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小學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通用4篇)
2024小學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 篇1
各位老師、各位同學:
大家早上好,我今天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誦讀經典文化 弘揚民族傳統。
同學們,你們讀過《三字經》嗎?讀過《弟子規》嗎?讀過《千字文》嗎?讀過《唐詩三百首》嗎?看來同學們還是讀了不少經典文化書籍。像剛才我們說的這些書籍,我們稱它們為中華經典文化書籍。除了以上這些書籍,還有很多優秀的中華經典文化書籍,比如:、《論語》、《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增廣賢文》、中國古代四大名著等等。
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承載著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記錄了我們民族的感情和精神,見證了民族的災難和復興,它以獨特的教育功能,教育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
我相信已經有很多同學閱讀背誦的一些經典,比如《三字經》、《千字文》、《增廣賢文》、《弟子規》、《唐詩三百首》等等。現在我想考考大家,我讀一句大家讀一句,行不行?。
《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義。為人子,方少時。親師友,習禮儀。
《弟子規》:弟子規,圣人訓 ,首孝弟,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余力,則學文。
事實證明歷史最悠久、生命力最強勁的中國傳統文化,有著極為優秀、美好的特質,越是在現代化的時代,越顯示了它獨特的價值和魅力。中國文化以孔孟思想為代表,孔孟思想是最好的人學,揭示了做人做事的根本規律,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大智慧。在中華的傳統文化里,除了有做人做事道理的孔孟作品以外,還有像《孫子兵法》《三十六計》《資治通鑒》《戰國策》《史記》《呂氏春秋》等等奇謀妙術的典籍,可以說在中華傳統文化里面,我們都能學到有用的文化知識。
同學們,我們中國人向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學習什么嗎?(我們中國向他們學習先進的現代科學技術。)那你們知道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向我們中國學習什么嗎?(中華的傳統文化)。現在在美國歐洲等西方國家都開設有專門學習中華傳統文化的孔子學院等,每年派遣到中國來留學的學生數以千計。從20世紀70年代末以來,美國的西點軍校將《孫子兵法》列為教學參考書。在海灣戰爭中,美國海軍陸戰隊將《孫子兵法》配備到人手一冊。日本“經營之神”的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說:“《孫子兵法》是天下第一神靈,我們必須頂禮膜拜,認真背誦,靈活運用,公司才能發達。”世界各國都在學習我們傳統文化,大家說我們是不是應該努力學習我們的祖先留傳下來的中華的傳統文化?
從20xx年開始,我們學校領導就已經決定,在全校推行“誦讀經典”的教育,大家可以看到,我們學校校園圍墻上到處都寫上了中華傳統文化名言名句,還配有生動的圖畫,我們的老師也在引導同學們誦讀各種經典文化書籍。
在日后的教學中我們學校還會引導大家開展各種經典誦讀活動,讓大家能夠在中國文化的海洋里自在遨游。最后,我想引用一幅流傳了很久的對聯來結束我今天的講話:“古今來許多世家,無非積德;天地間第一人品,還是讀書”,我愿意與同學貌勉。
我今天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4小學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 篇2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今天我講話的題目是《傳承傳統文化,發揚感恩精神》。
“人間三月芳菲始,又是一年清明時”。本周末就是一年一度的清明節了。清明節既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傳統節日,也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一般在每年的公歷四月五日前后。清明一到,氣溫升高,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又因為清明節雨水紛紛,因此又有“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的千古名句。如今,清明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成為國家法定假日。這些都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民俗節日的重視,對中華傳統文化的繼承和肯定。
而對于國家,對于我勉大青少年學生而言,清明節更是緬懷革命先烈,激發愛國思想,學習革命精神,繼承烈士遺志的重要日子。在這樣的日子里,我們站在這由革命先烈的鮮血而染成的五星紅旗下,是否會想到,在那戰火紛飛的年代里,有多少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為了國家的和平統一,不惜拋頭顱,灑熱血,赴湯蹈火,矢志不渝,用他們寶貴的青春和熱血,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鋼鐵長城。正是無數革命先烈的壯烈犧牲,為我們創造了今天美好和平的環境,才有了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同學們,我們是時代的幸運兒,沒有被戰爭的余波波及,更體會不到戰爭的困苦與磨難。但祖國的發展需要我們繼承先烈們為國為民,舍身捐軀的精神,需要我們努力學習,增長才能,懷有足夠的信心與決心,去完成、去開拓革命先烈未盡的事業。
清明節傳承至今的祭祖掃墓活動,體現了中國人感恩、不忘本的道德意識。其中所蘊含的感恩、和諧、積極、新生的內容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因此,清明節不是一個哀傷的節日,而是莊重、感恩、懷古的節日。如今,清明節已有了新的,不再是簡單的掃墓,更重要的是傳承感恩的精神,學會在生的世界里,感謝我們的父母以及所有愛我們的人。
對于我們而言,孝敬父母就是對他們的感恩。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專心聽父母說話,聽從父母的正確管教;常對父母匯報自己在校內外的各種情況;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關心父母健康等,都能將我們的孝心轉化成具體的行動,真正地感恩父母。 星期天就是清明節了,每年清明節前后,人們總是扶老攜幼集中出行,大量人流、車流致使交通擁堵現象嚴重。在市區,一些群眾在馬路邊、廣場、花園、小區隨意燒紙放炮,不僅污染環境衛生,而且給市民的生活帶來影響;在農村,田間地頭、山岡山坡上燒紙放鞭,煙霧繚繞,引發森林火災的事件時有發生。 這些都需要大家共同關注,高度重視。今天我就清明節祭祀活動談幾點建議:
1.請同學們盡可能同家長一道參加清明節祭祀祖先活動。清明節祭祀不是一種迷信活動,而是家人對已逝去祖先的懷念,緬懷他們對后人、家庭及社會所做的貢獻,激勵后輩向他們學習,努力去做更多有意義的事。國家為清明祭祀設定了法定假日,說明它是中國的傳統文化活動,值得我們提倡、參與、弘揚!
2.同學們可利用這次清明節祭祀活動,走進廣闊大自然,親切擁抱大自然,去仔細觀察、用心思考、不恥下問、勇于探索,一定會學到課堂上學不到的知識,同時,去用心感受陽光的溫暖、清風的拂面、溪水的歌唱、花草的芬芳,陶冶自己的情操,激發熱愛大自然、熱愛家鄉的情感。
3.請同學們參加野外活動時不要擅自帶火種(打火機、火柴等),同家長一道祭祀時千萬不要燒紙、放炮,建議家長盡量改變傳統祭祀方式,可以考慮改用鮮花或者水果祭祀等。
同學們,就讓我們行動起來,在家庭做孝敬父母、關懷他人的美德少年;在學校做團結友愛、創新進取的好同學;在社區做講究文明、保護環境的好公民;以實際行動把這種文化傳統、感恩精神發揚光大,不僅是在清明節日,更能運用在日常生活中,讓感恩精神永伴你我!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4小學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在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誦讀經典詩文 傳承中華文化”。
我們生活在一個詩的國度。從牙牙學語時爸爸媽媽就教我們背誦唐詩宋詞。到了小學我們學的古詩就更多了。春來了,我們“忙趁東風放紙鳶”。夏夜里,我們“聽取蛙聲一片”。中秋節,我們說“明月幾時有”。過年時,我們吟“爆竹聲中一歲除”。從“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我們懂得了珍惜;從“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我們知道了努力;從“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我們悟出了哲理;從“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們學會了做人。我國的古典詩詞博大精深,誦讀經典詩文能夠使我們感受到祖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從而更加熱愛祖國的傳統文化,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著名國學大師季羨林先生說:“對于本民族文化的珍視是一個國家屹立千年的基石。”他還說,一個小孩要背兩百首詩,五十篇古文,這是最起碼的要求。
兒童時代是一個人記憶力開發的最佳時段,如果訓練及時和得法,就可以5倍到10倍以上的速度快速增長。兒童的吸收能力是一生中最好的時期,猶如海綿一樣,甚至可以全盤吸收,全部堆存在生命的深處,將來慢慢地發酵,就好像種子種下去一樣,將來一定會慢慢生根、發芽、開花、結果。
誦讀經典的目的在于啟迪同學們心智,培養大家良好的思想品質,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并懂得愛國、愛家、愛父母的人生道理。因此,我們還要學以致用,用經典來指導自己的言行,從 “幼不學,老何為”的教誨中了解時間的重要性,勤學需趁早;在“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吶喊中明白生命的價值我們要能在經典誦讀中真正理解為人處事的道理,升華自己的思想。
“最是書香能致遠,腹有詩書氣自華。”同學們,讓我們與經典同行,與圣賢為友,用最高亢的聲音誦讀經典,一所書聲瑯瑯的學校,必定是一所美麗的學校;一個書香充盈的家庭,必定是一個和諧的家庭;一個喜愛讀書的孩子,必定是一個優秀的孩子。讓我們一起捧起書本,誦讀經典,使得我們的校園更加美麗!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24小學傳統文化的國旗下講話 篇4
親愛的老師、同學們:
大家好,我是來自高二八班的鐘,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不曾消失的文化”。
清亮鐘聲猶在耳,新的一年已然來到,想必大部分同學都還沉浸在元旦的熱鬧里吧。元旦代表著“新一年的到來”,俗稱“陽歷年”。它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歷史。古時候,人們把堯死后,舜帝祭祀天地和先帝堯的那一天,當作一年的開始,并稱之為“元旦”。元旦元旦,念來總感到一種圓潤,一整年的團圓都在這個名字里。不禁讓人稱嘆于古人的才華。與此類似的還有中秋、重陽、清明等等,我國的傳統節日正因這些飽含詩意的名字,顯出脈脈情深。
但在時間的滾滾洪流中,我國文化不可避免與異國文化發生碰撞——日本的菊與刀,泰國的佛與邪,歐洲的傲慢與偏見。這在時代的進步中是一種必然。但,我們常常忘了。忘了清明時節的雨紛紛,忘了中秋時節的嬋娟千里,忘了重陽時節的遍插茱萸。它們不光是節日,更多的是一脈相承的文化。
眾所周知,中國的語言極美。而事實上,一本名著的文字美好是因為作者,一個民族的文字美好,是因為這個民族中的人有情懷。昆曲《牡丹亭》有“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閨閣女子勇敢追求愛情。唐詩有“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李白思鄉情濃暗抒懷。婉約詞有“盡日佇立無言,贏得凄涼懷抱”,柳永情思爛漫讓市井情愁雅俗共賞。詩詞曲賦纏綿在民族的血液里,種種詩意沉積在一起成為情懷。這情懷既溫婉,也剛勁,任何一個中國人的心性深處都烙著其印記。同樣,我一直相信,每一個民族都有其特性。朝鮮為“隱”,日本為“忍”,俄羅斯那就是“驍勇”。我們的特性是什么,是傳統文化帶給我們的,沉淀在骨子里的思想。儒讓我們積極進取,道讓我們無為清凈,佛讓我們安之若素。中國古代思想紛雜,可能為人爭議,但至少給了我們靈魂
每一個國家都有新年,但只有我們的新年叫做“元旦”。也許你認為這句話無關緊要甚至顯得可笑。但請記住,這是我國傳統文化的彰顯!沒有人能離開自己的根,而我們的根,是我們靈魂的發源。我們大可以因為傳統文化中的糟粕以偏概全,對其不屑一顧,但切忌遺忘。遺忘是一種背叛,銘記是一種警醒。
所以,請永遠不要忘記,傳統文化是我們深處的靈魂。
我的國旗下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