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貴在持之以恒講話稿(精選3篇)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講話稿 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學習貴在持之以恒》。
學習是一個日積月累、循序漸近的過程。要想系統地掌握知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堅持不懈。荀子曾說:“鍥而不舍,金石可鏤。”這啟示我們學習必須要持之以恒。古今中外,凡是取得重大成就之人,都有一個成功的秘訣:那就是堅持。
學習是一條漫長而又艱苦的道路。學習貴在堅持的道理很簡單,但現實生活中很多同學都做不到。它不能依靠一時的激情,而需要長時間的付出。一份耕耘,一份收獲。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各種意想不到的挫折與障礙,這需要我們以堅定的決心去戰勝。
作為學生,學習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責任與義務。學習有苦有樂,我們不能因為怕苦而放棄追尋其中的樂趣,這是得不償失的。一旦我們全身心地投入學習,便會領悟它的真諦。
學海無涯苦作舟,惟有持之以恒,方能“十年寒窗無人問,一舉成名天下知!”
我的演講完畢,謝謝大家。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講話稿 篇2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早上好!
今天我演講的題目是學習貴在持之以恒。
首先我想與大家分享一個有趣的故事:記得有一次,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說:“今天我們只學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每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說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又問了,這回,堅持下來的學生只剩下八成。一年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這個小故事所蘊含的深刻含意是顯而易見的。
“人貴有志,人貴有恒”,這個道理是千百年來人類在實踐中總結出來的。它深刻地闡明:人最可貴的是有志向,最難得的是持之以恒。
法國偉大的啟蒙思想家布封曾經說過:“天才就是長期的堅持不懈。”我們干什么事,要取得成功,堅持不懈的努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今中外,成就大業的偉大人物,他們的成功,都離不開持之以恒的精神:司馬遷用了18年寫《史記》,李時珍用了20年寫《本草綱目》,馬克思用了40年寫《資本論》,歌德用了整整60年寫《浮士德》。從以上的“天文數字里”,我們可以看到,要成就一番事業,需要有一顆持之以恒的心。
你可能羨慕那些成功者吧!但你知道在他們成功的背后付出了多少汗水嗎?愛迪生說“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辈灰丫Ψ旁诹w慕別人之上,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讓別人羨慕吧!
魯迅在書桌上刻下一個“早”字,他就每天堅持早起,不管多困難,也從不遲到,我們也可以在心中刻下“鍥而不舍”。在學習中,堅持把每一課學好,堅持克服每一個困難,堅持地朝自己定下的目標前進,總有一天可以把鐵杵磨成針,把金石打磨穿。學習很苦,卻又不苦,只要有堅持不懈地決心,那么你會發現這辛苦中有無限的甜蜜,讓我們用持之以恒的精神去做每一件事,把握每分每秒,邁著堅定的步伐,那一定能夠沐浴到成功的陽光。
學習貴在持之以恒講話稿 篇3
《詩》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追求完美;琢磨,追求卓越。人生于世,無法干很多事,故每干一件事,便應發揮到極致。不懈追求,精益求精,是成功的不二法門。
試問,一部《紅樓》,為什么能分花拂柳,穿越歷史的云河,抵達近日,并傳唱不衰?其中奧秘,全在于曹雪芹字斟句酌,精益求精,于悼紅軒中“披閱十載,增刪五次”,“字字看來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尋常”。感動自己,震撼世人。創作的過程,有蛻變的痛苦,也有追求完美的幸福。
精益求精,何止曹雪芹一人而已。一部《詩經》由遠古的一滴繁露,淌成萬世濫觴;一部《論語》煲為心靈雞湯,溫暖一代又一代人;還有那唐詩宋詞,繁花滿樹,蓊郁了一個王朝的后花園。“蓋文章者,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古文人家,懷著對文字的敬畏,懷著崇高的文學使命感,懷著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從“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到“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從“燒畫三千”到“毀詩八百”,都可見文人在文學創作上的精益求精。惟其如此,他們才有了豐盈的人生,才有了傳唱不衰的經典。
試想,如果缺乏了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創作的作品又怎能光爭日月,天地永恒。當今樂壇好多歌曲火極一時,但終只是曇花一現,煙花寂滅。不正說明了這一道理么?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創作上如此,干其它事又怎能因小有成就而止步不前呢?
蘋果6一經上市,無數市民披星戴月爭先恐后排隊購買,有人為了插隊甚而不惜大打出手。是什么原因讓蘋果6一問世便引發了手機銷售業的井噴與核爆呢?還是精益求精。用喬布斯的話說:“蘋果的產品必須持續使人欣喜。”于是,今天的蘋果6,相比以前的蘋果系列,屏幕更大,厚度更薄,重量更輕,功能更強。朱熹說:“言治骨角者,既切之而復磋之;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復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這句話用在蘋果產品上,再貼切不過了。
正是精益求精,誕生了一個又一個的奇跡。“孔子學琴”,精益求精終成千古至圣;“德國制造”,追求完美而享譽世界;還有“自由女神”,銅像頭頂,纖發畢現。然而,當初,作者維蕾杜克可能做夢也想不到若干年后,人們能乘坐自己發明的飛機飛過銅像的頭頂。精益求精,讓一尊雕像,雕鏤人心,且永不漶漫。
俄國偉大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人類的使命在于自強不息地追求完美。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秉持這種精益求精的精神,我深信我們的生活將會變得無比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