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級評課稿(通用4篇)
三年級評課稿 篇1
今天,聽了雷老師執教的三年級下冊《奇異的植物世界》一課。這篇課文緊緊扣住一個“奇”字,主要寫了小星和同學們在參觀的植物園中所看到的幾種植物,向大家展現了一個奇異的植物世界。
在課堂教學中,雷老師以奇異的植物——豬籠草,切入課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接著,在板書課題后,抓住課題中的關鍵詞——奇異,讓學生找出文中介紹了幾種奇異的植物。因為文章結構基本相同,老師采用了“先扶后放”的方法,借助多媒體,學習文中植物奇異的地方。最后,學生交流課前收集的資料,讓孩子們認識了解更多具有奇異之處的植物。
這節課給人感覺就是安靜而樸實。教師沒有華麗的語言,教學過程也并不復雜,但卻足以吸引所有前來聽課的老師。
一、甜美的嗓音。
雷老師有一副令人羨慕的好嗓音,特別是我。課堂上一張嘴,那優美的聲音,清新的語調,就像磁鐵般一樣把學生和在座的老師緊緊地抓住。
二、閃光的思維。
文中介紹的'幾種植物,都各有各的奇異之處。雷老師大膽的設計了這樣的問題貫穿在每種植物教學中:假如你有一棵這樣的樹(植物),你會有什么想法?從學生的回答中,可以深深地感受到了孩子們對社會、對家人濃濃的愛。例如:在學習“哈哈樹”時,老師提出這個問題后,孩子們七嘴八舌,有的說種在自己家里,讓爸爸媽媽永遠快樂;有的說送給朋友當生日禮物;還有的說送給汶川的孩子們,讓他們忘記痛苦。多善良的孩子們呀!老師趁勢小結:把哈哈樹種在世界的每個角落,讓世界少些痛苦,多些快樂, 到處洋溢著歡樂的笑聲。這樣閃耀著愛心光芒的思維,在這節課上多次出現。我想這和老師平日里對學生的教育是分不開的。
三、奇異的圖片
文中這些奇異的植物,連聽都沒有聽過,更是沒有見過。雷老師在課堂上竟然帶來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材料,別說是孩子們,也滿足了我們聽課老師的強烈好奇心,忍不住地嘖嘖稱奇。看的出雷老師為了這節課費了一番功夫。
總以為課文不夠煽情、設計不夠新穎的課堂是不能引起大家共鳴的。但今天,雷老師的這堂課卻讓我真正感受到了“安靜而熱烈”的課堂魅力,也正是我要學習的地方。如有不足之處,那就是對學生的評價還不是很到位,特別是朗讀后的點評。
看到今天身著紅衣為我們帶來新的教學啟迪的雷老師,讓我不由地想到這兩年我們學校組織的優質課比賽,猶如一股清新的春風吹遍了整個校園,吹進每個老師的心田。青年教師在這種思潮的帶動下,紛紛展露才華,用智慧裝點十三小這個百花園。而雷老師正如其中一朵嬌艷的紅杏,默默吐露著自己獨特的芬芳,這正是“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
三年級評課稿 篇2
《果園機器人》是一篇略讀課文,吳老師從略讀導語中入手,即領悟果園機器人的有趣設計此略讀要求即為教學目標,緊緊圍繞這略讀導語進行教學,通過問題引領,再讓學生發揮想象與思考,展示自己心目中的機器人。
教學理念:問題引領以說促想
教學模式:問題研學分享提升
一、充分閱讀,充分思考
略讀課文的閱讀訓練點是自主學習,帶著問題去讀。吳老師根據導語中的問題和學生提出的問題總結歸納成若干問題即課文寫的機器人是怎么樣的`,哪些地方有趣。要求先大聲朗讀,再拿著筆默讀,畫出和這兩個問題有關的詞句。有了這兩種閱讀方式,學生對課文一下子熟悉起來。就讓學生安靜地思考,安靜地品讀句子。
二、問題明確,逐個突破
在學生充分閱讀和思考后,吳老師讓學生先交流第一個問題——機器人有哪些特點和本領。這個問題涉及到整篇課文,也是整體感知課文和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的問題。隱含著一個邏輯關系的問題,果園機器人是怎么設計出來的,要讓學生知道這種設計的獨特性和合理性。也為本單元的口語交際和習作做好鋪墊,想象必須是奇特而合理的。
三、理念指導,精心設計
在這一節課中,老師能抓住語文本色,體現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統一。引導學生學習語言,發展語言,是閱讀教學責無旁貸的任務。課文內容生動、有趣,容易吸引學生的眼球,尤其是介紹果園機器人的本領的那一串形容詞和動詞,老師抓得很準,既達到在賞析語言中引發對機器人世界的興趣,在對科技的興趣中習得語言,又提高了語文素養。
四、讀說結合,以讀促想
在略讀課上,學生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探究的機會,要多給學生提供展示的機會。整節課中學生主動參與性很高,課文的內容雖然離孩子們較遠,但內容的生動和趣味符合孩子的心理,吳老師采用主動探究式的略讀課文教學方法,學生自讀自悟——交流探究,使整節課環環相扣,有效地抓住了重點,使學生感受到了生活和生產的實際要求,是發明和創造的動力,接著讓學生暢談設想,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設計機器人,通過學生對不同造型、不同功能的機器人圖片的展示介紹,使整個課堂教學達到高潮,學生意猶未盡。可惜的是學生的評價不夠。
三年級評課稿 篇3
今天,師徒結對的兩位數學老師同課異構,同一課題,不同的上課風格,真是異曲同工,又各有風采呢!兩位老師精彩的課堂演繹讓我受益匪淺,現就新教師周媚媚的課堂談談自己的感受。這節課是人教版三年級上冊數學廣角《集合》的第一課時,是學生初步接觸用韋恩圖表示集合。具體體現在以下幾個特點:
一、腦經急轉彎,激趣學習熱情
課標指出:教師要創設情境,激發學生興趣,誘導學生投入到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數學學習活動中去,讓學生親身經歷數學知識的形成過程,從中體驗探索數學知識的樂趣。本節課,周老師利用一個腦筋急轉彎的例子,講了一個聽似4個人,實際只有3個人的有趣故事,讓學生初步感知到身份“重復”的例子。這樣一個育教于事的例子,生動地展開了本堂課,并且直接導出了課題,讓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于生活。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思想碰撞
周老師利用學生熟悉的文具引入新知,讓學生在口算“一共有多少樣文具”這個問題中,引出了本堂課的第一個“矛盾”,也是教學重難點。三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的自主探索的能力,周老師大膽的放手,讓學生自己探索、小組合作的方式,讓學生畫一幅圖來表示。這學生獨立思考、自主探索的活動中,周老師給予了足夠的時間,將課堂還給學生,充分了體現了“學本課堂”。在這樣的學生的合作活動中,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見解,利用自己智慧閃光順利講了本節課的重難點,也介紹了韋恩圖的每一部分的意思。
三、問題突出,難題突破
周老師通過一個一個問題,環環相扣,一步一步地問孩子,將孩子的答案一步一步完善具體。可見周老師的每一個問題都經過仔細思考,深思熟慮過。
四、精心練習,鞏固基礎
在練習環節的設計,周老師更注重孩子的基礎的鞏固。練習的來源都來自于生活,更凸顯了生活是數學的.來源。在練習講解方面,周老師根據孩子的作業進行方法的總結,讓孩子更加清楚明白。
周老師在這幾個方面表現比較突出,當然也有各個方面需要改進:
1、學生在經歷韋恩圖的產生過程還比較困難,可以通過“呼啦圈圈人”的方式讓學生形象接觸,再讓學生畫下來的方式,將具體的圖像轉化為抽象的數學圖像。
2、對于兩種算法的理解,個別孩子理解還比較困難。應該結合韋恩圖仔細理解,讓孩子多說說,可以自己說,還可以同桌互說。
3、評價語不夠豐富,對學生的評價缺少指向性。在課堂中,我們更應該針對孩子的努力作出評價,給予鼓勵性積極性的評價,而不是只針對孩子智力等方面的評價。
三年級評課稿 篇4
李老師講授的是北師版三年級數學上冊《乘火車》這一課,從她的教學設計,教學構思,教學方法中,可以感受到她對新課程理念的領會是深刻的,教學方法把握得當,營造了一個寬松、和諧的學習氛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一、注重學生的分享交流
從這節課的情境導入,同桌交流數學信息,提出數學問題,獨立列式計算,和同桌交流自己的計算方法等等,這些環節中,可以看出李老師在課堂上放手給學生,讓全體學生都能參與到每個環節,并和同桌進行交流,既有獨立思考的空間,又有交流的時間。
二、引導學生學會合作,敢于大膽展示匯報
課堂上,孩子們上臺展示匯報的時候,儀態大方,聲音響亮,表達想法條理清晰。對72×5的計算方法,孩子們上臺展示的就有好幾種:
有點子圖、表格、豎式,口算等,在交流的過程中要求學生說清每一步的意思。我相信,如果學生能把計算過程的每一步都說清楚,那么他對于算理和算法也會理解的很透徹。對于兩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學生已經能很清楚的表達了,那么接下來的三位數乘一位數的連續進位,李老師更是完全放手讓孩子們獨立計算,上臺展示交流。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觀察、操作、猜測、交流、反思等活動中逐步體會數學知識的產生、形成與發展的過程”。李老師摒棄了師生問答的傳統教學模式,組織、引導、放手讓學生根據已有的經驗、知識,畫一畫,說一說,寫一寫,并讓學生上臺分享展示。尊重了學生的意見,
發揚了學生的個性,給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自我的`平臺,學生通過獨立思考、交流,找到了解決問題的方法,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實現了由單一被動式接受學習向自主探究式學習的轉變,從而培養了學生的探索精神,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充分調動了學生群體的積極性,真正在課堂上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