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供應鏈管理中的“牛鞭效應”
關于供應鏈管理中的“牛鞭效應”
丟失一個釘子,壞了一只蹄鐵;
壞了一只蹄鐵,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傷了一位騎士;
傷了一位騎士,輸了一場戰斗;
輸了一場戰斗,亡了一個帝國。
——西方民謠
麻省理工學院的斯特曼(sterman)教授做了一個著名的試驗──啤酒試驗。在這個試驗中有四組學生分別代表消費者,由此形成一個簡單的供應鏈。試驗要求:任何上、下游企業之間不能交換任何商業資訊,只允許下游企業向上游企業傳遞訂單,消費者只能將訂單下給零售商。結果表明:由於鏈中各節點企業之間資訊的不對稱以及為了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造成需求資訊在供應鏈內部傳遞時失真了。
這不是一個偶然的現象,據調查,即便是在hp、ibm、寶潔這樣的知名企業中,同樣存在著這一類似的現象。
那么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首先,先簡單介紹一下“啤酒試驗”中提及的一個名詞——供應鏈。
供應鏈(supply chain,sc)的概念在80年代末提出,近年來隨著全球制造(global manufacturing)的出現,供應鏈在制造業管理中得到普遍應用,成為一種新的管理模式。
關于供應鏈管理的定義有多種不同的表述。
我們可以把供應鏈比做一條龍,龍頭是商品的銷售環節,即產品生產出來以后,企業與客戶交互的過程;龍身是生產制造環節,是企業內部產品生產的過程;龍尾是原材料采購環節,即在適當的時間向適當的廠商采購適當的商品。供應鏈管理的作用就是把這條龍體內的資金流、信息流和物流三者整合起來,使企業能夠獲得采購、生產和銷售的最優路線,提高企業的競爭力。
供應鏈管理的關鍵就在于供應鏈各結點企業之間的聯接和合作,以及相互之間在設計、生產、競爭策略等方面良好的協凋。如果供應鏈的所有結點企業都采取能促使總利潤提升的行為,則供應鏈的協調性就會得到改善。供應鏈協調要求供應鏈的每個結點企業都考慮自身行為對其他結點企業的影響。
然而,在供應鏈上,常常存在著如預測不準確、需求不明確,供給不穩定,企業間合作性與協調性差、造成了供應缺乏,生產與運輸作業不均衡、庫存居高不下,成本過高等現象。引起這些問題的根源有許多,但主要原因之一是牛鞭效應(bullwhip effect)。牛鞭效應扭曲了供應鏈內的需求信息,不同階段對需求狀況有著截然不同的估計,其結果導致供應鏈失調。
那么,什么是牛鞭效應?
牛鞭效應是供應鏈上的一種需求變異放大(方差放大)現象,是信息流從最終客戶端向原始供應商端傳遞時,無法有效地實現信息的共享,使得信息扭曲而逐級放大,導致了需求信息出現越來越大的波動。這種信息扭曲的放大作用在圖形顯示上很像很一根甩起的趕牛鞭,因此被形象地稱為牛鞭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