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素質教育活動總結
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大學生素質教育需要動員社會各方面力量通力配合,群策群力才能抓好。高校是傳承文化的重要陣地,擔負著為培養大批專業技術人才的重任,高校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絕大多數工作在工農業生產的第一線,他們的言行影響到社會經濟發展的未來。因此,要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人文素質、專業素質、能力素質,使之成為新一代高級專門人才,以適應節約型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
一、 加強思想道德素質教育 ,著重培養大學生的責任意識
思想政治素質教育是靈魂。江澤民同志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級各類學校都要擺在重要地位,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說素質,思想政治素質是重要的素質,不斷增強學生和群眾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是素質教育的靈魂。”
思想道德素質是大學生成才的核心,是大學生應具備的首要素質,它包括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質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質。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教育我院主要是從三個方面入手:一是堅持進行樹立“為人民服務”觀念的教育,以促使大學生保持“不要問別人能為我做什么,要問我能為別人做什么”的良好心態,做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真正有用的人。二是堅持進行“集體主義”為核心的道德素質教育,正確處理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關系。三是堅持“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緊跟時代要求,牢固確立當代大學生的歷史責任感,使建設節約型社會的意識深深扎根在大學生頭腦之中,成為他們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我院在上級黨委和院團委的指導下,組織并成立了青年學馬列小組、鄧小平理論研究會、“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會等理論學習社團,且充分利用了我院網絡平臺開展理論宣傳,進行學習動員;通過加強培訓,開展交流,培養理論學習骨干并通過團組織生活會、座談會等方式,不斷將學習引向深入。組織了師生們參觀了林則徐紀念館、烈士陵園掃墓等非常有意義的活動,這既是良好的愛國主義教育,也是他們自身思想修養的升華,得到了老師和學生們的一致好評,在學院中引起了良好的反響。
二、 加強專業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大學生的知識結構
當前大學生知識結構比較突出的問題表現在:知識面狹窄,偏重專業知識,忽視人文、社會科學、經濟、管理等學科,知識體系內部缺乏有機聯系、互補效應等。只有對大學生的知識結構進行調整和優化,才能社會對人才培養的要求。我院根據這一事實情況,按照我院的實際情況,制定并實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一是加強了人文教育,注重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的融合。節約型社會最需要具有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相統一的人才,要普遍增開國情學、環保課、節約資源的法律法規課并組織多項相關活動。二是改革了傳統課程體系,建立了通才教育課程體系,改革課程設置目標,強調學科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個方面的整合;改革課程內容的選擇和組織方式,注重基礎性、時代性、實用性和綜合性相結合。三是促進了理論學習與實踐環節的深入結合,加強科研方法和手段的教學,建立開放、動態平衡的知識結構,培養和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質,使學生具有從事建設節約型社會所需要的科技創新能力。通過這一創新舉動,并在全院通過海報張貼電影放映等方式進行了普法宣傳和宣傳世界地球日以及知識竟答、校園flash大賽等活動。這不僅豐富了我院大學生的課余生活,同時也達到了對他們知識面擴充的預期目的。通過這一系列列的活動,樹立起了我院的良好風氣。
三、加強人文素質教育,著重培養大學生具有與社會相適應的生活方式
人文素質教育即教人之所以為人之道,就是將人類優秀的文化成果通過人文知識的傳授、環境的熏陶使其內化為人的氣質、人格和修養,成為受教育者內在的相對穩定的品質,是大學生成才之基。人文素質教育最基本的目標,就是努力在大學生中提倡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小圈子,關注人生、關注社會、關注世界,發展作為一個社會人的積極的價值追求,以及在生活、學習和社會活動等各個方面不斷去實踐這種追求的精神,使大學生形成高尚的道德情操、人格修養。并樹立大學生正確的消費觀,弘揚艱苦樸素、勤儉建國、勤儉持家的好傳統、好風氣,樹立綠色消費、文明消費和理性消費的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