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兒歌》評課稿(通用6篇)
《動物兒歌》評課稿 篇1
《動物兒歌》位于本冊第二個識字單元的第一篇課文,是一首充滿童趣的兒歌,介紹了6種小動物的生活習性,教材還配有生動有趣的彩圖,展現了動物活動美好快樂的畫面。兒歌中的小動物一半是昆蟲,本課要求認識的生字中也有六個是蟲字旁的字,而且是左形右聲的形聲字,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了解形聲字的特點,有效識記生字。告訴孩子們帶有蟲字旁的字和昆蟲有關,我讓孩子課下收集帶有蟲字旁的字,我們在釘釘直播的時候進行交流,通過收集這些字,孩子們的識字興趣也提高了不少,這些字好多是形聲字,孩子們可以利用形聲字的這個特點,鼓勵孩子大膽去猜一猜形聲字的讀音,提高孩子們的識字興趣。
這課里面,我們要寫的字,有三個帶有走之底,在作業當中也發現個別孩子走之底寫的.還不規范,我們利用釘釘直播,再次強調走之底怎么寫,我還指導孩子們整理了我們學過的帶有走之底的字:這、過、造、運迷,通過集中識字,有利用孩子培養孩子們歸納整理的能力。
這首兒歌的特點是有節奏,有韻律,本課兒歌每一句都是以“誰在哪里干什么”的結構組成的,因此應引導學生在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受兒歌的節奏和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
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
《動物兒歌》評課稿 篇2
上周在我校組織的“共享一節課”活動中,我有幸聽了一年級語文高xx老師執教的《動物兒歌》一課,令人耳目一新,使我對不太熟悉的低年級語文教學有了新的認識。本節課設計氣氛輕松、活躍,“趣”和“樂”貫穿整個學習活動的始終。讓學生在自主學習和探究中發現識字規律,用生動、活潑的識字游戲讓學生體驗識字的樂趣。通過質疑問難、合作學習、以不同形式讀兒歌、編兒歌,讓學生感悟語言,積累語言,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回歸了語文教學的本質。這樣的教學符合新課程理念,教學效果顯而易見。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低年級的識字教學要讓學生“喜歡學習漢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本節課教學依據文本特點,借助生動有趣的語言環境,以形聲字教學為主體,著力體現識字教學的多樣化。教學中,將分類識字與隨文識字緊密結合,引導學生自主發現漢字特點,循序漸進地掌握形聲字的造字規律,使學生在情境中識字,在畫面中感知,在誦讀中理解,在游戲活動中習得識字方法,從而激發學生識字興趣,從喜歡漢字走向自主識字。先讓學生結合生動有趣的圖片認識動物,發現蟲字旁的形聲字的造字特點,并以此為出發點習得了識字方法;再結合多種形式朗讀兒歌,落實其他的識字教學任務,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樹立了歸類識字的意識。
隨文識字時,漢字在文本中時而跳脫,時而融進有趣的語句,深深吸引著學生的興趣,提高了識字課的效率。同時通過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低年級教學應從學生的興趣出發設計符合年齡特點的識字游戲與朗讀活動。因此,在教學中,高老師利用多媒體圖片,創設情境,運用“誰在哪兒干什么”的句式,激發表達欲望;在隨文識字過程中,以多種游戲活動為載體激發學生的'識字興趣;在指導寫字環節中,采用通俗易懂的編歌訣方法讓學生輕松掌握寫字要領,進而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提升。
一年級動物兒歌評課稿《動物兒歌》這是識字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識字單元的重點還是要引導孩子們通過借助朗讀兒歌,以及兒歌的意境來進行識字和寫字,通過理解兒歌的內容讓孩子們感受到動物世界的神奇和有趣,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以及產生對大自然觀察的欲望。
《動物兒歌》這篇課文共有3句話,句式工整,語言生動有趣,讀起來朗朗上口。
一、創設情境,奠定情感
在上課伊始,李老師讓學生采用圖片的形式導入的新課,通過看圖說話的形式,先讓同學們看文中插圖,然后以“我看到了_________ 來湊熱鬧了!”這樣的句式說話導入,這些小動物都是孩子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看到圖片的時候也比較有學習的欲望,舉手的孩子明顯多了,積極性明顯高了。
二、重視指導學生與文本對話
李老師的課堂上實現了“以讀為本”,擯棄了教師的分析講解和問答。學生有了充足的時間在課堂上朗讀,在讀中感悟、理解、交流。并且讓學生融入文本。找一找文中一共介紹了哪些小動物,用橫線畫出來,然后討論交流并隨文學習生字詞。通過分類識記的方法,我把帶有蟲字旁的生字寶寶全都歸類在了一起,一些細心的孩子發現這些這些生字寶寶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蜻蜓、蝴蝶、蜘蛛、蚯蚓、蝌蚪、螞蟻”這些小昆蟲的名字左邊都有個“蟲”字旁,而且它們的讀音都與右半部分有關。通過舉例的方法讓孩子們掌握形聲字這一類字的識記。
三、重視讀、寫的層次指導
孩子們在學習這篇課文的時候積極性較高,注意力也比較集中。本節課整堂課的重點就是在不斷地鼓勵學生大聲朗讀,通過反復朗讀,來深入了解小動物們的生活習性。在朗讀的時候,李老師采用了我問你答的形式,這樣的朗讀方法非常吸引孩子們,因此孩子們的注意力也非常地集中。除此之外,李老師也注重了說話練習,讓孩子們進行了課堂小練筆,模仿課文說一種你喜歡的小動物,孩子們眾說紛紜,學習效果顯著。這堂課讓我明顯感覺自己的課堂效果有了提升,對于我們平常還應多聽課,多學習,把別人優秀的地方借鑒過來用到自己的教學中去,不斷地進步,不斷地提升自己。
《動物兒歌》評課稿 篇3
xx教師老師所執教的《動物兒歌》一課,猶如一場精彩的語文盛宴,讓人回味無窮。以下是我對這堂課的評價。
一、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xx教師老師在深入研讀教材和了解學情的基礎上,制定了清晰明確的教學目標,即讓學生認識生字、了解動物的習性、感受兒歌的韻律美,并能正確流利地朗讀兒歌。在教學過程中,老師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展開教學,將識字教學作為重點,通過多種方式引導學生認識生字;同時,將朗讀指導作為難點,通過示范、引導、練習等方式,讓學生讀好兒歌的節奏和韻律。
二、教學方法靈活多樣,富有童趣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xx教師老師采用了多種教學方法。如在識字教學中,運用了直觀教學法,通過圖片、實物等讓學生直觀地認識生字;在朗讀教學中,采用了表演讀、配樂讀等方式,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感受朗讀的樂趣。此外,老師還巧妙地運用了游戲教學法,如“猜謎語”“摘蘋果”等游戲,讓學生在游戲中鞏固所學知識,提高學習積極性。
三、關注學生主體地位,注重培養學生能力
在課堂教學中,xx教師老師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例如,在識字環節,讓學生自主觀察生字的字形結構,發現識字規律;在朗讀環節,讓學生自主嘗試朗讀,然后老師進行指導和評價。同時,老師還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能力,通過提問、引導等方式,讓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四、課堂評價及時有效,激勵學生成長
xx教師老師在課堂上注重對學生的評價,評價語言豐富多樣、具體準確。當學生表現出色時,老師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如“你讀得真好聽,像個小播音員!”“你的想法真獨特,老師為你點贊!”當學生出現錯誤時,老師也能耐心地指導和糾正,給予學生鼓勵和信心,如“沒關系,再想一想,老師相信你能行!”這種及時有效的評價,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還能夠讓學生在評價中不斷進步和成長。
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一些不足之處。比如,在課堂時間的把控上可以更加精準一些,給學生留出更多的時間進行書寫練習。
總的來說,xx教師老師的這堂課是一堂非常精彩的語文課,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動物兒歌》評課稿 篇4
有幸聆聽了xx教師老師執教的《動物兒歌》一課,這是一堂充滿活力和趣味的語文課,以下是我對這堂課的一些評價。
一、巧妙創設情境,讓學生身臨其境
xx教師老師以精美的動物圖片和生動的動物叫聲創設了一個充滿童趣的動物世界,讓學生仿佛置身其中。這種情境的創設不僅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為學生理解兒歌的內容提供了直觀的感受。在教學過程中,老師始終圍繞這個情境展開教學,使學生在情境中學習、在情境中思考,提高了學習的效果。
二、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培養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xx教師老師在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她不僅教給學生生字的讀音和字形,更注重識字方法的指導。例如,在教學“網”字時,老師通過展示圖片,讓學生直觀地理解了“網”的字形和含義;在教學“迷、造、運”等字時,老師引導學生通過加一加、換一換等方法進行識記,使學生掌握了多種識字方法,提高了自主識字的能力。
三、以讀為本,讀中感悟
朗讀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要手段,xx教師老師深諳此道。她在課堂上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如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配樂讀等,讓學生在讀中感受兒歌的韻律美和節奏美,在讀中理解兒歌的內容,在讀中積累語言。同時,老師還注重對學生朗讀的指導,如指導學生讀好輕聲、兒化音等,使學生的朗讀水平得到了有效的提高。
四、學科融合,拓展學生思維
在教學過程中,xx教師老師還巧妙地將語文與科學學科進行融合,讓學生了解了不同動物的生活習性和特點。這種學科融合的方式不僅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還培養了學生的綜合思維能力。
不過,在這堂課中,也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例如,在拓展環節,可以讓學生模仿兒歌的句式,自己創編一些關于動物的兒歌,這樣可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綜上所述,xx教師老師的這堂課亮點頗多,是一堂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的好課。
《動物兒歌》評課稿 篇5
小學低年段的課文,具有多方面的教學功能,如隨文識字學詞、朗讀默讀,以及理解詞句、說話寫話等。我們常常采取隨文教學的思路,也就是“跟著課文學語文”,既要教識字、寫字,又要教朗讀、理解,甚至還要想象說話、情境寫話;學生只能不停地切換學習內容、轉換思維方式,以至于“學過了”而不是“學會了”。
教學不是將課文從頭到尾擼一遍,不是將各種教學內容雜糅在一起,而是要將教學內容進行選擇與組合,一個板塊一個板塊地呈現,讓學生一個臺階一個臺階地學習,獲得拾級而上的進步感。
史春妍老師設計的《動物兒歌》教學預案,將課文的教學內容進行了梳理與重組,形成了“識字”“朗讀”“寫字”三個相互關聯的教學板塊,每個板塊聚焦一個核心目標,教得準,學得透。
一、詞串識記與隨文識字相結合
課文中要教的生字很多,史老師采用了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結合的辦法,分類教學,逐個突破。先將蟲字旁的生字進行歸類識記,形象地展示“蟲”字的字源,而后從情境圖中找到各種“蟲”,串成一組帶“蟲”字的詞語———蜻蜓、蝴蝶、蚯蚓、螞蟻、蝌蚪、蜘蛛。這樣的詞串學習,由字理貫穿識記過程,好學易記。再隨文教學“藏”“網”等生字,邊朗讀邊識字,隨著形象化的字義理解,自然而然地理解了句意,可謂一舉兩得。最值得學習的是“運”字的教學,通過表演螞蟻不同的“運糧”方式,揭示“都在道路上”這個要點,點明了“辶”的含義,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網”字的教學,則通過邊寫邊念“口訣”,幫助學生掌握筆順、記住字形,把漢字的識記過程變得輕松愉快。有人說,在學生學會拼音之后,可以放手讓學生自主識字,教師不必一個一個地教。的確,識字教學要著力于學生的獨立識字能力和習慣,學生能自己認讀識記的就不要教。但是不能忽視的是,還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缺乏獨立自主的意識,需要專門的指導才能學得會。起始階段的語文教學,最需要警惕的是部分優秀學生的表現遮蔽了全體學生真實的學習狀態。
二、節奏朗讀與續編兒歌相結合
在正確認讀字詞的基礎上,史老師將教學的重心轉移到“正確朗讀”上,提出了“讀出兒歌的節奏”這個教學任務,可謂是切中要領。因為這是一首兒歌,句子結構相似,準確把握“停頓與重音的落點”,便能讀得很有節奏感,打著節拍更能讀得朗朗上口,最終熟讀成誦。這樣的教學設計,順應了兒歌的形式特點和學生學習語言的基本規律,教得簡單,學得有效。如果設計角色表演朗讀之類的活動,反而削弱了兒歌語言的魅力,得不償失。熟讀成誦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積累,更是為了運用句子的結構,進行創造性的續編兒歌。這個活動設計具有一定的挑戰性,既考驗學生的生活經驗,比如對動物活動的了解,又考驗學生的語文經驗,比如動詞的選用、句末的'押韻等。這樣的創造性語文活動,可以鍛煉學生的言語心智,即使多花點時間,也是值得的。誠然,對于那些生活經驗和語文經驗比較缺乏的學生而言,可能需要教師提供必要的經驗支持,以便能有所憑借。事實上,學生續編兒歌的過程,是自主建構語言與生活常識的過程,其認識能力和言語能力得到了同步發展。
三、手腕功夫與書寫要領相結合
寫字教學的設計,一般都停留在流程上,而很少有實質性的教學指導或針對性的訓練活動。即使是書寫指導,也是教師不厭其煩地示范講解筆畫的位置擺布。史老師深諳寫字教學之道,沒有設計過多的講解,而是設置了兩個活動。一是手腕操,提示寫好字要掌虛腕活。書寫的秘訣在于“眼要看得準,手要寫到位”,沒有手腕的熟練與自如功夫,心有余而力不足。二是書寫要領的提示。針對最難寫好的走之底,先出示“辶”和人走路的圖片,然后指導書寫要點:點對著折處,橫折折撇向前傾,平捺舒展托小球。最后那個“托小球”的提示,形象極了。可見,唯有了解學生的學習心理,才能設計出貼近學生需要的教學導語來。
低年段的閱讀教學,看似簡單,其實并不容易。像史老師這樣的教學設計,源自她對教材和學情的雙重了解與準確把握,源自她的教學創造。
《動物兒歌》評課稿 篇6
《動物兒歌》是一篇充滿童趣的兒歌,xx教師老師的這堂課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趣味導入,激發興趣
課程伊始,xx教師老師通過播放一段生動有趣的動物視頻,迅速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成功地將學生帶入了動物的世界,激發了他們對本節課的學習興趣。這種導入方式既貼合了課文主題,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為后續的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識字教學,扎實有效
在識字教學環節,xx教師老師采用了多種識字方法,如形聲字識字、字理識字、加一加、減一減等,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認識了生字。同時,老師還注重引導學生自主觀察、發現漢字的特點和規律,培養了學生的識字能力和思維能力。例如,在教學“蜻、蜓、蝴、蝶”等形聲字時,老師通過讓學生觀察字形,發現這些字的形旁都與昆蟲有關,聲旁表示讀音,使學生對形聲字的特點有了更深刻的認識。
三、朗讀指導,形式多樣
兒歌的'朗讀是本節課的重點之一,xx教師老師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指導,讓學生感受到了兒歌的韻律和節奏之美。老師先范讀,讓學生在傾聽中感受兒歌的韻味;然后讓學生自由讀、同桌互讀、指名讀、男女生對讀等,在讀中體會兒歌的語言特點。此外,老師還巧妙地利用了拍手讀、跺腳讀等方式,增加了朗讀的趣味性,使學生讀得津津有味。
四、拓展延伸,豐富積累
在課程的結尾,xx教師老師進行了拓展延伸,讓學生說一說還有哪些動物的活動也可以編成兒歌。這一環節不僅激發了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還豐富了學生的語言積累,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總的來說,xx教師老師的這堂課教學目標明確,教學環節緊湊,教學方法靈活多樣,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是一堂非常成功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