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級尊老愛親國旗下講話稿(精選5篇)
六年級尊老愛親國旗下講話稿 篇1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再過幾天便是“九九重陽節(jié)”,回想一下,這么多年來我們可曾有為自己家里的老人過重陽?可曾有無時無刻不尊老愛老?
古之孝者必有賢。祖母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李密何為?侍湯藥,不曾廢離,因而得皇上重用;子路借米孝親,不畏崎嶇的幾十里山路,只為雙親能圓夢,因此聞名于孔子弟子;“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的閔損放下自己,愛及他人,一腔赤誠表達了他對孝的理解,一顆大愛之心讓他在“二十四孝”中被銘記。孝者必賢,賢者必孝,因為他們懂得“百善孝為先”。世上最痛苦的是“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孝敬老人要趁早,不要讓自己留下遺憾。只有孝敬自己的長輩,才會在社會上關(guān)愛他人。
在擁擠的公交車上,你是否有為白發(fā)蒼蒼的老人讓座?在繁忙的馬路上,你是否扶著步履蹣跚的老人過馬路?在繁華的城市里,你是否因為紅燈綠酒的生活而失去自我變得木然?是否因為種種訛人事件變得冷漠?“老吾老以及人之老”重陽節(jié)到了,我們能否改變我們之前的想法,用溫暖的內(nèi)心,用真誠的情感,用真實的自己去關(guān)愛那些老人。
在這莊嚴的升旗儀式上,我向大家發(fā)出倡議:
面對家庭,爺爺奶奶是養(yǎng)育我們的人,所以我們不僅要像《弟子規(guī)》中所說:“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賢。”更應(yīng)做到“孝長輩,人之本。晨問早,晚問安。長輩呼,行勿緩。家務(wù)事,盡力行。親患病,侍床前。兄弟睦,孝其中。”請不要再與他們頂撞,畢竟他們的嘮叨,都是對我們滿心的關(guān)懷。輕輕的一聲問候,慢慢的攙扶一下你的爺爺奶奶,用閑暇之余多陪陪他們,讓他們孤單的心不再感到無依無靠。
面對社會上的老人,我們更應(yīng)該尊敬他們,關(guān)愛他們。他們也曾燦爛過,凋敝過,生命的旅途也踏出過芳香的腳印,但最后他們只需若花般的微笑。一個人做得到,便可影響千萬人。我們用我們最真摯的行動來詮釋尊老愛老,昭示著我們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美德的傳承,將它發(fā)揚下去,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
尊老愛親,血脈相連。或傾心侍奉,或傾情照顧,或手足關(guān)愛,或生死救助,或割皮捐肝。這孝悌心,孝悌行,濃于水,重于山,是人性之美的閃耀;是德之本,教之始,善之先。有了這孝悌的天經(jīng)地義,無論天荒地老,無論滄海桑田,中華文明就能生生不息,熄火相傳。華夏兒女就有了家之親,國之親。我們團結(jié)奮進的的力量,就有如磐石之堅,中華圓夢,如日中天!
六年級尊老愛親國旗下講話稿 篇2
親愛的老師、同學:
大家好!
我是六(1)班的(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愛親敬老,人人可為》。
中國號稱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積淀的傳統(tǒng)美德代代相傳,熏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華夏兒女。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在眾多傳統(tǒng)美德中,孝敬父母占據(jù)第一位。古往今來,孝敬父母的故事有很多,我給大家講一個孝敬父母的小故事吧。
從前有個叫做子路的人是春秋末期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他小時候家里很窮,常年靠吃粗娘野菜度日。有一次,年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呢?子路為了滿足父母的心愿,翻山越嶺走了幾十里山路,從親戚家背回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期盼已久的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路途的疲勞。小小年紀的他,懂得心中裝著父母,小小的舉動卻裝著滿滿的愛心和孝心。
關(guān)愛親人,孝敬長輩這就是美德,我們作為年輕一代,應(yīng)該把這種美德傳承和發(fā)揚。
愛爸媽,我們要學會做個聽話懂事的乖孩子。聽從爸媽的教導,不頂撞,不犟嘴,不隨意耍脾氣,不惹父母生氣。愛爸媽,我們要做個勤勞能干的好孩子。主動學習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整理自己的房間,掃掃地,抹抹桌子,收拾碗筷„„這些細小的活爸媽會看在眼里,甜在心里。
同學們,關(guān)愛親人,孝敬長輩不需要天天掛在嘴邊,但必須時時記在心間,不是講空話,更要看行動。讓我們大家行動起來,做一個愛親敬長的美德傳承者!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六年級尊老愛親國旗下講話稿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上午好!
今天我的講話題目是:《繼承中華傳統(tǒng)美德,弘揚尊老愛幼新風》。剛剛過完十一長假,迎來了中國的又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
同學們,要知道,我們的每一個小小的進步,都會讓我們的老師、親人感到無比的高興。在學校,最疼愛你們的是老師,我想,在你們的家里,最疼愛你們的也許不是爸爸媽媽,而是你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我們有教師節(jié)、母親節(jié)、有父親節(jié)、可是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一個節(jié)日是屬于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嗎?現(xiàn)在,就讓老師來告訴你們吧!農(nóng)歷9月初九,也就是明天,就是我們我國的又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重陽節(jié)。在我們的語文課本里,也曾經(jīng)學過好幾篇關(guān)于重陽節(jié)的詩篇!比如說: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剛才老師說過了,重陽節(jié)是在每年的農(nóng)歷九月初九。在我國古代思想中,“六”為陰數(shù),“九”為陽數(shù),九月九日正好是兩個陽數(shù)相重,所以人們把它叫做“重陽”,也叫做“重九”。又因為“九九”與又天長地久的“久久”同音,九在一位數(shù)字中又是最大數(shù),有長久長壽的含意,況且秋季也是一年收獲的黃金季節(jié),因此重陽佳節(jié),寓意深遠,所以人們一致認為這是個值得慶賀的吉利日子。而在今天,重陽節(jié)又被予以了新的含義。
1989年,我國把每年農(nóng)歷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jié),從而將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巧妙地結(jié)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jié)日。1989年,我國把重陽節(jié)定為“老人節(jié)”,此后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日子。中央電視臺《東方時空》欄目在重陽節(jié)作了一個非常有意義的調(diào)查:請問,你是否知道父母的生日?在10個小時內(nèi),有1840人投票,其中回答“知道”的有1274票占69.24%;“說不知道”的有 338票占18.37%;知道父母其中一位生日的有228票占12.39%。說實話,看了這些數(shù)據(jù),實在令人擔憂。
中國已經(jīng)步入老齡化社會,進一步倡導尊老敬老的傳統(tǒng)文化尤其顯得重要。有數(shù)據(jù)表明:到本世紀中葉,中國老年人口將達4億,占全國人口的1/4。“花無重開日,人無再少年。”總有一天我們也會成為老人。作為中學生,我們應(yīng)該發(fā)揚尊老、愛老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重陽節(jié)這天,向爺爺、奶奶、外公、外婆致以節(jié)日的問候,感謝他們?yōu)樽约核龅囊磺?在平時,幫助他們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wù)活,關(guān)心照顧他們,多陪他們聊聊天,從每一件小事做起,做他們的乖孩子。同時向社會的爺爺、奶奶伸出關(guān)愛、幫扶之手。
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文明史,尊老、愛老、敬老當然也是我們傳統(tǒng)美德之一。到現(xiàn)在,我們?nèi)珖總城市都在努力建設(shè)和塑造一個具有高度文明的大都市的形象,而尊老、敬老、愛老、助老更是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nèi)容,它代表著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我知道,我們是常常被爺爺奶奶圍著,跟著,很多時候都是爺爺奶奶不怕苦累的在關(guān)心我們的一切。我建議,我們應(yīng)該在爺爺奶奶為我們做些什么的時候,我們也應(yīng)該為他們做些什么。如果爺爺奶奶們累了,你們可以捶捶背;用自己的零用錢給他們買些他們都喜歡而又舍不得買的東西;為他們疊一下被子、倒一杯水、和他們聊聊天講一講你在學校里邊見到的趣事等等„„我想,他們一定會感到非常的高興和欣慰。
當然尊老敬老絕不是重陽節(jié)一天的事,應(yīng)該是在日常生活中,幫助老人解決生活的困難,多給老人一些心理慰藉。我國古代的孟子也說過一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可能有些孩子不明白這句話的意思是吧?那讓我來告訴大家。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我們每個人不僅要尊敬、愛護自己家里的老人,還要像對待自己家里老人那樣去對待其他的老人。所以,今天,我想在莊嚴的國旗下向大家倡議:讓我們一起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真正的去關(guān)心愛護我們的爺爺奶奶,讓身邊所有的爺爺奶奶們能夠天天感受到我們同樣關(guān)心著他們的溫暖,最后,在重陽節(jié)到來之際,讓我們提前祝愿我們所有的爺爺奶奶們都健康長壽,快樂每一天!
讓敬老、尊老之風卻應(yīng)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里,讓我們用實際行動弘揚中華民族敬老愛幼的傳統(tǒng)美德,讓我們從點滴小事做起,在公交車上主動為老人讓個座,遇到老人過馬路主動攙扶老人,多去看望老人、陪陪老人,對老人多些文明禮貌,多些寬容體貼„„讓我們的老人感受到溫暖、幸福,讓我們的社會處處充滿陽光,永遠是春天!
六年級尊老愛親國旗下講話稿 篇4
尊敬的各位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您們好!
我是四年級(2)的張淑哲,我今天演講的題目是“敬老愛老”。
敬老、愛老、是我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
神財富。古代思想家孔子說:做子女的能活下來,是因為有父母的養(yǎng)育;孟子說:“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老人,還要孝敬社會上所有的老人。
在我們中國有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就是——重陽節(jié)。我國把重陽節(jié)
定為“老人節(jié)”,每年農(nóng)歷九月初九又稱為敬老、愛老的日子。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兒童時代,每個人也都有老的一天。古往今來,多少個春夏,多少個秋冬,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處于盛唐還是當今社會,有一點是相通的,那就是弘揚敬老愛幼的優(yōu)良傳統(tǒng)。 東漢時期,董永在父親亡故后,賣身至一富家為奴,換取安葬父
親的費用,他的行動不僅傳為人間佳話,而且還感動了天帝。河南張尚昀在考入長春稅務(wù)學院后不久,父親去世,母親患病。為了照顧生病的母親,他不遠千里,把母親從河南背到長春,一邊打工給母親治病,一邊刻苦讀書。在經(jīng)過了無數(shù)次的挑燈夜讀后,終于取得了優(yōu)異成績。六個學期,五次獲得獎學金。張尚昀之所以能在如此艱難的環(huán)境中,不放棄對母親的照顧和治療,是因為在他的思想中有敬老愛老的意識。他深深知道,沒有父母,就沒有屬于自己的家;沒有自己的家,就沒有自己。他懂得,敬老孝老是一個人的本能,是做兒女的責任,是義不容辭的,是天經(jīng)地義的。也許,我們并不能像董永一樣賣身葬父,也不能像張尚昀一樣背母上學。但是,我們作為二十一世紀的接班人,卻應(yīng)該從現(xiàn)在做起,從小事做起,發(fā)揚民族傳統(tǒng),讓敬老愛老的美德亙古不變。
老師們、同學們,我們是炎黃子孫,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含有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tǒng)美德。所以讓我們現(xiàn)在開始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身邊做起,從現(xiàn)在做起!愛護老人、孝敬老人吧!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六年級尊老愛親國旗下講話稿 篇5
尊敬的各位領(lǐng)導、老師們,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與大家分享的是有關(guān)孝老愛親的一些故事。
話從一九九九年的除夕夜說起,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的《常回家看看》這首歌打動了無數(shù)人的心。它唱出了父母深藏的心事和對子女的殷切希望,使多少父母留下期盼的眼淚。它告訴人們,父母都希望得到子女的關(guān)心和慰籍。子女對自己父母的關(guān)心和照顧,也是對父母最好的報答。
“百善孝為先”,<孝經(jīng)>里曾說過:“夫孝,德之本也。”孝敬父母一直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烏鴉有反哺之意,羔羊有跪乳之恩。孝敬父母是我們做人的根本。
翻開歷史,黃九香溫暖草席,花木蘭替父從軍,元帥陳毅為母親清洗尿褲......
孝老愛親,佳話流傳,天道人倫數(shù)不勝數(shù)。
孔子說:“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以稱為孝。”
孝是傳遞“道”的載體。子貢,孔子的優(yōu)秀學生之一,大儒商人。孔子過世時,子貢在外經(jīng)商,那時候通訊不便,子貢不知道老師去世。后來得知消息,心中萬分悲痛,他放棄經(jīng)商事業(yè),急忙趕回曲阜,到孔子墓前長跪不起,痛苦的昏天昏地,他手里握著的兩根木棍,深深地插進土里,第二年長出兩棵柳樹。他在孔子墓旁親手蓋起一間草房,從此在孔林為其老師守孝六年,以報恩師。敬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情,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
長篇小說《李自成》的作者,九十歲高齡的著名作家姚雪垠先生一生有一個幸福的家,晚年生活舒心快樂。他的兒子,中國青年出版社編輯室主任姚海天,兒媳王淇老師都非常孝敬父母。兒子兒媳在單位愛崗敬業(yè),在家勇挑生活重擔,力盡孝心,創(chuàng)造出歡樂祥和的家庭氣氛和親密和睦的人間親情。姚老先生八十歲的妻子突然中風,癱瘓失語。六年來,兒子和媳婦為老人接尿接屎,換洗尿布,按時為老人翻身,節(jié)假日還推著輪椅帶母親到樓下、河邊、公園散步。后來,九十歲的父親姚雪垠也中風,生活不能自理。在他倆的精心照顧下,老人恢復的很好,連醫(yī)生都說是奇跡。一九九九年春天,姚雪垠先生含笑而去。在他的桑榆暮景里,他的兒子和兒媳讓他享受到了人間的最真摯倫理親情。為人子女,修己以敬,履行責任,安樂他人,以內(nèi)心能量放射人倫光芒。
我們學校的同事,“事父母,以竭其力”不乏其人。許慎飛老師,父母因高血壓心臟病等老年性疾病,長期臥床不起,女兒尚小,可是徐老師夫婦從未推卸過責任,每天伺候老人吃飯穿衣,擦拭身體,從無怨言,一堅持就是八年。類似的事例還有很多,像韓燕老師、王俊芳老師,平時關(guān)心、照顧父母,在父親重病與辭世期間,給予無微不至關(guān)懷。在物質(zhì)方面,承擔必要的生活費用;在精神方面,安慰、體貼,噓寒問暖,陪伴老人聊天,消除心理孤獨,使老人晚年幸福、愉快。這比起新聞報道中老人死在房間半月兒女不都不知的現(xiàn)象,不知要高尚多少倍。誠然,生命越是貼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實在,能夠付出,本身就是一種快樂,一種對自我生命力的歡呼,一種做兒女的自身價值得以實現(xiàn)的滿足。
由于我對生命的正確理解,我的積極向上的生命活力,我對生活的熱愛,我那不求回報的真誠,感染了我敬愛的人,使他們回復了勇氣和信心,產(chǎn)生出新愛,以欣慰給世界留言。
講身邊的榜樣,也想說說自己。我的婆婆和公公,雖然已到了古稀之年,可他們?nèi)匀徊豢闲菹ⅲM心盡力照顧著我們的家庭,不求任何回報。公婆常說:“家和萬事興,只要家里人都開開心心,我們苦點累點都無所謂”。是啊,老年人就是圖個安安心心。他們對兒女對家庭的無私奉獻精神讓我們從心底里敬重。
我們的父母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為社會創(chuàng)造了財富,做出過重大貢獻;撫養(yǎng)教育子女,為家庭付出了艱辛的勞動。對于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我們理應(yīng)感激和報答。
路不回頭,水不倒流。長壽終歸有限。“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我們知道生命的倉皇和無常,如果我們內(nèi)心對父母有愛,那就馬上行動,盡一盡兒女的孝道。
道先萬物而生,并存于萬物之中。漫漫人生路給了我們眾多機會,給了我們寬闊舞臺,生命承載太多美麗,讓愛常駐心中,讓孝常駐人間。讓我們在日常生活中養(yǎng)成孝敬父母,孝敬長輩的優(yōu)良品德;讓天下的老人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依,老有所為,老有所樂;在孝親敬長的行列里,在“學而時習之”的同行路上,讓愛以一種責任形式體現(xiàn),讓愛的本質(zhì)在主動奉獻和給予中突顯;“禮用之,和為貴”,讓中華民族孝親敬長的美德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