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4、經營管理素質較差。由于長期受計劃經濟與小農經濟的影響,再加上文化程度低等方面的原因,農民的經營管理素質較差,市場意識比較淡薄,信息接受與反饋能力弱,適應和參與市場競爭能力差。大多數農民沒有接受過有關農業經營管理的教育與培訓,不農業經營管理的基本知識,因而難以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和參與國際競爭的需要。
三、欠發達地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的對策建議
人力資源開發是一項社會系統工程,必須運用系統理論的方法從整體上把握人力資源的構成及其形成規律,全面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各項能力。只有系統開發農村人力資源,才能挖掘廣大農民巨大的人才資源潛力,從而為農村實現跨越式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持。
1、各級政府要提高對新世紀農村人力資源開發重要意義的認識,積極探索欠發達地區加快開發人力資源的路子,始終把開發農村勞動力作為優化經濟結構、促進城鄉統籌協調發展的一項重要舉措來抓。一要做好科學規劃。在調查研究,摸清底子的基礎上,對本地區勞動力進行合理規劃,分年度制定目標計劃。二要加強組織服務,提供保障。采取得力措施,多方籌措資金,制定切實可行的制度、政策,切實加強領導,建立健全相應的組織網絡,負責協調落實,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得到強有力的政策和行政支持。
2、加速農村社會保險制度建設,切實提高農村人力資源的保障水平。由于城鄉二元化結構的制度性障礙,廣大農民尚無法獲得與城里人一樣的社會保障。2003年底,縉云縣農民參保人數4.2萬,覆蓋率僅為10%,人均保費不足200元;定期領取養老金人數僅97人,月人均養老金0.9元。農民仍然是依賴于土地保障和傳統的子女養老,真正的社會養老制度尚未形成,這對于農村實現跨越式發展是一種巨大的障礙。對農村實行養老保障制度改革勢在必行,具體做法:一是建立敬老院,實行集中供養;二是實行國家、個人負擔的社會保險;是實行農村醫療保險。在條件許可下,再逐步實行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等其它社會保險,使農村人力資源的社會保障水平切實得到提高。
3、以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及機制積極發展農村職業技術教育, 各種形式的專業技術、技能、知識、文化培訓班。按照“面向農村、面向農民、面向農業”的方針辦好農村職業教育,是有效地開展農村人力資源的重要舉措。
4、努力建設一支專業化、社會化的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全面提高農村專業技術人員的科學素質和創新能力。根據縉云縣經濟發展的特點,重點培養一批農業急需的專門人才。如高山綠色食物生產,縉云麻鴨制作工藝,竹制品技術等都需要一批懂技術、能勞動的專門人才。要不拘一格選人才,積極探索職稱改革,堅持重能力、重實績、不唯學歷、不唯資歷,突破身份限制,為活躍在生產第一線的“田秀才”、“土專家”評定職稱,真正做好“開發一批鄉土人才、培育一批主導產業,致富一方百姓”的文章。
5、打破傳統城鄉經濟結構,多渠道轉移農村勞動力。加強政府與農民之間的信息交流,擴大開放力度,通過推行人事代理制度,鼓勵人才柔性流動,建立農村人才居住證制度,暢通輸出和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促進農村富余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政府部門要積極引導,努力開拓勞務輸出的路子,同時從管理體制、政策法規、輿論氛圍和后勤保障等方面入手,為農村勞動力轉移創造更為有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