成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西周成為了一個延續數百年的強國。但分封制使得各諸侯在自己領的內享有相當大的獨立權,這為西周的衰落埋下了隱患。
3、分封制加速了各族融合的進程,受分封的偏遠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諸侯不斷向周圍的夷、戎、狄等少數民族用兵,進而兼并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3
一、從《詩經》到唐詩
1、《詩經》
(1)中國第—部詩歌總集《詩經》。分為風、雅、頌三部分。
(2)《詩經》經孔子整理編定,奠定了中國古典文學現實主義的基礎,被后世奉為儒家經典。
(3)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想象奇特,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騷體”。
2、唐詩
(1)唐詩繁榮的原因:
a唐朝文明開放與繁榮的社會環境。
b科舉考試中以詩賦為主促進了詩歌的繁榮。
(2)代表人物及作品:
a初唐的詩人有王勃、陳子昂等。王勃的“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是千古傳誦的名句。
b盛唐詩人:
高適的“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岑參的“四邊伐鼓雪海涌,三軍大呼陰山動”,都洋溢著豪邁的氣概;孟浩然、王維的山水詩,景物如畫,意境幽深,孟浩然的“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王維的“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都富于詩情畫意。李白、杜甫和白居易的詩是唐詩發展繁榮的豐碑。李白以浪漫主義的創作,贏得“詩仙”的美譽;杜甫以現實主義的“詩史”,被譽為“詩圣”。
c中唐的白居易,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創作了大量平實淺近,針砭時弊的諷喻詩。
二、宋詞和元曲
1、宋詞出現的原因:
(1宋代商業的發展。
(2)城市的繁榮。
(3)市民數量的不斷增加。
2、流派:
(1)婉約派代表人物柳永、李清照。
柳永州《雨霖鈴》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霄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李清照的“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等,都是流傳極為廣泛的佳句。
(2)豪放派代表人物蘇軾、辛棄疾等。
蘇軾的“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3、元曲:元代,散曲的創作進入繁榮階段,與元雜劇一起,合稱為元曲。元曲通俗生動,豪放飄逸,以關漢卿、馬致遠等人的創作成就。
三、明清小說
1、小說的發展歷程:
(1)魏晉南北朝,出現了《搜神記》等志怪小說。
(2)唐朝短篇小說傳奇。
(3)宋朝供說話人用的話本,把中國小說創作推向一個新階段。
2、明清小說繁榮的原因:
(1)專制中央集權進入強化階段。
(2)手工業、商業繁榮,資本主義萌芽出現,市民階層擴大。
(3)為適應市民階層的需要,小說創作進入蓬勃發展的階段。
3、代表作品:《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和《紅樓夢》四部長篇小說最為。
4、評價:它們是中國文學的瑰寶,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中的珍品。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4
(一)掃盲教育
1、1950年召開全國工農教育會議,在全國開展掃盲教育;
2、1982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明確要求掃除文盲;
3、1993年《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確定文盲率為5%以下;
(二)義務教育
1、義務教育含義
2、發展義務教育的措施:
、198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
、90年代,提出科教興國戰略;
、蹖嵤┫Mこ
3、成果:20xx年中國實現了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目標;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三)高等教育
1、建國初,蘇聯模式的高等教育;
2、1958年教育大革命;
3、1961-1963高等教育全面調整;
4、文革 十年,高等教育遭到嚴重破壞;
5、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
6、80年代后,高等教育迅速發展(1982年提出三個面向的指導思想)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5
春秋戰國(東周)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2、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后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3、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4、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5、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6、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7、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8、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9、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并戰爭。
10、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11、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12、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一書;戰國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13、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秦漢時期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始皇帝)滅亡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秦,結束了
春秋戰國時期割據局面。(書P44秦始皇像)。
2、秦朝規定全國規范的文字是小篆,全國統一使用的貨幣是圓形方孔錢。秦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寧。
3、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領導的秦末農民起義在大澤鄉爆發,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公元前206年,秦朝滅亡。
4、公元前202年,劉邦(漢高祖)建立西漢,定都長安。
5、西漢初年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文帝與景帝兩代,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重視發展農業,輕徭薄賦,減輕刑罰,提倡節儉,社會比較安定,經濟發展迅速,出現文景之治的局面。休養生息的政策實行,促進了西漢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為西漢的強盛奠定了基礎。
6、漢武帝的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促成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7、提出“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著名學者是西漢時期的董仲舒。
8、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建立東漢,定都于洛陽。劉秀在位時,政局漸趨穩定,經濟狀況明顯好轉,國力日益強盛,史稱為“光武中興”。
9、西漢時的播種工具是耬車;東漢時出現了新型灌溉工具是翻車;杜詩發明水排,利用水力鼓內冶鐵,比歐洲早1000多年。
10、秦朝末年,匈奴首領冒頓單于在蒙古草原建立統一的奴隸制軍事政權,第一次實現了對中國北方游牧民族的大統一。
11、公元前119年,西漢時期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
12、西漢時期漢元帝把王嬙(王昭君)出塞嫁給匈奴首領呼韓邪單于,從而密切了漢匈關系。
13、西漢武帝時期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標志,成為當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政權的開始。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在西域經營了30年,幫助西域各族擺脫了匈奴的奴役,恢復和加強了西域與內地的聯系。
14、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是從長安出發往西,經甘肅的河西走廊及當今的新疆地區,遠達中亞,南亞,西亞,以至地中海東岸各國和南歐、北非等地。開辟絲綢之路功勞最大是西域的使者張騫。
15、成書于西漢的《周髀算經》和東漢的《九章算術》是著名的數學著作,對世界古代數學的發展產生了相當大的影響。
16、東漢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張仲景和華佗,張仲景寫的醫學名著《傷寒雜病論》被后代奉為醫學經典,張仲景被尊稱為“醫圣”。華佗創制麻醉劑“麻沸散”,他是世界上最早用全身麻醉方法做手術的醫生,被后世尊稱為外科鼻祖,他還編成鍛煉身體的“五禽戲”。
17、東漢時期,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化的傳播和發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張衡發明了能測量地震的地動儀。
18、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漢末年傳入我國中原地區;道教是東漢時期興起于我國本土的宗教。
19、西漢杰出的史學家司馬遷所寫的《史記》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敘述了從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3000多年歷史,《史記》是我國的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20、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畫,是我國古代藝術珍品。秦始皇陵兵馬俑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大藝術寶庫,是秦漢時期雕塑藝術的杰出代表。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6
一、漢朝
1、中朝(內朝):由皇帝親信近臣(侍從、秘書)構成(這些人身份低微,被皇帝破格使用擔任尚書令、侍中等),參與國家政治中樞的決策,導致由丞相、御史大夫為首所構成的官僚機構成了“外朝”,被拒于政治決策之外,削弱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2、刺史制度:漢武帝時代,全國劃分為十三個監察區域,稱十三州部,每州部設刺史一人,以監察地方政治,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二、隋唐
1、三省六部制
☆內容:中央的中書、門下和尚書三省,分別負責起草詔令、審議和執行。尚書省之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
☆作用:
三省之間相互牽制和監督,相權一分為三,分散了相權,加強了君權。
三省六部有明確的分工和職責,相互合作,提高了中央機構的行政效率。
2、科舉制:隋唐以后,科舉制成為主要的選官制度。科舉是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政府開始設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宋、元各朝繼承并完善了科舉制。
☆評價科舉制:
進步性:a.科舉制度破除了世家大族壟斷官場的情形,保證了專制政府行政人員的來源,有較高文化素養的士人從政,為行政效率的提高創造了條件。b.這種制度也促成了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c.以嚴格的考試作為選官方式,從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來看,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局限性:考試的科目及內容,大都不出儒學經義的范圍,特別是明清八股取士,被選拔的多是缺乏進取精神和創造意識的人?婆e制作為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選官方式,其實是一種將“天下英雄”誘入掌權者能夠控制的范圍之中的制度。
三、宋朝
1、設立中書門下作為行政機構,行使宰相職權,長官稱“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2、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宰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權;
3、設三司使管理財政,分割了宰相財權;
4、設樞密院掌軍政,分割了宰相軍權。
四、元朝
1、中央:設中書省作為行政機關,替代三省,直接領六部,行使宰相職權;
2、地方:實行行省制(行中書省的簡稱),加強了中央集權,是中國省制的開端。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7
一、書法藝術
1、漢字起源和演變:
商甲骨文(最早成熟文字)—商周金文—西周籀文(大篆)—秦統一小篆—漢隸書—三國楷書(鐘繇)
2、書法藝術發展
1、秦漢小篆、隸書
2、魏晉南北朝時期形成書法藝術:王羲之 《蘭亭序》
3、隋唐達到新高峰:張旭、懷素狂草;歐陽詢、顏真卿、柳公權楷書;書法理論
4、兩宋: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四大家各具情態
5、明代:平民化、世俗化,強調個性:祝枝山、文徵明
二、繪畫藝術
1、起源:新石器時代 壁畫,地面畫,陶器裝飾
2、戰國:帛畫(《人物龍鳳圖》)
3、東晉:顧愷之《女史箴圖》:提出以形寫神
4、唐代:吳道子《送子天王圖》:創造法度,雍容華貴
5、宋代:山水畫興起:注重意境
民間風情畫:張擇端《清明上河圖》
6、明清:八大山人:風格奇特; 木刻版畫、年畫等
7、民間繪畫興起原因:商業興盛、城市發展、文化普及
8、中國古代繪畫的基本特點:一方面盛行注重寫實的宮廷和民間繪畫;另一方面出現了非功利、主寫意的文人畫;不求形似,注重個人主觀性情的抒發,表現手法靈活、自由。
三、文學
(一)詩歌
1、《詩經》:我國最早的詩歌總集 :風雅頌;四言為主(現實主義)。
楚辭:戰國屈原新體詩歌《離騷》(浪漫主義)
3、漢賦:司馬相如(鋪成排比,文采華麗)
4、唐詩:李白、杜甫、白居易
(二)宋詞:蘇軾、李清照、辛棄疾
(三)元曲:元朝民族歧視,常用散曲抒發愁悶情懷。關漢卿《竇娥冤》
(四)小說
1、唐代:傳奇《柳毅傳》、《南柯太守傳》
2、宋代:話本
3、明清時期興盛原因:商品經濟的發達和市民階層的崛起。
代表作品:
明:四大奇書(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三言二拍”;
清:《紅樓夢》、《聊齋志異》、《儒林外史》
(五)戲曲
1、原始—漢唐:儺舞
2、唐:梨園
3、兩宋:南戲,形成完備的戲曲形式
4、元代(黃金時代,標志戲曲的成熟):雜劇(關漢卿、白樸、馬致遠、鄭光祖為元曲四大家)
5、明:昆曲(百戲之主):王實甫《西廂記》,湯顯祖《牡丹亭》
4、清代:京劇,新的高峰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8
1、夏商政治制度的內容:
中央:
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參與決策的相、卿士,負責祭祀占卜和記錄王朝大事的卜、祝、史,執掌軍權的師等。
地方:侯、伯
夏商政治制度的影響:
夏商的早期政治制度,對西周宗法制和分封制有直接影響。
王位世襲制保護了私有制,有利于生產力的發展。(前提:生產力水平當時較低)
2、西周的分封:
目的:鞏固統治,拱衛王室
被封范圍:王族,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
被封的諸侯國的義務:鎮守疆土、隨從作戰、繳納貢賦、朝覲述職形成貴族統治階級內部的森嚴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
3、影響:
積極影響: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西周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形成了對周王室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
消極影響:西周后期王權衰弱,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
結果:西周后期分封制受到破壞;春秋時期瓦解;戰國到秦朝時期廢除,被郡縣制替代(直接原因:諸侯國勢力太大;根本原因:井田制的瓦解)
4、西周的宗法制:
目的:為了加強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的權利、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西周實行了與分封制互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質的宗法制。
內容:用父系的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國家政治的制度。
特點:嫡長子繼承制
影響:保證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29
英國君主立憲制的建立知識點歸納
一、君主立憲制的確立
1.前提: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1)背景:
17世紀初,英國資本主義有了較大的發展
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利用議會與國王斗爭
(2)過程: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后成立共和國
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
1688年“光榮革命
2.確立標志——1689年頒布《權利法案》
(1)內容:它以明確的法律條文,限制國王的權力,保證議會的立法權、財政權、司法權和軍權等。
(2)作用:議會的權力日益超過國王的權力,國王開始處于統而不治的地位,也為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提供了法律保障。
二、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1.概況
18世紀初,英國責任內閣制確立,行政權由國王轉移到內閣
2.組成:下院議員由普選產生,多數黨領袖為首相
3.職能
控制下院立法程序,通過控制下院本黨議員控制下院,宣布提前大選等
4.特點
內閣成員(各部大臣)集體負責,與首相(內閣首腦)共進退;內閣名義上對國王負責,實際上對議會負責;首相掌握國家大權(行政權立法權);如果議會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案,內閣就要垮臺;首相有權解散議會,重新選舉
5.意義:使立法機構得以控制行政權,有效地調節了立法權和行政權之間的關系
三、議會改革
1.概念:使民主權利由貴族轉移到工業資產階級
2.原因:工業革命后,工業資產階級要求獲得更多政治權利
3.過程:英國1832年議會進行選舉改革
4.結果:工業資產階級獲得更多的議席,大大加強了在議會中的作用,為工業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保障
四、君主立憲制的意義
1.確立了資產階級代議制,有利于促進資產階級民主,避免獨裁統治。
2.資產階級不同集團的權益之爭,在議會中得以和平的方式實現,這有利于避免暴力沖突。
歷史知識點總結 篇30
甲午戰爭和《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原因:明治維新之后,日本國力增強,將侵略的矛頭指向朝鮮和中國;
經過:
1)1894年7月25日,豐島戰役,甲午戰爭爆發;
2)9月中旬,平壤戰役大敗;
3)黃海之戰,日本海軍完全掌握了黃海、渤海的制海權;
4)10月,遼東半島戰役,日軍攻占了大連、旅順等地;
5)1895年初,威海衛炮臺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馬關條約》主要內容:1895年4月,李鴻章和日本首相伊藤博文簽訂《馬關條約》,主要內容:中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控制;割讓遼東半島、中國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允許日本在中國通商口岸設廠,產品運銷內地免收內地稅。
影響:《馬關條約》是《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給中國社會造成了巨大的災難,也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甲午戰后,帝國主義對華侵略加劇,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國的民族危機空前嚴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