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票上的齒孔課后反思(精選3篇)
郵票上的齒孔課后反思 篇1
這是一篇故事性的說理課文,課文通過講述發明家阿切爾發明郵票打孔機的故事,贊揚了阿切爾善于觀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啟發學生從小要養成愛觀察、勤思考、敢動手的好習慣。
由于二年級的孩子年齡較小,知識面窄,再加上科技日益發達,寫信這種傳統的聯系方式早已被電子通信取代,導致孩子們對郵票很陌生,只有個別孩子知道或見過郵票。在上課之前,我安排了大量各種各樣的郵票給學生們欣賞,并作出簡單的介紹,告訴他們郵票不僅僅可以寄信,還能記錄重大事件,欣賞,收藏等。從孩子們好奇的眼神和驚嘆中我知道他們對課文有了興趣。其實,這個環節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在預習時應該提出明確要求并作出預習的指導,在今后學習這類課文時應該特別注意。
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趁熱打鐵,我順勢拋出一個問題給他們:“如果現在你要寄信,可是買回的郵票是幾十張連在一起的(出示連張郵票的圖片),你怎樣把郵票一張張撕下來?”有的學生說,“這還不簡單,直接用剪刀剪下來或者用小刀裁下來。”“如果身上沒有帶這些工具呢?”提前預習了課文的同學大聲告訴我書上的辦法,大家迫不及待想要讀讀課文,了解郵票齒孔的由來。
學習課文之前,照例是疏通生字詞語。這是我和學生們都不太喜歡的環節,他們覺得無聊我也覺得繁瑣,偶爾用點小花樣去學習生字,發現學的時候氣氛是不錯,但掌握的效果來看并不好。無非就是借助拼音,查字典讀準字音,利用形近字,形聲字,熟字巧變,編口訣,部首結構等去記字形,然后各種方式的讀,再造句。專家們一直提出的隨文識字,我一直不敢去嘗試,也不知道從何下手,一篇課文需要掌握的字大概20個,全部穿插在學習課文中,一篇課文的教學程序全被打亂,孩子們一邊識字一邊思考課文問題,這樣的效果好嗎?當然,只是我能力不夠,還沒有那種駕馭課堂游刃有余的感覺,希望有機會聽到一堂真正的隨文識字課,然后“依葫蘆畫瓢”。
在學習課文時,我注重抓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來幫學生理解課文。例如講到“無可奈何”,我要學生反復讀句子,聯系上下文,想象阿切爾此時的表情和動作,并表演出來。有的孩子無辜地望著我,眼睛瞪得大大的,有的還攤攤手,還有的搖搖頭,一臉不好意思。于是大家很快知道無可奈何是沒有辦法的意思,表明阿切爾也沒有辦法撕開郵票。又如學到“疑惑不解”,我給學生寫了個句子讓他們理解,“媽媽今天早上五點就叫我起床,讓我感到疑惑不解。”并讓他們想一想,你在什么時候會疑惑不解?張婷婷馬上說,“做數學題的時候。”黃俊杰又說,“昨天上音樂課,老師讓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我們當時都很疑惑不解,后來才知道是為了表演小紅帽的故事。”同學說得都很好,看來他們都已經在自己的真是感受中領悟了詞語的意思。接著還有,對比“發明”和“發現”,在選詞填空的運用中辨析詞義,并學會靈活使用。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在學習語文時教師應該注重把語文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把生活融入到語文教學,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的課外拓展延伸,本來是課文主旨升華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時間安排不夠,草草結束,這讓我和孩子們都感到沒有盡興。通過一些圖片給同學們介紹了許許多多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發明,如:愛迪生發明了燈泡,貝爾發明了電話,福特發明了汽車,中國的四大發明等。也介紹了當代一些小學生自己的小發明。孩子們邊看邊發出這樣的驚嘆:“他們實在是太厲害了啊!”“我長大了也要當一個發明家!”我激動地告訴他們,不用等到長大,現在就可以,只要你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大膽動手,下一個發明家就是你!
為了完成課時任務,留給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的時間有限,沒有做到新課標一直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連“學生為主體”有時候也被忽略了。再加上學生層次不一,基礎有限,大部分時間還是老師在講,雖然已經改變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逐步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啟發時應該注重學生自己的啟發,學生相互之間的啟發,而并不單一指老師對學生的啟發。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說,還給他們心靈的自由,情感的自由。
平時在課堂上,總是為了趕時間,為了事先的安排,在很多學生自由談論,發言,拓展的地方,教師狠心地打斷。須不知有多少意外驚喜翩然而逝,多少思想的火花瞬間熄滅,多少弦外之音戛然而止。這也不得不說是課堂的局限留給我們的遺憾。課堂是有限的,希望孩子們在課堂中得到的啟發是無限的,用無限的思想去享受學習。
郵票上的齒孔課后反思 篇2
《郵票上的齒孔》一文介紹了郵票上齒孔的來歷,啟發學生養成喜歡思考和動手的好習慣。文章內容淺顯,語言精練,敘事清楚,適合小學生閱讀。
在課文的講授中,我采用了老師少講、學生多讀,讓學生在讀中理解,在讀中領悟的教學方法可。對于一些詞語的理解,如“無可奈何”、“疑惑不解”我則引導學生聯系上下文來理解,自己體會出詞語的含義,在此基礎上,老師再總結概括,加深學生的印象。然后,讓學生自己來設置這樣的情境,檢驗學生的理解情況。“發現”和“發明”的意思容易混淆,我結合了上下文來讓學生理解、區別。體會出“發現”在本課是發覺的意思,事物本身已經存在的;“發明”在本課是創造的意思,事物本身并不存在。
由于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的生活經驗、生命體驗,情感世界、精神世界的不同,在教學時鼓勵學生大膽說出自己的感受。“生活中你注意哪些有趣的事情呢?”這個問題一出現,孩子沒暢所欲言,各個談自己在生活中發現了的奧秘,為突破教學難點打下基礎。
郵票上的齒孔課后反思 篇3
這是一篇故事性的說理課文,課文通過講述發明家阿切爾發明郵票打孔機的故事,贊揚了阿切爾善于觀察,勇于探索,敢于實踐的精神,啟發學生從小要養成愛觀察、勤思考、敢動手的好習慣。
由于二年級的孩子年齡較小,知識面窄,再加上科技日益發達,寫信這種傳統的聯系方式早已被電子通信取代,導致孩子們對郵票很陌生,只有個別孩子知道或見過郵票。在上課之前,我安排了大量各種各樣的郵票給學生們欣賞,并作出簡單的介紹,告訴他們郵票不僅僅可以寄信,還能記錄重大事件,欣賞,收藏等。從孩子們好奇的眼神和驚嘆中我知道他們對課文有了興趣。其實,這個環節應該讓學生自己去完成,在預習時應該提出明確要求并作出預習的指導,在今后學習這類課文時應該特別注意。
學生們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了,趁熱打鐵,我順勢拋出一個問題給他們:“如果現在你要寄信,可是買回的郵票是幾十張連在一起的(出示連張郵票的圖片),你怎樣把郵票一張張撕下來?”有的學生說,“這還不簡單,直接用剪刀剪下來或者用小刀裁下來。”“如果身上沒有帶這些工具呢?”提前預習了課文的同學大聲告訴我書上的辦法,大家迫不及待想要讀讀課文,了解郵票齒孔的由來。
學習課文之前,照例是疏通生字詞語。這是我和學生們都不太喜歡的環節,他們覺得無聊我也覺得繁瑣,偶爾用點小花樣去學習生字,發現學的時候氣氛是不錯,但掌握的效果來看并不好。無非就是借助拼音,查字典讀準字音,利用形近字,形聲字,熟字巧變,編口訣,部首結構等去記字形,然后各種方式的讀,再造句。專家們一直提出的隨文識字,我一直不敢去嘗試,也不知道從何下手,一篇課文需要掌握的字大概20個,全部穿插在學習課文中,一篇課文的教學程序全被打亂,孩子們一邊識字一邊思考課文問題,這樣的效果好嗎?當然,只是我能力不夠,還沒有那種駕馭課堂游刃有余的感覺,希望有機會聽到一堂真正的隨文識字課,然后“依葫蘆畫瓢”。
在學習課文時,我注重抓課文中的關鍵詞語和句子來幫學生理解課文。例如講到“無可奈何”,我要學生反復讀句子,聯系上下文,想象阿切爾此時的表情和動作,并表演出來。有的孩子無辜地望著我,眼睛瞪得大大的,有的還攤攤手,還有的搖搖頭,一臉不好意思。于是大家很快知道無可奈何是沒有辦法的意思,表明阿切爾也沒有辦法撕開郵票。又如學到“疑惑不解”,我給學生寫了個句子讓他們理解,“媽媽今天早上五點就叫我起床,讓我感到疑惑不解。”并讓他們想一想,你在什么時候會疑惑不解?張婷婷馬上說,“做數學題的時候。”黃俊杰又說,“昨天上音樂課,老師讓我們分成幾個小組,我們當時都很疑惑不解,后來才知道是為了表演小紅帽的故事。”同學說得都很好,看來他們都已經在自己的真是感受中領悟了詞語的意思。接著還有,對比“發明”和“發現”,在選詞填空的運用中辨析詞義,并學會靈活使用。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統一。在學習語文時教師應該注重把語文和生活聯系在一起,把生活融入到語文教學,讓學生做到學以致用。
最后的課外拓展延伸,本來是課文主旨升華的重要部分,但是由于時間安排不夠,草草結束,這讓我和孩子們都感到沒有盡興。通過一些圖片給同學們介紹了許許多多和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大發明,如:愛迪生發明了燈泡,貝爾發明了電話,福特發明了汽車,中國的四大發明等。也介紹了當代一些小學生自己的小發明。孩子們邊看邊發出這樣的驚嘆:“他們實在是太厲害了啊!”“我長大了也要當一個發明家!”我激動地告訴他們,不用等到長大,現在就可以,只要你留心觀察,認真思考,大膽動手,下一個發明家就是你!
為了完成課時任務,留給學生自己學習自己思考的時間有限,沒有做到新課標一直倡導的“自主、合作、探究”,連“學生為主體”有時候也被忽略了。再加上學生層次不一,基礎有限,大部分時間還是老師在講,雖然已經改變了“滿堂灌“的教學模式,逐步變為“啟發式”的教學模式,但是在啟發時應該注重學生自己的啟發,學生相互之間的啟發,而并不單一指老師對學生的啟發。在課堂中鼓勵學生自信地想,大膽地說,還給他們心靈的自由,情感的自由。
平時在課堂上,總是為了趕時間,為了事先的安排,在很多學生自由談論,發言,拓展的地方,教師狠心地打斷。須不知有多少意外驚喜翩然而逝,多少思想的火花瞬間熄滅,多少弦外之音戛然而止。這也不得不說是課堂的局限留給我們的遺憾。課堂是有限的,希望孩子們在課堂中得到的啟發是無限的,用無限的思想去享受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