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旗下講話父母3篇
老師們、同學們,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中華美德——從孝敬父母開始”。
中國有句古話“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難想象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里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里一點米也沒有,怎么辦?子路想到要是翻國幾道山到親戚家借的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嗎?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夸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關心和愛護是最真摯最無私的,父母的養育之恩是永遠也訴說不完的:吮著母親的乳汁離開襁褓、楸著父母的心邁開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兒歌聲中入睡、在無微不至的關懷中成長、災災病病使父母熬過多少個不眠之夜、讀書升學費花去了父母多少心血、將來立業成家鋪墊著父母多少艱辛。可以說,父母養育自己的兒女付出了畢生的心血。這種恩情比天高,比地厚,是人世間最偉大的力量。如果人類應該有愛,那么首先愛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談到愛他人,愛集體,愛社會,愛祖國……親情是一個人善心和良心的綜合表現:孝敬父母,尊敬長輩,這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經地義的美德,也是各種各樣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歷來受到人們的稱贊。
試想,一個人如果連孝敬父、報答養育之恩都做不到,誰還相信他這個人呢?又有誰愿意和他打交道呢?如果一個人孝敬父母,可想而知,他也一定很尊敬他人,也一定有許多人尊敬他。那么,他一定可以在生活中取得成功。而不孝之人,一生只能碌碌無為地度過。
有首歌中唱道:常回家看看,回家看看,哪怕幫媽媽捶捶后背揉揉肩,老人不求子女為家做多大貢獻……所以將來不管我們走到哪里,都要記著爸爸、媽媽;而且更要趁現在在他們身邊的時候,多孝敬他們。
我的講話完了,謝謝大家。
國旗下講話父母(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
大家早上好!
又是一個明亮的早晨,當陽光普照大地的時候,當身上感受到陽光的溫暖的時候,我們不難發現,春天的腳步正悄悄地向我們走來。今天,我站在國旗下,想和我們的同學一起聊一聊關于孝敬父母的話題。
父母,是一個多么神圣的名詞,從我們哇哇墜地的第一聲啼哭起,我們的父母就開始為我們忙碌奔波了。同學們,你們還記得,是誰教會我們說第一句話?是誰教會我們走好第一步?對,是我們的父母。父母養育我們,將我們從喃喃學語的嬰兒扶養至今,他們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其中的辛苦,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的。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撫育我們成長,給我們人世間最偉大無私的愛,所以,我們應該回報以孝心。孝順父母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所具有的一項傳統美德,從古至今流傳了許多感人肺腑的故事讓我們學習。(講一則故事)
陳 毅 探 母
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立過赫赫戰功的陳毅元帥,解放后擔任了國務院的總理和外交部長,工作十分繁忙。1962年,他出國訪問回來,路過家鄉,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地老母親。陳毅的母親癱瘓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陳毅進家門時,母親十分高興,剛要和兒子打招呼,忽然想起換下來的尿褲還在床邊,就讓身邊的人把它藏到床下。陳毅見到久別的母親,心里很激動,上前握住母親的手,親切地問這問那。過了一會兒,他對母親說:“娘,我近來的時候,你們把什么東西藏到床底下了?”母親看瞞不過去,只好說出實情,陳毅聽了,忙說:“娘,您久病臥床,我不能再您身邊伺候,心里非常難過,這褲子應當由我來洗呀,何必藏著呢。”母親聽了,很為難,旁邊的人連忙把尿褲拿出來,搶著去洗。陳毅連忙攔住說:“娘,我小時候,您不知為我洗過多少次尿褲,今天我就是洗上10條尿褲,也報答不了您的養育之恩呀!”母親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