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通用27篇)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
跳遠教材由于受到場地和班級人數的限制,很少有教師在公開課時選用這一教材。在本課設計時我利用橫向沙坑和體操墊來解決沙坑少而分散的問題,使得四組同學能同時在一塊較集中的場地內進行練習,既便于教師的及時指導又提高了練習的密度,從而保證教學任務的完成。
本課緊扣新課標的理念,把促進學生的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時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在課的“發展跳躍能力和下肢力量練習與游戲” 這一部分教師并沒有安排具體的練習,而是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學習需要,自己去創編發展跳躍能力和下肢力量的練習或游戲。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得到了鍛煉,同時大大激發了學生練習的興趣,使同學們自覺自愿地積極參與到練習和游戲中去。教學中還注意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互助學習能力的培養,有意識的利用即時評價和指導的良好反饋作用,盡可能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關注,從評價和指導中獲得幫助,看到進步,增強信心,體驗到成功的樂趣。
在本課的“熱身導趣”部分設計時進行了兩個創新嘗試:1、隊伍的調度形式改變以往一隊接一隊一次慢跑的形式,采用四隊同時向不同方向跑出。大大節約了隊伍調動的時間,使課更緊湊,場面更好看,也提高了學生練習的興趣。2、改變以往慢跑、徒手操的老套路,采用配音樂的原地慢跑韻律熱身操使學生在快樂中不知不覺達到熱身效果。
本課的缺憾在于設計給學生思考、探究和嘗試的“如何才能既跳得遠又能安全地落地”這一問題由于受學生知識水平的限制,學生雖有思考和探究但深度不夠,積極參與度不高,應該把著重點放在學生的嘗試上。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
1.做好課前準備。熟悉教案,理清教學思路,準備好教材、演示實驗器材等,準時進入課堂,不空堂、不拖課,不以任何理由拒絕學生進課堂。
2.精神飽滿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去,用普通話講授,教態親切、自然,語言清晰、生動、準確;板書工整、規范、有序;合理適當使用媒體輔助教學。
3.面向全體學生。教學活動的組織兼顧好、中、差不同層次的學生。選擇恰當合理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克服學習上的困難,樹立自信心,并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4.遵循化學學科特點和教學規律,引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并加以解釋,重視學生觀察能力、思維能力的培養,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5.有效組織好學生的學習活動。提問要有思考價值,鼓勵學生質疑問難,發表自己的見解。學習活動要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處理好教學中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6.課堂教學時間分配合理,結構科學。留有學生獨立思考和基本練習的時間。認真組織好課堂的練習與反饋,及時調節,練習要有梯度、層次,適應絕大部分學生,對學困生有針對性的措施和方法。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3
在讀《孔乙己》的時候,我拋除了腦海中所有的成見,與文章“坦誠相見”,一讀仿佛見其人,二讀仿佛有所感,三讀仿佛有所悟,但只是“仿佛”而已,面對經典,有時我會窒悶無語,大約這就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情形吧。后來一則材料進入了我的視野,據孫伏園說,他曾聆聽過魯迅自己講述他創作《孔乙己》的動機,“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于苦人的涼薄”。讀此句,如甘露入心;品此語,似醍醐灌頂。
可是于教學而言,“意會”僅僅是第一步,我還必須要“言傳”,教師永遠做不了孤膽英雄,因為教師的核心任務是指導著學生去奪取全面的勝利。如何“言傳”呢?我想第一步還是要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帶領學生穿越時空,引導他們積累大量的感性認識——孔乙己苦在哪兒?
社會怎么薄涼的?于是授課過程中以情境再現為目的有了大量的演讀、模擬,這個過程中注重了課文的朗讀與語言的品味,并順勢對語言文字背后的“語言”進行了必要挖掘。為幫助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在教學設計的適當位置設置了幾個“觸發點”,一是導入,暗示科舉制度,二是認識咸亨酒店的酒客的等級,三是體會丁舉人與孔乙己同是讀圣賢書同樣形成了扭曲人格,四是讓學生思考作者吶喊什么。就課堂效果而言,在品語言、現情節的過程中,學生由“笑”轉為“不笑”,現場由“快活的空氣”轉為“肅穆的氣氛”。
但這樣的教學設計天然的特點就是把“我的理解教給學生”,這樣做顯然會讓許多人再次陷入迷茫:這沒讓學生自主,這沒讓學生合作,這沒讓學生探究,甚至這也沒有傳授什么方法,學生到底學到了什么?是啊,學生學到了什么?我也想問問聽課的學生,但我沒有機會,45分鐘的相遇僅僅是一次偶然,對學生而言,我的確是個過客。
關于教學設計過緊與過松的問題還在困惑著我:過緊就會限制學生的課堂生成,學生只能跟著教師走,有控制的痕跡;過松就會導致自由散漫、左右出擊的被動局面,并由此導致學習的低效和思維的浮淺。到底怎樣做才是恰當的平衡?
我的書桌上放著一尊魯迅塑像,那是我到上海講《阿長與<山海經>》之后魯迅紀念館的饋贈,此刻,先生正注視著我,我不知道我講的課是否道出了先生的心聲,最后只能感慨一句:道不盡的《孔乙己》啊!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4
一、政治老師要具備新穎的觀念
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師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老師是絕對的權威,錯的都是對的;學生是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反駁老師、不能質疑老師。這樣的師生關系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師生關系就是簡單的授受關系,沒有情感的交流。 時代在發展,師生關系也要與時俱進。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建立在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之上,并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才會因為受到老師平等、民主對待,得到老師信任和尊重而很樂意同其進行情感交流并接受老師的教育,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二、政治老師要具備教學的藝術
思想品德課的主要教學形式仍然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怎樣組織教學,取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都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藝術有直接的關系。在教學中,雜亂無章不是藝術,目標不明不是藝術,方法單一不是藝術,主次不分不是藝術。
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堂政治課呢?
首先,要理清思路。在備課中必須吃透教材,教學中脫離教材,頭腦清晰,條理清楚,注重邏輯,防止陷入到不能自圓其說的雜亂無章的窘境之中。其次,要明確目標。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始末,讓學生知道“是
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記什么”“做什么”“懂什么”,防止出現教學完后學生還在“霧里看花”的敗筆。再次,教學方法要多樣化。在教學中要堅持啟發性原則,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實際,采取不同的導入方法,讓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新發
現、新感覺。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映和情緒,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節奏,防止老師在臺上“云云”而學生在臺下“呼呼”的尷尬情景。最后,主次要分明!爸鳌本褪侵仉y點,為什么是重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詳講;“次”就是淺顯易懂,學生自己能看懂的,要略講。只有主次分明,才能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錯誤做法。
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會努力按自己說的去做,爭取做得更好。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5
我從備課開始就覺得:小學階段到初一,我們就接觸過國畫。從一般技法表現講,難以體現中國畫這一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瑰寶之精髓。詩、書、畫溶為一體,這才是中國畫的真諦。是“國粹”“國學”的一部分,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外國人嘆為觀止的,因此我認為學生到初二,理應對我們祖國的偉大傳統文化藝術有所領略。故我在這節課中多加了些課時,力求使學生了解“詩情畫意”,并初步運用所掌握的繪畫語言來依詩作《中國山水畫的意境》這一課集中地體現了我國文化藝術之精粹──“詩情畫意”。圍繞著“詩情畫意”就必須從詩與畫兩方面去帶領(引導)學生領略先人的丹青、墨寶,玩味著古曲、尋覓著佳句;追尋著古人“漸入佳境”的“意思”,探究著今日的“詩情畫意”。這樣“全方位的” 品味與摹學,才能體味“江南才子”成就“詩情畫意”的暢快之情。
追求意境表現的是中國傳統美學思想的重要特征之一。山水畫的雄渾厚重,小橋流水的清秀恬淡,山間云霧繚繞,小路蜿蜒曲折,樓臺聳立,船帆點點...讓我們對畫家對故土的對大自然的眷戀,和癡情,帶給我們充滿情趣,有獨特意境美的享受。意境是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水畫家畢生的追求。
本課要講清楚各個時代的畫家及作品的名稱、觀念和形態的共同點和差異是什么?通過對山水畫構圖、空白、墨色的分析,使學生了解中國山水畫是怎樣表現意境的,同時初步了解詩、畫相互轉換的過程與典型例示。初中二年級的學生,表述水平有所加強,也會對作品產生自己的見解,如何吸引學生到這個境界中來,在本課中,我會引導學生通過中西方繪畫的對比、對國畫大師們作品的欣賞,展開積極的討論,并對學生講解有關本課的知識,從而達到教學目的。實施過程中,立足于面向全體學生,拓展思維,倡導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
同時,我在課件中插入幾首古曲,幫助學生理解畫面意境。音樂是一種善于表現和激發感情的藝術,通過節奏、旋律、音色完美的組合,能夠感染欣賞者。
總之,我認為要想讓學生能真正“領略”中國山水畫的意境,教師就必須“全方位”設計教案:即體味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6
怎樣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其實真是我們平時教學中的一大難題,因為時間緊,任務重,按時將容上完都很緊,如何再做好課外的閱讀呢,所以我覺得我們首先仍然是要利用好教材的內容,利用開發好教材中所提供的語言話題材料,聽說讀寫有機的結合,把閱讀教學搞好,在時間和形式的允許下適當的增加課外閱讀。
一、利用好教材進行有效的閱讀教學
1、讀與聽,聽在先。
平實的聽說課教學,對于學生的語音、詞匯要打下扎實的基礎,同時讀的怎樣,讀得水平也能體現你的詞匯量、語法基礎。在每單元的3a和reading 的練習里聽錄音,可以讓學生整體的感知閱讀材料,為學生進行聲情并茂的朗讀做好示范。
2、讀與說,相互促進。
就是怎樣把課本中對話練習轉換成適當的閱讀材料,將典型的話題閱讀變成交流的材料,進行編對話,敘述、簡述、延述、等進一步鞏固理解所學的語言,達到運用的目的。例如八年級上冊Unit7 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這一單元的閱讀材料的題目是:Would you mind keeping your voice down?與這一單元的Section A 和Section B的話題很相符,語言功能性很強,教材的任務設計也很好,我在做閱讀教學上就用了大量說的練習。例如在課前看圖討論:How many rules of etiquette can you see being broken? Make a list with you partner.讀后對課文中第三、四段中出現的不文明現象If someone cuts in front of you in a line. If someone is smoking on the bus. If someone is dropping litter in the park.設置成幾個場景分組來表演,學生會利用本單元甚至是本冊書或以前的東西來積極編對話,在課上表演時我記得段楊表現的進步最大,把不文明的行為動作表演的夸張好笑,語氣語調大膽利用,雖然有的不是很準確,但是他那種積極參與,能用英語交流的勁頭是以前沒有的。孩子們敢用了,知道用了,會用了,我們的教學目的不就達到了嗎?
3、讀與寫,互不分離。
在課本教學當中無論材料長短,我覺得我們不能離了寫的練習,現在中考題當中的閱讀表達題目A. 根據短文內容簡要回答問題。B.將短文中劃線的兩個句子譯成漢語。C.請給短文擬一個適當的標題。不就是在考查學生的讀寫表達能力嗎?在初四復習階段開始我就體會到這部分的提高比前面的閱讀理解題要難,其實主要是在以前我們沒有利用好教材內容,這方面的訓練雖有,但不扎實,所以我們要重視一些讀寫的訓練,但恰恰這種現成的題型很少,所以訓練還是要在平實,從初三有閱讀課開始就要多設計一些這樣的題目,像回答問題有時要設計些有技巧性的,尤其是到初三下學期,多設計一些綜合性,或者說課文中沒有直接答案的這種練習,因為難,所以才多練。
對文中的主題句,典型的詞匯、或一些典型的句子,甚至是段落要讓學生來翻譯。對于翻譯我們不能忽視,利用好了一定提高學生的詞匯量,閱讀能力。我曾經在班里進行過翻譯比賽,先是英譯漢,后是漢譯英。英譯漢的比賽是讓學生自己找一篇好的英語文章來翻譯,漢譯英的比賽是由我選出一篇漢語比較簡單而有意思的文章,大家在周末翻譯下來,先在小
組內選出好的來交給老師,然后把這些優秀的作品在班里張貼,有同學們來評出一二三等獎。選出最好的有機會參加一些翻譯或寫作大賽,效果很好,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提高了不少。
二、課外閱讀要抓住平時與集中。
我們的課程目標里有一個使學生了解西方文化和跨學科的教學。在教材當中每單元的話題都給我們提供了要去課外閱讀的機會和要求。要想上好課首先要求我們老師自己閱讀一些與單元有關的資料,給學生布置一些預習閱讀作業(我認為漢語英語的都可以),為課上的交流、閱讀、寫作做好準備。在上完每單元之后老師可以利用網絡這一資源,適當給學生補充一些學生感興趣的資料;蛘咦寣W生利用周末搜集一些課外知識等這些都可以督促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例如八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和第三單元是關于機器人和UFO的話題。第一單元我讓學生自己查閱有關機器人的歷史的文章,第三單元我給學生補充了一篇關于近年來中國的UFO事件的閱讀。結合這些現象學生展開討論,未來的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使他們增加了對英語學習的樂趣,也拓展了知識,打開了眼界。
集中訓練當然可以放在學期末或者中考總復習當中。千萬不要拿來主義,材料在于精而不是多。這就需要我們用心選材了,從網上或近幾年的中考材料,按題材、熱點問題等等搜集資料,加上及時的檢查,有效的評價,方法的指導,學生的閱讀水平就會不斷提高,閱讀教學不再是難題了!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7
本課希望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認同空氣和其他物質一樣,能夠占據空間。然后和水作比較,通過實驗發現用同樣大的力量壓縮空氣和水,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占據空間的多少不會發生變化。在教學時,我以學生為主體,留給學生大量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情境中,發現問題,激發興趣;讓學生在充分探究中,大膽探索,得出結論;讓學生在平等對話中,深入探究,張揚個性;讓學生運用實驗中得出的結論
延伸探究,解決實際問題。
一、創設情境,點燃學生探究的火把
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因為后者僅僅是方法和實驗過程,而提出問題則要找到問題的關鍵、要害!币虼嗽诒竟澱n的教學中,我以邊講邊演示的方式給同學們曾現了《烏鴉喝水》的故事,進而提出問題:“瓶子里發生了什么變化呢?水面為什么會上升?”激發了學生思考的熱情,讓學生輕而易舉地理解了什么叫占據空間,是石子占據了水的空間,所以水面上升了。緊接著我又出示了另外一個瓶子,讓學生去積極思考,能不能也把這個瓶子里的水擠出來,用什么方法。一系列情境的設置,學生的興致越來越高,而讓學生上來試一試,則把學生的熱情推向高潮,進而引導學生提出了今天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空氣占據空間嗎?”
二、充分探究,給足學生動手的機會
《課標》指出:“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痹诒菊n的教學中我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實驗器材,并且能保證兩個同學一個小組,進行充分探究,讓每個學生都有動手的機會,去感受實驗的過程,從而得出科學的結論。當學生充滿好奇地將一團紙塞入杯底,倒扣入水中,那種期待,那種新鮮感,那份激動的心情,寫滿在學生的臉上,“我們的紙沒濕!”學生實驗后的驚訝與興奮,和“我們的紙怎么濕了?”一臉的疑惑與不甘,那都是學生能夠親手實驗,能夠充分探究后的寶貴發現。從這一實驗又緊扣著進入下一實驗,去探究“空氣占據空間的變化”,學生的探究由老師扶著走,進而到放手讓學生自己嘗試,學生發現了,空氣可以被壓縮和擴張,而水卻不能,學生充分體驗到了實驗的樂趣,也鍛煉了他們動手的能力。如果這里只是教師直接講,而并沒有讓他們親身實踐,學生是根本體會不到那種變化,更不會從中獲得情感體驗。充分地探究,讓學生獲得的豈止是科學知識……
三、平等對話,引學生奔赴真理天堂
在本課的兩次探究實驗中,并不是如老師所愿的,所有的學生都能探究出正確的結論來,相反的,有一小部分學生對于實驗結果是存在異議的。比如說,在做杯子入水,杯底紙巾不濕實驗時,有些學生就說我們的紙濕了,而此時我也并沒有責怪學生操作有誤,或者粗暴地說他們做得不對,而是引導他們去思考:“為什么你們的紙會濕?而人家的沒有濕。”學生通過思考,在老師的引導下,他們知道了,原來是自己的杯子沒有豎直倒扣入水中,而導致水事先流到了杯子里,趕跑了里面的空氣,所以紙濕了,如果豎直倒扣入水中,速度也比較快的話,水是流不進去的,進而知道是因為空氣占據了空間。在做第二個實驗時,出現的問題也是比較大的,有學生匯報說:向下壓活塞時,裝水的注射器能被壓下去,裝空氣的注射器不能被壓下去。實驗結果正好相反。很多小組聽了他們的匯報,都不贊同,也有的小組,贊同他們水是能夠被壓下去的,而我并沒有一票否決他們,而是鼓勵全班同學,再來做一次實驗,并且親自指導了匯報結果錯誤的小組,當他們再次實驗時,才發現了,是自己實驗操作的失誤和沒搞清對象才造成的。我鼓勵他們將現在實驗結果再向全班同學匯報一遍,并且引導他們分析了第一次實驗失敗的原因。在平等、和諧的對話氛圍中,老師引領著學生走向正確的科學探究之路,教學生分析實驗尋找失敗的原因,教學生不怕失敗,在反復實驗中,得出真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實踐出真知”的至理名言,或許在這一堂科學課中,學生都能有所體會?茖W探究本來就是在不斷地實驗與發現中才獲得真知的,給學生創設一個平等、和諧的交流平臺,以平等地態度對待他們,已朋友的身份引領他們,學生的探究會更深入,學生的科學素養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形成。
縱觀整節課,教學層次比較清楚,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課堂氣氛也比較輕松而和活躍。但總覺得自己選的課文是最后第二課,前面跳開了很多課沒有上,學生很多知識和能力方面還是欠缺了點,自己的教學也不夠流暢,準備還不夠充分,在內容上還可再充實一點,讓學生能得到多方面的發展。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8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多媒體在教學中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應用。與其它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相比,多媒體在創設情境、引發學生興趣等方面有著不可比擬的優勢。在科學教學中合理應用多媒體后,有效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因而多媒體受到了越來越多的科學教師的歡迎。但在應用中逐漸形成了一種多媒體“萬能論”,多媒體成了科學新課程改革的標志,甚至出現了一種為用多媒體而用多媒體、由“人灌”轉為“機灌”的現象。多媒體固然是一種先進的教學輔助手段,值得我們大力提倡使用,但不是唯一的和萬能的教學輔助手段。因此,想在這里就如何應用多媒體談談自己的一些思考和看法。
1.多媒體輔助教學的優點
多媒體能營造多重感觀刺激,有利學生記憶。根據心理學研究,多種感覺器官同時感知的學習效果要優于單一感覺器官感知的學習效果。多媒體可將文字、聲音、圖形和動畫同時展現,讓學生的多種感覺器官在學習時能同時接受相關信息,因此多媒體輔助教學能促進學生對知識的記憶。
多媒體版面生動活潑,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多媒體課件使科學課堂教學活動變得生動、活潑、有趣和富有啟發性,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單調的教學模式,從而起到活躍學生思維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作用。
多媒體能增大課堂容量,提高教學效率。對于一些作圖畫表較多的科學課,通過高效的多媒體教學課件演示,使授課方式變得方便、快捷,節省了教師授課時的板書時間,可增大課堂容量。對于一些有較多學生練習需即時評價反饋的課,采用多媒體實物展示臺,就可方便地實現學生練習中典型錯例的展示,免去了教師板書學生錯例的時間,擴大了點評面,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當前科學教學中多媒體應用存在的問題
多媒體作為一種新的教學輔助手段,比傳統的教學輔助手段有著巨大優勢,但在應用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課堂上大量應用多媒體后,除了教學內容和形式容易流于呆板僵化、課件制作時間較長、耗費精力大以外,還由于教師的因素在使用中出現以
2.1多媒體代替板書,不利學生知識的建構和整合
科學是一門自然學科,知識點之間常存在緊密的聯系,即邏輯關系。現在許多教師應用多媒體后,干脆省了必要的板書,一節課中只是偶爾草書幾個,個別教師甚至只字不寫。一次,一個經常用多媒體課件上課的教師對我抱怨說,現在的學生越來越不像話了:在課上,他用多媒體顯示了“P = F v”這個公式的推導過程,并告訴學生要記住這公式的,結果單元測試中許多學生都沒記住。
這位教師的抱怨讓我想起了一段往事。當時念高一時,我們普通班的數學課由一位本科剛畢業的男教師任教。他上課經常一手拿粉筆一手拿黑板擦,一邊講解一邊板書。為了照顧兩邊的學生,每次板書總在黑板中間部分。當一道題或一個知識點講解完畢,板書也常常已從黑板的上端寫到了下端。為了開始新內容的講授,他就習慣性地把先前的板書擦凈。一個學期下來,近二分之一的同學期末考試不及格;一個學年結束,期末考試全班僅3個同學及格,他也因此改任了職高班。
今天,許多科學教師用了多媒體就省略了板書,這與我當年的那位數學老師有何區別呢?在一堂科學課中很多知識點常有緊密的聯系,如果只依靠多媒體課件上課,一張幻燈片的畫面一般停留時間很短。當學生在課間某個時候發生疑問想去看時,常常已沒了蹤影。這樣,學生就會對一些知識點因缺乏識記時間而理解不深,有時甚至會出現當堂遺忘的現象。一段時間后,學生頭腦中的知識就變得雜亂無章,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建構,更不利于對知識的內化和創新。當然,學生的學業成績也就無從談起了。
2.2濫用課件代替實驗,不利學生實踐能力和科學精神的培養
隨著多媒體的廣泛應用,多媒體課件開發者提供了許多實驗課件,節省了教師的實驗準備時間,方便了課堂實驗操作,保證了實驗結果的可控性。因此,在各種教研活動中,教師隨意用多媒體實驗課件代替演示實驗或學生實驗的現象已是屢見不鮮。但多媒體實驗課件的濫用,對學生的實驗能力、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的培養會造成嚴重的負面影響。
在我校一位青年教師的比武課中,他通過播放實驗課件來研究導體兩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在投影屏上顯示模擬實物圖,通過移動模擬滑動變阻器的滑動頭得到相應的阻值,電壓表和電流表的指針同時指向相應刻度,并在旁顯示電壓、電流值。利用這樣的課件進行演示講解,雖然顯得方便、簡捷、正確,而且精致美觀,但這樣的實驗已失去了科學實驗的全部特點和演示、驗證的功能。學生一方面無法體驗到前人在進行實驗設計時所體現出來的科學思想,另一方面,會產生這樣的疑問: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像這樣的實驗用實物演示并不難,教師應該做演示實驗或讓學生親自做一下。否則長期下去,學生必將暴露出缺乏實際操作訓練的一面,同時也不利于學生創造思維。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9
讓詞匯教學充滿滋養的靈氣。 面對一張張純真爛漫的面孔和一雙靈動閃爍的明眸,教師也要懷有一顆孩童般靈巧的心,站在孩子的角度;針對學生的年齡,思維特點和認識規律,用精巧的心思去思考去設計。詞匯教學活動的設計要能夠在現生活點撥情趣,激發愛心,喚起靈性,讓師生情感實現對接,讓心靈息息相通,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樂趣產生靈感。
有一次,我聽了一位男教師的課,他在教三年級學生學習1—12英文數字時,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將1—12數字排成一排,在其中的三個數字上方隨機的畫上a dog’s head ,a cat’s head ,a pig’s head ,讓學生連起來讀這12個數字,讀到那三個數字時用“汪,喵,呼”擬聲代替,并伴動作,兩遍之后更換數字,因為有了三個head 于是一長串枯燥;呆板數字有了生命,有了靈氣,活動開始后,學生們興致勃勃,爭先恐后地上臺模仿,樂次不疲,從孩子的笑臉,自然的演示和漸熟的朗讀中看到了“寓教育樂”。
流動的水是靈秀的,因為他蘊涵著無限的生機,它能滋生萬物,我們要努力讓小學英語課堂教學活動成為靈秀的流水,用它去滋潤孩子們的心田。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0
九年來,不管是在以前的浞水中學,還是在現在的縣慶中學,我一直從事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教學工作,想想過去,雖無什么成就,但深有體會。因為思想品德科目的特殊地位,所以,要成為一位受學生關注和歡迎的政治老師,并不那么容易。思想政治課包含了對學生的心理教育、健康教育、法律教育、責任教育、養成教育、理想教育和國情教育等知識,是老師塑造學生美好的心靈、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學生辨別真善美、假惡丑、增進學生了解國情、愛我中華情感的一個重要科目。要很好地實現上述目的,就要求老師必須具備較高而靈活的教育教學方法和技巧,為此談談教學實踐中的點滴,作出反思,以求改進今后之教學。
一、政治老師要具備廣博的知識
政治科目的內容最大的特點就是“多”和“淺”。“多”就是政治科目的內容涉及心理健康學、法律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知識;“淺”就是政治科目中涉及的內容在量上比較少。
在教育教學中,要讓學生很好地了解“多”和“淺”的知識,老師是最為關鍵的。所以,政治老師要想上好政治課,就不能滿足現狀,而必須不斷學習,不斷更新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知識來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斷擴展自己的知識面來補充教學中的“漏洞”。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在教學中才能做到觸類旁通、舉一反三、得心應手,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將“多”的知識連貫起來,將“淺”的知識儲存起來,將自己“立”起來,從而達到較好的教育教學效果。
二、政治老師要具備良好的修養
在教育教學中除了要求自身的專業知識要扎實、“業余”知識要豐富以外,政治老師還要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和道德素質,不斷提高自身修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
政治老師不但要教給學生專業知識,還要教給學生如何做人的道理,這就需要老師在言行舉止上要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度,做好表率,時時處處為人師表。要求學生做到的老師自己首先要做到,要求學生不能做的老師自己要首先不做,也就是正人先正己,做好學生的楷模,對學生形成耳濡目染的作用,讓學生由內心深處散發出對老師的尊敬和愛戴之情。
三、政治老師要具備新穎的觀念
在傳統的師生關系中,師生的地位是不平等的。老師是絕對的權威,錯的都是對的;學生是處于被動地位,不能反駁老師、不能質疑老師。這樣的師生關系嚴重影響了師生之間的互信與合作,師生關系就是簡單的授受關系,沒有情感的交流。
時代在發展,師生關系也要與時俱進。新型的師生關系只有建立在平等、民主、信任和尊重的基礎之上,并體現在教學過程的每一個環節之中,學生才會因為受到老師平等、民主對待,得到老師信任和尊重而很樂意同其進行情感交流并接受老師的教育,做到“親其師,信其道”。
四、政治老師要具備教學的藝術
思想品德課的主要教學形式仍然是課堂教學,課堂教學也是一門藝術,教師要怎樣組織教學,取得什么樣的教學效果,都與教師的專業技能和教學藝術有直接的關系。在教學中,雜亂無章不是藝術,目標不明不是藝術,方法單一不是藝術,主次不分不是藝術。那么,怎樣才能上好一堂政治課呢?
首先,要理清思路。在備課中必須吃透教材,教學中脫離教材,頭腦清晰,條理清楚,注重邏輯,防止陷入到不能自圓其說的雜亂無章的窘境之中。其次,要明確目標。要將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維目標貫穿在整個教學的始末,讓學生知道“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記什么”“做什么”“懂什么”,防止出現教學完后學生還在“霧里看花”的敗筆。再次,教學方法要多樣化。在教學中要堅持啟發性原則,以多種形式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根據教材內容,結合實際,采取不同的導入方法,讓學生每一節課都有新發現、新感覺。在教學過程中,隨時注意學生的反映和情緒,及時調整教學內容、節奏,防止老師在臺上“云云”而學生在臺下“呼呼”的尷尬情景。最后,主次要分明。“主”就是重難點,為什么是重難點,怎樣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要詳講;“次”就是淺顯易懂,學生自己能看懂的,要略講。只有主次分明,才能防止“眉毛胡子一把抓”的錯誤做法。
以上觀點雖出自本人,但并不代表我隨時都能做到,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但我會努力按自己說的去做,爭取做得更好。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1
這節課的教學流程是按照課本上對空氣認識的順序一步一步引導學生學習,在整個課堂中主要講的是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以及空氣中各種成分的含量,而對于混合物和純凈物主要是從概念上理解再結合身邊的例子加于說明,之后有引導學生分別舉例說明,可是在后面的習題反饋中發現,學生對于物質分類這一知識中,理解還不夠透徹,說到食鹽水、硫酸銅溶液等一些溶液學生就有點分不清,所以在以后的教學中,除了講透空氣中氧氣含量的測定之外,還要從多方面引導學生分清純凈物和混合物。本課有成功之處,也有失敗之處。課后認真總結與反思發現自己的語言、教學組織等一些方面還存在著不足,今后要注重查漏補缺,力求讓自己的教學水平有進一步的提高。
如何處理學生熟知的教學內容上值得探討。讓學生參加到課堂里的活動,我覺得有點困難,例如如何收集一瓶空氣樣品,許多學生覺得還是有一定的困難,這是對學生的了解不夠,所以造成了上課比較被動的局面。通過紅磷的燃燒來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在課堂上做實驗時,造成了實驗現象的偏差,對教學效果造成大的影響。這也是在一節化學課堂上一個應注意的問題。本節課,通過實驗證實空氣確實存在我們身邊瓶吞雞蛋實驗定性證明空氣中氧氣的存在定量探究空氣中氧氣的含量分析得出空氣的成分及其含量。 我們平總在埋怨現在的學生不會提問、不會思考、不會探究,更別說什么創新。然而我們是否反思一下,在自己的教學過程中,在自己的課堂上學生有多少提問與思考的火花被教師消滅在萌芽中?有多少探究與創新的欲望沒有得到教師的支持而無法延伸?在以前的教學中,學生提出“空氣中不支持燃燒的氣體是什么?”等問題,因這不是教師預設的知識而打消學生的探究意識,我直接給出答案。反思一下自己的行為,通過應用知識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一教學要求,我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并沒有真正予以落實,更沒有引發學生繼續思考、繼續提問。通過這次國培學習我受到很大啟示,在以后教學中我,我要關注學生提出的問題,很好地抓住學生提出的熱點問題,并以此為契機,激發學生的探究意識,順著學生的思路進一步引導學生進行再次發現問題、再次提出問題,并通過學生積極探索,讓學生能夠在探索過程中解決問題、獲得知識,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實驗表明任何創新都源于問題。因此,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不失為一種好的教學方法。凡事多問幾個為什么,勤于思考,求新求異,讓問題走進課堂,走進頭腦,強化問題意識,有很多時候不是學生不會提問題,而是教師不會引導學生去想問題,去提問題。教師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善于創設情境,設置懸念,為學生營造一個寬松、和諧、民主、平等和具有科學氣息的學習環境,這樣學生才敢想、敢問大膽質疑、暢所欲言。如果每節課教師都能夠充分關注學生的主體性,抓住學生出現的閃光點,引導學生主動地開展探究,則對課堂效率的提高、對學生今后的學習和發展都會有很大幫助。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2
一、背景 現行初中英語教材具有很多的優點,但由于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具有規律性,教師只有充分認識和掌握這種規律,并結合教學實際,合理設計教學程序,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學相長,才能達到教學效果的最優化。
二、教材分析 1、話題:本課時選擇的是初二英語課本第四單元 How often do you exercise?中的一篇文章,主要是圍繞本單元的中心任務“Food and lifestyles ”而展開的。
2、內容:這篇文章講述了很多學生平時的飲食和生活習慣。通過學習,讓學生明白什么是健康的飲食和生活習慣。
3、目標:(1)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如何捕捉細節。
(2)根據圖片猜測大意。
(3)引導學生掌握模仿主題進行描述的技巧, 形成根據主題理解文章細節并能分辨是非的能力。 Step 1: Warming–up activities
(一)Free Talk: To ask the student on duty to make a speech: “What is my favorite food?” 設計思路:以討論日常生活的話題進入,可以活躍課堂氣氛。同時,由于每天都有值日生報告,可以鍛煉學生的書寫和口頭表達能力。另外,在交流過程中,也互相鍛煉了學生的聽力水平。
(二)1.Revise some names of food (Let the students speak freely.) 2. To show the students beautiful pictures of food During the talking,the teacher can write some of them on the Bb, especially some new words: fruit, sweet, bread, meat, juice. 3. To ask the students to ask and answer: “What is it?”, “Do you like it?” 設計思路:(1)通過感性的圖片教學,可以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讓學生相互問答,了解食物的名稱,在交流中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Discussion : (1)What food can we eat a lot? (2) Do you think „ is good for our health? (3) Which is your favorite? 設計思路:通過有趣的話題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為進入正文教學打下基礎。最后向學生展示有關食物的相關鏈接(P67)-- “Healthy Eating”,并讓他們參與討論,知道哪些才是正確的飲食。 教學后記:針對上述教學設計和課堂教學活動,筆者有以下三點體會:(1)本活動在設計上比較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能激發學生完成任務的興趣和參與活動的熱情。(2)能使閱讀前的“Warming–up activities”真正發揮“熱身”的作用。這就為順利開展之后的多個活動打下了基礎。(3)上課伊始就順利切入主題,中間過渡自然,言語富有鼓勵性和啟發性,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共鳴。 Step 2: Reading (一)Listening and scanning: 1. What do students want to be?
2. What do students eat for breakfast now? 設計思路:(1) 聽和讀都是學生獲取信息的有效途徑。通過讓學生邊聽邊讀(默讀)可以培養其快速閱讀的能力。(2)通過有目的地聽和讀,讓學生在了解課文大意的同時握課文中一些細節性的內容。 (二)Intensive Reading: Read the text again, try to answer some questions: 設計思路:進一步有目的地讀,可以讓學生更好地了解課文細節。同時,通過搶答加分的方式,進一步激發學生的主動參與性。
(三)Skimming: 1. To ask groups 1 & 2 to read the text a third time, and make a dialogue in pairs. 2. To ask groups 3 & 4 to retell the story. 設計思路:1、讓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了解文章的內容,通過對話培養學生交流與合作能力。 2、通過文章改寫與復述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
(四)Extension activity: To ask the students to tell something about their own lifestyles. 設計思路:學以致用,自己的話題會讓他們產生更大的興趣。同時,通過這項活動可以充分訓練學生的綜合技能。
四、教學后記 針對上述教學設計和具體的教學活動,本人事后有以下幾點思考:
1、比賽是學生比較喜歡的學習方式。以競賽形式貫穿整個教學活動是該部分教學設計的亮點。在比賽過程中,學生反應積極,討論熱烈,思維活躍,競爭激烈,教學效果比較令人滿意。同時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并合理安排學生的合作活動,讓他們在合作探究中共同提高,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只有通過閱讀才能讓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并形成一定的閱讀技能。本環節通過“提煉大意,情節捕捉,合作探究和延伸訓練”四個步驟,培養學生概括主題、捕捉細節和再現閱讀內容的技能。教師同時能注意設計合適的銜接語言,使各個教學環節自然過渡,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進入學習狀態并開展活動。
3、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調動學生,讓學生自己來組織并完成任務,真正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3
1、概念中要害的詞語一定要講解到位
為了深刻講解概念的含義,教師不僅要注重對概念論述時用詞的嚴密性和準確性,同時還要及時糾正某些用詞不當及概念熟悉上的錯誤,這樣做有利于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思維習慣。例如,在講“單質”與“化合物”這兩個概念時,一定要強調概念中的“純凈物”三個字。也就是說,單質和化合物應該在純凈物的范疇內進行區分,然后再根據它們組成元素種類的多少來判定其是單質或者是化合物,否則學生就輕易錯將一些物質如氧氣、臭氧的混合物看成是單質(因它們就是由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同時又可誤將食鹽水等混合物看成是化合物(因它們就是由不同種元素組成的物質)。
2、概念的內涵一定要剖析到位
一些含義比較深刻,內容又比較復雜的概念一定要進行剖析,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概念的理解和把握。如“溶解度”概念一直是初中化學的一大難點,不僅定義的句子比較長,而且涉及的知識也較多,學生往往難于理解。因此在講解過程中,若將組成溶解度的四句話剖析開來,效果就大不一樣了。其一,強調要在一定溫度的條件下;其二,指明溶劑的量為100g;其三,一定要達到飽和狀態;其四,指出在滿足上述各條件時,溶質所溶解的克數。這四個限制性句式構成了溶解度的定義,缺一不可。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4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里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么這就是個明顯的征兆:在這個班級里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著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于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并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于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逼鋵崳脒_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閑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于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著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于我來說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名師。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范文之二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5
新課程改革是一次深刻的改革,強調課程要促進每個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教學目標由原來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強調讓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教學的重點由重傳授向重發展,由重老師的“教”向重學生的“學”轉變。學生學習英語的方式和英語教學方式也應隨不同年級的學生而變化。
在七年級的英語教學中,我發現了學生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一、剛學英語的時候,學生對英語這門課程充滿好奇,喜歡學習、模仿。但是,我發現自從小學讀了兩年后,好奇心逐漸減弱。隨著學習難度的增加,學生產生了消極情感,沒有興趣,甚至厭學。
二、牛津教材詞匯量增加,內容難度加大,學生怕苦而不能及時鞏固。課文的配套練習也不能自覺的去獨立完成。
三、教師面對一些整體學生進行教學的態度誤區。教師對學生學習英語的要求過于嚴格,不能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沒有發現他們接受語言的快慢程度,最終導致有的學生吃得飽,有的學生吃不飽。吃不飽的那部分學生就會產生以下情緒:上課或講練習的時候,就會馬虎,注意力不集中。
四、教師在有些知識點講過后,有的甚至操練了多遍,反反復復強調了,學生仍沒有掌握。有些教師就責怪學生,并因此加強反復訓練。于是在教師的責怪聲中,在枯燥的聯系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消失了。
針對這種現狀,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觀察分析,了解基礎
小學階段英語只注重聽說讀,而寫的練習相對較少,英語考試也僅僅是流于形式。而農村小學由于師資問題,英語課的教學質量也受到限制。絕大部分學生的英語基礎僅限于會朗讀26個字母,而不能準確地讀準、寫出26個字母;興致高時,能朗讀幾個帶有chilish的英文單詞及幾句日常用語。
因此,接手初一新的教學班時,要對學生進行難易適當的診斷性英語考試,包括字母測試、詞匯測試等。通過測試,了解學生的現有基礎,精心備課、上課。針對基礎參差不齊的學生進行分層次教學,避免有一定的基礎的學生對重炒舊菜,索然無味;同時對于毫無基礎的學生精心施教,夯實基礎。
二、主動學習,音標先行
英語學科的學習過程主要包括預習—上課—復習。牛津教材與以往教材的不同在于它增加了大量由學生獨立完成的練習,而詞匯和知識點滲透其中,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做好預習工作,在質疑中自主學習知識,從而體驗到上英語課的“成就感”。但英語學科的特殊性又決定了它的預習具有一定的難度,那么音標的教學顯得至關重要。
筆者認為,在學完字母及若干基本詞匯之后,要打破教材的編排順序,系統講授音標知識。可采用“分散歸納”的教法,及時利用字母以及一定量的詞匯歸納出音標,教授讀音規則,如:字母組合的發音、輔音連綴、多音節的劃分等,讀音規則與音標結合起來,給學生記憶單詞的拐杖。也可以在音標教學中,編一些與音素相關的歌謠、繞口令及小短文,讓學生在有趣的活動中鞏固枯燥的音標讀音規則,為將來成功記憶單詞打好基礎。
當然,音標的教學不能孤立的進行,應結合單詞來認識其讀音,這樣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掌握了音標,學生可自行拼讀和記憶單詞,既減輕了教師的負擔,又增強了學生學習英語的信心和能力。
三、課堂設趣,寓教于樂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只有不斷地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其積極性,才能持之以恒地學好英語。
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運用豐富多采的教學方法和手段,讓學生做到聽、說、讀、寫并舉,眼、耳、口、鼻、腦并用。單詞教學中,可以采用實物、彩圖、卡片、簡筆畫等教學手段來加強教學的取見性,激發學生興趣,或者在課前進行詞匯、聽寫接力賽;句型教學中常用的方法有表演法、競賽法和游戲法。七年級學生表現欲強,可以讓學生利用每課前五分鐘的表演來鞏固已學句子,如購物、就醫等。同桌表演對話,會什么,說什么,不搞每錯必糾,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鞏固單詞和詞組時,我經常采用“競賽法”,以小組為單位,拼寫單詞或翻譯詞組,評出“thebestteam”,培養他們的合作精神,激發學習的熱情。
如我教第六單元Fashion時,要求學生穿上自己最喜愛的衣服,用Showme______句型,讓學生展示所說的實物,并用英語簡單介紹并走秀,學生興趣盎然,同時也掌握了一系列和服飾有關的詞匯,大大提高了學習效果。
另外,教師要注重授學生以“漁”,讓學生掌握規律性的知識,使學生靈活的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和思維能力。英語教學中,動詞的時態是一大難點。在教學中,我除了讓學生記住時態的構成及與哪些時間狀語連用外,更重要的是教給其方法:找時間,看主語,對規則。如Shealways___toschoolearly.A.goBgoesCwentDisgoing.此題中有副詞always,學生確定用一般現在時,主語是she,再看動詞是否是規則動詞,go的第三人稱單數加上“es”,所以選B。再如,Hismother____(cook)inthekitchennow.根據now確定是現在進行時,Mymother是單數,填iscooking。這樣的練習使學生融會貫通地掌握不同知識的聯系與區別,達到了舉一反三的效果。
四、課外延伸,共同提高
要學好英語光靠每周幾節英語課是不夠的,所以教師可以利用空余時間開展課外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大膽地用英語交流,根據不同班級、不同層次進行組織,加強課外輔導和個別輔導。如,充分利用早讀課的時間檢測學生的知識掌握情況,聽、說、讀、寫訓練皆可。再如,培養“小助手”,把班級分為十個小組,每組一名組長,要求他們主動幫助基礎差的學生,不要嘲笑他們的錯誤,耐心地教他們讀和說,以此帶動班上落后學生。成績進步者及時獎勵,在班級內創造良好的學習氣氛。
在抓好課堂質量的同時,作業的布置和批改亦不容忽視。作業的選擇很重要,我們要注重練習的典型性,我多以考試中常出現的基礎及易錯題為主,一天幾題,積少成多,及時鞏固,做到精講精練。作業的批改中,我不忘給學生評價,及時贊賞進步較大的學生,激發和保護他們的信心,對于退步的同學不忘寫上幾句鼓勵或提醒的話。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6
英語教學作為一門語言的教學,其主要是培養學生的言語技能,即運用語言的能力,因此其課堂教學具有不同于其他課程課堂教學的特點。我通過對新課標的學習,根據中學教材的內容編排突出了對這種能力的培養,采取了指導性的學案模式,強調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的雙向運用。讓英語教學走出課堂,走向社會。
英語課程標準把閱讀技能目標描述為:朗讀各種文體、英文詩詞、報刊雜志、原著及各種商品說明書等非專業技術性資料并理解大意,找出或獲取中心意思、作者意圖、觀點和態度的相關信息。根據情景、上下文、構詞法、句子結構猜測生詞或詞組的意思,分析句子結構、理解句子,理順事件發生順序、人物行為,預測事件情節發展和可能的結局,進而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閱讀策略,形成閱讀興趣,最終提高閱讀能力。以下是我在學習和教學實踐中為了提高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他們閱讀的興趣而形成的一些淺顯認識。
一、引導學生,激發英語閱讀樂趣
1.從課本入手,開展整體教學。閱讀能力依賴于綜合訓練。聽說讀寫扎實,學生語言結構意識強,基本詞匯掌握牢固是閱讀能力提高的先決條件,為此有效地提高課本材料的閱讀是重中之重。教師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材料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特別是讓學生進行有目的的閱讀實踐,使其掌握基本的技能和技巧,提高他們的閱讀能力。同時,教師應該改變傳統的對課文逐句翻譯——深入講
解——全面練習語言點的做法,把整體閱讀教學的理論運用到課堂教學中。
課文的整體閱讀教學是把課文當作一個整體讓學生感知,要求先把學生的注意力引導到整體內容上,啟發學生學習興趣,創造傳授知識和語言技能訓練的語言環境,吸引學生進入交際角色,使課文教學作為教師、學生互相作用的積極過程。在學生對課文進行整體感知的基礎上,運用各種方法加強學生對課文內容、基礎知識、基本語法、聽說讀寫綜合訓練,從根本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以及綜合語言運用能力。下面是有關閱讀教學的幾個步驟:
(1)閱讀前,教師先教一些較難的單詞、詞組或有礙課文意思的單詞、詞組(留一部分生詞讓學生在閱讀中猜測),而后介紹一些跟閱讀內容相關的背景知識,然后根據文章標題、插圖或利用簡筆畫等引導學生預測文章內容。這樣,學生對這篇文章的大意及詞組的運用就有了初步的印象。
(2)閱讀時,以細節閱讀為核心,合理分析課文的性質和結構特征,采取不同的閱讀方法,提高學生獲取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從而全方位地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教師可先提出幾個指導性問題,播放錄音,讓學生聽完整篇文章,回答老師設計的問題。學生聽讀后,對文章的內容有了進一步了解,然后要求學生默讀,解決教師精心設計的T/F判斷題或問答題。教師在設計問題時應注意先易后難,先理解后拓展,先淺后深,兼顧差生和優生的原則。通過聽讀而后默讀,解決問題,學生對文章的大致內容、整體結構已有了大致了解,已經
第2 / 3頁
能把握文章的中心和重點。
(3)閱讀后,學生把握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接下來應就課文內容進行講解和精練。教師提出文章中較難理解的語言點,由學生思考、討論,然后解讀,也可以讓學生提出預習時或閱讀后不解的問題,師生共同討論解決。這一環節要充分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做到精講精練,增加課堂容量,提高課堂效率。之后教師可讓學生復述課文,做一些語言知識點練習,或圍繞課文內容開展各種形式的筆頭練習,進而鞏固加深學生對課文內容及語法知識的理解。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7
一、 說教材
1、 教材所處的地位及前后聯系
本課是湘版八年級美術下冊的第六單元,屬于欣賞?評述類型課,中國古代的園林藝術與中國古代宮殿建筑同樣顯示出鮮明的民族特色和高度的藝術成就的,它不僅具有悠久的歷史和高度的成就,而且獨樹一幟,自成體系,與歐洲、阿拉伯園林藝術并稱世界三大園林體系。中國的園林,既是作為一種物質財富滿足人們的生活要求,又是作為一種藝術的綜合體滿足人們精神上的需要而出現 的,園林建筑體現的是“人與自然相親和的思想傳統”;教材中第一 部分先對中國園林的地位、起源、特征加以概括的說明;第二部分對中國園林的分類、設計思想、藝術手法作了介紹;第三部分是欣賞方法與欣賞要點;然后是分別介紹拙政園、蘇州留園、揚州個園與蘇州獅子林。對我國園林與民居的欣賞有助于提高學生對園林、民居建筑知識的積累以及對于建筑的審美的提高
2、教學目的
① 了解中國古代園林的種類、特點及代表性作品;
、 結合實例了解中國造園藝術的原則精神和具體經驗。
3、內容結構
① 中國古代園林包括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三類。
、 私家園林以蘇州為最盛,設計以中國山水畫為藍本,追求細膩曲折豐富的變化,形成濃郁的人文環境。
、 中國古代園林藝術積累了豐富的造園經驗。明代計成《園冶》一書對園林選址、布局、疊山、選石、因借等作了系統的論述。
教學教學重點和難點:了解中國造園藝術的原則精神。
攻破這一重點和難點,在教學中我運用多種方式講解,同時結合展示大量的中國古代園林包括皇家園林、私家園林和寺觀園林三類的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探究、總結等方法。
通過以上教材分析,才能使學生達到教學目標,為此,我準備采用下列教法和學法。
4、說教法
著名的教育家葉圣淘說教是為了不教,因此教學中教師只作為學生主動建構知識的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灌輸者。本課的教學過程 主要強調師生的互動,在課堂教學中我以教室為舞臺,教師為導演,學生為演員,用多媒體輔助教學,讓學生觀察探究創造,以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知識的能力,讓學生保持高度的探索欲、嘗試欲,并通過實際的操作,讓學生更多地體驗一種成就感,進一步激發他們強烈的創造欲望。主要采用的教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欣賞觀察法、討論法、合作學習法和創造作業法。
5、 說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有啟發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己找出中國園林的藝術特點,特別是對蘇州園林的設計之美展示討論,在討論的環節中聯系實際,自由發揮,最后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知識擴展。對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者學生比較棘手的問題,教師進行適當的引導,最后同學生一起總結歸納。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強化自己的角色意識,始終以學生的朋友身份出現,讓學生時刻感受到與教師處于平等的地位。
二、說教學過程:
本課的基本教學程序如下圖:
生:初步感知(欣賞作品)——樂中體驗(設計園林)——討論探究(自評)——知識擴展(制作園林書簽)——情感升華(寫出本課的欣賞感受)
互動>師:引導觀察——情景創設——啟發點撥——匯總歸納
1、創設情景提問導入
你們游覽過哪些園林?去過蘇州園林嗎?
學生自由回答,然后讓學生在音樂中欣賞一組本地的園林圖片,吸引學生注意力,然后進入課題“詩情畫意”。讓學生觀看短片(蘇州園林),針對短片提問:我國園林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自然山水風景園
我國園林有哪些主要類型? 皇家園林、私家園林、風景園林
我國的四大名園是什么? 拙政園、留園、頤和園、避暑山莊
對南方園林的代表——蘇州園林拙政園的圖片進行欣賞,以及北方園林的代表——北京頤和園的圖片欣賞,在欣賞過程中穿插講解。(或讓去過園林的學生談談感受,并介紹游園的經歷)
2、分析講解課文圖片,感知課文,
(教師講解)我國遠在秦漢時期就已經利用自然山水或者摹仿自然山水作為園林造景的主題,這比西方18世紀興起的英國“風景式”園林大約要早兩千多年。著名的圓明園,它的一百余個景區之中約半數是自成一體的小園林,因此而被西方人譽之為“萬園之園” “詩情畫意”是中國園林的精髓,也是造園藝術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因此,過去的造園匠師們口授心傳,多少都接受一些詩畫方面的陶冶,而著名的造園家如計成、張南垣父子、戈裕良等更是精于此道。歷來的文人畫家也多有直接參予園林規劃設計的,其中如唐代的王維、白居易,宋代的趙佶、司馬光,元代的倪元鎮,清初的石濤、李漁等人,為了渲染園林的詩的情調,常常借助于各種音響效果。寄暢園“八音澗”、諧趣園“清琴峽”的流水丁冬,滄浪亭“聽櫓樓”的欸乃槳聲,乃至風動竹篁有如碎玉傾灑、松濤之若天籟清音,都能以“音”入景。曹雪芹筆下的瀟湘館,那“凰尾森森、龍吟細細”更是繪聲繪色,點出園林濃郁的詩情畫意。
3、構思立意,突破難點
介紹蘇州園林的造園設計手法:
播放課件:讀圖認識感知江南水鄉---蘇州及園林
1師:如詩如畫的蘇州園林是如何體現出她的巨大藝術魅力的呢?
討論,指名說說,師板書:“雖由人作,宛自天開”
園林藝術的構成
a、自然環境的山形水勢,包括人工疊山和開鑿的泉流湖水;
b、建筑物及其特殊的人文內涵;
c、園林內的樹木花卉;
d、園外大環境的景觀、氛圍。中國造園藝術是多方面因素的配合,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2、討論皇家園林與私家園林有何差異。
皇家園林代表作有北京的圓明園、頤和園和北海。清代乾隆、嘉慶年間為造園的鼎盛時期。皇家園林布局以江南園林為參照,并以神話傳說的東海三神山進行設計、構思,以其博大恢宏的總體氣象和宮殿群的特殊政治意義形成自己的特色。北京皇家園林在近世曾遭受外國侵略者的嚴重破壞與搶掠。
4、將我所學,為我所用
教育家弗賴登塔說:“學習唯一的正確方法就是實現再創造”。把所學知識綜合的創造運用是我們的目的,最后,播放輕音樂,讓學生根據園林圖片,嘗試進行課文要求的三個活動練習,使用恰當的表現手法,進行再創造。
5、歸納總結
展示學生作品,學生自評、互評,教師總結。
6、板書設計 :
美術課的板書應融畫與一體,因此,在教學中,應將作畫過程與板書相結合,將范畫、多媒體課件相對應,做到直觀清楚,突出主題,照顧全面。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8
本課教學內容可歸結為欣賞。評述和造型。表現兩個學習領域,為此我安排兩課時完成,此為第一課時。
選取教材內中國元四家之一倪瓚的《漁莊秋霽圖》和教材之外英國著名風景畫家康斯泰勃的《干草車》進行欣賞、對比、評價。希望通過分析找出各自特點,以此深刻主題,使學生了解追求意境是中國畫重要特征之一,是中國山水畫的靈魂,對意境的創造是山水畫家畢生追求的意境。
初中學生對作品欣賞的能力和對作品的評價能力都很薄弱,這種能力的培養也是我們美術課程欣賞。評述領域特別強調的。課堂上學生對于著名的美術作品有一種看熱鬧的感覺,麻木、無動于衷,優秀的美術作品無法給他們以心靈的觸動,這使得我們美術教師的任務更顯艱巨。
好在大多數同學有極大的興趣極高的熱情,教師娓娓道來能夠吸引他們,今后的教學中還是重在引導吧!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19
現在的生活像背上了一個包袱,好沉重,重得快喘不過氣來。還要持續多久的惡夢,何時才能醒來。曾經一味的幻想,幻想著生活的甜美,這一切一切能無憂無慮嗎?困惑,疑惑,迷惑!站在十字路口徘徊,接下去的路該怎么走,還是站在原地,或許,這也是一種選擇。但這種選擇,不是我想要的?或許想過一勞永逸,或許想過要逃離這一切,但最終沒能逃脫,生活有了動力,so有了活力。
有過痛?那是頭,還是胃,或是……!讓我分不清,但不管是什么,卻遠不及深藏的傷。喜歡隱身的人背后總隱藏著一份深刻的感情。有過一次半次莫大的欣慰,把長久的隱身180度轉變成多久不見的online。這種發自內心的溫暖卻很快破滅,迎來的是又一次沉重的打擊。一次又一次,但至少有過希望,即使是一絲絲,一絲絲,我覺得已經足夠了。讓我越來越學會滿足,學會滿足又何嘗不是一種成熟的表現。
聽著你們的埋怨,單純活潑到多愁善感,這樣的過程讓人猜疑,甚是心痛。是大家都變了,慢慢適應這一切嗎?該慢慢長大了嗎?還是該緊隨你們的思想,能使不被遺棄?
聯想過多,想把展望未來的思想抓回來,卻不夠長,它已經延伸過長。明年的今天,我們將分道揚鑣,繼續學業,還是背井離鄉了。而那些回憶,將成為最親切的懷戀。不奮斗,成糞斗;不成功,去打工;蛟S我在繼續學業,走剩下的學習生涯。
人的一生迤邐,但多在學習,正值青春的花季,也是學習的熱期。卻不能放棄,要慢慢走下去,即使坎坷,也要走完,不留下一點一絲的遺憾,這樣的人生或許才更有意義。
已然失去的痛,已無力述說,過去都已然成傷,現在還能微笑面對?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0
作為一名教師,最重要的任務就是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質量有所提高。我讀了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這本書,受益匪淺,從中選出這幾個“建議”談談我的想法。
一、教師,珍惜兒童對你的信任
“教師面對的是兒童極易受到傷害的,極其脆弱的心靈,學校里的學習不是毫無熱情地把知識從一個頭腦里裝進另一個頭腦里,而是師生之間每時每刻都在進行的心靈的接觸。”其實,師生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融洽的,教師應該學會蹲下來看學生,使他們感覺到你對他是公平的,信任的。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可貴之處,在教師的眼里學生沒有好壞之分。在學生做好的大時候,我們應該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在學生做的不好的時候,我們更要關心和指導他們向正確的方向前進,使他們在認識的道路上更進一步。不要加以指責,在每個人的心靈深處都有很脆弱的地方,孩子也是一樣。其實他們也很痛苦,作為教師就是要時刻給他們啟發和鼓舞,使他們看到自己的進步,使他們有自豪感和尊嚴感。
二、教學相長,取長補短
“如果你發現絕大多數兒童練習本的字跡端正秀麗,錯別字很少,那么這就是個明顯的征兆:在這個班級里學生可以學到許多東西”
想一想,我這幾個月的教學其實真是這樣的,“練習本”就是學生習慣養成的一面鏡子,也反映著一名教師的教學效果。
對于新教師而言,學生習慣的養成是今后有良好教學效果的基礎,我所缺乏的也就是這一點,要時刻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得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使得他們在今后的學習中能更省力更有效。
要對同事們的經驗加以研究和觀察,并進行自我觀察,自我分析,自我進修和自我教育。在此基礎上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
“學習優秀經驗,并不是把個別的方法和方式機械的搬用到自己的工作中去,而是要移植其中的思想。向優秀教師學習應當取得某種信念.”
三、教師的教育素養
“關于學校教學大綱的知識對于教師來說,應當只是他的知識的事業中的起碼常識。只有當教師的知識視野比學校教學大綱寬廣的無可比擬的時候,教師才可能成為教育過程的真正能手、藝術家和詩人。”其實,要想達到這樣的境界,我想,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地充實自己,完善自己。“讀書,讀書,再讀書,——教師的教育素養的這個方面正是取決于此”想想自己,在這方面做得確實不好,每天不停地忙于備課、上課、批改,管理班級,總是抱怨沒有時間讀書,但閑暇時又懶得動,而那些教育書籍卻安安靜靜地躺在書架上,早已落滿了灰塵。只有在需要的時候,才想起找一點書來,看看有沒有可以借鑒的文章,有沒有可以參考的教案,此時,想一想實在是可悲!可憐!現在覺得自己還年輕,自己所掌握的知識還足以能“應付”小孩子,然而面對飛速發展的今天,可以說孩子們的視野更加開闊了,我們不得不時刻要求自己要走在前面,那么惟有讀書才能武裝我們的頭腦,才能讓我們擺脫“坐吃山空”的尷尬境地。而讀書的這種意識更應該是發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望。
年輕的我對于教師這個行業還存在著比較稚嫩的想法,而學習對于我來說是補充自己,使自己成熟的一個最好的方法,我要不斷地學習,積累經驗,使自己能成為一名名師。 中學教師讀書心得體會范文之二
讀了《一份特別教案》這本書心中有一些體會,深知要當好新時代的教師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對學生的成長和成才的作用不言而喻。古人對教師的職責概括為:傳道、授業、解惑。這其實只指出了老師“教書育人”的職責中教書的一面,而“為人師表”則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人格上的要求。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1
現代的英語教學要求學生聽說讀寫全面發展,而英語知識散碎性又意味著記憶的不斷重復性,那么把學生抓在手中讓他們跟著學,有興趣學就變得十分重要。這就要求英語教學設計日臻精致、完美,行之有效和富于獨創性,以極大地刺激學生的學習情緒,滿足他們的學習欲求,構成師生之間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下方是我對我們人教版初中英語八年級上Unit7第一課時教學設計,對如何將《英語新課程標準》的理念融入課堂教學作如下探討。
Unit 7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一、教學目標:
1、重點詞匯:peel, cut up, put … into, pour, turn on。。
2、重點句式:How do you make… ?
First… , than… ,next… , finally…。
3、語法知識:how much + 不可數名詞
how many + 可數名詞
二、潛力目標:學生學會熟練制作奶昔,并且能夠用英語解說制作的步驟。
三、教具:多媒體 攪拌器 幾個塑料杯 六個香蕉 兩杯牛奶 一大杯做好的香蕉奶昔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堂,先微笑詢問全班同學:What drink do you like?待學生紛紛表達自我喜好時,舉著備好的奶昔邊說:Here is some banana milk shake。 Would you like some?學生搶著回答yes時,把準備好的奶昔分給他們(部分學生自帶有杯子)品嘗。之后問:Do you know how to make this milk shake?(有學生回答no),并宣布:此刻我們來制作這種香蕉奶昔。
二、教學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1、播放圖片,讓學生觀看并說出制作奶昔所需工具和物品(必要教師時幫忙補充)。順勢學習攪拌器(biender)這個單詞。
2、播放制作香蕉奶昔全過程,結合學習關鍵詞匯:peel, cut up, put … into, pour, turn on。
3、listening。 要求學生把制作香蕉奶昔的順序標在書本1b的橫線上。
4、教師制作奶昔。邊演示邊解說(in English)
5、pairwork 學生兩人一組,操練如何制作香蕉奶昔。
三、學生動手制作香蕉奶昔。
分別請兩位同學(自愿)到講臺上演示制作香蕉奶昔。要求按步驟用英語解說(如有誤,教師糾正)然 后連同老師做的奶昔一齊分給同學們品嘗。(充分肯定表揚上來制作奶昔的同學)
四、Listening
1、學生聽、并完成2a、2b。
2、小結how much與how many的區別和用法:
how much+不可數名詞
how many+可數名詞
鞏固這兩詞匯的用法,在黑板板書:
how much、how many
What do you want?
apples does she have?
birds can we see?
chacolate did he eat
要求學生完成句子?
五、教學拓展
兩人一組,就某種水果奶昔或水果色拉如何制作進行討論、操練。然后請一、兩組同學站起來表演。及時給予鼓勵和表揚。
六、Summary對本節課進行小結
七、Homework作業
1、默寫本課重點詞匯、短語。
2、用英語寫出制作某飲料或食品的步驟。
教學反思
1、巧妙導入。熟話說得好:良好的開端,成功的一半。一節優質課,不但要求教師潛心備課,熟悉教材、了解教材,而且要求教師優化課堂,增強趣味性,最大限度吸引學生,激發其學習興趣,把注意力放到課堂上來。這得靠教師巧妙構思,設計合情合理的導入方式。這節課從教師隨口詢問學生喜歡什么飲料到分別給學生品嘗香蕉奶昔,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興奮神經,一下把他們吸引住了,連后進生也躍躍試試,用心配合。本節課做到了這一點,從學生的反應看,這種導入方式是值得肯定的。
2、教與學有機結合在一齊。在教學過程中,既有教師靈活的教,也應有學生用心主動地參與,才是真正好處上的教學。課堂中避免了以往教師滿堂灌,學生被動學習這一模式。把學生變被動為主動。讓學生親手制作香蕉奶昔,品嘗奶昔,增強了學習趣味性,引發學生思考、記憶。體現了學生的主體性,教師的指導性。既完成了教學任務,學生在學到知識同時亦學得開心、搞笑。
3、創造性教學。學習,不但要學習前人的豐富經念,牢記掌握固有知識,還要學會靈活應用,才是學習的根本目的。在本課堂,我大膽進行教學拓展。在學生學會制作、描述制作奶昔之后。設計讓學生充分使用發散思維,想象制作其他奶昔或食品的方法。透過學生們的用心努力,不但學會了制作香蕉奶昔,也探討到了制作其他食品的方法。到達觸類旁通的效果
4、學習過程同時也是發現歸納的過程。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不但要跟隨教師學習,也應在學習過程中善于歸納總結,自我得出結論。所學的知識才印象深刻,牢固掌握。把別人的知識經驗變成自我的知識經驗。我在處理how much與how many的區別用法時疏忽了這點,沒有讓學生自我發現總結出來,而是直接告訴他們,然后透過幾個簡單練習來鞏固。使得學生記憶機械,呆板。效果也欠佳。
5、掌控課堂,靈活教學。靈活過渡,必要時采取有效的取舍,游刃有余是每位優秀教師就應具備的素質。我在上課時完全按照備好的課按部就班,覺得每一步驟都很重要,不可少。時光不多時還繼續按原先的思路授課,以至到最后超時。操作過于呆板,不夠靈活機智,影響到教學質量。
6、平等原則。每個學生都期望得到老師的關注與重視。處于青少年階段的初中生對這要求體現得尤其強烈。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微小的細節,也會引起學生的注意,聯想。甚至引發他們的情緒,使自信心受到打擊。課堂中把給忽略了這部分。體此刻讓學生到講臺來示范做奶昔時,不少學生高高舉起手,都期望自我能去試試。結果,我叫上來的都是品學兼優的學生,令那些“后進生”極其失望。甚至有個別學生露出不屑的神色。這點十分欠思考。備課時沒有想到就應讓一個優秀生,一個后進生來表演,從而體現出教師對各個學生一視同仁的原則。以后就應多思考學生個體、心理以及年齡等各因素。
透過這一節課,我對如何備好課,吸引學生,啟發學生思維,培養學生學習潛力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也深刻體會到了備課既要備教材,也要備學生的真正含義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2
化學是一門基礎的自然科學,它同農業、能源、材料、資源開發、國防建設以及環境保護等方面有著密切的關系,它對實現我國“四化”建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學是化學教育的啟蒙和基礎階段。它不僅能為學生升入高一級學校學習有關專業奠定基礎,也能為畢業生參加工作解決處理一些實際問題打下基矗要想大面積提高化學教學質量,必須從初中抓起,從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入手,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起,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課時少、任務重、內容分散及有些概念極易混淆等矛盾,幫助他們過好基本 概念關,實驗操作關等,使他們更好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開發他們的智力,培養他們靈活運用化學知識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下面就自己在多年工作實踐中的一些做法,談點滴體會。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樂學
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求知的巨大動力,發明創造的源泉。興趣的培養在于誘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因勢利導,引導他們及時排除不利于發展學生認識興趣的因素。有針對性地幫助他們掃除學習中的障礙,喚起他們對學習的興趣,使他們能積極主動自覺地學。學生剛接觸化學,開始會對化學頗有些興趣,尤其對化學實驗更感到有意思。但當學到化學用語、元素符號和基本概念時,常會感到抽象難懂、枯燥乏味,往往會把化學視為“第二外語”或認為化學是一門“死記硬背”的學科,有可能會使原有的興趣消失。如何在教學中培養和保持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引導學生突破初中化學知識的分化,使原有的、暫時的興趣轉變為穩定的、持久的興趣?為此我們及時對學生進行了化學史教育,講化學的發展和形成,結合書本介紹科學家探索化學奧秘的軼事,如道爾頓提出近代原子學說,居里夫人一生榮獲兩次諾貝爾獎,談聞名世界的中國古代發明如造紙術、火藥等,論化學與現代化建設和生活的密切關系。使學生清楚地認識到:化學用語是國際通用的語言,是國際上用來表示物質的組成、結構和變化規律的一種特殊形式的交流工具。并感到學好化學知識是多么重要,他將直接關系到祖國的發展和建設。這樣做增強了他們學習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初中化學需識記的知識比較多,有時又很集中。例如在氫氣還原氧化銅的實驗過程中,應是先通氫氣,把試管內空氣排凈后再用酒精燈加熱,當黑色氧化銅完全變為紅色銅時,要先撤酒精燈,等試管完全冷卻后再撤掉氫氣流。這個實驗經演示講解后,我們用氫—燈—燈—氫四個字來表示,使學生很快地掌握,并能完整準確地說出其四個字順序的含義及為什么。
另外我們還根據初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多地依賴于學習興趣,其形象識記能力超過抽象識記能力,喜歡動手,再造想象力比較豐富的特點,成立了化學科技興趣小組,目的即為鍛煉學生動腦、動手、動筆、動口能力,從激發興趣著眼,訓練發現思維和創新思維,發動學生利用小藥瓶、塑料袋、鐵絲、蠟燭等廣泛開展小制作、小實驗活動。例如學習了燃點以后,我們組織了學生做“燒不焦手帕”、“玻璃棒點燈”等實驗。在教學中我們還借助于圖片、模型、幻燈、電影等手段進行直觀教學。這些活動的開展消除了初中學生學習化學的 畏難情緒,使學生感到化學有趣,樂意學,使智力和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3
閱讀理解是英語學習中必須具備的能力之一,有助于鞏固和擴大詞匯、豐富語言知識、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可以訓練思維能力、理解能力、概括能力與判斷能力。加強閱讀訓練可以為學生創造大量獲取語言知識和大量運用語言的機會和條件。在課內外的閱讀中既可培養學生對語篇進行分析、綜合并從中獲得信息的能力,也能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學會欣賞英語文學作品的美,通過自然滲透,陶冶學生良好的情操。側重培養閱讀能力也是教學大綱規定的中學英語教學目的之一,同時,閱讀理解,對于中考可是重中之重,要想取得中考英語的好成績,必須重視閱讀理解訓練。通過反思和總結,現有幾點體會與大家共同分享。
一、閱讀材料的選取
在初中階段,閱讀能力的培養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在立足于教材的基礎上,老師可以找一些與每單元主題相關的小文章來培養學生的閱讀技巧,了解基本的語法、句法知識。這樣可以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課外材料的選擇要根據所練閱讀技巧以及學習階段的不同,選取難易適度、長短適中、題材不同的閱讀材料,作為教材內容的有益補充。利用課外閱讀材料增加詞匯量、鞏固閱讀方法、提高閱讀興趣,最終達到培養閱讀能力的目的。
二、閱讀方法的指導
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學會”,而且還要教學生“會學”。要用各種方法教會學生“怎樣學”,使學生具備學習和運用英語的能力。在
閱讀過程中根據不同的閱讀目的和要求, 采取不同的閱讀方式和策略,遵循由淺入深, 由表及里, 由具體到概括的順序要求閱讀。常見的閱讀方式有:
1、略讀: 通過整體粗讀,領略內容大意,幫助理解,為細讀作準備。在進行閱讀課教學時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找出主題句,抓住中心,使學生理解主題句與文章的具體事實細節的關系,沒有主題句的段落就引導學生依靠段落中的銜接、句際關系來分析、推斷和概括段落的大意,從而達到整體理解的目的,獲得文章表達的正確的信息。
2、跳讀: 尋找所需信息,如年代、數字、人名、地名等把握住關鍵詞,利用語法過渡詞,語氣轉折詞及時態等,抓住文章脈絡。
3、細讀:分段細讀,注意細節,注意語言結構,處理語言點,抓住主要事實,關鍵信息,揭示文章結構的內在聯系,幫助深化理解。一篇文章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段落與段落之間存在著內在的緊密聯系,而每段的內容都與主題有著很重要的聯系,所以弄清文章結構上的問題,對于把握文章主題、文章大意非常重要。
4、推讀:推測未直接寫明的含義、因果關系以及詞義猜測對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的新單詞、表達法或語法。引導學生學會根據上下文進行猜測,這樣既提高了閱讀速度又形成了一種能力,這也是英語閱讀的關鍵所在。培養學生猜詞的能力是我們在外語教學中十分重要而有意義的一個環節,但是若遇到了關鍵的詞句且影響對文章的理解,則要提倡學生使用手中的工具書,自行查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困難。
5、概讀:要求學生從每篇標題到各個部分都進行概讀、以歸納出要點, 概括作者的主旨、意圖、觀點、態度,這樣就能了解全文的概貌。概讀還有助于學生把握上下文之間的意義聯系,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三、有效的閱讀提問
在閱讀課上,我們要設計問題誘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閱讀課,充分開發閱讀課的潛力,有效地利用閱讀課的資源,通過各種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要本著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教師起主導作用的原則,注重課堂氣氛和教學節奏的把握,利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在盡可能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參與,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其他方面的能力。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4
年全國初中美術教師遠程研修開始了,教師遠程研修平臺可以說像一扇窗口,讓我眼界更加寬廣,教學思路更加清晰。通過觀看專家講座、答疑,大家一起討論交流等學習方式的學習,我真是受益匪淺,對以往一些困惑的問題,在這次學習中都找到了答案。
一、更新理念
開闊眼界
通過這次研修學習,使我更深刻的理解了美術新課標和新課改理念,更好的、準確的把握新教材,都有很大的幫助,感受很多。興趣是學習美術的基本動力。在課堂上應充分發揮美術教學特有魅力,努力使課程內容呈現形勢和教學方式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使這種興趣轉化成持久的情感態度。同時將美術課程內容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緊密聯系在一起,強調了知識和技能在幫助學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美術的獨特價值。
二、深刻感悟
實踐運用
通過研修教師對情境教育特質及其獨特優勢的講解,我深深的認識到一堂優秀的課堂教學設計是多么重要啊!當我再次設計課堂情境時因課而定、因人而設、因情而導。例如引導學生以“我為校園添色彩”為主題創作一幅風景裝飾畫,課前我先布置同學們到校園里走一走,看看那一處景象你認為最能代表校園的美。上課時我先講了一點風景裝飾畫的基礎知識,然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觀察談談想法,結果由于每一個同學的生活環境、心理個性等都不同,他們對美的感受也大不一樣。有的認為熱鬧體育場能體現校園的生龍活虎景象美;有的說寧靜的小花園美;有的說幽靜的晚自習夜景美……
課堂活起來了,同學們的腦子動起來了,我對同學們細微的觀察、深刻的體會都一一給予充分的肯定,同時鼓勵同學們把自己的感受表現出來,并啟發學生思考、嘗試用怎樣的表現形式最能將自己獨特的意境構思表現出來。結果,同學們的作業沒有雷同,內容與形式都非常豐富。且較充分的體現了校園多角度、多方位的美。
三、轉變較色
與時俱進
在這次學習中,網上遠程培訓也為我們美術教師搭建了一個交流的平臺,我們之間相互討論、交流、互相學習,對在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供了不同的解決方案。
研修活動已經結束,通過活動我的新課程理念得到了提升、專業技能得到了提高。在新一輪課改實施中,我們一定要與時俱進,抓住時代的脈搏,爭當課改的排頭兵,做人民滿意的教師。遵循“平等交流、和諧共進、優勢互補、全面提高”的理念,勇敢的走在教育的前沿,用過硬的教育教學本領回報我們的家鄉父老和渴望求知追求真善美的孩子們。通過這次研修,讓我深刻的感受到“教育也是一項技術活,不僅需要豐厚的教學技能,還需要出奇制勝的教學設想和靈活多變的教學策略!碑斈惆盐兆”唤逃叩呐d趣點時,說明你已經叩開了教育之門,但要獲得最終的成功還需要我們不斷的學習和探索。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5
每學期一次的學校綠色耕耘杯青年教師作課及反思活動已落下帷幕,縱觀近兩個星期的教學過程幾多感慨,幾多收獲。今年是我教師生涯的第二十個年頭,雖然經歷了無數次的作課,但此次活動我更是倍加重視,充分準備,深鉆教材,力爭完美。
經組內老師共同研究,我們選擇了朱自清先生的一篇寫景抒情的經典散文——《春》。
翻到這課書,我好像見到了久違的老朋友,既熟悉又親切。時隔三年,我又一次帶領學生感受作者清新優美的語言,欣賞大地春回的動人景象,體會春天所帶來的蓬勃生機與無限希望。
在教學設想中,我首先理清了本文的內涵:本文是一篇由妙詞、佳句、錦段構成的美文。
從詞的角度講,文中語言使用準確而妥貼,很值得學生去體會和積累。從句方面講,文中大量使用了修辭,如比喻、擬人、排比等。從段落布局講,各段落之間安排整齊有序。如:最后三段用三個比喻句來歌功春,表現出春的新、美、力。單獨成段構思巧妙。對于這類文學性文章的學習,本人認為應上文學欣賞課:讓學生學會欣賞至關重要。用品、背寫來體會、感悟其美及美有何處、為何美。調動聽、說、讀、寫各種能力來學習,同時在學習中鍛煉、提高能力,得到一種欣賞文學的方法。
在教學過程中,我認為有以下幾點成功之處:
第一、導入新課巧妙。
“同學們正處在秋高氣爽的季節里,但想到馬上到來的寒冬,總是希望春天早點來到,因為春能給人溫暖、給人力量、給人希望、給人自然勃發。所以,每當春回大地時人們往往情不自禁地吟詩作文,如唐朝杜甫的“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韓愈的“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杜牧的“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涌旗風”。這些都是古人對春的描寫和贊美,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今人對春的贊美的散文。”這樣的開場白吸引了同學的注意力引起學生的興趣。
第二、理清課文結構。
本文可分為三部分:盼春、繪春、贊春。在繪春中又描繪了五幅春景圖: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部分同學搞不清這幾部分的順序,針對這一點,我把以上藍色的字打印出來,貼好不干膠,顛倒順序擺放在黑板槽上。為了給同學一個完整的印象,我只安排了一個同學讀課文,并提出問題,“聽同學讀課文后,看誰能按照文中的順序給這些詞語找出恰當的位置?”我找了班內的兩個學生進行操作,反饋的結果非常讓人滿意。同時又為解決教學難點鋪平了道路。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6
一、基本情況:
本學期所教的是八年級六個班,每個班人數都在45人左右,男女生人數差不多個半,絕大多數學生身體健康,無運動技能障礙。學生都喜歡運動,但身體協調性差,肥胖等,學習動作不協調。學生身體素質中的硬性指標,如速度、力量、耐力、柔韌等素質較差;靈敏、協調等軟性指標明顯不足。個體發育不均衡,下肢力量尚可,肩部肌肉群力量較差,在此類教材教學是要多加注意。腰背、腰腹力量有待于大幅度提高,這是體育練習成敗的關鍵。
二、教材分析:
結合本校實際情況,有目的、有計劃地進行體育教學工作,傳授基本的體育衛生保健知識和體育技能,培養良好的衛生習慣;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基本方法和體育文化知識,在傳授中滲透思想道德教育。讓每個學生都發展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好學生。
教材內容有:體育與健康基礎知識;田徑:跑、跳、投;體操,球類:籃球、足球;身體素質練習。
教材的重點:跑中的快速跑;跳躍中的跨越式跳高;體操中的單杠動作;球類中的控球技術;
教材的難點:蹲踞式起跑;跳躍中的起跳環節;球類中的人球結合。
三、教學目標和要求
1、使學生初步認識自己的身體和掌握鍛煉身體的簡單知識及方法,學會一些體育衛生保健和安全常識,培養認真鍛煉身體的態度。熟練掌握眼保健操和新的廣播操。
2、初步學習田徑、體操、球類等項目的基本技術,掌握簡單的運動技能,進一步發展學生素質,提高身體基本活動能力。
3、"以學生為本,健康第一"是我們的目標,在體育游戲中不斷地嘗試與體驗、練習與思考、互學與互評,感受體育運動的樂趣,體會體
初中體育教案及反思 篇27
一、轉換角色,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
教師是教育教學活動的絕對的權威,不僅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教學內容的制定者和學習成績的評判者。新課程實施,用“目標引領內容”要求我們樹立明確的教育思想,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均衡協調發展。教師由傳授者轉化為“首席促進者”,由管理者轉化為“首席引導者”,就必須在教學活動中,與學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諧的關系,培養學生的良好的興趣和愛好,培養終身健康的意識和能力!只有這樣,才能實現“讓學生在體育活動中,不斷認識自我;增強自信和團隊意識\開放的胸懷\堅定的意志,實現現代文明的展示與交流。提高健康水平,提高生存質量,促進學生發展.”的教育目的。
二、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
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以快樂教學為宗旨,時刻都在想如何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充分體驗運動的快樂,把快樂帶入課堂,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提高學生的健康水平。根據新課程觀念,教學由重知識傳授向重學生發展轉變,由重教師“教”向重學生“學”轉變,由結果向重過程轉變,由統一規格教育向差異性教育轉變。教師調整教學策略,改變教學方法,使其與課改理念高度統一,緊密結合
三、以學生發展為中心,關注每一位學生的健康成長。
傳統的體育教學是以教師、教材、課堂為中心,學生跟著教師轉,教師跟著教材轉,教師教無興趣,學生學無樂趣。新課程以"一切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要求教師心中要裝著每位學生的喜怒哀樂和身心健康,把學生看成學生的主體,學習的主人,要以學生發展為中心,將學生的全面的發展放在首要地位。如,首先,根據學生的體能和體育基本技能的差異,確定教學目標、安排教學內容,讓全體學生都有平等參與體育活動的機會。其次,關注學生的需求,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和興趣,讓學生在自主的學習過程中學會學習,享受學習的樂趣,養成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