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月歌課后反思(精選3篇)
峨眉山月歌課后反思 篇1
這首詩是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乍離鄉土”時所作,難免會流露出對友人、對親人的留戀之情,學生對于這樣的情感體驗甚少,只是從“思君”這個詞的字面上悟出李白對朋友的思念之情。
為了能讓學生的知識底蘊更足一些,所以我補充了有關描寫思念朋友的詩句讓學生反復誦讀,如: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李白)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孟浩然)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
峨眉山月歌課后反思 篇2
一、讀詩
出示古詩后,請學生自己讀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詩句。學生在充分預習的基礎上,都讀得很有自信,有好幾位同學在朗讀時還能注意詩句中的停頓,讀得很有節奏感。
二、會意
理解古詩時,我采用了讓學生說說自己讀懂了詩句中的意思的方法進行教學。學生在學習時,邊看圖邊討論,先攻破字詞的意思,再把整句詩連起來解釋,這樣的學習方式不失為在古詩教學中的方法,學生通過這樣的學習容易掌握字詞的理解,提高了學習的能力。如“半輪”一詞的解釋,學生是根據“一輪明月”遷移而來,其余的字詞還是比較容易解決的。
在學完這首詩后,我問學生:“讀完這首詩,發現詩中描述的地名比較多,你能從中找出來嗎?”學生馬上低頭仔細尋找,并在書上圈劃,找到了這樣五處地名“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很顯然,這也是這首詩中的一個亮點,詩人頻繁使用了五處地名,我們讀來卻不覺羅嗦重復,這就是“詩仙”的魅力。
峨眉山月歌課后反思 篇3
《塞翁失馬》的故事學生早已耳熟能詳。教這篇文章,我由《塞翁失馬》的故事講起,由此引出學生對“禍”、“福”的看法:人們的生命歷程中,得與失始終伴隨我們一生。有俗語說:“有得必有失。”其實,有失也比有得。明智的,隨遇而安,得失不驚,心寬體胖,處世瀟灑;癡妄的,追名逐利,以亂心迷,生身受累。要以平常心看待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壞事有可能變成好事,好事也有可能變成壞事。而具體應如何面對人生中的挫折呢?我們應該樹立怎樣的人生態度?寓言《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就是一面透明的鏡子,讓我們看到生活中自己的影子:擁有財富是好事,卻可能失去人生的許多樂趣;遭遇厄運是壞事,卻可以鍛煉人的意志。這種深刻的哲理不是簡單的說教就可以教給學生的。通過讀文中的故事,我讓學生自己在文中去體驗、領悟。學生分小組角色朗讀、學習了故事的內容后,我話題一轉:生活中,“你是否有過類似這樣的患得患失現象?”他們面面相覷后,低了頭。我接著問:“學習了這篇寓言后,你有什么樣的感受?”
他們異口同聲:“應正確對待生活中的得與失。”“那么,具體說呢?”我進一步提問并建議:“現在,我不需要你的口頭答案,你把它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