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聲》評課稿(精選3篇)
《掌聲》評課稿 篇1
12月2日,聽了趙老師執教的《掌聲》一課,我深受啟發。趙老師原來是數學老師,今年改教的語文,但是她那扎實的基本功,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課堂上趙老師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情為線、以讀為主、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領悟體會。通過自主閱讀,研討交流,學生在讀中感悟,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趙老師課堂上的精彩表現在:
1、獨具匠心,設計巧妙
導入之后,趙老師讓學生先讀第一段,了解英子原來得過小兒麻痹癥腿落下了殘疾,因此變得內向自卑,緊接著讓學生讀最后一段,之后的英子居然變得活潑開朗,是什么讓英子發生了這么大的變化呢?由此引出課文的主題部分,非常自然。
2、轉換角色,領悟內涵
當學生閱讀文本時,遠離學生的生活實際,學生體會不到真切的情感。董老師就發掘學生善良天性,引導學生轉換角色,如:如果你是小英的同學,你想通過掌聲告訴小英什么?如果你是小英,你聽到同學們熱烈、持久的掌聲,你會想些什么?學生變成文中的.人物,產生聯想或幻想,激發出情感,走入人物內心世界,就更真切地體會到了掌聲給小英變化,領悟掌聲的內涵。
3、抓住掌聲,延伸內涵
同學們的掌聲給了小英鼓勵、贊賞,給了她生活的信心,掌聲的內涵就是給人的尊重、鼓勵和關愛。董老師并沒有讓學生停止在對掌聲內涵的理解,而是接著問:“你想給同學或朋友送去勇氣和自信,除了給他掌聲之外,你還有什么辦法?”學生的回答延伸了掌聲的內涵,可以直接說,可以寫紙條,可以豎起大拇指等等,都對別人的鼓勵和關愛。
趙老師的課充分顯示了她扎實的基本功,同時也和她的努力是分不開,為趙老師點贊!
《掌聲》評課稿 篇2
《掌聲》是人教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精讀課文。這篇課文生動地記敘了身患殘疾而憂郁自卑的小英在掌聲的激勵下,鼓起生活的勇氣變得樂觀開朗的故事。告訴我們:人人都需要掌聲,尤其是當一個人身處困境的時候;要珍惜掌聲,同時我們也不要忘記把自己的掌聲獻給別人。作者以飽蘸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于這個動人的故事之中,讀來十分感人。全文以小英的感情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小英一系列的情感變化都是由“掌聲”引起。因此指導學生深刻領會“掌聲”的內涵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這是堂成功的課,它讓學生學得愉快,讓聽課老師聽得輕松。童老師在本課的教學中充分詮釋了《新課標》關于“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對話的`過程。”這一主導思想,讓對話“活”了起來。整堂課,童老師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情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讀悟體會。通過自主閱讀,交流匯報,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一、亮點
1、課文導入輕松自然
本課的導入是整堂課的第一個閃光點。教師沒有拐彎抹角的故弄玄虛。而是說:“今天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們用什么方式歡迎?”“老師有些緊張希望同學們給點掌聲鼓勵鼓勵。”“掌聲可以表示歡迎,表示鼓勵,有許多作用。”短短的三句話就引入課題,過渡到文本內容,自然銜接,順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題,把學生輕松地帶入課中。
2、正確把握課文重點,優化了課堂結構
這堂課在教學安排上教師沒有循規蹈矩地依照事情的發展按部就班。主要抓住"掌聲"進行對比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來的英子對比。教師先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在朗讀中,學生體會出小英孤獨、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來教師引出了第五自然段,通過讓學生朗讀使學生感受到小英快樂的情感。雖然教師沒有刻意把兩段進行對比,但學生已經在心里對比出前后兩次情感的巨大差異。這樣,學生當然很容易找出是兩次掌聲使小英產生了變化,但學生這時真正感受到的是掌聲對一個殘疾人產生的作用是非常驚人的。在這樣一個隱形的對比當中,教師很輕松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3、教師注重具體詞句的理解
在體會英子心情變化的過程中,教師指導學生通過對具體的詞句理解,如:默默地早早的來最后一個走猶豫慢吞吞眼圈紅紅的來助于理解。人物心情是一種非常內化的東西,教師通過對外在的詞句的品讀理解,最終"由外向內"的感受人物的情感。
4、教師的教學語言優美
在整堂課中,可以授課教師優美工整的過渡與小結語:"只有短短的幾步路,可是要走完這幾步路,對于小英來說該有多難呀。每走一步,小英都在痛苦與掙扎。這是期待的掌聲,他們什么也沒有說,只是用掌聲給了小英勇氣與力量。"這樣一句句真摯的語言,這樣一句句適時出現的過渡,不僅是教師發自內心的言語,更能帶動和感染學生。
二、建議
新課程中所講的對話有師生對話生生對話生本對話,本堂課中,看到最多的是師生對話和生本對話,看不到生生對話的影子。教師應該針對具體問題安排學生進行討論,在生生對話的過程中,學生可以互相啟發,在彼此的交流中得到提升。就這堂課而言,教師好像只是就課論課,只是讓學生狹窄的體會了英子的自卑。其實,教師應該就這一課進行相關的拓展,讓學生課下查找一些關于殘疾人自信自立的事跡,如;張海迪自強不息學習,無臂女孩的樂觀開朗。這樣,學生就會理解,不僅是英子找到了自信,生活中所有的殘疾人,所有需要幫助的人,在得到大家的鼓勵后都會變得堅強獨立。
《掌聲》評課稿 篇3
今天聽了王老師執教的《掌聲》一課,感觸頗多。這是一篇講讀課文,課文以小英“自卑——感激——樂觀”的情感變化為主線貫穿全文,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作者以飽含愛心的筆墨,用樸素無華的語言,把學會尊重、學會關心的主題寓于故事中,把少年兒童純真善良、關愛別人的美好心靈生動地表現出來。既能使學生學習語言,又能使學生在上得到啟迪,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陳老師這節課上得很成功,她能抓住課文的重點和難點,以生為本、以情為線、以讀為主、以拓展為目標,引導學生抓住關鍵詞、句、段讀悟體會。通過自主閱讀,研討交流,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理解,懂得人與人之間需要尊重、鼓勵,要主動去關愛別人,特別是身處困境的人;同時也要珍惜別人對自己的關心與鼓勵。
這節課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有以下幾點:
1、課文導入輕松自然
本課的導入是整堂課的第一個閃光點。在課堂伊始,教師并沒有采用開門見山的方式,而是用了鼓勵暗示性語言引導學生:“今天有很多老師來聽課,我們用什么方式歡迎?”“老師有些緊張,希望同學們給點掌聲鼓勵鼓勵。”“掌聲可以表示歡迎,表示鼓勵,有許多作用。”短短的三句話就引入課題,過渡到文本內容,自然銜接,順理成章,也突出了主題,把學生輕松地帶入課中。
2、緊扣關鍵點,突出內涵
所謂關鍵點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關鍵部位,可以是一個詞或一個句、一個過渡段等。本文的“關鍵點”是“同學們的兩次掌聲”。陳老師一開始就緊緊抓住同學們的兩次掌聲,引導學生品讀課文的重點段第二至四自然段,體會同學們的`兩次掌聲給小英的鼓勵和贊揚,給小英帶來的信心,由此突破口切入,突出“掌聲”的內涵。
3、正確把握課文重點,優化了課堂結構
這堂課在安排上教師沒有循規蹈矩地依照事情的發展按部就班。主要抓住“掌聲“進行對比的教學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來的英子對比。教師先引導學生讀第一自然段,在朗讀中,學生體會出小英孤獨、寂寞、自卑的情感。接下來教師引出了第五自然段,通過讓學生朗讀使學生感受到小英快樂的情感。雖然教師沒有刻意把兩段進行對比,但學生已經在心里對比出前后兩次情感的巨大差異。這樣,學生當然很容易找出是兩次掌聲使小英產生了變化,但學生這時真正感受到的是掌聲對一個殘疾人產生的作用是非常驚人的。在這樣一個隱形的對比當中,教師很輕松地突出了本課的重點。
通過這次《掌聲》的教學設計和教學,也讓我們聽課的教師深深懂得:只要我們能為孩子的點滴進步而鼓掌,為孩子的精彩創意而喝彩,讓我們的課堂成為孩子們抒發心靈的天堂,相信每一個孩子在我們的課堂中都能成為一個個個性獨特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