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西班牙事件解讀中小企業面臨的問題
對于中國,在加入wto后也同樣面臨著國外商品低價涌進的情況,中國國內的中小企業面臨的情況很可能就像西班牙的鞋子制造商,它們一方面面臨著國外低價產品的沖擊,另一方面又面臨著國外市場的壁壘,怎樣有效的抵制外國商品的沖擊又打開國外的市場是擺在中小企業面前的一個難題?
一、中小企業面臨的處境
1) 國內企業競爭無序,法律觀念淡薄。企業競爭觀念陳舊,長期以來我國企業缺乏競爭,這深深地影響著企業人士,一旦面臨競爭,則一味地競相降價,而很少考慮產品的功能、質量、服務等因素。出口產品量越大,競爭越激烈,價格也一路直下。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80%的商品種類的生產成本高于國際市場平均價格,而出口價卻多為國際市場價格的幾分之一甚至十幾分之一。這一點或許可以從我國國內市場上“自相殘殺”的情形略見一斑。
2) 企業法律意識不強。這首先表現在企業開拓市場時盲目行事,或草率開展,而缺乏對相應市場特別是對產品出口目的地所在國的法律環境的充分考察。其次,一旦產品被訴,要么窮嚷冤枉,要么“找政府找領導”,總之“人家的衙門”我“惹不起躲得起”。事實上,我國企業能做到依法經營、依法決策,面對反傾銷調查積極應訴的可謂鳳毛麟角。
3) 政府有關部門領導、引導失策。長期以來我國企業領導部門單方面鼓勵和獎勵企業出口創匯而忽視其實際積效,從而導致企業重眼前利益輕長遠打算,重出口數量輕出口質量。遇上“屬下”企業國外被訴束手無策,或敷衍了事。殊不知,當前情況下我國企業自主性不足而依賴性有余,況且實力不強,倘若有關政府部門疏于引導、引導乏力甚至引導不當,其后果可想而知。
4) 外國反傾銷調查機構采取歧視性政策。外國對我國產品進行反傾銷調查過程中的不公平和歧視性做法最明顯的圍繞在“非市場經濟”問題上。世界銀行報告已經指出,中國由市場定價的產品已達90%,故此,本無“非市場經濟國家”之擾。然而,歐美等一些國家無視這一事實,長期將我國當作“非市場經濟國家”看待。
5) 法律保護和救濟措施的不足和缺乏片面“助長”了外國對我國的反傾銷指控。由于我國長時間沒有反傾銷法,外國產品在我國進行大肆傾銷的行為,既不擔心其產品遭反傾銷調查,也不擔心成為報復性反傾銷措施的承擔者。
6) 在外企競爭壓力加劇之外,當前我國本土中小企業還面臨自身內部缺陷的挑戰。產權制度不盡合理,產品結構嚴重雷同、低水平重復建設、技術含量低、產品檔次低、缺少科學的經營戰略等結構性問題,嚴重制約了中小企業競爭力的提升。
7) 中國加人wto之后,要在規定的期限內盡到一些義務;一是削減關稅,這將使中國許多產業直接面臨內外產品的競爭。尤其是廣大中小企業,規模小.利潤率很低,回旋余地很小。關稅保護的屏障一旦撤消,將受到一定的沖擊。二是逐步取消非關稅壁壘,將大大弱化關稅之外的其他保護措施的作用。三是取消被禁止的出口補貼。四是開放服務業(如銀行、保險、運輸、建筑、旅游、通訊、法律、會計、咨詢、商業批發、零售等行業),放寬外資進入政策,增加貿易政策的透明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