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寫作精彩二十法
15.小中見大法
從小處著手,從小事寫起,由小到大,小中見大,這樣的新聞導語往往真實可信,具有較強的感染力。
1957年11月17日,我國女子跳高運動員鄭鳳榮刷新了女子跳高世界記錄,震動國際田徑界。美聯(lián)社迅速發(fā)出消息:“一位20歲的中國姑娘在北京的有力的一跳警告世界田徑界說,六億中國人民不會是永遠落后的選手了!薄耙晃恢袊媚铩迸c“六億中國人民”聯(lián)系起來,這“小中見大”的功夫了得。
16.先聲奪人法
“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短短一段文字,能夠做到開門“聞聲”,以“聲”導人,當然就會產(chǎn)生出不同凡響的藝術(shù)效果。
南方日報1986年3月8日發(fā)的一條報告會消息,導語就寫得格外“熱鬧”:“'精彩,實在精彩!''聽到李國橋不惜冒著危險在自己身上做抗瘧試驗時,我周圍的不少人流淚了。''你有沒有注意,梁啟圣老師講他10多年來用自己的工資撫養(yǎng)黎、苗族學生那一段時,就被6次掌聲所打斷。'這是昨天上午省先模報告團在廣州中山紀念堂做首場報告以后,記者在人群中聽到的議論!
17.拉近時間法
對于已經(jīng)發(fā)生了一段時間的“新聞”,使其“翻新”的辦法就是:尋找時間要素的最近點,寫出最新的新聞根據(jù)。
1956年初,上海市政府發(fā)出公告,要求取消人力車,到2月25日,當最后兩輛人力車被送進博物館時,新華社卻發(fā)出了一篇時效性極強的新聞稿(導語):“上海市交通局今天把上海的最后兩輛人力車送給了博物館。原來的人力車工人曾為此自動集會慶祝,感謝政府替他們挖掉了窮根,幫助他們走上了新的生活!
18.提問作答法
在導語中,把廣大讀者普遍關(guān)心的、感興趣的、新聞報道里已經(jīng)解決了的問題,先用疑問句式鮮明地提出來,而后用事實加以回答,使之更加引人注目,發(fā)人深思。
“8點上班的鐘聲響過之后,中央國家機關(guān)多少人遲到?”這是1987年6月15日新華社電訊《一些中央國家機關(guān)的情況表明需要加強勞動紀律》的導語,提出的問題非常敏感、突出,一開始就抓住了讀者的心。
19.有意重復法
新聞導語最忌重復,顛三倒四地重復一句話,既浪費時間,又浪費版面,還會使讀者云里霧里。然而,對于一些特殊的題材,有意識地重復一些關(guān)鍵詞語,反而會收到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
請看下面這條導語:“85秒!拳王泰森擊敗挑戰(zhàn)者。85秒!歷史上最短的拳王衛(wèi)冕戰(zhàn)。85秒!1300萬美元盡入腰包!保1989年7月21日新華社華盛頓電《泰森:85秒衛(wèi)冕成功》)
特意重復使用了3個帶感嘆號的“85秒!”加深了讀者的印象。
20.化整為零法
聰明的記者對新聞導語總是字字斟酌,稍長一點的,就來個化“整”為“零”,分段敘述,絕不一開頭就扔給讀者一塊“鐵板”。
1981年,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在中國開拍,美聯(lián)社電訊稿的導語是這樣寫的:“盡管馬可.波羅在他那部寫于13世紀的名著中并沒有提到長城,但是,美國、意大利、中國合拍的電視系列片《馬可.波羅》仍從長城開拍。(另起一段)昨天晚上,該片宣傳負責人恰克.潘恩特說,這部拍攝費高達2200萬美元的電視片是西方在中國實地拍攝的第一部藝術(shù)片!币粍t導語,兩個自然段,有聲有色,有主有次,讀起來方便、自然、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