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升旗儀式講話稿(精選4篇)
三月升旗儀式講話稿 篇1
隨同著新世紀的鐘聲,又一個三月,輕輕的從我們身邊走過,給我們留下春的溫暖,給我們留下風的和煦,給我們留下愛的溫馨,更給我們留下一曲世紀新歌。
為這首新歌譜下第一個音符的便是我們敬愛的孫校長。記得那是一個清晨,我早早的來到學校做值日。蒙蒙的晨霧中,我發現一個身影在前面的甬路上晃動,突然,他彎下腰去,從地上撿起什么,然后走向垃圾箱。我走過去一看,那人竟是我們的孫校長,而他撿起的竟是一片臟兮兮的廢紙!我驚呆了,這就是我們的校長,而他似乎并未想到這些,只顧朝前走去。我突然覺得他那躍動的身軀就像一個跳動的音符,他身后的一串腳印構成了一首美妙的旋律,那是春風之歌,那是奉獻之歌,那是文明之歌,那是典范之歌,他正引導著我們去迎接春天的到來。
回到班上,我把這件事告訴了大家,大家紛紛表示要以孫校長為典范,做一個愛班,愛校,愛他人的文明少年。于是,在暖暖的春風中,在明媚的陽光中,一個個幼小的身影在人們的眼前閃現,一個個亮麗的音符在人們的耳畔奏響,一曲曲動人的旋律在學校的上空回旋。你看,教室里,一盆盆鮮花競相開放,一股股香氣沁人心脾,這是調皮大王姚東洋改過的心聲;操場上,一盆盆清水嘩嘩作響,一棵棵小樹舒枝展葉,那是謝寧和王本超的功勞;你再看,路燈下,一個胖乎乎的小男孩,蹬著石頭,翹著腳尖,伸著小手,把亮了一夜的路燈拉滅。他就是一(1)班的楊坤雨;馬路邊,兩個小姑娘把一堆還帶著自身體溫的硬幣送到了殘疾人的手中,他們是五(1)班的吉靜和李月芳。你聽,起風了,是誰在把教室的窗戶一扇扇關好?不用問,一看那機靈的身影便知道是六(2)班的王楠在主動檢查各班的門窗;你再聽,敬老院里,是誰在為老人們放聲歌唱?也不用問,一聽那甜美的嗓音便知道是六(1)班的于春曉在為老人們送來歡聲笑語……不用再舉更多的例子了,從班內到班外,從校內到校外,從晨曦熹微到暮色降臨,一張張絢爛的笑臉在證明,一聲聲悅耳的童音在證明,一陣陣朗朗的書聲在證明,一個個勤奮的身影在證明,整齊劃一的體操動作在證明,氣勢恢宏的健身鞭也在證明,玉師和小的800多名師生正在用愛心吟誦著一首首感人的詩篇,正在用行動譜寫著一曲曲文明的樂章,正在用真情演奏出一支時代的強音!
這正是:世紀春風暖心窩,
學校內外好春色。
師生共育文明花,
香滿乾坤譜新歌。
三月升旗儀式講話稿 篇2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題目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優秀的小學生》。
法國學者培根曾經說過:"習慣是人生的主宰,人們應該努力地追求好習慣。"的確,行為習慣就像我們身上的指南針,指引著每一個人的行動。縱觀歷史,大凡獲得成功的人,都是一些良好的行為習慣長期堅持的原因。小時候的魯迅先生,就養不遲到的習慣,他要求自己抓緊時間,時時刻刻地叮囑自己凡事都要早做,這樣長時間地堅持下去,就成了習慣。這位以“小跑走完一生”的作家,在中國以至世界文學史上留下了輝煌的業績,成為世界文學史上十大文豪之一。可見,行為習慣對一個人各方面的素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對于我們小學生來講,尤為重要。
就拿與我們密切相關的學習來說吧。我們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有些同學平時不刻苦,考試常常得不到高分;我們也看到,有些同學雙休日只顧玩,把作業壓到星期日晚上才去做,開了夜車還做不好。其實,這完全是學習習慣和方法的問題。大家都知道,一個好的、科學的學習習慣和方法,能使我們既學得有效率,又學得輕松自在。而如果你不能養成好的習慣,上課不注意聽講,不踴躍發言,不鉆研難題,這些綠色圃中習慣不但不能提高效率,而且對你身心發展也會造成不利的影響。因此,我們在學習時,最重要的是養成一個良好的學習習慣。“好習慣,益終身;”這樣一來,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我們也要“樂學”,就是愉快地學習,把學習當作快樂的事去做。怎樣使學習變成快樂,關鍵是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學習能像刷牙、吃飯、做游戲一樣,我們每天都離不開它。
因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幾點做起:
1、養成早讀的習慣,早上空氣新鮮,大腦清新,我們可以讀課文、背名篇;
2、養成專心聽講的習慣,在課上要專習地聽老師講,聽同學講,還要勇于發表自己的意見;
3、養成獨立作業的習慣,作業要獨立思考完成,只有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的作業,才能享受到學習成功的快樂;
4、養成預習復習的習慣,每天都要對第二天要學習的內容進行預習,把老師已教的內容復習好;
5、養成不懂就問的習慣,學習只有靠問,才能成為學問。
一旦你養成了以上的學習習慣,每天將有新的收獲,那你就會感到快樂無比。
同學們,昨日的習慣,已經造就了今日的我們;今日的習慣決定明天的我們。讓我們從現在做起,從今天做起,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做一個優秀的小學生,共同創造輝煌的未來!
三月升旗儀式講話稿 篇3
老師們、同學們:
大家早上好!
在緊張、忙碌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迎來了春光明媚的三月。三月,是萬木吐綠、百花盛開的美好季節,也是我校的學雷鋒活動月,學雷鋒活動作為一項重要的德育工作內容,在我校已延續多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今年,我們還將繼續開展下去。
1963年的3月5日,領導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發出了“向雷鋒同志學習”的號召。48年來,學雷鋒活動一直方興未艾、蓬勃發展,雷鋒這個平凡而崇高的名字,響遍了神州大地,雷鋒精神也深深扎根于人們的心田,影響了幾代中國人。如今,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市場經濟大潮在催化社會經濟迅猛發展的同時,也無情地吞噬著人們原本美好的心靈。在我校,也有少數同學,奉行個人主義,講究哥們義氣,貪圖享樂,不思進齲一些同學只是在學校組織的學雷鋒活動中才會敷衍一下,平時在家從沒想過要幫父母做點家務事;一些同學看到有人在幫助他人時不僅不幫一把,反而譏笑嘲諷,認為學雷鋒已經過時。其實社會不論發展到什么時候,都需要愛心,需要善良,需要奉獻,需要雷鋒精神,因此,在新的歷史時期,我們仍然要把學雷鋒活動長期堅持下去,把雷鋒精神繼續發揚下去。
發揚雷鋒精神,首先要像雷鋒那樣講愛心。古人云“仁者愛人”,“仁”字就是兩個“人”,意思是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就是關愛他人。要以一顆感恩的心去付出,愛我們的父母,愛我們的老師,愛我們的同學,在家中主動承擔家務,在學校積極清掃衛生,奉獻一份真情,力所能及地去幫助他人。
發揚雷鋒精神,要像雷鋒那樣講紀律。生活在學校這個大集體中,要做到嚴于律己,令行禁止。雷鋒同志有一句名言:“誰要是游戲人生,他就一事無成;誰不能主宰自己,永遠是一個奴隸。”遵守校規校紀,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樣是發揚雷鋒精神的具體表現。
發揚雷鋒精神,要像雷鋒那樣講學習。要大力發揚“釘子”精神,以一股鉆勁和擠勁,排除萬難,刻苦鉆研,珍惜時間,追求新知,不斷提高自己,完善自己,更好地迎接未來的挑戰。
發揚雷鋒精神,要像雷鋒那樣講團結。雷鋒同志說,“力量從團結來,榮譽從集體來。”“一朵鮮花打扮不出美麗的春天,眾人先進才能移山填海。”在與別人交往時,要寬容大度,互相理解,正確看待個人得失。對待他人要滿腔熱忱,像春天般溫暖,做到誠實守信,互幫互助,和諧相處,用一件件點滴小事,去營造師生之間、同學之間、人與環境之間的和諧共處的人文氛圍。
發揚雷鋒精神,還要像雷鋒那樣講樸素。不管身處順境逆境,始終保持積極向上的態度和艱苦奮斗的作風,都能做到不屈不撓,不驕不餒,發憤圖強。生活上不同他人攀比,艱苦樸素,厲行節約,珍惜每一分錢,每一張紙,每一滴水,每一度電,每一粒糧食;學習上珍惜時間,腳踏實地,勤奮刻苦,以自己的努力去創造美好的未來。
同學們,我校的學雷鋒活動已經拉開帷幕,希望各年級各班要以本次活動為契機,狠抓班級管理和班集體建設,營造和諧氛圍,爭創文雅教室、文明寢室,使我們的學習、工作再上一個新的臺階。全體同學要以實際行動投入到這次活動中去,我們全體共青團要在此活動中起到模范帶頭作用,樹正氣,講文明,促和諧,自覺抵制不良風氣,努力培養良好的思想品德,讓我們高舉雷鋒精神的大旗,明辱知恥,真誠奉獻,共同去譜寫大橋中學的和諧贊歌!
三月升旗儀式講話稿 篇4
親愛的同學們,老師們:
三月,是一個繁花似錦的季節,是一個播種美好希望的季節,是一個孕育豐碩果實的季節。
同學們,明天,我們將又一次迎來“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這是全世界各國勞動婦女團結戰斗的節日。在這個節日來臨之際,首先,我把心中最美好的祝福獻給辛勤教育同學們的女老師,獻給悉心教育你們的母親,也獻給創造了和正在創造人類歷史的千千萬萬偉大女性!自三八婦女節成立至今天,已經歷了一個世紀。世界各國的勞動婦女們以女性特有的勤勞與智慧在各行各業中努力工作,并在不同時期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早在1909年的3月8日,美國芝加哥女工為了爭取自由平等舉行大罷工,游行,很快得到了美國廣大勞動婦女的熱烈響應。1910年,一些國家的先進婦女為了加強勞動婦女的團結和斗爭,規定3月8日為國際勞動婦女節。
人們常說,母愛是最偉大的。母親是偉大女性的典型代表。她們純樸善良,默默付出,不求回報,把豐富細膩的感情融進了日常生活中,為子女、為家庭傾盡心血。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當同學們在學校汲取知識,埋首苦讀的時候,可曾想過為你們牽腸掛肚的母親?從你們咿呀學語,到背上書包走進校園,從清晨到夜晚,她們所付出的心血又怎能數得清,說得完?
同學們,面對為你們付出心血和汗水的老師和母親,您們怎么來回報她們?站在莊嚴的國旗下,您們不需要豪言壯語,更不需要對天發誓。您們只要把這份情、這份愛記在心里,落實到行動上。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來臨之際,老師希望同學們在三八婦女節那天(也就是這個星期六),用行動來回報母親、回報長輩,給媽媽做倒杯水、為奶奶捶捶背、幫長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的事。但請記住真正的關心并不只一天、一件事,而是每天堅持不懈地去做,懂得尊敬、懂得體諒長輩的良苦用心!
最后,祝愿全體女老師健康,美麗,幸福到永遠。
我的講話完畢,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