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學教學的總結反思(通用6篇)
初中科學教學的總結反思 篇1
新課改中推行的“科學課”,是由以前初中階段的生物、地理、物理和化學等學科內容整合而成的一門綜合性科學課程。此項改革旨在超越學科界限,強調各學科領域的相互滲透與整合,幫助學生從整體上認識自然和科學,建立開放型的知識結構,促進知識的遷移、學習能力的發展和探究能力的培養。在科學課的教學過程中,特別強調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科學態度和科學素養,鼓勵學生善于觀察,積極參與過程體驗,倡導學生自主、協作、勇于探究的學習精神和情感體驗。
我校從20__年9月開始在初中一年級(即七年級)開設《科學課》,在近一年的時間里,參與科學課教學實驗的老師們進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與實踐,親身體驗到了課堂教學氛圍的變化,感受到了新課程改革帶來的高漲的學生熱情。與此同時,老師們在備課與教學過程中也遇到了不少問題和困惑,歸納起來有以下幾點:
一、知識結構的變化帶來的沖擊
參加過新教材實驗的教師普遍反映,科學課是最難教的課!科學課的最大特點是綜合,因此,在知識結構上與原來的地理、生物、物理、化學的學科體系相比有很大的不同,而且科學課對各分科知識的整合也不是簡單的分科綜合,而是通過對內容的整合“讓學生從整體上的認識自然,從基本科學觀念上理解科學內容”(《科學課程標準》)。知識的整合不僅有助于學生建立開放的知識結構,而且其學習能力也將得到發展,但是,把相關學科的“部分”內容重組于“整體”的學習主題之中,科學課本身就構建了超學科內容的知識結構,這就給原本分科授課的教師提出了全新的教學任務,也對他們的教學觀念帶來極大沖擊。我校科學課教師堅持每周集體備課,互相交流,業余還抽出大量的時間去自學相對陌生的非本專業學科知識,并積極參加繼續教育培訓,可還是覺得知識不夠用。
二、思維方式的變化帶來的不適應
原先的地理、物理、化學、生物等學科主要研究的是自然現象及其規律,涉及到的基本上是因果關系,思維方式主要是邏輯思維,學生學習的基本理論通常是公認的定律或定論,實驗方式也基本上是驗證性的實驗。在科學課里,展現給學生的多是當代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和一個個千變萬化的自然景象,有著許多不確定性的問題。在學習的方式上更強調對自然社會的觀察,對科學過程的體驗,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實踐。因此,要求教師在課堂教學設計中,更注重指導學生科學思考與猜想,敢于懷疑,主動觀察與動手實踐等等。例如,在探究學習過程中,要指導學生學會“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建立假設——設計試驗方案——收集證據——驗證假設——得出結論——評價交流”的學習方法。
目前任教的絕大部分初中科學課教師在自己的學習生涯中還沒有經歷過這樣的學習體驗,不容易認識到課程思維方式的這種改變,因此,在實際教學中往往難以達到新課程的要求,例如,教師在實驗教學和探究教學前,經常會把學生在實驗或者探究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問題提前向學生交代清楚,而恰恰是這樣“面面俱到”的教學行為扼殺了學生主動思考的機會。
三、教學資源的缺乏帶來的困難
科學課的教材目前還處于實驗階段,倉促而成的教材錯漏難免。雖然課程標準只有一個,但是現行的華東師大版、上海版及浙江版等三套教材的側重點、難易程度、綜合程度差別較大,這直接影響一線教師在實際教學中對課程標準的把握與落實。目前的科學課教學資源嚴重不足,主要體現在軟件上,無論是圖書資源(包括配套練習),還是多媒體資源都有待一線實驗教師自己去開發。科學課教師的教學負擔普遍過重,教材涉及到的各個學科的活動,也需要準備大量的實驗材料,其備課量已經超過了中、英、數這些傳統的“核心課程”,不少教師已感到力不從心。老師們都在盡力去挖掘各種各樣的資源,但是還遠不能滿足教學的需要,學生、家長對此也頗有微詞,如果不盡早解決這個問題,將會影響教學質量,教師課改的積極性也會因此而受挫。
四、評價方式的不確定帶來的壓力
據調查,科學課普遍受到學生的歡迎,但由于目前我市對科學課如何評價還不確定,學生家長對這門課在升學考試中的“地位”不清楚,對這門課的態度也不明朗,這就給科學課教師帶來較大的思想壓力。在實際工作中,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也會直接影響教師對科學課程的改革行為。
據了解,在我國其他地方對科學課的評價方式也不確定,有的是“平時綜合地學,考試分科去考”,有的是在中考中單獨命題或在一張試卷中出一部分綜合性試題,還有的地方則干脆將綜合性科學課又劃分到各科教師分科去教。聽說有的學校由于在初一、初二時將科學視作“副科”對待,現在要參加中考了,于是很多學校不得不在晚上和周六、周日補課,“像對付中、英、數一樣對待科學課中考!”
如果不改革考試評價方式,老師們就很難完全改變思維觀念,放開手腳去探索去實踐,因為誰也不敢因嘗試改革使學生在升學考試中吃虧。
針對科學課教師遇到的以上困難和困惑,我提出幾點建議:
第一,開設“科學實踐活動”校本課程。縱觀科學課的探索與實踐,我認為,要使學生在科學課中有更多的動腦、動手和參與實踐體驗的機會,有必要在開設科學課的同時,研究開發 “科學實踐活動課” 校本課程。我校開設了多門科學實踐活動選修課,就很受學生歡迎。
第二,完善科學課師資培訓機制。教育部門在培訓教師時,既要關注教師教學觀念改革、對課程標準的把握、對教學評價的探索和教學方法指導,也要重視對教師的實驗操作技能的培訓。師范院校里也應該開設科學專業解決中學科學課師資缺乏的問題。
第三,建立科學課教師的學習交流和資源共享平臺。一線教師通過自己的探索和實踐積累起來的教學資源是非常寶貴的,建立教學資源共享平臺,增加教師之間的學習和交流機會,必將有效地減輕教師的壓力與負擔,更有利于科學課的順利推進。建議每所學校建立一個科學第一范文網站(或網頁),收集教師的優秀備課教案、課件、教學反思和教學論文,在學校范圍內共享。市教育部門建立一個大型的全市性的綜合性的科學第一范文網站,收集全市優秀的科學課課程資源,并且給科學課教師提供一個互相交流的空間(例如BBS),從而使全市教師在實踐中共同進步,并由此推動深圳市的科學課教改實驗走在全國的前列。
第四,認真總結南山區初中畢業生綜合素質評定工作的經驗,進一步明確和完善我市初中畢業生科學課的評價標準和方法。
初中科學教學的總結反思 篇2
我作為一個科學課教師,在教學工作中應當怎樣做才能有所創新呢?通過學習新課程標準和幾年的教學經驗,我體會到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1、注重教學創新,教師的教學創新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自己主動探究,獲取新知識,得出新成果的一種教育手段,教育創新要有具體的實施目標,實施措施,不能搞教條主義,要從培養學生能力入手,改革課堂教學。教學中,教學中要有新觀念,新方法,教法和學法要有自己的創新理念,在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能力,不滿足于書本或生活中所給予的知識和經驗,使學生自己主動去探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2、科學課教學創新不能離開基礎知識的傳授。學生只有在充分掌握了基礎知識的條件下,才能認識自然現象和規律,當代科學教學的首要任務就是開發潛藏在每一個學生身上的創新能力。但由于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的不同,還需要我們針對不同層次的教育對象,確定不同的創新目標。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創新中注意層次,普遍開發。讓學生積累生活經驗,自主探究,獲取知識和能力。
3、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我對所教班的學生的思維水平、認知經驗、知識構架做了充分了解,注重基礎知識的傳授,基本技能的培養,有機利用一些課件,進行資源整合,教會學生學習方法。要讓學生在教學的情境中,樹立創新精神,主動發現問題。還要使他們在自己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所發展,從而獲得更多更新的知識。
4、科學教師在教學創新中,應當針對學生智力發展水平及認知方式不同的特點,做到有的放矢,培養學生的認知,從而形成知識的遷移,讓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然后再結合豐富的教學經驗,將教學資源進行適當的整合,使學生產生新的體會,得到新的知識。
總之,科學課教學創新是一門藝術,它要求科學課教師在日常的教學實踐中,不斷提高自身的創新能力。如果教師具備了一定的創新能力,那么他的教學就富有了創新的活力,就能給學生以正確的引導,激發起他們的學習興趣,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過程,做到探究性學習。
初中科學教學的總結反思 篇3
要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我覺得利用學校現有的實驗條件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尤為重要,以實驗為基礎是化學學科的重要特征之一。化學實驗對全面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有著極為重要的作用。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和技能,啟迪學生的科學思維,訓練學生的科學方法,培養學生的科學態度和價值觀。
實驗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發展性學力,兼顧創造性學力的培養,并發展學生喜歡化、贊賞化學的個性。所以,可利用新教材中的學生實驗和研究性課題。多開展一些有趣的小實驗,以及家庭小實驗,化學實驗的教學和活動形式必須更多樣和多元化,化學實驗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更好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化學知識。除上述之外,我覺得還可以發揮活動課和化學史教育的作用。開展課外化學實驗和家庭化學實驗活動,都有助于全面培養學生的化學實驗能力。
初中科學教學的總結反思 篇4
上個學期臨近中考的時候,區語文教研員和學校領導及本組教師,來聽本人上了一節不成功的文言文復習課。說來慚愧,本人雖已有十幾年的教齡,但由于種.種原因,導致了本節復習課的不成功,未能獲得預期的效果。最后通過領導的點評,特別是教研員,她針對我上的這一節課,提出了許多寶貴的意見和上復習課應該注意的幾點要求,一語驚醒了夢中人,我恍然大悟,真是受益匪淺。
復習課是一種再現教學內容,鞏固和完善認知結構,深化基礎教學的課型。眾所周知,上好復習課,能達到整體記憶,加深理解,靈活運用的目的。“溫故而知新”就是強調了復習的重要性。但語文知識包羅萬象,覆蓋面廣,要想上好總復習課,提高復習質量,收到理想的復習效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反復思考,現在才真切地體會到,要上好一節語文復習課,應該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每上一節復習課都要有一個明確的復習目標。這樣,能讓學生做到心中有目標,知道這一節課的奮斗目標以后,就讓學生帶著問題邊讀書邊思考,達到知識梳理,喚起記憶的目的,就不用漫天撒網,把課文內容像放電影似的重復一遍或者盲目地搞題海復習了,那樣只會是浪費寶貴的時間而復習效率卻極低。
二、課前精心備課,做好充分準備。教師必須把復習的某一單元或某一類型的知識反復研究,抓住關鍵,找出規律,精心設計思考的問題,運用自如地駕馭教材,這樣,教師才能發揮啟迪和引導作用。例如初中階段學過的文言文有四十一篇,學生復習起來相當吃力。那么復習的時候,教師就可以指導學生把這些文言文按題材分成:寫人敘事類、寫景抒情類、借事說理類等來復習。寫人敘事的有:《幼時記趣》、《木蘭詩》、《狼》、《核舟記》、《口技》、《送東陽馬生序》、《陳涉世家》、《曹劌論戰》、《鄒忌諷齊王納諫》、《愚公移山》;寫景抒情的有:《三峽》、《山市》、《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岳陽樓記》、《醉翁亭記》、《桃花源記》、《與朱元思書》;借事說理的有:《論語》、《愛蓮說》、《馬說》、《陋室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魚我所欲也》、《生于憂患,死于安樂》。這樣一來,學生對學過的課文印象就更加深刻了。然后復習同一類的文言文時,教師就可以根據考查的要點設計思考題,加強學生的同中求異,異中求同的記憶,有針對性地練習鞏固,加深理解來達到靈活應用的目的,以此提高復習效率……
三、復習的內容最好用考試題型的形式出現。復習時除了認真研究教材外,還必須清楚試卷中試題的類型,在復習時把教材的內容和易考的題型結合起來。因為每個復習內容都要立足于考試這個終極目標,所以復習的內容如果能以考試題型出現的話,學生就能熟悉各種類型的題目。
四、復習課要講練結合。復習課應充分體現“有講有練,精講多練,邊講邊練,以練為主”的原則,而且訓練應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單元復習效果抓基礎,單元練習抓重點,全面練習抓綜合,所學知識必須鞏固消化,使基礎更牢固更扎實,能力得以強化并形成語文素質。這一步要精講巧練。講,要講重點、講難點、講聯系、講思路、講方法、講過程;講要有針對性,要講到位;講到關鍵處,要重視學情,要簡明扼要、有新意,忌機械重復、蜻蜓點水。練,選題要有典型性,抓好訓練點,兼顧題型,注意綜合性。練要規范、準確,熟練,三位一體從嚴要求,要定量限時,提高訓練速度,增大思維密度,培養應考能力。“講練結合”倡導師生互動,鼓勵學生參與,學生動手,教師巡堂檢閱,發現問題及時解決。
五、復習課要注重落實,任何知識的復習都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表達上,而應體現在書面表達上,這就是落實。復習的內容,不能僅僅是老師講講,學生說說而已,許多知識必須要讓學生動手寫過一遍才行,特別是古詩詞。我平時檢查學生背誦古詩詞名句時,發現很多學生都能背得滾瓜爛熟,但到默寫時卻錯漏百出,原來很多學生背的時候,只是記住古詩詞的讀音而已,并不理解句意,所以就容易寫錯別字。例如“枯藤老樹昏鴉”的“藤”字,下面很容易寫成“騰”字;“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己”寫成“已”字;“山重水復疑無路”的“疑”字寫成“凝”字;“銅雀春深鎖二喬”的“鎖”寫成“銷”字;“便引詩情到碧霄”的“霄”寫成“宵”;“似曾相識燕歸來”的“燕”寫成“雁”字;“東風不與周郎便”的“郎”寫成“朗”;“天涯若比鄰”的“涯”寫成“崖”字;“直掛云帆濟滄海”的“滄”寫成“淪”字;“竹外桃花三兩枝”的“枝”寫成“只”;“行成于思,毀于隨”的“行”寫成“形”;“舉杯銷愁愁更愁”的“銷”寫成“消”;“春風不度玉門關”的“度”寫成“渡”;就連“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憂”也寫成“優”字。除此之外,還有很多的典型的案例,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就應該注重字詞的落實,讓學生在背誦的基礎上多加默寫,若有錯漏及時糾正。
六、復習課要注重學生的能力提高。知識和能力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復習階段,教師把握教材不僅要明確知識,更要透過知識看到能力的訓練點,在關注知識的同時關注能力,還應引導學生將某一知識點放到結構之中,去理解,去記憶,去遷移,聯系和運用,有效提高學習能力。
七、復習課要教給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一堂好的復習課,實際上就是交給了學生一把金鑰匙。任何一門學科都有其規律性,抓住規律,就能舉一反三,要培養學生“一葉落知天下秋”的能力。復習古詩詞時,如果采用這種方法來記憶就方便多了。比如說,復習有關唐代大詩人李白時,就會想起杜甫、白居易,還會回憶起學過的同時代的其他詩人,并涉入各個詩人的生平其及思想感情,進而歸納他們的詩詞,名句,這樣能使零散的知識連綴起來,形成知識網。又如,由作者龔自珍年邁了還想著報效祖國想到陸游、蘇軾、曹操等,他們和龔自珍一樣,都有著共同的愿望。學生想到這些作者,肯定會不由自主地想起各自的千古名句:“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僵臥孤村不自哀,尚思為國戍輪臺”、“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此外,由“春風不度玉門關”想到有關“風”的詩句還有哪些;由“風”聯想到“雨”、“雪”;由“長江”聯想到“黃河”;由歷史聯想到現在;由政治聯想到經濟軍事;還可以由點到面拓展等。
八、復習課還應以學生為主體,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復習過程是一個信息交流的過程,要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得到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在這個求和中,學生是主體,教材是客體,教師是媒體,教師起著溝通學生與教材的作用。新課程理念下的語文教學應轉變教師角色,在復習中應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學生由被動變為主動,真正做學習的主人。教師應重在引導,重教法研究,重學生的學法指導,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學會學習。在復習教學中,教師要安排、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復習的全過程,創設良好的課堂氛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發展,尤其是要多關注、傾向后進生。復習我國四大古典名著(吳承恩的《西游記》、施耐庵的《水滸傳》、羅貫中的《三國演義》、曹雪芹的《紅樓夢》)時,課堂氣氛就極其活躍了,對自己熟悉的人物及其事件,學生各抒己見:《西游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龍宮借寶、三打白骨精、三借芭蕉扇……《水滸傳》中行者武松景陽岡打虎、醉打蔣門神、大鬧飛云浦、血濺鴛鴦樓、獅子樓鋤奸,花和尚拳打鎮關西、大鬧野豬林、倒拔垂楊柳、醉鬧五臺山,還有豹子頭林沖、及時雨宋江、智多星吳用、托塔天王晁蓋、立地太歲阮小二、短命二郎阮小五、活閻羅阮小七、青面獸楊志、鼓上蚤時遷、小李廣花榮、神行太保戴宗、母夜叉孫二娘、母大蟲顧大嫂、一丈青扈三娘等梁山好漢;《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趙子龍、周瑜、司馬懿……《紅樓夢》中賈寶玉、林黛玉、黃熙鳳等等。學生對這些人物比較熟悉,教師就適時地引導學生對自己喜歡的人物進行評價。這樣一來,復習課也能體現出三維目標,老課也能煥發出生機,更具魅力。
九、復習課要注重學生的愛好。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掌握學生的求知心理特點,既要研究學生的群體,又要研究學生的個體。復習階段也不應該忘記“愛好才是最好的老師”,每一節課都應該給學生設計一個愛好點。因為枯燥的復習課很容易讓學生感到厭煩,如果不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肯定是徒勞無功,所以復習課的教學手段還應注意多樣化,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總之,要想上好語文復習課,提高復習效率,就應該把握教材,了解學情,采取合適的復習形式,因地制宜,因材施教,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達到對語文知識深入理解的目的,提高語文的綜合能力和應試能力,讓我們的語文復習課也能彰顯出活力。
初中科學教學的總結反思 篇5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幫助學生形成化學概念,獲得知識和實驗技能,加強實驗教學是提高化學質量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在我們與學生的接觸中,我們往往發現初三學生對化學實驗非常感興趣,只要課堂上一做實驗,興趣驟升,如何利用學生這種心理,引導他們去觀察、分析實驗現象,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充分發揮實驗在教學中的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充分利用化學實驗的優越性,認真組織好實驗教學。在演示實驗中,我們除按基本操作要求進行示范操作外,還引導有目的的觀察實驗現象,并能設計一些問題,讓學生在實驗中觀察和思考,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探究物質的本質及其化學變化的規律。我們還結合教材內容,對實驗進行增補,增強實驗的效果,加強實驗內容的實用性和趣味性,激發學生對實驗的興趣,進而發揮學生的主觀性,增強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意識,借助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綜合歸納,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初中科學教學的總結反思 篇6
通過對制取二氧化碳氣體的原料、裝置、步驟的研究,最后請同學們用自己設計的實驗裝置制取、收集、驗證二氧化碳氣體。等到實驗結束后,每一小組派一個代表上來展示實驗成果,分析實驗成敗以及原因,小結、匯報自主學習的收獲。結果發現有的同學很快就收集到一瓶二氧化碳氣體,而有的同學則沒能獲得成功,主要原因有:所加的藥品不能反應(用硫酸做原料)、能反應卻收集不到氣體(裝置氣密性沒有檢查或裝置氣密性不夠好)、藥品量不足、實驗步驟不準確、長頸漏斗末端沒有伸入液面下等等。通過實驗以及對實驗成敗的分析,同學從中認識到自己設計實驗裝置優缺點,同時也掌握了實驗步驟和有關的注意事項,然后通過反思交流、取長補短重新調整與改進實驗裝置,最終取得實驗成功。這樣既鍛煉了學生動手操作的實驗能力、又不斷增強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還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的能力。
當然,在教學中也暴露了不足。由于平時學生動手機會較少,學生在探究實驗中比較混亂,個別組無法準確得出探究的結論,一節課內完成這么多的探究實驗有點倉促,不利于學生實驗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還要不斷培養。但不論怎樣在本節課學習中學生還是大有收獲的。