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管理方案(精選4篇)
建設管理方案 篇1
為充分發揮農民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帶動農民脫貧、增收致富,針對市委第四巡視組對我縣扶貧領域專項巡察中反饋我縣“合作社普遍存在規模小、運行不規范、財務管理欠缺、示范帶動作用不明顯”等突出問題,特制訂本方案。
一、整改原則
(一)堅持問題導向。針對巡視組在巡察中指出的問題,舉一反三,全面查找合作社在建設管理運行中存在的問題,樹立系統思維,建立問題臺帳,提出解決措施,實施“銷號”管理。
(二)堅持較真碰硬。聚焦突出問題,堅持從嚴要求,狠抓責任落實,能立即解決的立行立改,不能立即解決的制訂計劃,限期整改到位,堅決做到真反思、真整改。
(三)堅持質量優先。按照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要求,嚴把質量,狠下一番“繡花”功夫,防止淺嘗輒止,不斷加大“進”的力度,提高整改效果。
二、整改目標
(一)認識到位,增強攻堅動力。著力解決領導干部思想上重視不夠、認識不足的問題,提高政治站位,強化責任擔當,增強整改的決心和動力。
(二)責任到人,確保整改實效。按照合作社規范化建設要求,聚焦突出問題,細化整改方案,建立整改臺帳,明確整改責任人,逐一“銷號”整改。
(三)措施到位,健全長效機制。以整改為契機,積極探索針對性強的工作舉措,進一步完善合作社建設、管理、運行的具體措施和辦法,形成長效機制,確保農民合作社健康穩定發展,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產業發展和農民脫貧、增收致富中的引領和帶動作用。
三、整改措施
(一)加強合作社日常管理和服務。在全縣每個鄉鎮農經站固定1-2名工作人員作為農民專業合作社輔導員,負責轄區內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業務指導、政策咨詢、信息統計等服務,現場幫助合作社解答政策方面的疑惑,解決經營管理方面的問題,協助合作社申報農產品質量認證,創建合作社產品品牌,壯大合作社發展實力。
(二)深入開展示范合作社創建活動。在全縣組織開展以“生產標準化、產品品牌化、經營規模化、管理規范化”為主要內容的示范合作社創建活動,要求合作社嚴格按照“四化”標準進行生產和經營管理,建立健全組織機構、管理規章制度和利益分配機制,及時發現和培育一批先進典型。同時,按照“扶優扶強”的原則,對產業發展好、運作規范、帶動力強的合作社在項目安排、金融信貸等方面給予重點傾斜。通過以點帶面,促進農民專業合作社規范化發展。
(三)加大合作社骨干培訓力度。結合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訓項目,加強對合作社管理人員相關政策法規和經營管理知識的培訓。同時,組織合作社骨干人員到外地參觀學習,開闊視野,通過借鑒外地先進經驗,用以指導當地合作社的發展。
(四)創新合作社聯結服務機制。充分發揮合作社在產業發展中的引領作用,建立“合作社+基地+農戶”聯結服務機制,引導合作社與農民建立利益共同體,為農民提供產前、產中、產后一條龍服務。同時,抓住阿里巴巴、京東集團等大型電商企業進駐我縣的有利時機,與合作社建立直采直供關系,為農產品銷售搭建便捷通道,提升合作社的產業發展水平,帶動農民增收致富。
四、時間安排
整個整改工作從9月16日開始,至9月28日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
第一階段:摸底調查(9月10-15日)。局組織包片掛點領導與縣鄉鎮農經站和農業綜合服務站的同志深入各鄉鎮對全縣所有農民合作社在依法登記、民主管理、財務規范、經濟實力、服務能力、產業發展、社會聲譽等方面情況進行一次全面摸底調查。
第二階段:整改落實(9月16-25日)。針對摸底調查中發現的問題,制訂整改措施,抓好整改落實。
第三階段:檢查考核(9月26-28日)。局組成檢查組,對合作社整改落實情況進行全面檢查,搞好查缺補漏,對整改不力,不能發揮任何作用,不按規范進行管理的合作社,建議工商部門對其取得的法人營業執照予以注銷。
五、保障機制
(一)加強組織領導。局成立規范合作社建設管理整改工作領導小組,由局長任組長,分管領導任副組長,局屬相關單位負責人為成員,負責定期調度整改工作情況,提出整改意見,研究解決整改落實中的問題,確保整改工作到位、責任到位。
(二)加強宣傳引導。通過微信、短信、宣講會等各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大力推介一批經營管理好、帶動力強的合作社先進典型,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關心、支持合作社建設的濃厚氛圍。
(三)加強督促檢查。局整改工作領導小組不定期地深入鄉鎮,對合作社整改落實情況進行督促檢查,及時發現問題,搞好查缺補漏,確保整改工作取得實效。
建設管理方案 篇2
為提高全縣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水平,確保“楚天杯”創建活動健康有序開展,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堅持科學發展、以人為本,以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為目標,按照“政府領導、部門負責、社會參與、群眾監督”的原則,扎實開展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創建活動,進一步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步伐,提升城鎮綜合功能,提高城鎮規劃、建設和管理水平,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促進經濟、社會和環境協調發展。
二、創建目標
縣城創建湖北省城鎮規劃管理“楚天杯”;水坪鎮、蔣家堰鎮、中峰鎮、縣河鎮、泉溪鎮、豐溪鎮等六個建制鎮爭創湖北省小城鎮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
三、方法步驟
為確保創建活動順利開展,本次活動共分四個階段進行:
(一)準備階段:成立創建活動領導機構,組建創建工作專班;召開“楚天杯”創建工作動員大會,簽訂工作目標責任書,分解落實工作任務。縣直相關責任單位要成立相應的工作機構,加強領導,制定方案,明確任務,落實責任,于7月10日前將創建工作實施方案報縣“楚天杯”創建辦公室(縣建設局)備案。
(二)宣傳發動階段:各責任單位和縣創建辦要以“楚天杯”創建活動為主線,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互聯網、展板等多種形式,大力宣傳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宣傳近年來城市建設所取得的成績和經驗,使創建活動人人皆知、家喻戶曉。縣創建辦要定期編印創建工作簡報,及時通報創建工作信息和動態;各責任單位要注意搜集、整理反映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情況的聲像、圖片資料和信息,并及時報送縣創建辦,由縣創建辦負責在8月底前完成竹溪縣“楚天杯”創建工作專題片拍攝工作。
(三)自查階段:各責任單位對照考核細則和目標管理責任書,認真做好自查工作。對每項考核指標都要建立一卷檔案。檔案內容包括:考核指標解釋說明,考核指標得分、失分情況,考核指標文件、文字依據,相關的圖紙、圖片等。縣直責任單位于8月20日前將自查檔案和自查報告報送縣創建辦;各建制鎮于8月10日前將自查報告報送縣創建辦,縣創建辦組織專班對各建制鎮的創建情況進行考核評分,擬定評審意見報縣政府,作為推薦參加省參賽單位的重要依據。
(四)迎檢階段:縣創建辦在各責任單位自查報告和考核結果的基礎上,起草全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楚天杯”創建工作自查報告,經創建領導小組審核后,于9月5日前上報市創建辦,在9月15日前做好迎接省考核驗收的各項準備工作。各責任單位要對照考核細則認真進行查漏補缺,確保上報的考核指標檔案內容詳實準確,能充分反映我縣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所取得的成效。
四、工作要求
(一)強化組織領導。為加強對全縣“楚天杯”創建工作的組織領導,成立縣長易先榮同志任組長,常務副縣長袁勁松、縣長助理賀反修同志任副組長,政府辦、發改、建設、文明辦、公安、交通、水務、財政、房管、環保、經濟、規劃、公積金辦、城關鎮、蔣家堰鎮、水平鎮、中峰鎮、縣河鎮、泉溪鎮、豐溪鎮等責任單位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竹溪縣“楚天杯”規劃建設管理創建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辦公地點設在建設局,具體負責創建活動的組織實施工作。
(二)落實工作責任。按照“分級負責、分類指導,逐級考核、分層推薦”的創建要求,縣創建辦重點負責抓好縣城創建的日常工作,同時做好建制鎮創建工作的督辦、指導和考核工作。各建制鎮負責本鎮創建的日常工作。
(三)加強督辦檢查。縣創建辦要組織專班對各責任單位的創建工作進行經常性的檢查,及時掌握創建工作動態,分析存在的問題和原因,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報縣創建領導小組研究解決。縣政府政務督查室要把創建活動列入督查工作重點,定期通報工作進展情況,對工作措施不力、進展緩慢的單位進行通報批評。
建設管理方案 篇3
為認真貫徹落實省、市相關文件要求,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河道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高度認識構建河道現代化管理體系的重要性
近年來,我區因天氣變化,短歷時、高強度局部暴雨造成的山洪災害時有發生,特大暴雨洪災極易造成重大經濟損失,也暴露出河道管理與建設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主要是河道治理長期投入不足,堤防工程體系薄弱,防洪標準不達標;非法設障及侵占河道問題嚴重,降低了河道行洪能力;有的河段河道管理不明,事權不清,隊伍薄弱,監管不到位等。這些問題導致河道行洪防洪能力明顯下降,洪水流勢流態改變,直接威脅河道行洪安全,成為我區防洪減災體系的隱患。
省、市政府已將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列入對各級政府水利發展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我區各有關部門要進一步強化水憂患、水危機意識,堅決客服麻痹松懈思想和僥幸心理,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精神,重視水利、關心水利、支持水利,緊緊抓住水利跨越式發展重要機遇,遵循人水和諧的科學發展規律,突出工作重點,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構建河道現代管理體系,為全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防洪安全保障。
二、總體要求和基本原則
(一)總體要求
以依法治理河道為中心,以保障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為目標,建管并重,綜合施策,加大資金投入,創新體制機制,健全管理隊伍,嚴格依法行政,規范河道管理秩序,提高河道行洪能力,盡快建立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到20xx年,全區行洪河道內的非法阻水障礙基本得到清除,匯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道管理范圍全部劃定,專業管理與群眾管理相結合的體制機制基本建立,河道管護水平明顯提高,河道行洪能力基本達到規定標準。
(二)基本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人水和諧。興利與除害結合,防災減災并重,治標治本兼顧,綜合發揮河道的行洪、灌溉、供水、生態等功能,保障防洪安全,實現可持續利用。堅持統一管理、分級負責。根據河道管理范圍,明確各相關部門事權責任,責權利相統一,強化屬地管理,以管為主,建管并重,建立管、護相結合機制。堅持嚴格保護、占用補償。正確處理河湖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嚴格涉河建設項目審批與監管,占用水利設施和水域實行“誰占用、誰補償”。堅持法規支撐、依法治理。加強政策法規和管理隊伍建設,提高水行政執法能力,切實解決“沒人管、管不住、管不好”的問題。
三、具體任務
(一)健全河道管理機制。按照統一管理、分級負責、責權統一、監管到位的要求,加快建立河道規范管理長效機制。加強部門協調聯動,在河道管理范圍劃定、涉河建設項目監管、違法違規案件查處等方面密切配合。依據有關規定,科學劃分管理事權,強化屬地管理職責。
(二)劃定河道管理范圍。完成匯水面積200平方公里以上河道管理范圍劃定和豎樁標界工作。區管區級河道,由區水務局會同相關部門劃定,報區政府審批,并報市水行政主管部門備案。河道劃界方案批準后,由區政府負責向社會公布。河道劃界豎樁工作涉及面廣,工作量大,外業勘測、防洪淹沒線推算、界樁購置、運輸、埋設、占地補償等需要相應的資金支持,區財政局要提供資金保障,確保如期完成劃定任務。(牽頭單位:區水務局、雙峰寺鎮政府、大石廟鎮政府。責任部門:區財政局、區國土局、區住建局、區農牧局、林業局。完成時限:20xx年年底)
(三)清除河道行洪障礙。按照“誰設障,誰清障”的原則,落實清障責任,組織有關部門力量,采取有力措施,集中采取行動,按時完成清障責任。建立清障工作長效機制,清、建、管有機結合,防止邊清除邊設障。(牽頭單位:各鎮人民政府。責任單位:區水務局、公安分局、區國土局、區住建局、區農牧局、區林業局。完成時限:長期)
(四)加強河道采砂監管。全部取締河道內采砂經營戶,對河道實施長期監管,切實加大巡查、檢查的頻次和力度,堅決取締無證采砂及亂采、亂挖現象,嚴厲打擊非法采砂,一經發現要嚴肅處理,依法查處失職瀆職行為,確保河道內平整整潔,行洪暢通。(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公安分局、區國土局、區安監局、各鎮人民政府、完成時限:長期)
(五)加強行洪河道整治。對列入國家規劃的中小河流治理和獨流入海項目,加大前期工作力度,落實配套資金,加強項目監管,確保按期完成建設任務。(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區發改局、區財政局、有關鎮政府。完成時限:按項目要求推進,20xx年底前)
(六)完善水文測報預警系統建設。加快推進區級防汛指揮中心信息化建設。按照省、市要求,盡快實現主要河道重點斷面洪水和水庫的實時監控和指揮調度。(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有關鎮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底前)
(七)建立穩定投入機制。以政府投入為主導,社會投入為補充,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機制,區相關部門要按照建管并重的原則,加大河道劃界、治理、水利工程建設為修養護的投入。對國家投資的河道治理項目,積極落實地方配套資金。(責任單位:區財政局。完成時限:長期)
按照市、區河道管理權限劃分的文件,區水務局要在規定區域內(包括旱河)征收河道工程修建維護管理費,專項用于河道工程維護管理,從河道整治開發所取得的土地收益中,安排一定規模的資金用于河道治理和日常維護管理。(責任單位:區水務局、區財政局、區國土局。各鎮政府。完成時限。長期)
(八)加強河道管理隊伍建設。健全水行政執法隊伍,配齊配強工作力量,提高河道管理。(責任單位:區編辦、區財政局、區水務局。完成時限:20xx年底前)
積極推行聯合執法,相關執法部門要加強配合,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公安分局在重要水利樞紐、堤防、水域和執法較重的區域,可根據任務需要設立警務室,確保安全防范及執法措施落實到實處。(牽頭單位:區水務局。責任單位:區國土局、區安監局、區公安分局、有關鎮政府。完成時限:20xx年6月底前)
四、保證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區政府成立以主管區長為組長、相關單位負責同志為成員的加快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解決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工作中的實際問題。各部門要各負其責,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推進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
(二)落實工作經費。區財政局、各鎮政府要千方百計落實資金,確保河道現代化管理體系建設工作順利開展。
(三)強化宣傳引導。有關部門、新聞媒體要加強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的宣傳報道,營造濃厚的工作氛圍,對河道管理體系建設工作成績突出的單位和個人進行宣傳表揚,充分發揮其示范和導向作用,對阻撓工作推進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曝光,教育和警示相關當事人主動支持清障河道管理體系建設工作。
(四)嚴格督導考核。區加快河道現代管理體系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將定期對各鎮人民政府、相關部門進行督導檢查。區政府將河道劃界豎樁工作納入水利改革發展考核范圍,嚴格考核,落實獎懲,確保各項工作落到實處。
建設管理方案 篇4
一、開發校本課程的基本依據
校本課程是學校課程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共同組成了在學校中實施的“三級課程”的結構。校本課程的開發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不僅可以彌補國家課程開發的不足,有利于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滿足“個性化”的學校發展,還有利于教師專業水平的提高和學生主體性的發展,真正滿足學生生存與發展的需要。
我校為農村小學,由于歷史、經濟等方面的原因,學校硬件建設、管理教育教學等方面與城區學校有一定的差距。我們在分析了周邊地區的社會環境、學校的校園環境、師生的基本情況等因素后發現,我校擁有較強活動能力的教師和學生。這是我們的優勢。不足的是教師少,年齡偏大,沒有音樂體育美術等專職教師,我們計劃通過校本課程的開發這個支點,全面推動學校的各項工作。
二、校本課程的總體目標
以課程為載體,在校本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以師生為主體,以人的發展為核心,以培養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為目標,積極發展學生個性,全面落實素質教育,讓師生與課改共同成長。
三、校本課程的內容
校本課程的開發過程中,我們篩選、改編已有的課程,或者創造性的新編校本課程。我校因地制宜,開設了趣味數學、趣味英語、成語故事、剪紙、寫字、田徑、跳繩、經典誦讀等選修課程。
四、課時設置
1、大部分課程安排在每周周四第六節課,個別選修課程也可以放在課余時間進行。
2、學科課程根據新課程實施的教學實際安排,教師可根據實際需要進行調整。
五、課程開發操作、保障措施
1、制訂方案
校本課程的實施方案是校本課程開發的計劃書。校本課程開發小組依據學校實際制定了本校的方案。
2、學校成立校本課程開發領導小組,校長任組長,全體教師參與課程開發。
3、加強培訓,統一認識,明確開發校本課程的目的和意義。對在校本課程實施過程中有所創新、取得突出成績的教師予以表彰。
4、協調社會、家庭,為開發校本課程提供保障。爭取社會各界和家長的積極配合,探索建立學校、家庭有效參與的新機制。
六、校本課程開發小組
組長:
組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