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總結
以村莊整治為抓手,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
XX年以來,我市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省及金華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根據《**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的今后五年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奮斗目標和行動綱領,以村莊整治為抓手,因地制宜,統籌安排,科學規劃,注重特色,扎實推進我市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今年我市新農村建設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組織,加強領導。為切實加強對新農村建設工作的領導,進一步明確工作職責,年初,我市即成立由市委書記任組長,由市長、分管農業副書記、副市長任副組長,各相關職能部門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新農村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工作班子,確保新農村建設工作扎實有序推進。
(二)明確目標,出臺政策。根據我市的實際情況,制定出臺《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以及《示范整治工程實施意見》、《農村勞動力培訓實施方案》、《特色農業以獎代補實施意見》等八個配套文件,力爭到2010年,全市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提高到一個新水平,農林牧漁總產值達到25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超過6800元,力爭實現5萬農村勞動力轉崗轉業,第一產業從業人員比重下降到25%左右,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20個以上,完成全市村莊的環境整治,農村飲用水安全人口達到100%,農村全面小康實現程度達到85%以上,基本實現全面小康社會發展水準的文明和諧共富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三)落實措施,加大投入。一是以“五抓”為載體,促進新農村建設。“五抓”即以強工興農為抓手,發展新產業;以勞動力培訓為抓手,培育新農民;以村莊整治為抓手,建設新社區;以文化大市建設為抓手,營造新風尚;以村級民主管理為抓手,構建新機制,大力促進新農村建設。二是加大財政投入,在市財政比較困難,今年投入“三農”資金比去年新增4000萬元,達到2.7億元。。
(四)認真部署,抓好落實。
一是召開動員大會。省、金華市農村工作會議后,我市市委、市政府即決定專題召開全市農業農村工作會議,貫徹落實上級精神。此次會議,我市市委常委全體到會,各鎮鄉(街道)的黨委書記,鎮鄉長、街道辦事處主任及,鎮鄉(街道)分管農業副鎮鄉長、副主任,農辦主任,市機關各部門主要負責人,農口各局中層以上干部,省、金華市派駐農村工作指導員,以及全市646個行政村的黨支部書記參加了會議。會議規格之高、規模之大,是我市近十多年來的第一次。會議主題鮮明,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二是舉辦各類培訓班。1、舉辦中心組學習。4月28日,以發展經濟為中心,切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主題,我市舉辦了第二期中心組學習,聽取金華市委副秘書長、政策研究室主任胡新民所作的新農村建設專題輔導報告會,并就《關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實施意見(征求意見稿)》進行了討論。進一步統一了思想,加深了全市各級對新農村建設重要性、緊迫性和長期性的認識。2、大力舉辦來料加工培訓班。由市婦聯具體負責,我市對全市646個行政村開展了來料加工培訓,實現在家門口就業。截止4月份已累計發放加工費6千多萬元,培育來料加工經紀人549名,有效地拓寬農民增收渠道。3、舉辦新農村建設培訓班。由市農辦(城鄉一體辦)負責,于今年五月初舉辦了兩期新農村建設培訓班。培訓對象主要是今年村莊整治村和計劃培育的全面小康示范村、省農村環境整治重點項目村的黨支部書記。重點就新農村建設有關政策法規和今年村莊整治的業務工作等內容進行培訓,并組織現場參觀。通過針對性地開展培訓,進一步理清工作思路,明確整治重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是引導發展農家樂休閑游。依托地方特色,因地制宜發展鄉村游,是近年來發展起來的一個旅游新亮點。我市在旅游資源方面有獨特優勢,芝堰農家游、馬澗楊梅觀光、諸葛古村游等都已初具規模。如我市黃店鎮芝堰村是我市明清建筑最大集聚群,但一直沒有得以開發。今年3月26日金華鄉村游開游儀式即在我市黃店鎮芝堰村舉行之后,該村每日游人不斷,五一期間更是創立游客新高,僅門票收入就達2萬余元,給當地農民增加了收入。
二、下步打算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也是新農村建設的起步之年。下步我市以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和中央、省及金華市農村工作會議精神為指導,積極貫徹落實《意見》提出的具體工作目標與要求,認真落實各項工作措施,穩步推進我市新農村建設。
(一)積極開展農民素質培訓,著力轉移農民。通過加強對農民培訓,提高就業技能,積極拓展就業渠道,實現農民的有效轉移,來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突出培訓的針對性、實用性、有效性。同時,積極發展來料加工業,鼓勵勞務輸出。
(二)做大規模特色,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根據市場要求,積極改變生產經營方式,做大特色產業規模,完善特色農業以獎代補辦法,發展已有一定基礎的珍珠、楊梅、蛋鴨、養蜂、小蘿卜等優勢產業,注重提升產品質量、包裝,培育一批品牌。積極培育發展農業龍頭企業和農村專業合作組織,發揮專業合作組織在農業生產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