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的講話稿范文(通用3篇)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的講話稿范文 篇1
尊敬的老師、同學們:
上午好!
今天我講話的內容是《勤儉節約護家園》。古人曾說過“勤能補拙、儉以養德”,勤儉節約歷來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們初中生正處于長身體、學知識的關鍵階段,人生觀、價值觀初現雛形,更應爭當勤儉節約的標兵,不比吃喝穿戴,爭比學習能力。“腹有詩書氣自華”,再華麗的外表也抵不過內在修養的豐富。
曾幾何,藍天白云消失了,碧水青山不在了,我們都扼腕嘆息,卻忽視了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愛惜花草樹木,少踩一次草坪,少折一朵花;節糧節水節電,吃飯“光盤”,少用一滴水,少用一度電;低碳環保生活,多乘一回公交車,多騎一趟自行車,何嘗不是為保護我們生存的家園作貢獻嗎?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注意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人人倡導綠色出行、低碳生活。我相信,碧水藍天一定會重新回來!
謝謝大家!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的講話稿范文 篇2
尊敬的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勤以修身,儉以養德。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商隱曾說過,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歷史也反復證明了這個道理。從夏桀窮奢極欲而亡國到古羅馬帝國因貴族們的奢侈無度而衰敗,從滿清八旗子弟的蛻變之痛到前蘇聯共產主義貴族們的特權之禍,一個個政權的興亡史無不深刻地昭示我們:奢,能敗國、敗家、敗自己。勤儉使一個國家得以繁榮昌盛,勤儉使一個人得以自立自強。春秋季文子,貴為上卿,以儉為榮;五代李存審,贈簇教子,喚醒沉溺浮華享樂的孩子們。
鑒古知今,奢則成糜,糜則促敗,勤以修身,儉以養德。有人說,當下的中國式奢侈,是一種炫耀式奢侈,嚴重到一定地步,往往會讓人陷入瑪爾蒂德陷阱,給家庭和自己帶來可怕的后果,甚至災難。可是,面對這種陷阱,我們仍然可以看到有些同學過分追求所謂的潮流,盲目追星,購買超出家庭經濟承擔能力的奢侈品,去滿足自己扭曲的虛榮心。這樣的同學,把注意力放在攀比與炫耀上,一心追求享受,又怎么可以成為一名優秀的學生呢?要知道,奢侈與怠惰從來都是相伴相生的。
同學們,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不僅是一句古訓,更是一種生活的智慧。當我們丟棄了勤儉的美德,也就忘記了生活的真諦。
勤儉是一個永恒的生活話題。勤儉,自然要建立在勤與儉的結合上,勤讓我們追求和創造財富,儉讓我們珍惜和積累財富。自古圣賢多節儉,從厲行節約的晏嬰到一錢太守劉寵,從一代名相魏征到民主革命家孫中山,無不為我們留下了一份份勤儉自勵的珍貴遺產。而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鞠躬盡瘁、艱苦樸素的光輝事跡,更是彪炳千秋。是的,唯有勤奮,使人志向堅定,不屈不撓;唯有節儉,使人道德高尚,淡泊致遠。
作為新世紀的青年,作為新海園的`學子,我們更應將勤儉二字落實到學習生活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在食堂點餐適量、不浪費糧食,不浪費手邊的一張紙、一支筆,不用水時及時關緊水龍頭,隨手關燈,不再出現長流水、長明燈的現象。更為重要的是,我們應當形成一種認識,那就是,節儉二字不只適用于物質,節儉的也可以是時間。每天爭取提前十分鐘起床,吃早飯時順便收聽清晨新聞,利用餐后散步的間隙多背幾個單詞,跑操信號響起后不磨蹭拖沓、盡快到達集合點諸如此類可列舉的有太多太多。看似尋常的小事積聚在一起便成了不尋常,而新海園學子的獨特氣質也從中顯現。
同學們,我們應當時刻銘記,勤以修身,儉以養德。在世界勤儉日的這一天,讓我們問一問自己:我,踐行勤儉了嗎?
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的講話稿范文 篇3
尊敬的老師們,親愛的學生們:
大家早上好!
我今天演講的主題是:勤儉節約。
俗話說:“勤奮是搖錢樹,節儉是聚寶盆。”10月31日是世界勤儉日。勤儉節約也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一個人高尚道德的具體體現。
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沒有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支持,一個國家很難繁榮。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支撐的社會,很難保持長期穩定;沒有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支持,一個國家很難自立。同樣,一所學校的持續發展,離不開勤儉節約和努力工作的.支持。
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史反復證明了這個道理:鋪張浪費可以戰勝我們的國家,我們的家庭,我們自己。沒有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支持,一個國家很難繁榮。一個沒有勤儉節約、艱苦奮斗支撐的社會,很難保持長期穩定;沒有勤儉節約和艱苦奮斗的支持,一個民族很難自立。有人可能會問:“現在我們的生活這么好,還需要勤儉節約嗎?”我的回答是:“當然。”勤儉節約既是美德,也是精神。它并不預先假定物質是否豐富。
但還是有一部分人奢侈浪費,有的人浪費糧食,有的人跟風,與傳統的勤儉節約的美德背道而馳。
曾幾何時,“誰知中國菜,每粒都難”這句詩常常在耳邊回響;
曾幾何時,“一粥一飯,當思難來;“一縷一縷一縷,一念不斷的物質艱難”這句古訓,至今還縈繞在我的腦海里;
“前看國家,后看家,成功因勤奮,失敗因奢侈”,讓勤奮成為一種時尚,成為我們血液中的一種自我意識,讓勤奮的時尚貫穿校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