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打造第三產業 加快縣域經濟發展
三、突出發展重點,開辟新興產業。我們結合ⅹⅹ的優勢和特點,著力發展了一批收入彈性高、效益上升快、輻射能力強、關聯度大的新興產業,促進了第三產業內部結構的逐步優化。一是大力發展旅游業。我們充分利用浯溪碑林這塊國家級金字招牌和陶鑄同志的名人效應,重點抓了浯溪、石洞源、金洞等三大旅游景區的配套建設和大江旅游景區開發,開辟了旅游精品線路3條,開發了大小旅游景點60多個。今年以來,全縣共接待國內外游客31余萬人次,旅游業收入達1100萬元。二是大力發展非義務教育產業。我們在不斷深化公辦教育體制改革的同時,積極探索非義務教育產業運作模式,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及其他社會組織和公民個人依法以獨資、合資、合作等形式辦學。目前,全縣興辦各類民辦學校63所,在校學生達1.2萬人;勞動技能培訓機構13個,年培訓1.5萬人次。如占地120多畝的云龍中學,三年來共投入1000余萬元,發展在校學生2000余人,被評為全國社會力量辦學先進單位。三是大力發展社區服務業。我們以縣城浯溪鎮為重點,設立了功能比較齊全、設施比較完備的社區服務中心13個,創辦信息咨詢、家政服務、物業管理等社區服務經濟組織18個,開發社區就業崗位2400余個,安置下崗失業人員4600多人,社區就業已成為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渠道。
四、集聚發展資金,擴大融資渠道。我們廣辟融資渠道,千方百計擴大了對第三產業的投入。一是盤活國有沉淀資本,推動發展。按照“公退民進、公有民營”的改革思路,我們積極引導、鼓勵非公有制經濟參與國有、集體企業的改制、改組、改造,加快實現了第三產業的低成本擴張。目前,全縣先后有近20余家從事第三產業的民營企業租賃、收購國有集體企業,盤活資產5600多萬元。如市汽車運輸總公司與縣交通局合股投資640萬元,對瀕于破產的縣運輸公司實行股份制改造后,組建了縣汽車總公司,使企業呈現勃勃生機。去年已完成客運量17萬人次,運輸收入達740余萬元。二是聚集民間閑散資金,拉動發展。我們按照“政府引導,企業運作,法律保障”的原則,鼓勵民間資本以多種形式投入到第三產業的各個領域。近年來,全縣共吸引民間資本投入18.5億元發展第三產業,有力地促進了服裝、餐飲、副食、車輛交易等行業的大發展,造就出一大批“專業市場”和“專業街道”。目前,全縣已初步形成了以浯溪路食品廠為中心的副食品批發一條街,以商業城為中心的水果批發一條街,以人民路電影院地段為中心的精品服飾、鞋業一條街,以椒山北路為主的建材一條街,以濱湖西路、白竹湖為主的餐飲一條街,以黎陽大道為主的摩托車一條街,有效地拉動了第三產業的發展。三是大力引進外來資本,帶動發展。我們通過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積極組織參加省內外舉辦的重大投資貿易活動,吸引境外、省外、縣外等外來資本投入到我縣的基礎設施、商貿流通、文化教育等第三產業發展項目上來。全年共引進合同項目137個,合同利用外資25億元,實際到位外資3.7億元,增長52%,其中實際到位境外資金1000萬美元。如投資2.13億元的曬北灘水庫電站已正式動工;投資7億元浯溪電站已正式簽約,即將動工興建;總投資4.8億元的縣城西區開發、投資8000萬元的陶鑄中學搬遷、投資4600萬元的縣城沿江路改造、投資2000萬元的大江旅游區開發等21個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展示了ⅹⅹ大改革、大開放、大開發的新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