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學生講話稿(精選8篇)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1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對于我和家鄉來說,春節是最隆重的節日。
在兩點鐘時,姑姑便開始煮飯,等到燜雞出鍋后,一起端到茶幾上,擺上六個酒杯、六晚飯、六雙筷子、三炷香。再把另外三炷香分別放在廚房、門口和陽臺上,點上火,上供就此開始。
首先是家里的老人倒酒,并說一些祝福的話,再是由家里的小孩倒酒,然后再倒一次,一共要倒三次酒,最后請老祖宗們慢慢吃。奶奶告訴我,上供時不能開電視,不能說不吉利的話,更不能隨意坐在沙發上。最后還要燒一些紙錢,上供方可結束。
年夜飯時,菜肴豐盛,大家開懷暢飲,以酬一年的艱辛和合家之樂,而且這一餐的菜肴要有所剩余,表示"年年有余"。晚飯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斬雞",有老人的家庭,會燉豬腳、燉整雞。米飯要做得很多,即"壓年飯",剩到第二天吃,象征著富裕。
賀年時并非只是套套近乎,而是出自真誠的祝福。在大年時節,不論親友鄉鄰,碰上面都道“新年好”、“恭喜發財”。初二,兒女,父母帶著孩子一起回到娘家拜年,外公、外婆看著外孫又是親又是抱,十分高興。
當然,初一不殺生,午餐素食,晚餐吃年前剩余菜肴。大人還要給小孩壓歲錢。
初一和初二,都不能打掃衛生,拿掃把和洗澡。主因是怕把這一年的富裕和喜氣掃掉,使得這一年都變得晦氣。
老家的習俗是不是非常奇特呢。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2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說到我最喜歡的節日那當然是——春節啦。
一說到春節,就會聯想到“紅色”。紅色的春聯;紅色的燈籠;紅色的壓歲錢;紅色的衣服還有紅色的鞭炮。到處都是濃濃的過年的氣氛。
除了聯想到“紅色”還會聯想到“熱鬧”這個詞。一家人圍在一起,嗑嗑瓜子,嘮嘮家常。看看春晚,搶搶紅包。每一個人都很開心。
再吃年夜飯之前,我們都要祭拜祖先,祝全家人身體健康、幸福美滿……各種各樣祝福的詞,獲得祖先的庇護和保佑。
拜完祖先后,爺爺把幾杯黃酒倒在地上圍成一個半圓。我們把拜祖先的香插在了泥土里,做完這些之后,就開始燒紙錢了。除了紙錢,里面有紙做的別墅;紙做的衣服;紙做的手機等等,各種各樣紙做的東西。爺爺用一根鐵棍不停地翻動著,讓這些紙做的東西慢慢地變為灰燼,飛向天空。
媽媽說,他們已經把這些紙錢以這種方式拿走了。
紙錢燒完,我們把菜從祭拜祖先的桌子放在了灶臺上。我原來還想直接放在餐桌上,但是奶奶說:“因為那是祖先吃“完”的,所以要把菜重新放到臺子上,最后在放到桌子上,這樣就代表是我們重新做的了。”
吃完飯,全家坐在一起,看看電視,說說笑笑,很溫馨,很溫暖。
雖然外面一個人都沒有,十分冷清,但是在家里卻格外的熱鬧。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3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春節是我們農歷的新年,所以過年對我們人而言十分重要的!所以,春節前的準備也是必不可少的。
過年了!過年了!家家戶戶忙著貼春聯,剃頭發,做年夜飯……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并且“規矩”太多了!有些習俗還很怪,無奈之下,我就去問正在貼春聯的媽媽。
我看見媽媽將“福”字倒著貼,我固然明白為什么要倒著貼,將‘福’字倒著貼是一種習俗,‘福’倒貼說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問道:“過年有什么習俗和規矩啊”媽媽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給我談起來。
原先,以前過年還有一種放鞭炮的習俗,來源于“年獸”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獸”,長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躍出海面到處作惡。有一年一個老人用放炮,穿紅衣,貼紅春聯的方法驅趕走“年獸”,這才得以平靜,此后這個方法就流傳開來。可是此刻廣州禁止燃放煙花爆竹,所以我們就不再進行這個活動了。
除夕這一天對我國來說是極為重要的。這天晚上,我們全家準備除舊迎新,吃團年飯。
吃年夜飯,是春節家家戶戶最熱鬧愉快的時候。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一桌,全家團聚,圍坐桌旁,共吃團圓飯。人們既是享受滿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歡樂的氣氛,桌上有雞、鵝、燒肉等等,一般少不了兩樣東西,一是火鍋,一是魚。火鍋熱氣騰騰,說明紅紅火火;“魚”和“余”諧音,喻意“年年有余”。最終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今日我的收獲太大了,明白了很多過年習俗的知識,可是我覺得有點迷信,但這又仿佛是一種樂趣,只要歡樂就好,何必迷信不迷信更何況這是傳統的習俗,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啊!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4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每個時節在不同的地區都有不同的風俗。我覺得,我奶奶家過年的風俗比較“暖人”。
中國傳統過年就是再除夕那天的晚上和家人吃一餐年夜飯,寓意闔家團圓。
而在奶奶家可就不同了。他們的年夜飯不一定是在大年三十晚上,而是在南方的小年后到大年夜的任何一天任何一餐都行。有的在臘月二十五,有的在臘月二十八,時間可以自定。而且,一起吃年夜飯的人可就不止自家幾口了。每家每戶都會邀請鄰居或者族人到自己家來吃年夜飯。所以,許多人家剛坐下來準備吃飯,接著就有一大堆電話打來,邀請他們到另一家去吃。于是,就有了這樣一種現象:一個人剛收鄰居的邀請,剛到他家去,寒暄了幾句,才拿起筷子準備吃,便又來了一個電話,是另外一個親戚打來的。
于是他只吃了幾口飯就來到了另外一戶鄰居家。到那邊又是跟原來的.一樣,吃了幾口飯又來一個電話,就這樣,接二連三的電話打來,他被邀請到各個鄰居家去,大家都這樣你邀請我,我邀請你,好不熱鬧;每次都只吃了一兩口飯,而當到達那個鄰居家時,他們家的菜也涼了。雖然菜涼了,但是人們的熱情可沒有涼。他們還是會拿出一些好吃的好喝的來招待他們。這在我們那兒是常常出現的事兒,不足為奇。
過年,我們到他人家吃飯的時候,會發現他們餐桌上總會有一道我們那兒家家都有的菜:豆腐條或豆腐丸。聽奶奶說這兩樣食物是他們祖宗一直傳承下來的,沒有間斷過。制作過程如下:首先要把豆腐用手捏成泥,不能有大塊的。然后再把事先做好的肉泥混進豆腐泥里,攪拌均勻。最后用手抓一小坨混好的豆腐泥,放在手心里揉成團。最后下鍋炸炸至金黃,便可放進任何一道菜里,使那道菜變得更加美味。脆脆的,飽滿的,非常符合人們的胃口。
一餐年夜飯,可能會有二十多個人圍坐在一張圓桌邊,一邊吃飯一邊大聲聊天。我們小孩子聊天幾乎聽不清楚對方在講什么,只能看著他的口型來判斷他所說的話語。但是即便是這樣我們也非常高興。一年中只有這幾天,我們能相聚在一起。從大人們爽朗的笑容或者表情中,我可以猜測,他們是在談論這一年的收成,或者兒女們在學業上的進步。還有可能是在自己的家庭里發生的一些有趣的事情。
無論在哪里,無論各地的風俗有什么不同,這些傳統能一直傳承下去一定有它的意義。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5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春節,是中華民族傳統節日之一,它也是人民心中最重要的節日。每年的農歷大年初一即是春節。古人言“百里不同風,千里不同俗。”不同的地域對春節也有著不同的習俗。而我對春節習俗有著這樣的認識。
這里的春節,早在農歷的十二月二十六號開始了。這一日集市上格外熱鬧,放眼望去人山人海,扯著嗓子叫賣的小販、挑選干果的婦女、置辦年貨的老人,扯著大人衣袖嚷嚷著買糖吃的孩童……各式各樣的人,人人臉上都洋溢著快樂的笑容,組成一副喜氣洋洋的圖畫。
二十七日,會有這樣一群人,他們帶著親手制作的道具,挨家挨戶地表演“雙龍戲珠”等戲碼。表演結束后,說上那么幾句祝福語,祈福。而父老鄉親們則是有錢的捧個錢場,沒錢的為他們加油喝彩,沾沾喜氣。氣氛總是那么融洽。
二十八日,人們開始打掃屋子。打掃屋子,寓意為:將一年內不好的事情統統掃去。這一日,男女老少都抖擻地忙碌起來,絲毫不覺得疲倦。男人們一家之主,一些力氣活和相對危險的活都交給他們;而婦女們,則在屋內左擦擦,右擦擦,恨不得將屋內的物件擦出光來;孩子們,年齡大點的懂事,和父母一起干活,年齡小的和小伙伴們在門外玩耍;老人們年齡大,適合做些輕松的活,這不,門口擺著一個大盆,幾位老人家坐在旁邊沐浴著陽光樂呵呵地聊著天洗鍋碗瓢盆呢!
二十九日,家家戶戶的婦女們圍坐在一起,心靈手巧的她們一遍聊天一遍剪著窗花。沒一會,一個個美麗的大紅窗花就跟變戲法似的出現在手中。窗花的內容十分豐富,有戲曲人物、山水風景、有吉祥圖案、花鳥魚蟲……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紅火富麗、喜氣洋洋。
三十日,除夕。一大早大家伙將嶄新的紅燈籠,紅對聯換上,整條街都紅紅火火,喜氣洋洋的。桌上擺放著各類點心,對孩童們來說好不自在。到下午,家中的長輩會燒一桌菜,將飯菜碗筷擺放在桌上,點上香火和蠟燭。這時候,父母就會讓我們躲到房間,不一會就會聽到噼里啪啦的鞭炮聲。到了晚上,一家人聚在一起吃年夜飯,年夜飯也稱“團圓飯”,不論多忙,在這一天都要與長輩共進年夜飯,寓意著團團圓圓。年夜飯特別豐盛,可謂“雞鴨魚肉,樣樣不少。”
在團圓飯后期,長輩會給小孩們壓歲錢,壓歲錢又稱“壓祟錢”,寓意用錢嚇跑一種名為“祟”的怪物,保佑晚輩幸福安康。接過大人們的紅包,孩子們要祝福長輩“身體健康”、“福如東海”、“壽比南山”……吃完年夜飯,人們要洗凈身子,圖一個將霉運都洗掉的美好愿望。洗漱完人們可不會早早睡覺,因為他們還要守歲呢!守歲也稱“守歲火”,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聊天吃零嘴,邊上點著蠟燭,一夜不眠蠟燭也一夜不滅,寓意著將病痛趕走。在零點的時候,迎來了我們新的一年,家家戶戶都燃放著美麗的煙花,這時,人們便帶著困意睡去,因為明日有很多的事情要做。
大年初一,走家穿巷拜年之際。小輩們帶著禮品上門祝愿大家新年快樂,闔家幸福。長輩們聽得高興,賞賜個把紅包就讓大家笑得合不攏嘴。到中午,長輩們擺一桌豐盛的佳肴,大家一起其樂融融地吃飯,聊著各自的奇聞趣事。
大年初二,拜訪外公外婆的日子。來到外婆家,剛進門嘴甜的說上幾句祝福,即可獲得一個大紅包。進門后,外婆拿出豐盛的零嘴招待我們,面上笑呵呵的,讓人渾身舒暢。此時此刻,外公他老人家拿出他那老舊但干凈結實的二胡為我們演奏一番。伴隨著悠揚的樂曲,父母輩的聚在一起磕磕瓜子,聊聊天,看看電視;小一輩的則在一起做游戲,聊天,別提多自在了。
后面的日子里,則是到七大姑八大姨家拜年,好不熱鬧。
春節對于每一個人民來說都有著特殊意義,春節的習俗蘊含著中華民族的悠揚傳統文化,也無一不蘊含著中華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安寧。愿永遠國泰民安,讓人們安度每個春節。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6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過年,對我來說是件很高興的事,既能夠拿得到一份豐厚的壓歲錢,又能夠玩,還能和家人們聚在一塊兒吃飯。
看!這張照片就是我們全家人在一起過年的情景,照片上每一個人臉上洋溢著幸福的笑容,共同舉著酒杯慶祝新年的到來。桌子上擺滿了各式菜肴,有紅燒公雞、鯉魚過黃河、雞蛋炒木耳、四喜圓子、青菜炒蘑菇、老鴨湯等等,豐盛極了。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鯉魚過黃河了,只見盤中一條鯉魚橫臥黃澄澄的雞蛋里,旁邊還配有青草、綠葉,猶如蛟龍入海,散發著撲鼻的香氣,又香又好看,讓人感到舍不得吞下去。我和弟弟看得直流口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起筷子直奔大鯉魚。
席間,爸爸媽媽突然站了起來,舉起酒杯,大聲地說道:“新年到了,我們祝大家身體健康,心想事成,干杯!”我們立即舉起了酒杯,相互碰杯,完美的祝福在酒杯中傳遞著,讓我們原本十分歡樂的心境,變得更加歡樂了。
叔叔嬸嬸也不甘落后站了起來,異口同聲說:“祝大家馬到成功,立刻發財,天馬行空,”大家聽了他們二人的成語,紛紛點頭,豎起大拇指,稱他們是才子佳人。然后,家人們紛紛向大家祝福,使得氣氛越來越熱鬧,越來越濃厚。我們都沉浸在歡樂的氣氛中,大家有吃有樂,高高興興的。
過了一會兒,屋外響起噼里啪啦的鞭炮聲,似乎也正在慶祝新年的到來。窗子上的玻璃,便看見屋外下著鵝毛大雪,北風呼呼的吹著,玻璃被吹得吱吱響,與屋里溫暖的氣氛判若兩樣。
在這個屋中,溫暖無處不在,溫暖著每個人的身體,溫暖著每個人的心。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7
敬愛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你們好!
春節是的傳統節日,俗稱農歷大年初一。
一般春節期間我們都要放鞭炮,守歲等等,來慶祝節日的到來。在春節的前夕,那場面,比春節還熱鬧。人們都會爭先恐后的去買年貨,那時候的商店里全是顧客,有些是幫孩子或者家里老人挑選購買。有些則是為了自己而挑選,沒過一會兒,那些款式新穎,而又獨特又或是既好看又實用的衣服、裝飾品就被搶的一干二凈。
比起這個,那規模宏大的大型超市更是忙得不可開交。里面人山人海的,來購物的人都拎著大包小包,都排著一條條長長的隊伍。這可把收銀員忙壞了,忙的是不可開交。
節日時快樂開心的事肯定少不了,去串門,祝福親友,當然還少不了我最喜歡的壓歲錢,然后跟家人一起吃年夜飯,晚上坐在床上也可以看見天上的煙花,一個連一個的噼里啪啦的響。
大家一起熱熱鬧鬧的吃完年夜飯,有些大人、小孩就會圍在電視前一邊品嘗著果瓜、小零食,一邊欣賞春節晚會。我還記得那火紅的太陽爬上了山,迎來的是漆黑的夜晚。當煙花在天空中炸開的時候,就像一朵朵五顏六色的花映入眼簾,那是我眼中瞬間綻放的美景,深深地把記憶的種子埋在我的心里,也在腦海里插下了根。
瞬間的美景就像一朵無名之花的種子,在腦海里讓它變成了永恒的美。每一年一度的春節總是過的那么開心。
春節學生講話稿 篇8
各位老師、親愛的同學們:
大家好!
春節是我國一個古老的節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還有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相傳至今。比如,掃塵、貼春聯、貼窗花、倒貼“福”字、畫年畫和守歲等等。
“臘月二十四,撣塵掃房子”,在古書《呂氏春秋》中記載,我國在堯舜時代就有春節掃塵的風俗習慣了,此外,掃塵還有“除陳布新”的含義。
春聯也叫對聯、桃符,它以對偶、精巧的文字抒發完美的愿望,是我們獨特的文學形式。春節貼春聯這一習俗起源于宋代,春聯分為上聯、下聯和橫批。
“福”字,指的是福氣、福運,春節貼“福”字是為了表達對親朋好友的一種祝福。可是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祝福,人們干脆把“福”字倒過來貼,表示“福‘倒’了”。
此刻春節掛貼年畫在城鄉已很是普遍,濃黑重彩的年畫給家家戶戶帶去了興旺和歡樂的喜慶場面。我國收藏最早的年畫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的木刻年畫,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和綠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對聯:“焰火耀長空,色彩斑斕歡度除夕度,金龍騰大地,人聲鼎沸喜迎吉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